默,刘承璟倒是笑了起来,“琰弟,你听说过太祖当初打天下的事吗?”
说起太祖当初打天下的事,贾琰自是听过一、二的,不说祖父贾代善年轻时还曾跟着当今皇上一起南下擒贼,光是仗就不知打了几场了,就说荣宁两府两位第一代国公,当初就是跟着先祖身后打仗赢了天下,才有了荣宁两府今日的荣华富贵。
贾琰既然是荣国府的后代子孙,对于先祖的事迹自是清楚的。
如今,见刘承璟这样问,贾琰抬眸直直盯着他道:“刘兄,想说什么。”
被他直直地盯着,刘承璟心中有些不自在,转过身子,背过手才道:“太祖当日打天下时曾说,若将来天下承平,与诸位将领共治天下。”
说起这个,刘承璟转过头看着贾琰继续道:“如今百年过去,我们这些当初跟着太祖打天下的人家,败落的败落,兵权被收回的被收回,哪儿还有往日的荣光。”
说完,刘承璟叹息了一声,不知是叹皇恩如流水,无情也薄情,还是叹将来国家再次动乱的悲叹。
叹息了一声,刘承璟再次瞧着贾琰道:“琰弟,说句心里话,若没有战争,我们这些人家早就被削爵贬官了。”
正是因为朝廷还需要他们这些武将,他们才没有被一贬到底,手中还能剩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我成了宝玉的哥哥》 160-180(第3/27页)
两、三成兵力,若不然天下之大,哪还有他们这些旧日功臣的容身之外。
贾琰闻言,自是明白他话中的意思的,只不过他没有刘承璟的感慨那么深,正如他对荣国府,府上所谓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华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留恋一样。
在贾琰看来,荣国府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面看着光鲜亮丽,富丽堂皇,但内里只有自己家的人才知道有多少藏污纳垢之事,又有多么不堪。
荣国府与宁国府如今的两位当家人,整日里正事倒是没有干过几件,小妾通房倒是往府里纳了一大堆,更不要提什么卖官鬻爵,弄权谋利之事。
种种恶行之下,荣宁两府将来若真的被抄了家,也在情理之中。
贾琰不可怜贾珍、贾赦这些罪魁祸首,只可怜迎春,探春几人将来无辜受到牵连。
她们虽生在贾府,也跟着受了十几年富贵生活,千金小姐的待遇,但这些比起贾珍,贾赦那些挥霍无度,纵情享乐的老爷们,可是万万比不上的。
因为贾珍,贾赦这些人的贪婪酿下的恶果,却让这些无辜的姑娘们都跟着被抄家发卖,这是何等的不幸。
不要说她们也跟着享受了十几年的富贵生活,以后荣国府被抄了家,她们也自是要跟着一同赎罪的话。
若真是如此,那同样受万民供养的皇子为何不能像公主一样远嫁和亲呢?
为什么同样都是皇上的孩子,公主只能嫁人和亲两条路能选,而皇子却拥有皇位的合法继承权呢?
将这样的事实真相摆在眼前,你又该用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去反驳这些既定的事实呢?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既然享受了性别差别带来的天然优越性,又为何不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到最后犯了错,惹了圣怒,却要连同家中无辜的女儿受此牵连,实在可耻,可恨!妄为男子!
第163章 刘姥姥进贾府
刘承璟感慨过后,看到听到自己的话之后,同样有些沉默的贾琰。
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笑道:“我真是杞人忧天,整日里胡思乱想些乱七八糟的事,让琰弟见笑了。”
听到刘承璟的笑声,贾琰盯着他看了两眼,瞧见他笑里的苦涩,没说什么,跟着转移话题道:“刘兄,下次旬考的事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话题转的,听他问起旬考的事,刘承璟的笑容当即僵在脸上。
嘴角抖了抖,勉强扯出一丝笑来,“还行,应该,还行吧?”
“应该还行?”贾琰瞧着他勉强的样子,听到这话,笑而不语。
刘承璟被他瞅的浑身都有些不自在,此时更是有些坐立不安,猛的站起身道:“我,我想起来,我还有点事,我先回去温书了,琰弟,咱们明日再见。”
说完,刘承璟站起身来,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好似身后是有什么洪水猛兽。
站在书房里的贾琰,看着他头也不回慌张离去的背影,无声的笑了笑,漆黑的瞳孔里露出一丝促狭。
他就是故意的!
难怪当日他调笑黛玉时被黛玉好一顿骂,如今可见,他这顿骂受的不亏,瞧着正正经经,端方有礼的一个人,戏弄起人来,也是心黑的很!
“黑心肝”如贾琰,此时站在书房里,心里倒是没有表面那么轻松。
他心里清楚的明白,刘承璟今日的那番话若都是真的,那么将来动乱一旦起,又该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来,生灵涂炭必是不可少的,而最可怕的是朝廷四分五裂,却没人能站出来将局势稳住,致使哀鸿遍野,人间地狱的场景重现。
可如今想这些还未发生的事情,又都是多余的,贾琰只希望将来不会有这一天的到来。
最后是谁当政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下一任帝王角逐出来后,朝廷的局面能够稳固下来,不至于四分五裂。
……
在国子监每日读书的日子是十分枯燥的,安静了许久的贾宝玉又忍不住搞起了别的小动作,不过这次贾琰是没空再理他了。
如今的贾琰每日都忙碌的很,又要派人盯着贾赦和孙绍祖那些人,又要忙着每日学习,随时面临高先生的抽查和提问。
每日的勤学苦读和高先生的时时鞭策效果是日竿见影的,最起码现在贾琰在面对高先生的提问时能够对答如流,侃侃而谈了。
只是闲暇之余,每每想起还在荣国府的黛玉时,总是不免有几分少年愁思的。
不能时刻见到心上人的日子是苦涩,乏味的。
两情相悦之人,分开一朝就让人觉得十分难熬了,何况是一别月余都不能相见。
所谓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话是拿来哄人的。
贾琰倒觉得这“情”之一字实在磨人的很,像是被架在火把上,翻来覆去的将他每日炙烤,活活要害起了相思病才是。
贾琰这边心中念着黛玉害起了相思病。
荣国府潇湘院这边,今日倒是热闹的很,趁着天气回暖,紫莺,莺月几个将黛玉的那些书都翻找出来,摊开放到院子里准备晒上几个日头。
而今京城刚下了一场雪,眼见着如今冰雪消融,气温回升了不少,人也跟着精神了不少。
贾母近日精神头大好,原本准备在府上办一场暖冬宴,也顺便缓和一下家中前些日子因为分家有些冷清的气氛。
岂料今个一早,就听王熙凤来回报,“去岁那个来府上认亲戚的刘家姥姥,今年又来府上给她们送礼来了。”
听到这话,贾母心中感慨这位老亲家的心意,又忍不住想起自家来,想到如今他们这府上,为了私心利益,闹的儿子不是儿子,母亲不是母亲的,乱成一团的糟心事,不禁心下又多了几分凄凉。
自丈夫贾代善去后,贾母心中早就料到有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可转念又想到如今已经长成的贾琰,贾宝玉等几个孙子,贾母又有些释怀了。
富贵如烟,转瞬即空,她当了这国公夫人几十年早就应该看透了。
如今只盼着将来几个孙子能够守望相助,将这份家业能够守得住,贾母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听到王熙凤的这番话,贾母笑着与她道:“既然这位老亲家,不远万里冒着寒风来到咱们家,合该将人请进府来,好好接待一番才是。”
“唉,全听老祖宗的吩咐!”王熙凤得了贾母的话,笑意盈盈的应下。
去岁,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来到荣国府,是为寻求荣国府这位昔日的远亲救济的,家中实在贫苦,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哪里又还顾得上什么脸面?
刘姥姥干脆舍下脸面,带着孙子板儿一路打听到了荣国府上,万幸的是这般富贵的人家竟然还没忘了他们这样穷酸的远亲来,不仅好菜好饭的招待了他们祖孙二人,临走时还又给了二十两银子,一吊钱让他们雇车走。
不管是不是出于面子情,这二十两银子终是救济了刘姥姥一家老小,他们也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我成了宝玉的哥哥》 160-180(第4/27页)
今年收成好,家中种下了新粮之后,趁着雪停了,刘姥姥就带上板儿和家中打的一些野货并一些冬枣,倭瓜这些再次来到荣国府登门道谢。
此时被王熙凤提到的刘姥姥,已经带着孙子板儿被丫鬟请到一处厢房坐下。
见到头戴五彩凤钗,身穿绛红色缕金洋缎袄,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披着一件石青刻花的丝灰鼠披风的王熙凤带着几个丫鬟走进来,刘姥姥忙拉起身旁的板儿站起来与她行礼道:“给二奶奶道喜。”
王熙凤一进来,就听到她与自己道喜,逐笑道:“姥姥今日与我道什么喜,合该我先向姥姥道喜才是。”
刘姥姥则拉着孙子板儿,指了指窗外面飞着的两只鹊鸟道:“今日我一来到咱们这府上,就瞧见大门匾上有两只彩鹊落到上面,可见贵府上是有大喜事的。”
听到刘姥姥的话,王熙凤顺着她指的方向瞧去,果见是有两只彩鹊在房檐上盘旋飞舞着,心下一惊。
不过她素来是个撑的住场面的人,见今日房檐上果然如刘姥姥所言,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两只彩鹊,心下虽纳闷,但面上王熙凤还是笑道:“多谢姥姥吉言,今日姥姥登门,就是我们府上的大喜事,我们老太太听说您来了,特意吩咐了要置办酒席,好好招待您老人家的。”
说着,王熙凤并几个丫鬟就拉着刘姥姥,不顾她的推脱,就往贾母的院子去。
一路说说笑笑,王熙凤领着人带着刘姥姥和她身旁的板儿来到了贾母的院子。
一进院子,就看见几个模样很是标志的丫鬟站在房檐下清扫着屋子,再往里走去,只见屋内琳琅满室,只单看摆件便知是富贵不凡,钟鸣鼎食之家的。
刘姥姥站在门口,瞧着满屋的珠围翠绕,花枝招展,香气浮动,身穿纱罗绸缎的一众太太,奶奶们一时心下怯懦,不敢再往前走。
王熙凤见她愣在原地,笑着将她拉进屋道:“姥姥这时露什么怯,当日我与姥姥第一次见时,姥姥可不是这般的,怎么今日要见我家老太太时又不敢进屋了。”
说着王熙凤笑着拉带着将刘姥姥带进贾母屋内。
只见屋内,贾母此时正歪坐在一张塌上,身后有丫鬟为其捶腿,身旁或站或坐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等人。
此时见王熙凤带着刘姥姥进来,邢夫人撇了撇一旁的王夫人先笑道:“这便是刘老亲家吧。”
听到邢夫人的称呼,又见歪坐在上首的贾母,心中大致猜测出几人的身份,刘姥姥忙上前陪笑,福了几福,口中说道:“请老寿星的安,请几位太太,奶奶的安。”
见她一进来便与众人福礼,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自是跟着欠身问好的。
瞧着站在屋内身上穿着青黑色厚布棉袄的刘姥姥和她手中牵着的一个年龄不大的小童,贾母命鸳鸯端来凳子给这老小坐下,方才又笑着问道:“老亲家,今年多大年岁了。”
刘姥姥听见忙站起身回道:“今年七十有五了。”
听她说七十五了,又见她这么大年纪身子还这么健朗,贾母笑着冲众人道:“比我还大几岁呢,身子却是硬朗的很,也是个有福气的。”
刘姥姥听见贾母的话,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哪比的上老太太您有福气。”
贾母闻言,只是摇头,又笑着问她道:“家中如今有几口人,如今都可好。”
“五口人,我那女婿王狗儿和女儿生了一儿一女,如今我老婆子跟着他们两个过活,替他们夫妻每日做些家务,看着两个孩子,去年得了老太太家救助,如今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也是安乐。”听着贾母的询问,刘姥姥赶忙回道。
听她说如今是跟着女婿、女儿过活,贾母心下想着她那女婿、女儿倒也是孝顺,又想起自己的敏儿早已离她而去,如今只留一个外孙女黛玉陪伴左右,心下起了几分伤感。
不过面上贾母还是笑着看向一旁的板儿道:“这就是你那外孙子吧。”
“是他,小名叫板儿。”见贾母看向一旁的板儿,刘姥姥跟着笑答。
贾母瞧着这叫板儿的孩子,虎头虎脑的,穿着一件粗布青棉袄,圆滚笨重,活脱脱像是一个粗瓷黑娃娃,笑着让人给他抓了两把瓜果吃。
又想着她们祖孙二人,舟车劳顿又是寒冬腊月里一路来到此也是辛苦,又笑着吩咐身旁的邢夫人道:“时辰不早了,这姥姥两个应是该饿了,你速去弄一桌好酒好菜来,我与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