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2-3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是啊,我是。您真是我老乡?”

    “还真遇上老乡了。在海城的沙北人可不多,钟县人

    说不定还没有十指之数。”常先生笑道:“小姑娘,你是怎么到的海城?你爹娘呢?”

    春妮将她的经历再次简单说了一遍。

    说到水灾之时,常先生的神情跟其他初闻此事的人都不太一样,他脸上现出悲愤之色:“这都是双城政府的孽债,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有报应的!”

    这是这些天来,春妮见过的第一个直接给双城政府定罪的人。

    但经过朱先生的提醒,春妮已经不会再盲目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论断。

    她给两位男士一人盛一碗凉粉,装作不懂的样子:“先生怎么会这么说?俺们老家发大水,跟双城政府有什么关系?”

    常先生重重叹了口气,西装先生则摇头说:“你一个小姑娘家的,就别操心这些事了。来来来,把蜜饯给我加几颗进去。”

    这春妮就不服气了,她冷下脸:“先生这是什么话,我家乡发生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不操心?”说罢怀疑道:“难道你们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西装先生尴尬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22-30(第3/17页)

    :“小姑娘脾气还挺大,你就别乱猜了,不是你想的那回事。”

    春妮没作声,常先生则打圆场道:“小姑娘,他没别的意思。你现在已经离开家乡,关心这些事除了徒增烦恼,又能怎样呢?”

    春妮低声道:“我也不知道。可假如你们说的事是真的,我是受害的人,至少得知道是谁把我害这么惨。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忘不了。我和那些死在洪水里的人,总得死个明白,您说呢?”

    “然后呢?”西装先生轻轻发问。

    “然后,然后……”春妮狠狠咬着牙,想起水里那些无边无际的浮尸,眼底深处泛起血色:“然后我记着,我死死记着!若是叫我知道这是有人故意放水害人……”

    她没再说下去,两位先生也都明白了她的意思。

    西装先生摇头叹息,常先生则点头道:“好,那先生我就对你说句实话。前几日我家里来了个亲戚投奔,他住的地方离水坝不远,你应该知道那个地方,是钟县北郊的黄家村,就在沙河边上。他同我讲,事发前,他从地里回来,曾见过政府军有几辆车载着兵和炮管开向水坝。”他沉默片刻:“我和他,我们的确都不是亲眼所见。刚才的结论,也是我根据各方消息推断而来,但八|九不离十。现在钟县村户十不存一,活下来的恐怕都逃荒去了,想找到见证人,很难。”

    “既然你们没人亲眼看到,那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倭人轰炸的?”

    这次水患报纸上曾做过数种猜测,这也是目前民间报纸上主流看法之一。

    常先生指了指天:“小姑娘,战机上天是有轰鸣声的,其声数里不绝。如果真的是轰炸,战机的轰鸣声是最好的预警,村民们一定会奔走相告先躲起来。那天来大水前,真的什么预兆都没有。你明白了吗?”

    常先生说得这样详细,不是当地人,或者不是真的去当地走访过,是不可能说得出这些细节的。

    事发当天,春妮也曾经过常先生亲戚住的黄家村,如果事情就发生在黄家村在的水坝,她也不可能听不见倭军的飞机声。

    这个结果春妮早在那座泡水的临时医院里猜到过,现在常先生再说一遍,不过是对她的猜测加以印证。

    她很快平静下来。

    这样的表现让两位先生有些纳罕。西装先生问她:“对了,小姑娘,你还没说你叫什么。”

    “我叫顾春妮。先生们怎么称呼?”

    西装先生说:“我姓张,顾姑娘叫我张先生就行。”

    中山装常先生则冲她竖起大拇指:“我姓常。古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今有小春妮携弟逃水难。你这个小姑娘了不得啊。对了,你怎么没去学校里读书?”

    春妮说:“我读过两年蒙学,学校里教的我都会。”

    “哦,那你该去高小参加招生考试嘛。”

    春妮笑笑,问两位先生:“这还有些花生芝麻碎,两位先生喜欢的话可以往里加一点。”

    接下来两位先生又问了她其他的问题,譬如她怎么在学校外头摆起了摊子,一天收入几何,辛不辛苦,麻烦不麻烦。再如这附近环境如何,那些混混有没有找她麻烦,附近的倭国人作不作乱等等等等。

    春妮都一一答了。

    她原本对这两位先生的身份就有所猜测,见他们后边的问题都在倭军,老师,学生平时的言行间打转,心里就更加有了数。这两位先生必然就是他们等了一上午的贵客,他们这是想在视察之前来一次暗访啊。

    她极为配合地有问必答,重点讲述了附近倭国人跟寻常人之间发生冲突后,倭人巡警们时常会越界执法。而英国人大多数时候不止不会管,有时候撞上了还只会和稀泥。

    现在春妮的凉粉摊子也做出了名气,两位先生问话的时候,摊子上零散来了三四个顾客。有人听见谈话的内容,附和说:“那些倭国土蛮子霸道得很,先生们注意些,咱们惹不起总躲得起。”

    倭国人喜欢穿着大袍袖的本族服装,腰间还系着奇怪的白色布带,跟海城这座时髦新潮的国际大都市格格不入,时常被各国人士嘲笑,还被写成段子放在杂志里。以至于他们面对这些本土人时,总是又自卑又自傲。待到海城被倭国人占领,他们同本地居民的冲突愈演愈烈,大伙对他们都是又恨又瞧不起。

    但是,倭人的野心和侵略性有目共睹,这个问题他们不能不提早防备。

    提问到最后,两位先生最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站起来,西装张先生说:“时间不早了,今天先到这吧。”

    常先生则语重心长道:“你还是得读书啊,小春妮,你是个聪明孩子,不读书可惜了。”

    常先生没有一开口就鄙薄她现在做的营生,也没有轻视女孩子,这令春妮对他的好感大生,多了几分耐心。

    看张先生也赞同地点头,春妮无奈道:“两位先生,我得先管好我这张吃饭的嘴呀。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买什么都看涨,明明从早做到晚,生意也不差,却赶不上东西涨价的速度,简直搞不懂,辛苦好些天,连个洋铁皮的桶子都买不起。我要是哪天不做事,搞不好就上街要饭去了。”

    她和夏风萍的凉粉生意好,两人琢磨着要扩大生意规模,什么都准备得差不多,没想到卡在了洋铁皮桶上。

    倭国人实行进出口管制之后,包括洋铁皮在内,所有进口物资涨价涨得厉害,现在市面上洋铁皮做的物件被炒到一个相当夸张的价钱。两人没有办法,只能去木匠铺子里订做了两只笨重的大木桶将就用。

    这个问题,两位先生也头疼,常先生怒道:“都是倭人把持关口,不让货物进出,不然市面上商品怎么会贵到这样离谱?”

    张先生先一步进了学校,隔着巷子叫:“常先生你来看看。”

    两位先生进去后,春妮也走到学校门口,探头朝里看了会儿,见他们径直往那一排还散发着木头香气的器材走去,方校长领着几个老师们走出来,她再又坐了回去。

    她原以为接下来不会有自己什么事,又卖了两碗凉粉之后,胡老师出来叫她:“小顾老师,方校长叫你进去。”

    “怎么还有我的事呢?”春妮擦擦手站起来。

    “上面视察的校董来了,他们要见你,”胡老师推她:“我来看着这里,你快进去吧。”

    “做这些木马的该不会是小春妮你吧?”看见春妮,两位先生大为惊讶。

    春妮也明白了,她被方校长叫进来的原因。

    方校长讶道:“两位先生认识小顾老师?”

    张先生笑道:“何止认识,常先生刚刚还同我说,今天这个小朋友很有聪明呢。”

    常先生点

    着她笑:“难怪刚刚在我们面前说了学校跟校长这么些好话,小春妮,你是真人不露相啊。”

    春妮没料到还有自己的出场机会,想到刚才的那顿尬吹,也有些尴尬:“我说的都是真的,两位先生不也听那些顾客们说话了吗?那些顾客总不会全是我寻来的托吧?”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张先生忽然问:“小春妮,你做这些木马,一天能做多少?”

    “一个。”春妮不假思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22-30(第4/17页)

    。

    “一个?”张先生笑呵呵的:“小春妮,你没说实话啊。那这么些木马,一二三……三十八个木马,你说你做了多少天?”

    春妮理所当然道:“三天。”说完自己也笑了:“我可没骗你们,我除了最先做的那个,其他的木马都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哦?”常先生看了眼方校长:“你们学校还有其他会做木工的老师?”

    “那倒不是。我们是全校师生一齐动手,还用了三天呢。”春妮将她那两天对学生的安排简单说了说,道:“我也就是给他们木板上画了画线,把他们每个人该做的事,做到哪一步都说清楚,剩下的都是他们做的。”

    常先生跟张先生笑:“我看人没错吧,小春妮不简单哪,不要人教,天然就会拿摩温的做派。”

    张先生小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小春妮,我能请你帮个忙吗?”

    来了来了,就知道好话不是平白听的。

    “您先说是什么忙。”

    “我是想再请你给其他学校做几只木马,不知道你方便不方便。”

    “我方便啊。”春妮出人意料的爽快。

    张先生大喜:“那你明天能开始吗?”

    “能啊,只要张先生把料备足,我随时可以开始。”

    张先生就去看方校长。

    方校长马上道:“我这就去码头上联系,张先生预备做多少只?”

    “先做一百只吧,其他学校场地不大,做多了也排不开。”

    这时,春妮插嘴道:“那一只工钱是多少?”

    方校长忙道:“小顾老师,学校经费紧张,你,你帮帮忙。”

    “我帮忙啊。”春妮说,“我都愿意放下摊子做木马了,还不算帮忙?不能叫我做白工吧?”

    方校长想说,你的摊子有我们看着,耽误不了你做木工。

    春妮根本没给他张嘴的机会,面向张先生:“您要我一个一个亲手给您做,一百个我要做一百天,这一百天里我吃什么喝什么?”

    方校长又说:“不用一百天这么长,就照你之前的法子,发动学生们做,要不了几天。”

    “那更不能做白工了。咱们学生的家境您是知道的,一点工钱说不定能吃一碗饱饭,从某些方面来看,比上学还实惠。要是这点钱都不给,那不是白占人便宜吗?不付工钱,谁会认真给你做事?有劳有得,这不是你们这些学问家在报纸上倡议的吗?”春妮不客气地说。

    在末世,等价交换是第一黄金定律。别人付出了劳动,他就得有报酬。这是春妮认准的,最朴素的道理。

    学生们三天能做三十八只木马,那是因为他们自己受惠。现在上边两嘴一张要人做白工,就算学生们愿意,也不能这么欺负人啊。就连春妮自己愿意白做木工,也是因为校长愿意给她免费的杂物房呢。

    最后,张先生去看常先生:“你那里能拿出多少钱?”

    常先生苦笑:“我那里的钱昨天全付了城西的房租,你忘了?”

    本来以为体育器材的问题能够靠学生们解决,但春妮说的也是实情。尤其张先生曾经在德国留学,那些发达国家请人做什么都要钱,现在春妮跟他谈钱,他除了窘迫,也觉得这样才是正常。

    两位先生在一边商量半天,同春妮道:“我们得过一阵子才有钱给你们,这钱先欠着怎么样?”

    如果木马还按她先前那样的做法,她也就是个上胶水的。这活很轻松,占不了半天时间。春妮表示同意。

    最后几人商量,木马的料子由方校长和他们想办法,工钱是一只五毛钱,先送货后付款。

    春妮完全没有意见,这两位先生一看就是有头有脸的人,不会赖掉他们那点钱。

    所有的事情商量完毕,常先生想起来问:“我听方校长叫你小顾老师,这是为什么?”

    “方校长看上我的拳术,让我教学生们打拳。”春妮打了个勾拳,表示自己有真功夫在身。

    常先生问:“哦?这事方校长你怎么没说?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好像没看见发俸单上有姓顾的老师啊。”

    张先生则惊奇地说:“小春妮,你还会打拳?你还会些什么?”

    “方校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