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60-17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60-170(第1/24页)

    第161章

    *

    太子殿下的信非常厚实,比其他几封加起来都多,苏景殊看着信都能想到小金大腿一边写一边念叨的样子。

    乳山寨的案卷送到京城後刑部尚书直接拉着包大人去面圣,两位大人和官家没讨论出结果,最後就是朝堂公议。

    结案之前不让朝臣知道还好,他们仨先把处罚给定下,之後再有其他朝臣有意见也会嫌麻烦按捺住吵架的想法。

    案子还没结就让朝臣公议就不得了了,朝堂上一下子就炸了锅,官家看到那场面毁的肠子的都青了。

    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把案子交给朝臣讨论。

    早就知道朝臣吵起来只管立场不管对错,他怎麽就不长记性呢?

    信上写的太有画面感,小小苏眼前仿佛浮现出菜市场一样的朝堂和满脸麻木的官家以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太子殿下。

    万幸最後的结果是好的,朝堂公议的结果是采纳登州州衙的意见,复审的结果和初审一样,乳山寨的两位知寨在犯了私铸铜钱这样的大罪後都保住了小命。

    小金大腿写信和他说京城因为乳山寨的案子掀起多大风波,朝廷的公文这会儿应该也送到了州衙。

    州衙有许知州在,他昨儿已经请过假了不用再跑一趟,明天再去和知州大人一起分享这个好消息。

    刘知寨和黄知寨在州衙待了那麽久,大冬天的让他们戴上枷锁去做苦役有点于心不忍,回头和知州大人商量商量,他们走流程走慢点,拖到明年开春再开始流放也不是不行。

    官僚机构冗杂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各方互相监管分权,坏处就是过于庞大臃肿,主事的官员想拖延的话再小的案子都能拖延到完全看不到结案的那一天。

    想他苏景殊离京之前信誓旦旦的保证说绝对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才过去半年,他、咳、他觉得他还是那个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苏景殊。

    只是学会了怎麽合理的钻规则的空子而已。

    钻空子也不是偷偷摸摸的钻,而是和知州大人商量之後才钻,没办法,他第一次当官,胆子还没有大到想干什麽就干什麽。

    乖巧、懂事、守规矩.jpg

    对,没错,就是这样。

    小小苏大人很快说服自己,然後挑着能说的给旁边两位说。

    主要还是朝堂上的吵架,没亲眼看到朝臣吵架实在可惜,不知道他什麽时候才能去围观朝堂大战,到时候他肯定只看热闹不说话,当个再合格不过的透明观衆。

    白玉堂:……

    沈仲元:……

    不信。

    苏景殊假装什麽都没有看到,窝在炭盆旁边自顾自说他的。

    本朝重文轻武,文臣向来不在意士兵的待遇,在大部分读书人眼里武将兵丁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平时的轻视不算什麽,打仗的时候给点赏赐就能让他们冲锋陷阵死而後已。

    听着很不合理,但是这就是绝大部分文人的想法。

    朝中很多大臣都觉得给点赏赐就能让将士们卖命不假,可是即便这麽不合逻辑的想法也还有个给赏赐的前提,乳山寨这边直接连粮饷都扣的一干二净显然让朝臣们脸上挂不住。

    没说不让他们克扣,克扣点赏赐也就算了,连最基本的粮饷都克扣算怎麽回事?

    要不要脸啊?

    于是乎,已经被砍了的程元再次被拉出来唾弃。

    要不是他开了个好头,登州的官场会乱成这个样子?

    包拯去一趟都没能把所有蛀虫都揪出来,可想而知那边的百姓过的有多艰难,现在又闹出个官逼兵反,大宋还能不能好了?

    丢不丢人?啊?丢不丢人?!

    一个个的当官之前提起朝政高谈阔论,到了地方就原形毕露,当官的如此肆无忌惮胡作非为,民变兵变怎麽可能不“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强于一夥”?

    这让他们读书人的脸往哪儿放?

    小金大腿不好在朝臣面前吐槽,写信的时候就格外按捺不住,和小夥伴吐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反正他们的信不会传出去,人活着还不能吐槽了咋滴?

    见鬼的“读书人的脸往哪儿放”,也就是乳山寨的事情被捅出来了,不然他们才不会在意士兵有没有粮饷。

    现在知道生气了,早先干什麽去了?

    装模作样,呸!

    岂止是程元该杀,那些贪污受贿的官都该杀。

    应杀尽杀,一个不留!

    大宋祖训不杀士大夫,但是不是所有文人都能被称之为士大夫,即便真的能被称之为士大夫,犯的事情大到一定程度也会被处以死刑。

    祖训怎麽了?能用的叫祖训,不能用的就是废话。

    太宗祖训不杀士大夫是觉得士大夫没本事谋反,要是真的冒出来个文人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算把祖训上的“士大夫”三个字换成那人的名字最後该杀还是要杀。

    更何况他们这里不是正儿八经的大宋,他们还有开封府的龙虎狗三口大铡刀,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当朝大臣,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後该杀都得杀。

    先前的谋反案中只有襄阳王一家保住了性命,别的即便是柴世子都没逃得过龙头铡。

    也就是柴王爷年纪太大又真的不知道这事儿,不然就不单单是夺爵贬为平民而是和他那糟心儿子一起去地府报道。

    官家心慈手软,看在襄阳王是宗室亲王的份儿上留他一命,但是下场也没好哪儿去,全家流放三千里,都去琼州受罪去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苏东坡一样苦中作乐,襄阳王养尊处优几十年,流放琼州对他来说比直接杀了他还难受。

    何况流放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和他一样养尊处优几十年的一大家子。

    活着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想死,像襄阳王那样的人也不敢自杀,所以大概率是生不如死的苟延残喘。

    啧,活该。

    小小苏拍拍胸口,幸好小金大腿没在朝臣们面前吐槽,否则的话他可能会被安排十个严肃的白胡子老头从天亮到天黑不间断的教导。

    在以好脾气着称的老赵家皇帝中,动不动就喊打喊杀太惹眼了,好像被隔壁老朱附身了一样,敢贪污就剥皮实草,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反正官员三年就能选上来一批,天天杀也杀不干净。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算了,不重要,小金大腿自己开心就行。

    朝中重文轻武那麽多年已经将士大夫的地位捧到可以和皇帝对着干的地步,小金大腿要是能把飞上天的士大夫给拉下来听上去好像也没什麽。

    没法跳到共産主义那就加快中央集权,说不准什麽时候就冒出来个神人带着大宋大拐弯。

    说真的,在古代社会当皇帝不如在後世当县长,单单从生活水平来说,後世的普通人也能碾压这个时代的高门大户。

    ——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60-170(第2/24页)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

    空调WIFI这辈子是等不着了,只有西瓜能期待期待。

    不是辽国的西瓜,是他的金手指自带的西瓜。

    这年头不光本土西瓜不好吃,本土的大部分水果蔬菜都比不过金手指自带的改良品种,全靠厨子的手艺来弥补差距。

    等开春就去种西瓜,谁都拦不住他吃西瓜。

    苏景殊拆开另几封信,家里的信很正常,老爹最近干了什麽什麽,娘亲最近干了什麽什麽,姐姐最近在忙什麽,说完家里的情况又叮嘱他在外面吃饱穿暖照顾好自己,最後再来一句大冬天的少往外跑。

    唔,最後那句应该是老爹写的,大概是怕他弱小可怜的小儿子第一次出远门就客死他乡。

    小小苏摇摇头,可以看不起他,不可以看不起白五爷,更不可以看不起官家负重前行的能力。

    他不会客死他乡,顶多就是流放三千里。

    白玉堂被茶水呛了一下,能不能想点好的?谁家好官还没开始高升就开始琢磨流放三千里?

    苏景殊抿唇笑笑,他这叫未雨绸缪,不是胡思乱想。

    将来的事情不好说,先把眼前事干好再去想别的。

    话说庞昱那家夥这是从哪儿找的代笔,明知道登州没那麽多好吃的好玩的还写信诱惑他,故意报复他是不是?

    白玉堂和沈仲元看着他骂骂咧咧拿出文房四宝,不知道这又是要搞哪一出,“回信?”

    苏景殊下笔飞快,“不,抄两份给我哥寄过去。”

    来呀,互相伤害呀。

    旁边两位:……

    怎麽那麽欠收拾?

    幸好苏家兄弟三个没在一块儿,不然这麽挑衅非得打起来不可。

    两个人的表情太明显,不说话也能看出来他们在想什麽。

    苏景殊一心二用,一边写一边说道,“不会,我二哥在的话扔了信就会立刻带我和三哥去找好吃的,打架多浪费时间。”

    一看就知道这俩人身边没有吃货兄弟,人都齐了还斗什麽嘴,肯定是出门下馆子啊。

    白玉堂啧了一声,懒得和他吵架,只是托着脸感慨道,“我最开始以为朝堂是龙争虎斗棋逢对手势均力敌党派相争,真见识过了才知道是尔虞我诈欺天诳地坑蒙拐骗故弄玄虚。”

    沈仲元抿了口热茶跟着感慨,“我最开始还以为包大人冷酷无情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刚正不阿,真见识过了才知道包大人还挺好相处。”

    他们苏大人都这麽折腾了也没见包大人生过气,可见包大人私底下脾气有多好。

    苏景殊幽幽擡头,什麽情况?来这儿比谁会的成语多?

    不过白五爷和小诸葛都不约而同无视了他,俩人正儿八经当官的时间差不多,难得有时间闲话唠嗑,感慨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索性找壶酒去外面一边赏雪一边喝。

    习武之人不惧寒暑,赏雪还是得在亭子里更有氛围。

    没有内力护体的苏大人:……

    你们礼貌吗?

    小小苏大人不搭理两个下大雪还出去挨冻的江湖人,窝在暖和的房间里继续写信。

    他已经想好了,冬天没事儿就在家种地,天气好就出门溜达,看看底下村子里有没有房子被雪压塌,天气不好就窝在家里等种子发芽。

    登州禁海已久,过往商船都是直接去密州市舶司,但是赚钱的生意谁都想干,登州和密州也不算太远,他就让沈仲元想法子去那边盯着,有什麽新鲜的没见过的都带回来瞅瞅,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撞大运遇到好东西了。

    然後他就发现他的金手指还会变。

    农场先解锁的那些种子都是常见的谷物蔬菜,像小麦、萝卜、白菜、葱、姜、蒜之类的,越容易见到越容易解锁。

    他一直以为解锁顺序是固定的,可能是按照传入时间的先後来排顺序,但是在拿到海商不经意间带过来的植株时,那几个原本排在後面的图标就跑前面来了。

    苏景殊:???

    还有这种好事儿?

    反手就是解锁拿种子。

    海商的船上什麽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有专门卖名贵特産的,也有抢不到市场专门卖特色花草的,花花草草的植株混在一起,有时候连船的主人都不知道船上到底装了什麽东西。

    连船主人都不知道那就好办了,老天都帮着他偷天换日。

    这是什麽?棉花籽?种一种。

    这是什麽?红薯藤?种一种。

    这是什麽?玉米粒?种一种。

    这是什麽?大萝卜?啊不,甜菜疙瘩?种一种。

    别管什麽玩意儿,全都拿来种一种。

    租的房子没法和家里一样开出块地给他种,隔壁州衙有足够多的空地,苏通判拿到种子後兴冲冲的种了一大片,最後只有小小一片冒出了绿意。

    还是半死不活的绿。

    哦,忘了,大部分的植物都在春天发芽,深秋初冬不是播种的时候。

    大宋有温室大棚,不只大宋,早在汉朝就已经有类似温室大棚的东西,不过那玩意儿是高门大户专属,他们小小的州衙盖不起。

    毕竟不是所有的知州都是程元。

    唯一种出来的绿苗苗是甜菜疙瘩,按照小诸葛的说法,这个长出来跟萝卜似的甜菜疙瘩是大食那边传过来的,不光长的像萝卜吃法也像萝卜,成熟之後洗干净当萝卜啃,甜滋滋的跟果子一样在当地很受欢迎。

    大宋地大物博,听到这话的人无一例外都表示还不如直接啃萝卜,也就那些番邦人没见过真正的好东西才见个有甜味的东西就当宝。

    偏偏苏通判对地里蔫儿了吧唧的小苗苗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