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70-18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br />     “官场的水真深。”庞衙内皱紧眉头,“官官相护真可怕。”

    苏通判伸了个懒腰,“不慌,我们努努力,争取早日混进官官相护的团夥里。”

    走反派的路,让反派无路可走。

    庞昱顿了一下,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麽接,于是当刚才什麽都没听见,“我感觉地方官不好当,还是京城更安全。”

    在地方当官需要有心眼才混得下去,还不如在京城随便找个清闲衙门窝着。

    没出息就没出息吧,安生活着就好。

    “衙内此言差矣。”苏景殊晃晃脑袋,煞有其事的说道,“我感觉我们还是适合当地方官。”

    老天给了他们聪明的脑袋瓜,还给了他们可以撑腰的大腿,这样的资本不到地方作威作福(划掉)为民做主实在浪费。

    反正官场上什麽垃圾人都有,他们又没有作奸犯科的想法,妥妥的替天行道圣体。

    不要气馁,不要迷茫,他们能行!

    庞昱半死不活的掀起眼皮,“你睡觉的时候制置三司条例司发了诏令,让各州府着手推行均输法。”

    苏景殊:……

    偶尔气馁一下也不是不行。

    “不过这个法子只针对东南六路,暂时和咱们没有关系。”

    诏令说京城和东南六路严重脱节导致商贾囤积居奇趁机牟利,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特意加强发运使司的权利,命薛向薛大人为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六路发运使全面主持均输法。

    茶、盐、酒、矾税收和坑冶、市舶等各项收入都交给发运使管,大大加强了发运使司的权利。

    苏景殊深吸一口气,“衙内,说话不要大喘气儿。”

    庞昱抹了把脸,一脸麻木,“官家还从内藏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给薛大人,说是让发运使司根据地方情况来购买物资。京城直接和发运使司对接,不让商人赚差价。”

    苏景殊:???

    这麽有钱?

    第174章

    *

    京城人口过百万,只靠开封府周边根本养不活那麽多人口,虽然不至于後世说的那样“一国养一城”,但是也的确是大宋各地的物资来供应。

    不是说百姓缺什麽就让人去采买什麽,而是地方有什麽就供应什麽,别管有用没用都运到京城再说。

    朝廷规定他们每年必须送多少东西过去,种类数目列的清清楚楚,想不送也不行。

    这样一来那些畅销的货物运到京城就会被一抢而空,京城百姓用不上的就都落入了那些囤货的大商人手里。

    京城卖不出去不代表其他地方卖不出去,一来一回一转手就是好几倍的利润,当然,那些利润官府拿不到一点,百姓也拿不到一点,全都落到商人的口袋里了。

    其中最惨的就是东南六路的百姓,那边粮食産量高,京城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都是从那儿采买。

    问题是,朝廷买粮不管丰年灾年都是那个数目,丰年不会多买,灾年也不会少买。

    丰年还好,粮食多了就自家留着或者卖给民间的粮商,要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连自家的口粮都留不够,粮食交不上去?卖地当佃农。

    粮食産量不高的地方也没好哪儿去,再穷的地方也有特産,有特産就得供应京城,东西实在不方便运输也没关系,地方官还有折变、支移等各种手段,算下来比直接交粮还可怕。

    这事儿朝廷以前不是没管过,只是里头的水太深,官员商贾都能从中牟利,其中不少商人背後都有高官撑腰,所以每次都是刚开始就被叫停。

    反对的人太多,皇帝摇摆不定的话的确容易被拿捏住。

    这回主持推行新法的是当今官家,以官家和老王的脾气被商贾拿捏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只能委屈那些赚差价的中间商大出血了。

    仁宗朝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许元提出“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法子,地方遇到灾年的话就不收粮改收钱,然後用收来的钱去没有灾荒的地方买粮。

    虽然征收的数额没有变少,但是运输成本减少了,也省得商贾在其中赚差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70-180(第7/23页)

    除此之外,官家任命的东南六路转运使薛向薛大人是有名的理财能臣,让薛大人全面主持均输法算是用对人了。

    苏景殊没见过薛大人,对薛大人的了解仅限于听说。

    衆所周知,大宋的读书人清高的毛病很严重,恨不得把清正廉洁四个字写在脸上的那种。

    虽然实际上没几个人能做到。

    但是吧,就算实际上做不到,表面功夫也得有。

    钱?噫,都是铜臭味儿,拿走拿走拿走。

    文臣清贵,要当就要当不染尘俗的官。

    薛大人的理财能力强到什麽程度呢,朝中清流想起来他就弹劾他是聚敛之臣,骂他欺压百姓对百姓敲骨吸髓,身为读书人却没有丝毫读书人的风骨整个人都掉钱眼里去了云云。

    只听朝臣的评价,薛大人那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没点能耐都招不来那麽多骂名。

    如果薛大人真的掉进钱眼里欺压百姓那骂他是应该的,问题是人家没怎麽欺压百姓,就是天赋点在了赚钱上,到哪儿哪儿的府库都有盈余,因为人家会赚钱看上去不那麽符合大宋读书人的刻板印象就骂也是没谁了。

    反向安利,不愧是大宋。

    官家和老王能把薛大人拉出来主持均输法,这部分的任务大概率稳了。

    可惜均输法目前只在东南六路施行,不然他还挺想看看薛大人办差是何等风采。

    庞昱掰着手指头把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说完,然後郑重其事的说道,“接下来有什麽难办的差事都没关系,我已经做好得罪人的准备了。”

    苏景殊叹气,“偶尔还是要低调点的,能不得罪人就尽量不得罪。”

    庞昱:???

    好话坏话都让你说完了是吧?

    “咱俩还是有点区别的。”苏景殊摸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爹没有被我连累的机会,你多少还是得顾忌一下太师的处境。”

    庞昱想想京城里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老苏,一脸怜悯的拍拍可怜的小夥伴,“没关系,虽然你不能连累你爹,但是你爹可以连累你。”

    苏景殊:白眼.jpg

    说是这麽说,其实也不用那麽紧张。

    他家没有高官,就算老苏能喷也只是嘴炮而已,民间的嘴炮强者多的很,他爹除了文采好了那麽亿点点外没什麽惹人注目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他们家老苏是白身,就算儿子得罪人找他也没用,见过弹劾官员的没见过弹劾白身的,咋滴,还能因为他教子不严把他关进大牢?

    至于兄弟间那就更没关系了,二哥被贬遍全中国也没耽误三哥青云直上一路干到宰相。

    庞衙内不一样,庞太师在朝中政敌多的数不过来,他们玩过火了让庞太师被政敌扣上个治家不严教子不当的罪名那是真的能影响仕途的。

    怎麽说呢,偶尔也要考虑一下身後靠山的死活,争取不当猪队友。

    话说回来,官家现在真的好大方啊,这是抄家抄出了灵感,准备一旦国库的钱不够用就去砍几个贪官?

    也不是不行。

    很快,小小苏大人就意识到官家现在不光是有钱那麽简单。

    不知道官家受了什麽刺激,现在跟天降横财的暴发户完全没有区别,生怕别人不知道国库有钱一样。

    条例司颁布均输法的具体条例不过两个月,青苗法就紧随其後下达到河北、京东、淮南三路。

    东南六路推行均输法给薛向拨了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粮当本钱,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推行青苗法又让诸路以存在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钱当本钱,如果常平、广惠仓里存的是粮谷,还能去转运司兑换成现钱。

    一路一千五百万,三路就是四千五百万,天上掉金山也不能这麽豪横啊。

    东南六路的事情和登州没关系,如今推行青苗法,包括登州在内的京东路各州就是先行试点,别的州衙看到诏书後是什麽反应不清楚,反正登州这边都惊呆了。

    许遵当了几十年的官,别说在地方,就是在京城都没见过朝廷那麽大手笔的拨钱。

    现在是有钱了,以前是想拨也没有。

    朝廷花钱的大头一是官员俸禄二是军费三是赈灾,仁宗年间西北战事不断再加上国内天灾横行国库年年赤字,这两年虽说情况好些,但是满朝文武对先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经历心有余悸,朝廷哪天不抠门了才反常。

    现在这一下子几百万几千万的放出来,国库还好吗?

    他们知道襄阳王瞒下来的金矿産量大,抄襄阳王府让国库难得富裕了一回,但也不能这麽花啊,朝中诸位相公真的没意见?

    一路一千五百万贯,京东路下辖十六州二军,不管怎麽分,分到登州的钱数都不会少。

    许知州:……

    苏通判:……

    登州其他官员:……

    这钱拿着真的烫手啊。

    情况特殊,许知州召集底下各县官员到州城开会,青苗法的具体措施已经颁布下来,他们得好好商量这笔钱要怎麽用。

    毕竟连财大气粗的庞衙内都说不出这次的拨款是“区区这麽点钱”,要是钱拿了事儿还办不成,到时候他们全州都跟着丢人。

    不过苏景殊觉得这法子没那麽容易推行,他们登州上下一心或许可以交出一份让官家和老王都满意的答卷,别的地方就不一定了。

    他们周边的地方官一把手支持新法的其实没几个,不过明确表示反对的也没有,整体趋势就是观望。

    别的事情为了不得罪人可以观望,推行新法这种事情要是不明确支持的话那就真的和反对没有区别了。

    官场上都是人精,且推行新法本来就是得罪人的活儿,顶头上司不重视的话底下官员肯定怎麽对他们有利怎麽来,派下来的活儿糊弄过去就算了。

    这个时候掐尖冒头肯定拉仇恨,不过没关系,他和许大人来登州就是为了得罪人的哈哈哈哈哈。

    新法和旧有的常平法类似,唐时朝廷为了贴补国库亏空推行过类似的政策,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也就是丰年适当擡高价格买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适当降低价格卖出粮食来平抑物价接济百姓。

    政策的确有,效果却没多好。

    本朝也有常平仓,制度和唐朝一脉相承,就是连着唐时的毛病也一并继承了下来。

    粮仓只在州县治所所在数量少也就罢了,常平仓的钱粮还经常被三司和转运使挪走导致地方没有钱粮往外借,除此之外还有最常见的官商勾结以及高价卖出低价买入,反正就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现在民间的常平仓大部分都是摆设。

    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次推出的新法来源于旧法,但是实施起来和旧法有很大的不同,最显眼的就是以前的常平仓不要利息,现在的青苗法要收两成的利息。

    大宋民间高利贷多的数不清,近些年天灾不断,民间百姓大多都需要借贷来活命,还的时候本钱翻倍的都有,遇到丧天良的让还三倍也不稀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70-180(第8/23页)

    和那些动辄翻两倍三倍的高利贷相比,新法收两成的利息和不要利息也差不多了。

    但是两成的利息和不要利息毕竟不一样,对迂腐的读书人来说,赈灾救民是官府的责任,哪儿还能收利息?

    不用想都知道朝中那些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读书人看到“利息”俩字是什麽反应,王相公辛苦了,官家辛苦了,绕过政事堂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来全权主持变法工作真是个伟大的决定。

    庞昱来登州後很是下劲的学了一阵,现在对着公文政务不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知,“雱哥儿说过他爹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这麽干过,青黄不接时将钱贷给百姓,等粮食收下来让百姓用粮食偿还,听说效果非常不错。”

    “若非如此,条例司也不会让咱们把常平广惠仓里的粮食全部兑换成现钱。”苏景殊皱起眉头,“只在县城还好说,现在一下子推广到三个路,感觉有点快。”

    好在他们只需要管登州一州。

    庞昱不太明白,“青苗法说的很清楚,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不同的户等能贷多少钱也标的明明白白,有什麽不妥吗?”

    “按理说没什麽不妥。”苏景殊拿出纸笔写上五等户的借贷额度,说道,“大宋的户籍制度衙内清楚,主户分五等,客户想借钱必须有三等以上的主户做担保。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有客户想借钱,给他做担保的主户偷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