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00-11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事, 帮我把这场论战的内容整理好拿给我看。这不就是威胁吗?”

    刘盈明白了:“萧伯父是委婉地告诉阿父,他要罢工。”

    刘邦重重点头:“对吧对吧?他还当我是王吗?!”

    刘盈道:“当啊, 所以很委婉地告诉你,他要罢工。”

    刘邦想了想, 还真是这样, 只好委屈地继续闷头吃豆子。

    韩信仍旧不能理解:“义父,为何你要隐藏身份?”

    来就来呗,冒充盈儿的护卫是干什么?

    刘邦一边往嘴里扔豆子, 一边道:“我若暴露身份,那群士人都要围着我烦。还是让他们围着盈儿烦更好。”

    刘肥十分感动:“阿父是见盈儿做了这么多事,不愿拿走盈儿功劳,所以仍旧让盈儿主持这场论战。”

    刘邦咀嚼豆子的动作一停,嗯?这个理由不错。

    他严肃道:“就是这样。”

    刘盈鄙视:“我信你个鬼,你就是不想被他们烦。”

    韩信站在刘盈这边。只有刘肥,坚称这是刘邦对刘盈的父爱如山。

    刘邦此次偷跑,准备得特别像模像样,竟然找了个人给自己当替身,还让吕雉为自己遮掩。

    吕雉觉得刘邦多此一举简直有病,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照办。

    给刘邦当替身的,就是原本会被项羽活活烧死的纪信。

    项羽,一种来自江东,美食精神却传承自老广的秦末美食家,泄愤杀人不是活烹就是活烧,要的就是那口鲜活。

    纪信身为刘邦元从之一,大汉建立后封侯名单中已经预定了他的名字。

    他居然跟着刘邦胡闹,去给刘邦当替身,后跟随刘邦的人都很不能理解。

    纪信自己也很不能理解,但他一觉睡醒,床头多了一封诏书,他能怎么办?

    曹参拍着纪信的肩膀安慰:“大王就是这样的大王,你还没习惯吗?”

    纪信只能闷头说习惯,太习惯了。

    不然还能咋的?换个王?

    “其实我们可以推举盈儿为王。”雍齿出馊主意,试图提前掀起大汉父子相争。

    王陵无奈:“你又被大王怎么了?又被骂了?”

    雍齿重重哼了一声,不肯回答。

    他想和刘邦一起去鲁城看热闹,被刘邦笑骂“你听得懂个屁,读书还不如我多”。

    在汉王英明又缜密的安排下,汉王替身继续当劝降吉祥物,刘邦本人冒充刘盈的护卫来鲁城瞧热闹。

    啧啧,那是真热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5/26页)

    既然鲁城已降,士人就没必要去荒野里搭个棚子。

    由刘盈做主,他们将鲁城给项羽修的、项羽从未来过的鲁公住所收拾了一下,变成暂时的学宫。

    一群士人自带衣服干粮住了进来,连砍柴生火都自己负责。

    到了辩论的时候,戴着各种头冠的士人严肃入座,由老成持重者揭幕议题,开始吵架。

    他们第一天争吵的是何为忠诚。

    浮丘代表荀子门人,要求鲁城儒者为楚王尽忠,为楚王殉死。

    鲁城儒者引孟子言论,楚王是不仁不义之王,我们鲁儒不反了他就是忠了,还殉死?殉你祖宗!

    和刘盈同在屏风后面的刘邦傻眼。

    他用胳膊肘撞了撞儿子:“他们的话是不是反了?”

    刘盈道:“没反。浮丘伯想让鲁儒去死,鲁儒不肯去死。”

    叔孙通给刘邦解惑,详细阐述了荀子和孟子对“忠君”思想的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荀子是要求“愚忠”,无论君王如何,臣子都要尽职尽责。君王不好,臣子更要忠诚,死谏,而不是弃君王而去。

    而孟子则更倾向于如果傻叉无药可救,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换个更好的。如果换不了,宁愿隐居山林。

    “或者找个英主撺掇他谋反当王!”刘盈在一旁乱解读。

    叔孙通干咳一声,说没有这样的事。

    刘邦知道刘盈在胡说八道,就和刘盈胡诌的《抡语》一样。

    但怎么说呢,盈儿的话总是莫名让人信服呢。

    刘邦提起了兴趣。看来文人论战也不是很无聊嘛,哟哟哟,打起来了!

    刘邦和刘盈都伸长了脖子,如果不是刘肥和韩信按住了他们,他俩的脑袋都要从屏风后面探出去了。

    论战的时间有限,不能让士人论出个输赢。

    也不可能论出输赢。

    都几百年了,诸子百家的论战也没有输赢。

    第一天的“忠”吵完后,第二天才进入重头戏。

    诸子百家开始讨论,这天下还要不要统一。

    孟子的思想是效法先王。但孟子口中的“先王”,是他塑造的一个道德完人,和后世“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一样。

    先秦诸贤都很会编故事,孟子编的先贤故事,就是为了推行他以仁政为重的“王道”。

    所以孟子效法先王,不是主张全面复古。他也是站在支持统一这一边,但不支持用战争完成统一,而是由国君实施仁政,天下之民归心,天下自然一统。

    诸子百家在战国末期,几乎每一派都是支持统一的,区别只是主张的手段不同。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让所有贤能之人都看到了分裂的弊端。只要有脑子的人,都会得出“统一”是结束战争的唯一解的结论。

    刘邦疑惑:“但我记得秦始皇召集的东方学者是支持分封啊。”

    叔孙通微笑:“学孟子的儒,践行的不一定是孟子的儒。孟子效法的先王,不一定是他们想要效法的先王。”

    刘盈替他阿父解惑:“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吗?先贤说的就是对的吗?我就觉得不对!”

    刘邦:“……”好了,看见儿子这副嘴脸,他就知道诸子百家的弟子的思想,不能代表他们开宗立派的先贤的思想了。

    叔孙通将刘盈歪掉的话题扯了回来:“再者,虽然人人皆知统一后的好,但要如何统一?大部分贤人认为,现在还不适合统一,分封更适合如今天下。秦亡后,支持分封的人就更多了。”

    没参加辩论,也没在刘邦面前找存在感的毛亨这才开口:“大王,之前臣和你提过荀子得天下和‘凝’天下的思想。不止荀子,诸多先贤都提出了类似的结论,可这‘凝’要怎么实现?秦的灭亡,让人看到‘凝’不能一蹴而就。有的人想着徐徐图之,有的人想回到先周之时民风淳朴的时候。”

    刘邦捏住刘盈的嘴,制止刘盈的抢话。

    “你们儒家的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流走的水不会回来,已经逝去的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变化,又怎能假装没有发生?”刘邦躲开刘盈挥来的拳头,“秦既然已经统一,后世所有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会想着天下一统……”

    刘盈终于从刘邦的束缚中挣脱,忙开口:“没错!就像天下庶民不堪秦的重负揭竿起义,之后王朝只要太昏庸,庶民都会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不当人的王全杀了!”

    刘邦:“……”

    汉臣:“……”

    刘邦失笑:“没错,是这样。叔孙通,你和我讲讲孟子的仁政。他的仁政和荀子有何不同?外面吵得太厉害,我听不太清。”

    叔孙通深呼吸,平息心头的颤抖。

    他维持着得体的微笑,为刘邦解释孟子的“仁”。

    孟子的“仁”,归结于一点,就是全面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不仅是地税、户口税,孟子还主张农商平等,将行商税全部取消,藏富于民。国家只收十一的田税。

    这样做,政府税收会变少,什么都不能做?

    孟子要的就是政府什么都不能做。

    他坚决反对任何徭役。不仅是战争,连官方开垦,他也很反对。

    等庶民有钱了,他需要灌溉自己会去挖渠,需要去其他地方自己会去修路,需要更多的田地自己会去开垦,政府不要强迫庶民做事。

    孟子还对君王世袭会出现昏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希望重建“世卿”制度,这群“世卿”集合起来,组建一个国家智囊团,儿孙代代世袭职位。

    当君王有很大的过错的时候,“世卿”需要规劝。如果君王执迷不悟,“世卿”就要联合起来重新选一个贤明的君王。

    刘邦听得瞠目结舌。

    他听懂了,他大受震撼。

    难怪没有任何一个君王采用孟子的主张,这也太……太神奇了。

    刘邦笑道:“我还是黔首的时候,应该会喜欢孟子的主张。”

    只交田税,不服徭役兵役,君王昏庸了就会被换掉,太爽了。

    叔孙通平静道:“孟子自己也知道他的主张不符合实际,这只是他的梦想。他希望后世人能完善他的梦想。”

    刘盈双手捂住嘴,免得笑声被外面的人听到。

    孟子说的是“世卿治国”,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只能看到“世卿”。

    但如果提炼他的思想,孟子治国的方式后世有很多现代国家都采用了,那就是“小政府”和“议会制度”。

    “孟子的思想,几千年后的后世人会用,但不适合我们华夏。”刘盈笑够之后,放下手道,“我们向来是天裂了自己补,洪水来了自己治。要做大事,就要集中民力。因为不想虐民,所以不补天不治水,放任百姓去死,这种事,我国贤人做不到。”

    刘盈揉了揉笑酸的腮帮子:“孟子自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6/26页)

    虽然这么说,但若天塌了水来了,他也会组织一群人去补天治水。这时候他绝不会说什么不要用民力,让百姓自救。”

    叔孙通微微颔首:“世子所言极是。只是先贤提出思想的时候,肯定都是偏颇的、激进的。如何更改,那是继任者该考虑的事。若先贤都保守了,后世徒子徒孙不敢越过先贤,就更为保守。”

    这一点,毛亨倒是很赞同:“虽然老师希望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弟子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敢自言胜于蓝的人可不多。”

    刘盈拍胸脯:“我就胜于蓝。”

    毛亨慈祥道:“世子当然胜于蓝。”

    刘邦则琢磨着其他人忽视的,刘盈口中的“几千年”后。

    他都当皇帝了,反正以后治国是刘盈的事,就算自己知道了未来,好像也不怕走弯路了?

    刘邦懒得遮掩。自己马上当皇帝,刘盈是未来的皇帝,需要遮掩什么?

    他直接问道:“盈儿,你说几千年后,可是神仙让你看到了未来?几千年后天下还统一着吗?”

    在场汉臣有人面露茫然,有人十分激动。

    毛亨坐直了身体。

    对啊,世子有神仙授课!

    “当然啊,阿父你就是确定汉承秦制的人,你自己还不知道?”刘盈狐疑道,“你是不是拐弯抹角让我夸你?”

    刘邦淡定道:“夸吧。”

    刘盈撇头:“不要。”

    韩信也对后世很好奇:“盈儿,后世采取的是哪一种思想,荀子还是孟子的?”

    刘盈道:“所有。所有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能用。先贤提出思想,也没想后世人只用自己的。后世君王就算口头上说用某一家的学说,其实也是选有利于自己的言论,不过披个皮而已。其实就说现在的诸子百家,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盈活动了一下跪僵的身体,琢磨该把椅子做出来了。

    他都要上初中了,还爬刘邦怀里,把刘邦当椅子。

    扶着刘邦的两条手臂,刘盈长舒一口气,继续道:“荀子一派的仁政,就是吸取的黄老思想,对吧?”

    毛亨:“……”

    他干咳一声:“怎么会?荀子的思想就是自己的。”

    刘盈笑而不语。

    后世人只看别人咀嚼过的言论,没有直接看史书记载,都会生出一个疑问。

    汉初的黄老思想怎么突然兴起,他们从哪来的?

    若梳理了诸子百家学说和汉初执政方针,就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黄老与秦制是一体两面,汉初黄老最近的源头是韩非,再往上是荀子。

    荀子一门,可以是法家,也可以是黄老,反正都是他的门人。

    黄老学派是假托黄帝、吸取《老子》哲学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纯粹的政治学派。

    黄老对王朝的目标,是“安”、“强”、“霸”、“王”四个层次。如字面意思,黄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