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10-22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10-220(第1/33页)

    第211章

    叶满枝的发言结束后, 会场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曙光厂的方向。

    白给电视台一百万?

    曙光厂莫不是疯了?

    无线电二厂的领导们简直瞠目结舌。

    严格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资产都是国家的, 归全民所有。

    因此,在必要的时候, 国家可以在国营单位之间进行调剂。

    但是调剂的大多是生产设备和人员, 从不会将一个单位的资金调去另一个单位。

    市革委会的几位领导也对曙光厂的应对感到意外, 交头接耳商量一番后, 方主任代为出面询问。

    “叶主任,拿出一百万的资金建设电视台, 确实有利于行业发展, 但是一百万不是小数目, 不是一两个领导能拍脑袋决定的。你们厂里经过集体决议了吗?”

    叶满枝颔首说:“今天我们曙光厂革委会的班子成员, 全员到齐,刚刚已经进行集体表决了, 七票全票通过!拿到这条黑白电视生产线以后,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 支持滨江电视台的发展!”

    对于这种局面, 市领导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赵副主任看向无线电二厂, 主动问:“无线电二厂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无线电二厂的几人面面相觑, 一把手李主任不可思议地喃喃道:“为了一条生产线, 曙光厂这是拼了呀!”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不太理解曙光厂的做法。

    两家企业之所以会使尽浑身解数争取生产线,主要是因为免费!

    白给的东西当然要尽力争取!

    可是, 为了这条生产线,要加码一百万,那就得好好斟酌斟酌了。

    无线电二厂是生产收音机的, 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此前从未考虑过转产电视机,自然也就没有这笔采购生产线的预算。

    李主任定了定神说:“曙光厂提出的这个条件太突然了,而且一百万对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小数目,本着对国家财产和工人负责的原则,我希望市里能给我们宽容几天,让我们回去集体讨论一下。”

    他这个要求是合理的。

    上百万的资金调配,哪能如此仓促做决定?

    方主任与其他市领导交换了意见以后,同意道:“那今天就暂时散会,两家企业的同志都回去仔细考虑考虑!”

    ……

    走出市革委会的办公楼,田春山有些担忧地问:“无线电二厂不会也拿出一百万吧?”

    事情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无线电二厂的领导现在还没转过弯来,看样子不想出钱,但是回去仔细权衡以后,未必不会改变主意。

    收音机是时下的大件,无线电二厂的产品不愁销路,拿出100万还是比较轻松的。

    叶满枝呵呵笑:“他们确实能拿出100万,但大家别忘了,他们已经跟无线电一厂捆绑了。拿到电视机生产线以后,二厂要将原有的收音机业务转交给一厂。”

    如果二厂拿了免费生产线,再将原有的老设备免费送给一厂,双方皆大欢喜。

    可是,出资100万以后,二厂还能让一厂免费占便宜吗?

    不让一厂占便宜的话,二厂的收音机业务无人接手,厂区里没有空间,那电视机生产线要如何安置?

    王造福走在旁边,领导派头十足,背着手说:“一厂和二厂肯定谈不拢,我觉得咱们这100万给多了,其实给个50万就差不多。”

    康健反驳道:“50万不足以升级电视信号,对市领导也没什么冲击力。如果一厂和二厂每家拿出25万,凑足50万,这件事就再次回到原点了。”

    “先回去等无线电二厂的消息吧。”叶满枝招呼大家回家。

    之前两厂的实力旗鼓相当,最终结果如何,要看市领导的态度。

    但是曙光厂拿出100万以后,结果就不再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偏好了。

    当下的情况就是,谁能掏出更多钱,谁就能拿到这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

    无线电二厂被曙光厂的临时加码打个措手不及。

    返回单位以后,陈副主任恨声说:“曙光厂之前肯定没想过追加100万,这是发现咱们更有优势以后,临时追加的!”

    “曙光厂讨论的时候我专门留意过,应该是他们那个叶主任提议的。”

    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那姓叶的娘们也太狠了!说拿100万就拿100万,曙光厂的日子不过了?”

    “咳咳,叶主任是个比较有魄力的女同志。”李主任挥手说,“言归正传,这100万,咱们到底跟不跟?”

    叶满枝从前名气不显,但这几年连续在两家大型国营工厂担任副厂长,今年又转正曙光厂一把手,在市里也算是很有名的女干部。

    全市范围内,由女同志担任一把手的大型国营工厂,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叶满枝能从一众男同志中突出重围,必然是有几把刷子的。

    否则赵副主任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婿,去曙光厂跟她搭班子了。

    “100万,咱们厂也掏得起,要不然咱就拼一把!”陈副主任建议。

    “依我看,完全没必要继续争取了。如果有免费的生产线,那咱们转产电视机是行得通的。但是如今收音机业务蒸蒸日上,广播电台的信号能覆盖到农村,比电视机的市场广阔多了。花100万转产电视机,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我同意老许的观点,咱们花100万换成电视机生产线,再把原本的设备送给无线电一厂,那咱忙活这一遭,不就是为一厂忙活的嘛!”

    人家啥代价都没付出,生产规模就能平白扩大一倍。

    凭什么啊!

    李主任提议:“要不咱们跟一厂联系一下,每家出50万,把这条生产线搞过来?”

    “也行,问问一厂吧。”

    然而,人家一厂也不想出50万。

    50万花出去,相当于购买二厂那些老设备的费用。

    二手设备折旧以后,哪值50万啊?

    25万还勉强凑合,50万可不行。

    *

    叶满枝很快就听说,因为曙光厂的突然加码,无线电一厂和二厂起了内讧。

    拧紧的一股绳又散开了。

    一厂只肯出30万,剩下的70万缺口由二厂补足。

    但二厂觉得如此便被一厂占了便宜。

    所以,双方共同出资的计划,就这样搁浅了。

    无线电二厂的领导又往省革委会和市革委会跑了几次,似乎还要走上层路线,不想跟曙光厂硬碰硬。

    叶满枝以为,生产线的事也许还要拉扯一段时间,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可是,市里发生的一件大事,让市领导无暇顾及一条电视生产线,没多久就做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210-220(第2/33页)

    了决定——

    这条由四机部拨付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将落户滨江曙光机器厂!

    同时,曙光厂要在两年内拿出100万元,协助滨江电视台完成扩容工作。

    接到市里的通知以后,叶满枝于第一时间在厂里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还让广播站在广播里连播了三遍。

    即将转产电视机的喜讯,迅速在厂里扩散,让全厂职工沸腾了!

    电视机可是高科技产品,全国能生产电视机的工厂不超过五家!

    而他们曙光厂马上就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啦!

    尽管生产线还没正式到位,但大家的激动和欣喜溢于言表,当天就有工人在厂门口和家属院里放起了鞭炮。

    其他单位的人发现后,惊讶地问:“你们厂怎么又放鞭炮了?上次洗衣服务站开张,不是已经放过了吗?”

    “嘿嘿,我们厂总有喜事,当然要放鞭炮啊!”年轻工人喜气洋洋地炫耀,“我们曙光厂马上就要生产电视机了!电视机你知道是啥不?”

    对方摇头。

    “电视机比收音机还高级呢!连主席同志都要看电视!”

    曙光厂用100万从无线电二厂手里抢来一条生产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兄弟单位之间传播开来。

    也让更多的同行认识了叶满枝。

    叶主任接到了好几通贺喜电话,其中以雷万元在通话中最为激动。

    “叶厂长,这件事办得太像样了!我离开曙光厂的时候,就对电视机心存遗憾,咱们通过出口商品,攒了好几年的钱,结果电视机生产线迟迟无法上马。看着曙光厂越来越好,我也就放心了!”

    叶满枝被他说得鼻子酸酸的。

    电视机项目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拖再拖,换了两任厂长,才让曙光厂见到了曙光。

    她也喊着从前的称呼,“厂长,幸亏你当初给我留下的家底丰厚,否则咱哪能有底气拿出100万!哈哈哈哈,你是没看到,我在商讨会上说出100万这个数字时,无线电二厂李主任的眼睛都直了!”

    雷万元在电话中朗声笑道:“咱曙光厂以前可是军工厂,就是要有这种当机立断的魄力!”

    两人的精神都很振奋,叶满枝还与对方约定,等到电视机正式投产的时候,要邀请老厂长回厂里剪彩!

    曙光厂当初一穷二白,买一辆卡车都要抠抠搜搜地到处筹措资金,如今即将上马电视机项目了,军功章里也有老雷的一半!

    她放下电话走出办公室,碰上了刚从市里开会回来的王造福。

    王副主任这几天容光焕发,虽然100万加码才是拿到生产线的关键,但叶满枝没故意弱化他的功劳,在厂里肯定了他对此事的贡献。

    王造福终于从被女人围殴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新在厂里树立起威信。

    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算是烧起来了!

    见他像只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叶满枝觉得好笑,又有些理解。

    王造福是新官上任,她也是新官上任。

    通过这条电视机生产线,两人都完成了烧三把火的指标。

    她心情好,语气便愈加温和了,“王主任,今天市里的会议有什么重要内容吗?”

    “我正要跟你说呢!市里给了咱们厂三个工农兵大学生名额,可以推荐职工去上大学!”

    叶满枝意外地问:“只是推荐吗?不用参加高考?”

    66年以后高考停止,大学里好几年没进过新生。

    没想到今年又开始招生了。

    “不用考试,”王造福说,“主要依靠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办法。但是候选人必须思想政治好,年龄在20岁左右,初中以上学历,政审合格就能去上大学。”

    叶满枝接过他的笔记本,快速浏览了推荐要求。

    “王主任,我看这上面说青年干部也在推荐范围内,你要不要报名?要是想去的话,厂里可以给你一个名额。”

    王造福26岁,初中学历,工人阶级出身,思想政治当然也是很好的。

    让他脱产去大学读两年书,毕业后再返岗工作,能让厂里的所有人都轻松一些。

    而且像他这种情况去学习,工作岗位是保留的,还不用担心有另一个搅屎棍子顶替他。

    王造福犹豫一阵后,摇头道:“算了,难得有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将这三个名额留给车间工人吧。”

    他最初也动了上大学的心思,可是想想叶满枝,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倒不是他对这个年轻漂亮的一把手有什么非分之想,主要是叶满枝被提拔的速度太快了。

    万一在他去上学的时候,叶满枝又被上级调走了,那他这几年在曙光厂毫无作为,肯定是无法接替叶满枝的。

    反正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工作,他现在工作挺好的,那大学上或不上都没什么打紧。

    见他拒绝了,叶满枝遗憾地在心里叹口气,转而说:“人事工作由厂党委负责,王主任,推荐上大学的事情,你在厂里组织一下吧。”

    王造福对车间的生产工作不熟悉,也不怎么懂企业管理,要是让他闲下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开始搅风搅雨了。

    把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任务交给他,能给他找点事干。

    ……

    没几天,推荐上大学的消息,就在厂里迅速传开了。

    “只靠单位推荐就能上大学?”车间工人们惊讶地问,“不用考试啊?”

    “不用,平时表现好就行!下午先在车间开个会,咱们在车间里先推举出两人,然后由厂部汇总,哈哈,咱们厂最近全是好消息!”另一人拉着他说,“下午开会的时候,咱俩相互推荐一下啊!”

    “行。”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