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有些人喜欢的不行,送你几个回去试一试,不爱吃扔了喂狗也行。”
“行吧,来几个。”
这种将鸡拆卖的法子还是第一次出现,越来越多人聚集过来,一听鸡肝比猪肉还要便宜,赶紧买两斤。
才一个时辰摊位上只剩下鸡头没能卖出去了,最后便宜卖给了卤肉店老板。
“什么味,好香!”
热闹的菜市口突然传出一股香味,这香味一闻就知道是肉的香味。
卤肉店老板耷拉着脸,平日里他家生意最好,有人嫌卤肉贵会搭些素菜买,卤菜香气是他最引以为傲招揽顾客的法宝,谁能想到今日被别人抢去了。
菜市口的街尾出现了一口油锅,站满面糊的鸡架正在油锅里翻滚着,旁边竹编里是已经炸好还冒着香气的炸货。
“卖鸡架,一斤二十文,便宜卖了!”
“炸鸡腿,一只八文,炸鸡胸肉块四文,走过不要错过!”
不少跟着大人出来的小孩闻到香味走不动路了,有宠孩子的花钱买了一斤炸鸡架,用油纸包起来准备回家加了菜一起煮,让全家都能沾沾油水。
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00-110(第3/41页)
部分人家一年也见不到几次油水,这油锅里翻滚的鸡架吸引了不少走不动路的人。
“半斤卖吗?”有人忍不住询问。
“卖,半斤十文。”
守着炸货的人迫不及待回答,还装了秤,秤砣也是高高的,一看半斤也有不少,添点菜够一家吃一顿了,不少人围了过来。
“油锅烫,别崩到,大家不要围着先排队。”
就这样鸡架一锅一锅出来,卖得最好的是鸡架,也有买了鸡腿和鸡胸肉回去给孩子尝尝。
最大方的莫过于来采购的人,一点也不讲价买了两三斤回去用来当下酒菜。
青珞在外面盯着瞧了,似乎还看到宫里采买的人。
见不到一个时辰两百只鸡就卖完了,还有人叮嘱明日多备些货,青珞跟着马车又回到了庄子。
知道生意好,今日可以杀三百只,周管事忙招呼人去抓鸡了。
青珞吃了午饭,在庄头子带领下,去了隔壁庄子。
这个庄子叫高庄,距离她现在所在的马家庄不算太远。
骑着马走了二里路就能看见沿途地里的粮食,北方寒冷,一般是种植小麦,也有种植水稻的,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
高庄种的是春小麦,眼下就快要到收获季节。
田里的麦子结的并不算多好,远没有他们自己这样子那般果实累累。
一进庄子,就听见哭喊声音,青珞忙踢了马一脚往哭声地方跑去。
不大的道儿很快就看见一少女被人强拉着上车,旁边庄上的人都是一脸无奈却也没有阻拦。
人很快被带走,只留下失去亲人破碎的家庭,青珞这才走过去,庄头看见她愣了一下,还是勉强露出笑容。
“青管事,您来了。”
青珞点头,“方才发生了什么事?”
庄头叹了口气,然后请她进家里坐。
高庄并不富裕,虽然在京城脚下,房子还多是泥土搭建,只庄头家富裕一些,有三间青砖房。
他倒了一碗茶放在青珞面前,然后小心翼翼询问,“青管事,不是说好秋收再来收账吗?”
青珞看着缺了口的陶碗没有碰,她点点头道:“是秋收后,放心,没变,我是路过这边顺便来瞧瞧。”
“想问问你们这粮食还愿意卖我们吗?要是愿意我这边安排人来收粮,价格就按照市面上来算。”
眼看就要秋收,城内各大粮商其实都纷纷下乡收粮,当然价格压得也低,粮商收粮价格还不到春日粮价一半。
要不是家里欠着债,很多人都不愿意现在便宜卖了,捂个一冬季,来年能赚不少呢。
“卖,怎么不卖。”
庄头脸上带着笑道:“就是不知您那些庄子还收粉?”
今年有不少人下来收土豆,他们庄收拾出来不少犄角旮旯地方种植土豆,土豆收获,做成淀粉晒干后可以送到马家庄去,马家庄有人收。
马家庄给的粮票可以换不少粗粮、便宜的布匹,还能拿着看病,虽然在卖粮食上亏了些,但是能从其他上面找补回来。
人家买粮也愿意给银子,拿银子交税比铜钱便宜多了,一来一去又省下不少。
“不过我家只能卖一半,剩下的还得留着过冬,其他人家我就不清楚了。”
青珞点了点头,询问了收粮食的具体时间,等晒干后再派人来收。
她又问起了方才那庄子事来。
庄头叹息一声,“是庄尾的徐耀祖家,他家去年借了银子钱,十两银子利滚利翻到了一百两,这谁能还得起?人家也不玩虚的,直接派了打手将他女儿给带走了,徐耀祖亲自按了手印,说将女儿抵了利息,徐丫头哪里够,徐家怕是还得卖儿卖女。”
青珞惊讶,“朝廷不是禁止做印子钱吗?”
庄头小声道:“明面上不允许,私底下谁还能禁止?许多大户人家带头去做,徐耀祖借银子的人叫安格,明面上是个古董商人,其实人家是安亲王府管家儿媳妇表弟,隔了好些关系谁能查到这银子是谁放的?”
青珞有些意外,这事既然隐蔽,庄头是怎么知道的?
庄头又道:“安格经常去东边的郭家庄,郭家庄是安亲王府的名下的庄子,我表弟帮着打听过,知道人家是王府大管事亲戚。”
说到这里庄头带着感激道:“要不是去年去马家庄干活,赚了一些米粮过冬,春日里您又愿意借我们一些粮食我们活命,我们庄子大多数人怕是也跟徐耀祖一样去接印子钱了。”
青珞安抚了一句,“不过是顺手的事,大家都是左右邻居,我们在马家庄发展也离不开你们的功劳。”
她又询问了周围借印子的钱的事,再多庄头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五六日里青珞都到处跑,算是将城外转悠了个大半。
她心里沉甸甸的,她发现城郊有不少人家都借了印子钱,起先只是借钱渡过难关,谁知道利滚利滚到根本还不起的地步。
卖地被人压价,被迫卖儿卖女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闹出人命的。
似乎皇帝离开京城,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明明春日里才发过圣旨,惩治了一批靠印子钱发利的人家。
八月初六,宝音坐着马车晃悠悠进了京城,她没有回宫的意思,而是准备在城外先住上一晚。
选中的地方自然是温泉庄子。
温泉庄子经过半年的扩建,比去年还要大,山上内务府派人扩宽的地方便宜了温泉庄子。
随着皇帝出游,小汤山的行宫又进入停摆状态。
道理其实很简单,皇帝私库没银子,太和殿烧毁至今仍未重建,不正是没钱吗?
没钱的时候停掉一些不重要的工程再正常不过了。
不管怎么说小汤山的庄子目前还属于她一人,她这人性子霸道,直接拿下了小汤山附近所有荒地。
大片的温泉庄子慢慢往外扩建,宝音将手下都召集过来开会。
泰山商行负责各个省产业的管事,盛京老家的人,还有新开的蒙古支线生意。
休息了一晚,隔天一早吃完早饭人就到齐了,大大的圆形桌子坐满了人。
宝音坐在正东方,听着下面汇报各自工作进度。
首先是泰山商行在广东的海外贸易。
“在广州城西南江边开设的洋货行,目前是广州第一家,知道咱们有上面发放的贸易牌照,广东本地多个家族想要入股这家洋货行。”
广州去年才被收回,之前被吴三桂管着,谁也不知道广州的情况,如今被收回,朝廷又施行海禁,靠着港口为生的许多行业日子都难过起来。
宝音立刻想到后世鼎鼎大名的十三行,当然十三行并不是指十三家洋货行,而是指十三个对外贸易的行业。
比如造船业、瓷器业、珠宝业等等。
宝音若有所思问道:“广州海上贸易发达,从明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00-110(第4/41页)
解除海禁开始,海上贸易应该有一百多年历史,造船应该很发达,能不能收购一家船厂?”
负责广州养货行的人忙道:“怕是没那么容易,广州的行业很多被地方垄断,那边一个地方都是一个家族势力,外人想要插手怕是没那么容易。”
南方宗族的影响哪怕宝音都有所耳闻。
当然她也知道海上贸易这块肥肉不可能被她独吞,三年后,朝廷还是会在广州开放关口,造就后世赫赫有名的“广州十三行”。
目前这个消息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借着这个信息差她倒是可以做些什么。
“朝廷只允许我们泰山商行进行海上贸易,广州各大商行怕是羡慕到眼红,这样将广州的洋货行分离出去,邀请各大商行入股,各大商行同时也得允许我们持股他们商行的股份,大家彼此交叉持有对方股份,有钱一起赚。”
她的目的是借助牌照打造一个媲美东印度公司的公司。
这个公司整合了南方各大商行资源,只有一个目的赚西方的钱!
宝音这句话立刻让会议安静下来,和丰提出了疑问。
“若是朝廷开放了关口,怕是会出乱子。”
谁都不愿意将肥肉让给别人,朝廷一旦开关口,这个各大商行组合的庞大之物怕是很快就分崩离析。
和丰这样提也是有道理,去年才拿这件事对付过京城的各大商行主事,他都答应了海上贸易加上这些人,要是再混入南方的商行,这就没法玩下去了。
南北两地商人根本不可能和和气气一起赚钱。
宝音不在意道:“我打算每个海岸关口都分立一个洋货行出来,广州关口专做西洋人生意,宁波连云港关口做日本生意,从前朝开始日本就被称为银群岛,他们银子多,近些年又发现一座大金矿,我们不是朝廷没法将日本岛占领,不过可以先做生意,赚金银一点也不丢人。”
“另外台/湾已经打下来了,皇上允许我经营这座岛,这座岛通过琉球群岛再抵达日本很方便,我需要你们派人经营起来。”
大家来开会没想到会得了这么个好消息,纷纷摩拳擦掌。
宝音又道:“要是谁敢阻拦就将内务府搬出来,这些生意我都会留一些股给内务府持有,这些银子最后会入皇上私库,官面上哪个不长眼敢得罪?”
洋货行要是有内务府参与,那些大商行定然不敢再另开炉灶。
就算开,也只敢避开洋货行不涉及的行业。
洋货行的负责人说完轮到广西糖厂和纸厂的负责人。
“冬日安排人开荒种甘蔗,当地不少家族也开了甘蔗园,就是地方民风彪悍,经常发生械斗。”
宝音脑海里瞬间出现广西老表这个词,她揉了揉额头道:“尽量不要参与地方械斗,还有多教会地方土著种植甘蔗,若是愿意卖给糖厂就收。”
对方应下,又询问糖厂能否扩张问题。
宝音想了想道:“尽量在大城市建,至于下面的原料可以开设收购站,自有贩子下乡收购。”
粮行报告了粮食问题,说已经收购了大批粮食,只是无法运送回京。
因为漕运要价太高,沿途关卡还要扣留粮食。
走陆路又不划算。
宝音皱眉,“海运呢?”
“海运已经停止了三百年,听说海上运粮容易发霉。”
宝音对此嗤之以鼻。
“就用海运,沿海租船,对了,收了多少粮食?”
粮行的负责人道:“这两年两广粮食丰收,粮价都很低,甚至出现抛荒情况,我们出面雇人拿下了不少地,建了农庄,这些地今年夏收约有五十万石,秋收看情况应该也有六十万石。”
加在一起一百万石,一百万斤也就是五万吨,一人一天一斤,满打满算能满足三十万人吃一年。
宝音不是很满意,这点粮食储备肯定没法跟后世相比。
后世可是能满足十四亿人口吃三年!
“派人去天津多建设粮仓,粮食能买多少是多少,不愿意收咱们银票的就用金币银币购买,跟他们交代了,银票一样可以换金币银币,我们兑现不要钱,要是他们愿意存我们银行,每月还给利息。”
“到明年年底,我希望银行布局到各省省会,至于未来能不能开到海外就看诸位努力!”
银行的负责人红着脸站起来,说自己会努力,目前已经打算在承德开一家,方便京城的高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