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p;   张吉午从顺天府后门出来,绕到路口看见了这一幕, 心里总算是放下心。

    这肥差突然落到自己怀里, 他也是极为兴奋。

    顺天府上有一群活爹,他一向不怎么受皇上看重, 这次要是将差事办好了, 说不定职位还能往上升!

    昨日无人问津的情形可是把他吓了一跳, 虽然知道有上面主子在, 势必不会让这事闹空窗, 但不见有一个人上门,他这心如何能放得下?

    林子清遇见了自己的族人。

    他去年从草原回来, 探望了母亲和妹妹, 发现她们过得很好才终于放下心。

    去年秋日, 菜市口这边的商铺终于竣工, 他帮着忙活了一段时日, 然后被一家书馆被诱捕,整个冬日他基本待在这家书馆沉浸在书籍的海洋。

    这家书馆就在钟楼隔壁,房子是红砖房,虽然只有一层,但这一层建得极高, 约有三丈(十米)。

    房顶是人字形,用了钢做支撑,房顶铺的是青瓦,靠近房檐位置改成了玻璃,所以室内采光极好。

    内墙壁刷了白稿,原木书架靠墙,任谁进来都被这快要到房顶的书架和满屋子书震撼到。

    房屋内还修了几个池子,池子没有水而是种了绿植,有些已经长出绿叶,顺着粗钢柱往房顶攀爬。

    地面铺了大块瓷砖,中间绕着绿植还修了一条狭窄弯曲的鹅卵石小道。

    中间空地还摆放了不少长桌和长椅,都是固定在地面上,靠墙的转弯处也被利用起来做成了靠墙的长椅子。

    来到这家书馆的人无一不被这书馆吸引,事实上这家书馆开门时并未大肆宣传,只放了一卦炮仗就解了匾额开业了。

    书馆只白天营业,后面倒是有旅馆可以住人,只是那旅馆只有睡觉的地方,连如厕都要去楼道的公共茅房。

    但好在它建在图书馆很近的地方,价格也便宜,一晚只要三文钱。就一间不大的屋子,摆放了一张上下床,上床下桌子。

    虽然冬日取暖是个问题,但是人家全天提供热水,嫌弃不够暖可以买煤球烧地火。

    林子清一单身汉,白天基本蹲在书馆,书馆虽然冷,只要看进去书,自然而然就忘记了寒冷。

    后来市面上出了一款棉大衣,相当于身上裹了一层被子,林子清给母亲和妹妹买了一件也没忘记自己。

    有了棉大衣,那日子就好过多了。

    后来书馆在各省会馆传开,来书馆的人多了起来,有些会办理会员租书带出书馆看,也有囊中羞涩地选择留在书馆。

    林子清就是在书馆碰见的族人,值得庆幸的是碰见的族人是今年来参加科举的考生,而不是族里那些老顽固。

    “子清,没想到在这里看见了你,婶娘和昭妹妹还好吗?”林秀和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询问他为何逃离家族。

    林子清面色很冷淡,“还不错。”

    林秀和抿了抿嘴,“今年的乡试你要参加还来得及,我看三爷爷也挺后悔。”

    乡试是要回原籍金陵考,考中才会送往京师参加会试和殿试。

    林秀和已经是举人,上次觉得没把握才没继续参加会试,今年提前进京也是想要了解朝廷政策。

    林子清则是秀才,想要进一步只能回原籍所在省府参加乡试。

    林秀和这话也是提醒他。

    至于他口中的三爷爷,林子清闻言满脸嫌恶。

    这位三爷爷是他同族隔房的长辈,跟林秀和是同一房,也就这个平日看着对小辈慈眉善目的长辈,亲口提议送小妹去未婚夫家守寡。

    “不要提他,我不打算参加乡试。”

    去年商行有人找到他说愿意出资为他捐班,进入官场也不用担心,上面有人做靠山。

    林子清婉拒了,他认为自己学识不够,不觉得自己现在适合进入官场。

    所以对于林秀和的提醒,他也没放在心上。

    两人在族学就不怎么交流,现在更是没话说。

    林秀和离开前询问他能否将他的下落告知族人。

    “族长很担心你。”

    林子清冷漠道:“我马上就要离开京师了,通不通知随便你。”

    遇见族人对于林子清影响不大,鉴于来书馆的人越来越多,他也租了书回住处。

    这日商行有人找上了他,“让我帮着做一份标书?”

    来人笑着道:“不是一份,我们看中了好几个,就看能中几个。小报给你,你现在白纸上做,等完了交上来最后我们自己弄。”

    林子清接下了这份活,毕竟一份标书人家给二两银子,这钱不算少,在报纸上投一份稿都没这么多钱拿。

    不过这种活他到底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他先坐车去了顺天府。

    顺天府的告示牌写得简单明了,还没有小报解释得多,最后还是根据小报来。

    顺天府将京师内所需要翻修的水渠都标注了号。

    商行这边看中的是一号、六号、七号、十六号、二十三号和四十四号六个工程,分别代表皇城门大街头条胡同到广济寺这一段、广安门白纸坊、左安门大街、广渠门兴隆街、广渠门育婴堂牌坊、东直门大街柏林寺到大採街这一段。

    工程有大有小,林子清全都跑了一趟,然后跟着商行派来的匠人算计需要的料钱人工费用,最后每段分开列举成本递交上去。

    顺天府的工程也不是没有规定,除了指定购买的水泥厂和沙子厂,工人也指定在京师内招。

    除了翻修水渠的还有乘着枯水期掏河道的。

    大大小小工程拆分上百个,看得出来是不想让某些大商人垄断。

    林子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10-120(第9/31页)

    跑了十来日将数据送上去,因为钱还没到手他便一直关注此事。

    这段时日京城内大大小小有点势力的老板都出钱请人做了标书,有些是不放心家门口这段路交给比如修,有些是想赚一笔。

    二月底是截止日,顺天府也宣布中标商户,结果贴在了告示牌,顺便将商户报价也贴了上去。

    顺天府这样做瞬间惹恼了不少部门,大家捞钱容易吗?顺天府这样公布账目,要是给皇上提醒,往后也让大家公布账目,大家还怎么愉快捞银子?

    凭借朝廷发下来的那仨瓜俩枣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吗?

    户部直接扣留了银子不送去泰山银行,没有银子顺天府这边陷入了尴尬境地,因为中标的商户已经垫资热热闹闹开工了!

    眼开没几日第一个阶段就要完工,顺天府在泰山银行开设的账户没有银子,张吉午瞬间坐不住了,将官司打到了南书房。

    南书房内,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推脱责任。

    “皇上,不是臣不愿意发银子,实在是国库抽掉不出银子……”

    他噼里啪啦算了一通账,从给兵部发的相银再到去年山西赈灾银,总之一句话账上没钱。

    皇帝奇怪,“十万两银子都抽不出?”

    每年二三百万的收入,去年跟南边的战事也平定,光是盐税就有不少,怎么可能区区十万两都拿不出?

    户部尚书咳嗽一声提醒道:“皇上,今年南巡……”

    皇帝醒悟过来,前年东巡、去年西巡北巡还有预定的今年南巡都要支出不少银子。

    国库不是没银子,而是要留着预备南巡。

    他不自在地轻咳一声,看了一眼众多官员。

    “尔等可有开源节流的方法。”

    没人傻到提加税,加税是最低级做法。

    汉人大臣一声不吭,满人臣子对商业经验只限于放印子将地租出去收租子,对怎么开源那是一窍不通。

    张吉午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户部不拨钱,他这顺天府就开天窗了,回头顺天府欠债不还的名声还不得背在他身上?

    “皇上……”

    他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跟皇帝要账。

    皇帝也不可能拿自己名声开玩笑,在京师内闹出欠债不给钱的荒唐事,朝廷还有何脸面?

    他瞅了新上任的户部尚书佛伦,佛伦站出来道:“国库无银不代表民间无银,不如跟民间大商人借银?”

    这是老招数了,民间的大商人凡是出名点的都是官府养的肥猪,是不是拉出来放点血。

    只要敢不捐,肯定是奸商,官府对付奸商的手段多得是。

    但这两年不行了,京师最有名的豪商非贵妃莫属,一些经营困难没什么门路的小商人也投靠了贵妃名下的商行。

    京师的各个衙门苦泰山商行许久,谁敢上门要银子要到贵妃头上?

    皇帝“唔”了一声,“要是跟民间商人募捐就不必提了,去年这些爱国商人可是积极赈灾。”

    不少官员一愣,竟然把这事给忘了,坏了,让这些杀千刀的商人得到护身符了。

    这护身符虽然管不了一世却能管得了一事,此时在京师正是名声最好的时候。

    佛伦:“皇上,奴才听说京师的泰山银行往外放贷,利钱极低,正好顺天府在泰山银行开了账户,不如就从泰山银行借钱……”

    不少人斜眼看佛伦,汉人官员是心里喊了一声牛逼,哪里来的愣头青不刮商人油水改割贵妃肉了,满人跟皇室宗室带点亲的也很佩服,看,有人逼钱篓子出钱了!

    佛轮话音一落,不少人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

    他低着头全然当不知,是他想得罪贵妃吗?

    不是,是皇上,是皇上暗示过他呀!

    皇帝沉吟一声,然后转头看向梁九功。

    “去将贵妃请来。”

    说罢又看向众多官员,“等贵妃过来,你等跟她商议。”

    皇帝端起茶杯一副不准备插手的样子。

    梁九功出去后也就一刻钟就将人给请了过来。

    皇帝等宝音行完礼,才开口。

    “户部跟银行借银子?”

    宝音一副什么都不知的样子好奇地询问。

    “户部准备借多少?”

    皇帝看向佛伦,佛伦恭敬道:“根据顺天府统计,这次翻修京城水渠先期需要十万两银子。”

    也幸好这些工程不是一次付清,有了可以转圜余地。

    宝音大方道:“十万两没问题,不过在商言商,这利钱怎么算?”

    佛伦试探性问:“修水渠本是朝廷支出,怕是没有盈利,这利钱能否免了?”

    无息借银子?

    不少人偷偷给佛伦竖起大拇指,牛!

    宝音挑眉,“这恐怕不行,无息借出去这么多银子,我们银行吃了很大亏,万一有人挤兑,我们银行也得倒闭。”

    她看向皇帝。

    “若是朝廷下一道圣旨,承认我们银行的银票可以在市场流通,可以用来缴税,我倒是可以借。”

    “不行!”不少官员站出来义正词严。

    “皇上莫要忘记了前朝的纸币之祸!”

    “是,前朝宝钱可是令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呐!”

    宝音悄悄翻了个白眼。

    [明朝宝钞为何贬值?还不是朝廷只发不收,你朝廷收税都不收宝钞,自己不承认自己弄出来的信用货币,百姓又不傻,当然知道宝钞不值钱,可不就贬值得快?]

    皇帝嘴里嚼着信用二字。

    他对前朝的纸钞了解不多,也不是很明白这玩意崩溃的原因。

    现在明白了,原来明朝收税不收,朝廷带头不承认自己发行的宝钞,百姓可不就当宝钞是一张白纸。

    南书房内讨伐声不断,皇帝身旁站着的小太子悄悄打量了一眼贵妃,奇怪她竟然一点都不反驳。

    宝音听了一会儿,等众人嘴干声音小了下来,她才开口。

    “诸位大人可是弄错了,银行的银票跟前朝的宝钞可不是一回事,银行银票发行是有金子做储备,我们发现的银子都是根据金价将相应金子存入银库。”

    “我们能保证每一张银票都能找到相对应储存的金条!”

    “哪怕诸位大人将市面上所有泰山银行发出去的银票收回来,我们也能立刻兑换出来。”

    [呵呵,这群人懂不懂金融?信用货币能保证有足够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换成金银只会被老财主埋进土地,换成纸币他能不花?]

    [真要牛,就让洋人也使用咱们的货币,到时候一个涨息,国内通货膨胀算个屁,有全世界跟着一起承担呢!]

    皇帝思索了一下纸钞朝廷能不能做,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来朝廷没人懂这个,二来怕是和前朝一样忍不住多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