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20-13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20-130(第1/13页)

    第121章 数落 他虽有了前程,但却失去了自由。……

    哥舒翰十分后悔去了神都苑,他虽有了前程,但却失去了自由。

    为此,他与阿翁倾诉了近一个时辰的烦恼,大谈特谈,谈得哥舒沮的脸色红了白,白了红,实在忍不了,便提起拐杖追到坊外打他。

    后来,哥舒沮追丢了哥舒翰,又因年老昏聩,记不得路,便一路走,一路拍开蕃将们的大门,问是不是他们把他那个刚当了千牛备身的孙子藏起来了。

    两日后,哥舒翰换上千牛备身的服饰,腰上挂着刀,便神气扬扬去给皇帝站岗了。其他人也都各干各事,离开神都。

    春去夏来。

    这日,裹儿正在看括户使送来的书信,眉头微皱,看完与姚崇说:“事情若成,利在百年,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了。”

    姚崇也道:“这话说的是,给他们的信由老夫来回。”

    正说着,就有宫人来请裹儿,说皇后叫她过去。裹儿微微颔首,再三与姚崇说了:“你让他们放手去查,不要瞻前顾后。”

    说完,她才随宫人来到迎仙宫,见韦淇的三妹韦潇也在,只是她红了眼圈,强颜欢笑,若有哭泣之状。

    裹儿上前便问:“姨娘这是怎么了?是哪个不长眼的欺负你了?”

    韦潇起身行礼,被裹儿扶到榻上坐下。韦淇的父母兄弟皆亡,只剩下两个妹妹,待李显复位上,这两人均封了夫人,又嫁入高门,韦潇更是嫁给宗室,做了嗣王妃。

    裹儿坐在韦淇对面,冷不丁对上她略显尴尬的目光,奇道:“难道嗣虢王对姨娘不好?我给姨娘出气去。”

    嗣虢王李邕是高祖子李凤的后代,比裹儿还小两岁,娶了新寡的韦潇。至于他的嗣虢王怎么来的,懂的都懂。

    韦淇摇头说:“嗣虢王是个好的,只是有一件事,你姨娘找你求个情。”

    裹儿更奇怪了,笑说:“姨娘求我,不如求我阿娘。”

    韦淇闻言笑起来,又立马敛了笑容,催韦潇说:“刚才我听不太明白,你给裹儿好好说说。”

    韦潇这才如此这般说了缘由。原来嗣虢王有个亲戚是扬州的势家,被朝廷派出的括户使不由分说抓进了监狱,据说还要抄家。

    韦潇说:“我的亲戚就是皇后的亲戚,也是公主的亲戚,这人大逆不道竟然绑了他,这就是看不起我,看不起皇后,看不起公主。公主现在就在户部当差,不看僧面看佛面,怎么就抓我的人呢?”

    裹儿通过来信知道括户使抓了不少人,便想问个究竟:“他是哪家的?”

    韦潇说:“扬州沈氏。”

    裹儿想了想,问:“我怎么想不起这沈氏和嗣虢王是什么关系?”

    嗣虢王是偏远宗室,还是他向韦潇求婚,裹儿才知道这人,他的父亲是郡公,轮到李邕只怕没什么爵位继承了。

    韦潇垂头不语,韦淇追问:“沈氏与李邕什么关系?你怎么不说了?”

    半响,韦潇才说:“沈氏是养大王爷的阿姨的娘家。”

    韦淇听了,不以为意道:“这算什么正经亲戚,也值当你过来?朝廷自有律法,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坏人。你且回去,就说我知道了,等朝廷的消息吧。”

    韦潇立刻急道:“大姊,我在王爷面前打了包票,若是这样,我还有什么颜面回去?”

    裹儿道:“姨娘,你怕是不知道这沈氏做了什么事情吧?强买强卖,掠夺丁口,逼良为娼,欺压百姓,甚至闹出过人命。

    我不知道他仗的谁的势,姨娘给我说一说。我还听说这沈氏每年都要往神都送来大笔钱帛,也不知送到哪里。姨娘若是清楚,也给我讲一讲。”

    韦潇急了,反驳道:“我一妇道人家,哪里知道这个。沈氏是嗣虢王的亲戚,我没能耐就罢了,偏我大姊当了皇后,我甥女管着户部,你们不帮我,我就没法在王爷面前交代了。”

    裹儿道:“姨娘也太贤惠了些,你是当今皇后的妹妹,太子公主的姨母。他是郡公之后,有了你,才有了他的嗣王。”

    韦潇闻言顿时滴下来泪来,哽咽道:“我知道自己命苦,阿耶阿娘死得早,又无兄弟扶持,嫁了人夫婿早死,好不容易再嫁个好人家……

    平日说得震山响,有大姊和姊夫在一日,就不会让我受人欺凌。我如今来了,还未说一句话,就被外甥女抢白一顿,再没脸见人了……”说着,拿帕子握着脸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韦淇变了脸色,对裹儿正色道:“裹儿,给你姨娘赔不是。”父母兄弟皆因她亡,故而韦淇一直对仅存的两位妹妹存有愧疚之心。

    裹儿哼了一声,立刻起身走了。韦淇在后面气得拍桌案道:“孽障,孽障,这孩子简直要气死我啊!”

    裹儿出来心里还存着气,她这个姨娘心里算盘打得滴溜溜,看上李邕的宗室出身,又是小年轻(小鲜肉),嫁了这人,立马托阿娘求情,让夫婿做了嗣王,她做了王妃。

    现在又拿捏阿娘,要让她对沈氏这等恶霸人家,网开一面,着实令人气愤。

    裹儿出了迎仙宫,还在气个不停,迎面碰见阿耶身边的寺人德公公。

    德公公见了裹儿,满脸堆笑,行礼问安:“陛下让我来请公主过去呢。”德公公见裹儿神色不对,又问:“公主可是受了什么委屈?遇见了什么愚人?”

    裹儿冷笑一声,含糊说:“谁能让我受委屈?”

    德公公陪笑几声,说:“太平公主也在。”裹儿便随德公公往徽猷殿去了。

    她收拾好心情,进了殿门,行了礼,笑着对太平公主说:“什么风把姑母吹来了?姑母好久没来宫中了。”

    太平公主指着裹儿,对李显笑道:“她还是个小孩脾气似的,这话也亏是她说的,若换个人,我必定该私下里寻摸,这是怪我来得少,没带什么厚礼了。”

    李显笑回:“裹儿在我面前爱撒娇,你莫要笑她。”

    裹儿笑着在李显下首坐了,问:“我前儿还正要去看姑母,不过临时又出了别的事情,改日我再去探望姑母。姑父可好?两位弟弟可好?我听说敏弟定了人家,是哪家的淑女?”

    太平公主笑回:“都好都好,崇敏的事情有些眉目,只是还没有定下。”

    裹儿笑说:“到时定了,我必定向姑母讨一杯酒水。”

    太平公主回:“这个自然。”说完,她看了一眼李显,转头对裹儿说:“你阿耶也在,我有一件要紧的事情与你说。”

    这话十分熟悉,让裹儿回想起刚在在迎仙宫里的对话。于是,她道:“姑母尽管说,只是我出来时,有人给我算了,今日不宜说南边的事情。”

    太平公主:“这人算得真准,改日我也请他给崇敏算个娶亲的好日子。”

    裹儿苦了脸,双手一摊,泄气说:“姑母你就说吧,我刚吃一顿数落,也不差这些。”

    太平公主心中纳罕,问:“有谁能数落你?”裹儿含糊不应。

    见状,太平公主便说起自己的事情来,“我府中有个僚佐,是润州人氏,昨儿忽然家里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20-130(第2/13页)

    信,说阖家老小都被抓了,不知犯了什么大罪。

    我不明白,想着难道是谋反,便先把他捆了等候发落,然后急忙来到宫中问阿兄情况,打听清楚后,才知并无谋反一事,我暂且放回了心。

    我这参事虽然鲁钝了点,但做事勤勤恳恳,不敢逾矩分毫。我想着是不是抓错了?若是错了,就将人放了,免得生出龃龉来。”

    太平公主避重就轻,颠倒黑白这么一说,把李显说服了。他向裹儿和稀泥,说:“裹儿,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裹儿略一沉吟,挥手示意,德公公就领着宫人都出去了。她才说:“此事若非姑母来问,旁人我是断不可能说的。”

    李显说:“哦,这里面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裹儿叹了一口气,回道:“我常听阿耶说,姑母之才便是男人也难及,又心怀大义,是撑起李唐的柱国巾帼。”

    太平公主听了这话,笑逐颜开,摆手说:“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有事说事。”

    裹儿反驳了一句,说:“只不过是实话实说,你若不信就问阿耶。”李显听了,连连点头,当年他能复位,功劳簿上太平公主的名字位居前列。

    裹儿继续说:“姑母熟读经史,自然知道历朝历代皆亡于土地兼并,百姓流亡,这就是所谓的‘富者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现如今大唐立国近百年,积弊已生,土地兼并,百姓逃亡。如今之世,阿耶英明,朝中贤臣济济,若我们这一代人不思解决,且不说后来有没有敢于任事的人,就是有,只怕到时会更加困难。

    在阿耶和姑母面前,我不敢说什么假话、虚话、套话,但是我们想一想,若我们这一代只享受富贵不运筹谋划,那敏弟、植儿他们这一代要如何呢?我虽是小辈,但也做了父母,少不得为他们计长远。”

    太平公主摇头说:“你说的有些过了。”

    裹儿回道:“太宗皇帝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咱们就以前汉为鉴,高祖、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皆是明君,有汉一代连出六代明君,是天佑大汉,可也不过历时二百一十年。”

    太平公主喝道:“胡说,我大唐国祚绵长,必定比前汉强。”

    裹儿说:“咱们只说汉不说唐,以史为鉴,大唐必定远超大汉。我就问一句,这明君为什么称明君呢?”

    太平公主回道:“当然是君王仁政爱人。”

    裹儿笑说:“姑母说到点子上了,且不说仁政,就说这个人字。太宗皇帝常念:君,舟也;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势之大,想必在隋末时,众人皆知它的威力。

    再说眼前,国家支出从来只有增没有减的,若是丁口被势家隐藏,那国家收入都落到编户身上,编户负担过重,或是逃亡,或是投奔势家。

    国家收入少了,又要加征赋税,这些赋税落到余下的编户头上,又是新一轮的逃亡,如此恶性循环。

    就像隋朝,天下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皇室灰飞烟灭,那些皇子公主都成了阶下囚,别说长远就是眼前也只怕活不下去了。”

    太平公主闻言,半响闻言,叹道:“这就是流水的皇帝,千年的世家,五姓七家从魏晋传到至今,未有断绝。”

    李显听得心惊胆战,裹儿则一脸欣慰地看向太平公主,说:“我就知姑母明白我的心。治国理政如同治病,病初现时,治上一治,说不定能延百年寿命。”

    第122章 说情 太平在观望

    太平公主理解裹儿的担忧,但她还是坚持请裹儿顾念姑侄儿情面放人。

    一来是太平公主麾下有不少门客商贾,他们每年供奉十数亿钱,供她宴请宾客,收揽人心以及挥霍开销。

    二来不独太平公主,上到皇亲国戚、公卿大臣、再到流外官,都会收别人的供奉。别人收得,她偏收不得?她若是退了,只怕被人小瞧,日后还有什么威风?

    三来是淮南道关系重大,太平公主并不看好裹儿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既然不能做到,为什么要让她堂堂太平公主退让?

    太平在观望,裹儿确实有几把刷子,但这不是幽州,这里是神都,权势错综复杂,任何人都要做出妥协,哪怕是她,是相王,是皇帝,都要做出妥协。

    裹儿本以为能说服一人,然而却出乎她的意料,即使最关心江山社稷传承的李显也在劝她。

    “裹儿,我给你换到吏部,户部就让姚崇接手这事。”李显心疼女儿,若将来事不可为,将人推出去平息众怒,也不心疼。

    裹儿却依然坚持己见:“做事不能善始善终,还不如不做。”说罢,就起身走了,留下李显唉声叹气。

    回到值房,裹儿不仅没有和姚崇说这些,反而催他加紧去做。下值归家,又见长宁公主和仙蕙携手过来。

    “这是那阵风把你们吹来了?”裹儿奇道,心中隐约有了不妙的猜想。

    长宁没说话,只是上下打量屋子的窗槅和摆设,半响才说:“七娘,你这门窗上朱漆皴了,窗纱旧了,也不焚香,若是不说,谁知道这是你的屋子?”

    仙蕙看了一眼,道:“这松绿窗纱糊上去,配着窗外的红海棠确实好看,现在海棠落尽只剩下青叶子,换个桃红的更好些。”

    侍女奉上茶。裹儿笑道:“你们来找我做什么?”

    仙蕙听了,转头盯着长宁笑。长宁说:“我来找你有一件要紧的事情。”

    裹儿一顿,握住茶盅,笑容平和,但语气十分坚定,说:“今天是怎么了?一个个都要过来找我。”

    仙蕙问:“除了五娘,还有谁?”

    裹儿道:“姨娘和姑母。若是一样的事情,我已经驳了姨娘和姑母,五姐也不必说了。”

    长宁听了,心中不乐,说:“咱们姐妹的情谊,岂是旁人能比的?”

    仙蕙闻言,忙劝说:“咱们先对对是不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