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40-15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的不退位。”

    裹儿说:“我不信,我要住在宫中,天天盯着阿耶。”

    韦淇笑起来:“你现在不也是住在宫中吗?”

    “我不管,我就要盯着阿耶。”裹儿抱紧李显的手臂,不肯松开,最后还是韦淇做保,夫妻二人哄了半日,她才放李显的手臂自由。

    裹儿坐在值房正出神,忽然有宫人推她说:“陛下叫公主去呢。”宫人来了半日,叫她不醒,只好推人。

    裹儿忙回神,跟随宫人进入迎仙宫,发现重润也在。行了礼,问过阿耶的病情,便坐在榻边,又问起何事。

    李显靠在榻上,笑说:“找你来有要事商量。你们都下去吧,守着不要让人进来。”宫人们听说,立刻都下去了。

    裹儿奇道:“阿耶有什么事情?”

    李显拍着自己的腿,说:“我身子这次又犯了病,太医说日后不能劳累了。你们都是我看重的孩子,因此问问你们有什么想法。”

    裹儿望向重润,重润朝她一笑,示意她先说。

    裹儿沉吟半响,忽然灵光一闪,道:“我有个主意,不知好不好,你们听一听就是。”

    三双亮晶晶的眼睛期待地看向裹儿,裹儿不慌不忙说:“相公们把事情商议好,将意见附在奏疏后面,若是阿耶同意就批朱,若是不同意就打回去让他们重议。”

    李显想了想,思考良久,说:“这样也好。我虽不能劳累,但每日看一两个时辰的奏疏也使得。太子监国,事情多了,就让润儿来处理。”

    重润听了,道:“阿耶做主就是。”

    四人又商议了细节,过了两日,李显召来相公们将此事说了,又道:“我身子不好,朝政还要多赖诸位相公。”

    众人连声道:“不敢。”李显这个决议,明显扩大了相公们的权力,这些人皆是心里有抱负的,想要大展拳脚,故而就都应了。

    李显道:“太子上次监国就做得很好,他之后继续监国。”

    众人道:“陛下英明。”太子早日参与国事,积累政治经验,并非是坏事。

    李显又道:“公主改任尚书左仆射。”众人闻言,大吃一惊,六部可是隶属尚书省,由于尚书令虚设,尚书左仆射就是尚书省的实际主事者。

    为什么尚书令不授予人?那是因为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此职。众人恍惚有种身处武德年间的错觉。

    在众人震惊之际,重润率先道:“是,陛下。”

    裹儿也在震惊的诸人当中,她预料到阿耶会升她的官,这一来就是尚书左仆射,宠信太过,把她吓了一跳,连忙推辞,态度坚定:“不行,我年轻德薄,当不起尚书左仆射。”

    众人松了一口气,陛下的心偏到胳肢窝里了,太子又一味宠爱妹妹,他们不好进谏。

    李显想了又想,道:“既然如此,你就任中书侍郎吧。”裹儿应了,众人没有言语,就此落定。

    唐初确定的三省六部制,因时移世易,为了应对新产生的问题以及提高效率,不断调整变化,不知将来通向何方。

    李显没有意识到,裹儿不知道,然而身为吏部尚书的宋璟越来越被现在的官职体系弄得抓狂。他是个强迫症。

    宋璟铨选官员,不在意资历,而在意能力,颇有前代遗风。

    自此之后,李显果然轻松许多,小事太子已经处理了,到他手里的大事也不过是过目而已,身边又有韦淇和上官婉儿协助,日子过得惬意无比。

    “帝王垂拱而治,莫过于此。”李显忍不住感慨说。

    上官婉儿低头心道,这其实与高宗病重时处理权力的方法并无不同。太子、公主以及诸位相公分享了大部分皇帝的权力,当然她和皇后也得了少许权力。

    新年是神龙六年,蒲津渡浮桥这项国家工程开工,无数的铁矿运到蒲津渡两岸,化为炽热的铁浆。

    蒲津渡在神都和京师中间,隶属河中府,为了保证项目的运行,张仁愿这位总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便来往于蒲津渡和神都两地。

    今年四月,工部尚书张锡因年老致仕,裹儿接任工部尚书,辞去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40-150(第7/15页)

    礼部事,只保留了中书侍郎、参议得失、知户部事等职和差使。

    工部向来为六部之末,不如吏部和户部风光,但裹儿却不这么认为,她越了解工部,越觉得工部大有可为。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科举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不知从哪儿来的记忆最近一直在攻击裹儿。她只好接受,按照自己的理解,放免擢拔有功的工匠,提高赏赐,招揽人才。

    “嵩山有高僧一行,擅长天文术数,请征召之。”有人见状,便机智地向裹儿推荐起来人。

    征召他。裹儿立刻下了决定。

    然而这位高僧不仅拒绝了她,还连夜逃亡南方,这让裹儿百思不得其解。

    不料竟然是崇训帮她解了疑惑,“这一行原是郯国公张公瑾的曾孙,出身大家,后来没落,他天资聪敏,擅长五行阴阳之说。”

    裹儿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一卷《道德经》,不解道:“既然是大家公子,为何要出家了呢?”

    崇训尴尬一笑,忍羞继续道:“因为阿耶……”提到“阿耶”,他脸上的笑容慢慢敛起,叹气继续道:“阿耶想要招揽他为圣人所用,他就逃走了。”

    裹儿仿佛没有注意到,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崇训好奇道:“公主,你还要去请他?”去年的张说拒绝征召惹得她大怒,裹儿对这人的态度怎么如此宽容?

    裹儿直接说了一句便让崇训明白了缘由以及她的决心。

    “高僧一行的天文造诣无可替代。”

    朝中最擅长天文的官员也极力推荐一行,现在的历法行用多年,渐渐不太准了,而历法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太史监需要这样的人才修订历法。

    天文术数这一道,最看重天赋,不像其他的学问,可以勤能补拙,能大器晚成。这门学问不会就是不会,打死也不会,所以高僧一行无可替代。

    崇训提了个建议:“张家那样的人家总有在朝廷当官的,让他们自家人拿着敕书去请,保管能请来。”

    裹儿听了,眼睛一亮,赞道:“你这个主意好。”也真是损,以家族亲情绑架一行。然而,这比其他的法子都管用。

    两人交流了关于儿女的话后,便分开了。崇训返回渡月山庄,裹儿去了竹园。

    武延秀正坐在窗前吹埙,婉转而哀怨,在主院隐隐就能听到。灯下观美人,美人不分性别。

    裹儿坐在榻上,托腮细细听着,待一曲终了,笑吟吟望着武延秀,连声赞道:“吹得真好听,怎么这么好听呢?”

    一句话说的武延秀心花怒放,一扫不悦的心情,问:“真的?”

    裹儿的眼睛里仿佛闪烁着星光,闻言无比真诚地点头,说:“我从不说假话。”年轻男女说着便挨肩擦脸耳鬓厮磨起来。

    次日,裹儿到皇宫当值,立刻命人叫来张家官职最高者,一名刑部员外郎,并从太子处要来敕书,赐予这人钱帛,又多加勉励,让他务必请来高僧一行。

    这族人从安乐公主的言语中感到了淡淡的威胁,请来了就是办事得力,要给他升官;请不来就不要回来,直到请来为止。

    这人不仅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学天文术数呢?

    若是学了,这份看重和迫不及待就是他的了。不过,天文术数真难学啊,也不知道大侄子是怎么学会的,怎么看懂的那些天书的。

    第146章 荣娘 你也不想张家的官职都被撸了吧。……

    “你也不想张家的官职都被撸了吧。”

    在族叔的苦求下,一行无可奈何地随他回到神都应诏。他是出家,不是去世,终究还要在世俗中生活。

    况且他喜欢研究天文,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如果能借助大唐的国家力量,必定事半功倍。

    所以,一行回来了。除了他,还有一人回到了神都,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宇文融。

    三年间,他率领众劝农判官一共括出隐户近八十万,新增了大量田地。

    宇文融十分会做官,括出的一部分田地以及其他资产归到了皇帝的私库。因而李显即便最近不大管事,也嘱咐了句不能亏待功臣云云。

    裹儿得知一行到了神都,立刻召来朝中擅长天文术数(业余的和专业的)的官员对一行进行考校。

    来之前,裹儿邀请太子以及诸位相公同行,众人均敬谢不敏。

    “他们怎么不去?”裹儿心里不解道,一行这样的稀缺型人才,竟然没有人与她争。

    她离去后,众位相公相视尴尬一笑,无他,他们这些人对天文都不精通,去了也是听不懂,何必自讨苦吃。若这人着实有才华,他们照样可以使其调入自己的部门。

    李显在百闲之中应裹儿的邀请出了面,在观文殿接见一行,以示重视农桑。裹儿坐在他的下首。

    一行是一位俊秀的年轻人,风姿卓绝,翩然若仙,刚进殿拜见就给李显留下极好的印象。

    李显粗通佛法,见这么位高僧,便问了两句,一行所答皆合他的心意。眼见话题要偏离,裹儿连忙问:“我听闻你精通天文,他们有些问题想要向你请教一二。”

    一行双手合十,回道:“贫僧不敢。”

    太史监的人首先拿了一个普通的天文问题相问,一行流畅地回答了,其他人跟上,一问一答,一行皆从容应对。

    裹儿初开始还能问几个问题,后面光顾着理解,最后竟然跟不上,与李显一样干瞪眼。

    不过,观众人面色,一行确实在天文方面有自己的造诣。

    李显越听越枯燥,差点打起瞌睡,终于挨完问答,朝裹儿看了一眼,只见她微微颔首,便说:“果然是才俊之士,就留在太史监做个太史丞吧。”

    只是一行却拒绝了,“贫僧本是方外之人,岂能担任朝廷官职?朝中贤才毕至,贫僧不过是乡野小僧,不敢担如此大事。”

    李显愣了一下,笑说:“也是了。只是现行历法偏差渐大,历法关系农事,非同小可,还望一行师傅以天下苍生为念,勿要推辞。”

    一行俯身道:“贫僧不敢当陛下此话。陛下不嫌贫僧学问浅薄,但凭差遣。只是贫僧乃方外之人,不敢担任官职,望陛下成全。”

    李显对这位师傅的印象更好了,便笑说:“一行师傅一心向佛,朕岂能勉强。不如这样,还是由你主持修历一事,就暂任个知太史监事。出家人身无余才,朕再赐你一座宅院。”

    一行道过谢,李显便让众人散了,留下裹儿,问:“这人说的真吗?”

    裹儿回道:“真不真,我不通天文,不好判断,但其他几人倒是对他服气地很。”

    李显点头道:“这样啊,有时间我让他来给我讲讲佛法。”李显新一年的日子十分悠闲,但有时难免无聊,偶尔听听佛法道法打发时间。

    正在李显和裹儿考校一行时,宇文融正在面见吏部尚书宋璟。宋璟对宇文融的精明能干十分满意,想要留下他,无奈宋璟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40-150(第8/15页)

    持要人,不肯松口。

    这样的理财之臣合该进户部,去吏部能做什么?于是,宇文融从微末小吏成为掌握实权的户部员外郎。

    付出的一切得到了汇报,他将会走得更高更远,宇文融如是想道。

    赶在黄河结冰前,蒲津渡浮桥终于修建好了,重新通行。铁牛和引牛人隔河对望,听着滔滔的黄河水声,迎接百年雨霜风雨。

    李显对参与修桥的众人各有赏赐,越级擢拔工匠为官,又在裹儿的建议下,对做出卓越贡献的几名工匠赐了一枚御笔亲写的“大唐匠心”金牌。

    一行等人也奔赴四方,测量数据,为新的历法做准备。现在的大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又是一年,裹儿不觉得岁月流逝,但植儿从牙牙学语的婴孩,早已变成了青葱少年。

    裹儿从皇宫回到家中,还未进主院,就听到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紧走几步,进了院子,只见玉雪可爱的小姑娘正追着俊秀的少年跑着玩。

    荣娘见她进来,跑来抱住她的腿,稚嫩的声音仿佛琥珀色的蜂蜜,告状:“阿娘,阿兄欺负我。”

    植儿拱手行礼说:“阿娘。”崇训和裹儿都是容貌出众之人,植儿更是取两人的优点,长得俊秀绝伦,更难得他性情沉稳。

    裹儿抱起荣娘,低头对植儿说:“今日这么早就回来了?”

    植儿还未说话,荣娘就搬着裹儿的头,在她怀里如扭股糖似的扭来扭去,撒娇说:“阿娘,我不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