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保和殿,便到了御前宴会举办处。
但是当今圣上崇尚节俭,所以上行下效,保和殿虽然是外朝宴会地,但装饰的也并不华丽。只是极尽俭朴之下,反而更加凸显了保和殿千年以来积淀的古韵。
重檐歇山顶覆着黄色琉璃瓦,在春阳的照耀下仿佛流淌着金光。檐角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更显金碧辉煌。更别提内外檐壁上画着的金龙和玺彩画极其别致,偏重丹红色的装修显得华贵富丽。
小黄门带着一众考生进了保和殿以后,又按照大太监的吩咐将考生们分别请入座次。这是按照杏榜名次排的座位,名次高者居左,名次低者居右。所以周稚宁在左边居中位,可以很轻巧的将整个宫殿都收入眼底。陈穗和则坐在右侧下位靠后,视角颇为受限。
且周稚宁身边大多是陌生面孔,且口音软绵,似乎都是南人,无一北人。再看大殿右侧座位,那边南人也是不少,只零星掺杂了几个北人,如秦雨花、赵厉、宋基、刘濂等熟面孔,甚至刘濂的座次还十分靠后,几乎要淹没在人群之中。
周稚宁忍不住叹气。
没想到南北差异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这时,小黄门带着各个小宫女、小太监捧着漆盒鱼贯而入,为大家呈上殿试以前应该用的早膳。
虽然是御赐食物,但也不是大鱼大肉。每个人只有四个馒头,和一碗热汤。有的富家子弟吃不习惯,用的就少一些。周稚宁苦惯了,也不讲究,抓起馒头就啃了两个,快噎着的时候正好拿汤顺顺。
这时,殿外响起了一阵脚步声,以及两个男人谈笑的声音。
一人道:“圣上派你我二人前来主持宴会,是想为朝廷多选些可用之才。周大人,你可莫要为了你们南直隶府而为难我们北直隶府的人才啊。”
这话乍一听像是打趣,但配上这人不阴不阳的语气,更有种绵里藏针的感觉。
而另一人的回话也值得细细品味,他道:“曹大人,往届会试出身于北直隶府人才极其稀少,在下就是想为难,也需要先遇上才行啊。”
这场御前宴会还未开始,前来的两位官员就有针锋相对的迹象了。
周稚宁咽下口中的食物,将汤碗放下,朝殿门口望去。
只见门口一左一右站着两个中年男人,左边的一个生的人高马大,身形极为粗犷,哪怕穿着文官专属的官服,也显得像个将军,一看就知道是个北人。
而右边则站着一个略微清瘦的男人,唇上还蓄着山羊须,颧骨高耸,两只眼睛精光闪烁,很有狡诈之感。
左边的那个周稚宁并不认识,但右边的这个算是熟人了。
周稚宁唇边勾起一抹冷笑。
周允能和曹元通互相讥讽了一顿,眼看着曹元通眼里冒出了火光,他却轻蔑一笑,弹了弹袖袍,负手走入殿内。
殿内尚未来得及退出的小宫女和小太监立即跪倒在地,给周允能和曹元通二人请安。考生们也放下了手中馒头,齐齐起身,但被二人叫停。
周允能笑道:“各位不必紧张,过了今日,咱们说不定便是同僚了。”
考生们:“承大人吉言。”
周允能笑着点点头,视线率先移向了右边,一面打量,一面暗暗点头。
他此前曾让周明承替他打听杏榜上有才能之辈,不多时,周明承就送了一份名单以及对应画像过来。因此,周允能只是略一扫右边诸位考生一眼,心中便对要挑选出来为四皇子所用的人选有了打算。
周允能满意地捋着胡子,继而将视线转向左侧。
古时以左为尊,所以左边是名次更高的贡士,特别是被安排坐在中间的一位,就是这次会试上的会……忽然,周允能不知是看见了何人,脸色骤然变,眼神一下子极为恐怖。
周稚宁直面周允能的目光,不慌不忙地拢袖而笑:“小子周稚宁,见过周大人。”
“你为何在此处”周允能冷冷盯着周稚宁的脸。
周稚宁讶然:“周大人这是说哪里的话,小子乃是此届会元,自然要来参加殿试。”
“你是会元?!”周允能失声,一下子攥紧了藏在袖子里的杏榜名单。
既然周稚宁是会元,那周明承拿上来的这份名单里怎么没有周稚宁的名字?!
见周允能这般变幻莫测的脸色,周稚宁便明白自己又欠周明承一个人情。
只是面对周允能,这个害得大姐被迫远嫁的罪魁祸首,周稚宁哪怕是承周明承的情,也不想轻易放过气周允能的机会。
“听说西洋为我朝进贡了玳瑁眼镜,周大人大可以戴上了再来仔细打量打量小子,想必就不会作此惊叹了。”周稚宁皮笑肉不笑。
这就是在讥讽周允能是老眼昏花了。
周允能气的脸色铁青,可他生气的同时又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周稚宁在县试的时候,考出来的成绩根本不能入眼,怎么转眼之间,她就能是会元了呢?
除非……除非……
周允能脸色顿时一变,咬牙道:“好啊,原来你居然有如此心计,你竟都是装的!”
心计二字周允能咬的颇重,叫周围不少人都听见了,纷纷投过视线来。
“何称心计?”周稚宁却面带微笑,坦然自若,“不过是自保而已。”
周允能死死攥住手掌,眼中的恨毒几乎要溢出来。
这下子他一切都想得通了!
当年他本以为一切胜券在握,谁知周允德一家人居然胆敢在他眼皮子底下用计叫人骗娶周巧珍。他本以为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寒门首辅》 30-40(第9/19页)
那个没出息的弟弟终于聪明了一回,竟然让他都中了计。他又急又恼,却又来不及找周允德算账。毕竟海口都朝四皇子夸出去了,他必然要给杨忠宝寻个内妻回来。
也是他有上天眷顾,叫他又寻到一个还不错的女子,陪上极具分量的黄金送给了杨忠宝,也算了却了这桩旧事。
随后,他便预备腾出手来在科举上寻他这个侄儿的错处,想借此叫他那个蠢弟弟后悔。却没想到他这个侄儿居然一早北上,甚至改换了府籍。
当时他还在想,莫不是周允德背后有高人指点,否则怎么能躲他躲得这么准?谁知背后出主意的高人,却是这个他一直都看不上的好侄儿。
周允能脸色越来越阴沉。
可周稚宁这般能忍又科举天赋卓绝之人,将来一旦成长起来必是极为惊才绝艳之辈。可他如今与周稚宁是明晃晃结了仇怨,再想交好难如登天。
不如……
杀了!
周允能眼眸一动,几条毒计已经上了心头。
可谁知他身后曹元通忽然快步走上前来,满脸兴奋地看着周稚宁,问道:“你就是周稚宁?那个中了解元的周稚宁?”
周允能眼神错愕,像是没想到曹元通居然会在这时候插上一脚。
周稚宁故意瞥了一眼周允能,然后笑着给曹元通见礼:“正是小子。”
此时她北上科举的好处便显现出来了。
北人都特爱护短,曹元通尤甚。特别是早在乡试之时,他就对周稚宁印象深刻,一直把她视作能够振兴北直隶府的希望。如今见了真人,更觉得周稚宁姿容仪态不凡,心中越发欢喜,直接越过了周允能,上前拍了拍周稚宁的肩膀。
“好小子,我看过你的文章,写的极为不错。”
周稚宁有意与曹元通多加亲近,也不躲,反而笑给曹元通行礼:“大人谬赞。”
“早些时日我便想与你结识,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竟然在此时相遇,这当真是一种缘分。”曹元通哈哈笑道:“我姓曹,名元通,字慎微。赶明儿结束了殿试,你自到我府上去,我为你开一坛埋了三十年的女儿红。”
周允能斜着眼睛,冷冷道:“曹大人,莫怪本官未提醒过你,这个周稚宁可不是北人,她父母双亲籍贯可还在南直隶府里。你可莫要病急乱投医,护错了人。”
曹元通眼神略微一变,下一刻却依旧哈哈大笑,看向周稚宁问道:“你籍贯为南,但你如今在何处应试?”
周稚宁拢袖道:“回大人的话,在北直隶府。”
然后曹元通就转向周允能,冷哼一声:“他在我北直隶府应试,便算我北直隶府的人。我护我的人,难道周大人还有意见?”
周允能一张脸被气得发黑,显然没想到曹元通居然连籍贯都不在乎,也要护着周稚宁。他咬牙恨声道:“周稚宁,你最好求这位曹大人一路官运亨通,能护上你一辈子!”
曹元通却讥讽:“官运通不通的有什么了不得?最主要的是活得久,护人才护得长久。不然像周大人这般动不动就气急败坏,伤了身子,就是百年之后本官想与周大人作对,也找不着人呢。”
真是气死人了!
周允能一刻也不想多留,甩袖就走。
曹元通先开始还是面带得意微笑,如同赢家一般目送周允能离开,但真的等到周允能的身影消失在他视线中时,曹元通脸上的却渐渐冷淡,最后趋于面无表情。
“周稚宁。”曹元通看也不看周稚宁,语气冷漠又疏离,“你随本官来。”
说着,就要先行一步带着周稚宁离开。
负责引荐的小黄门一愣,连忙要拦:“曹大人,这会子是在御前宴会之上,照规矩说各位贡士老爷是不能随意出入的。”
曹元通冷眼瞪着他:“你如今这差事是办得越发好了,你师傅是怎么教你的?本官这不叫带人随意出入,我们只在殿内找个地方说说话。若有什么差池,本官担责便是。”
小黄门被骂的唯唯诺诺,实在拦不住,才让曹元通将周稚宁带到了一边。
眼见着着附近没人能听到他们的谈话,曹元通直接开门见山:“你一个南人,为何要来北直隶府应试?”周稚宁尚未开口,他又粗生粗气地补充,“别跟本官扯什么振兴北直隶府的大旗,本官要听的是实话!”
想来因为曹元通与周允能互不对付,所以方才虽然得知了周稚宁的身份,却也硬着头皮与周允能互呛。现下把周允能呛走了,曹元通又气不过周稚宁户籍的事儿,此时就开问了。
周稚宁本就要靠曹元通庇护,因此她毫不隐瞒,将自己与周允能之间的事全盘托出。
另外,她也明白为什么曹元通反应会这么大,毕竟无论是资源还是话语权,北直隶府被南直隶府一直力压至今。所有北人官员都受不了这般情况,都拼命在扶持北方后辈。然而努力多年,依旧收效甚微。
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周稚宁,却是南人北渡,这叫曹元通如何接受?他只是脾气暴躁,并不是毫无脑子。
周稚宁郑重道:“曹大人,小子北渡确有妄求北直隶府庇护的私心,然而也正是因为小子有私心,大人您才不必担心小子将来有一日对北直隶府不利。”
听完了周稚宁的解释,曹元通的面色终于和缓了一些,可眼里依旧透露着防备和冰冷,只道:“本官明白了,你且回殿接着预备殿试吧。”
周稚宁也不拦着,拢袖拜送曹元通。
曹元通一开始还能做到不急不慌,但等出了保和殿以后,他一下子就加快了脚步,眼神四处巡视,像是在寻人。
“见到李显李大人了没有?”曹元通急的满头大汗,抓着一个小太监就问。
小太监连忙摇头,说没看见。
曹元通就急急忙忙放开他,快步走向下一处。
他们本早就定好了要扶持周稚宁,可没想到周稚宁竟然是南人!现在他得赶紧找到李显商量,这个周稚宁他们北直隶府到底是力保她青云直上,还是就此放弃?
第36章 殿试 定乾坤
明朝殿试流程极其复杂,虽然是皇帝亲自主持,但还是另设有读卷官、执事官、监试官、弥封官、掌卷官等大小十来类殿试考官,帮助皇帝组织和辅助殿试的各项事宜,以确保殿试能安安稳稳举行。
被用作殿试场地的奉天殿内布置也有严格要求,首先要在大殿中央腾出足够容纳几十人桌椅的空地,然后在空地两边分文武空出官员们站立的地方。最后,再由礼部设置卤簿(天子仪仗)于丹墀、内墀之内。整场殿试就差不多布置完毕了。
周稚宁与一众考生被小黄门接引到奉天殿时,文武百官已经到齐,分列两旁,皇帝则稳坐高堂,面前放着一架屏风,看不清楚模样。
整个大殿流溢着华丽冰冷的光泽,厚重的威压仿佛扑面而来,要压弯考生们的脊梁。
此时,身为大太监的魏公公甩动拂尘,尖着嗓子道:“兴!”
周稚宁与一众考生纷纷行礼,齐声震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魏公公:“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