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路易莎纪尧姆三春景》 240-250(第1/20页)
第241章 穿越中世纪241
路易莎身边的亲信都不陌生她对‘教育’的重视, 以及对‘大学’这种教育机构的推崇——前者更容易看出来,毕竟在这个文盲多的惊人,即使贵族也多数不在乎文化教育, 很多贵族子弟文化水平停留在‘不做睁眼瞎’阶段的时代(甚至有的贵族子弟也是睁眼瞎,也就是说,连字都不认识),路易莎自己博览群书不说, 身边也多的是才学出众之辈。
甚至,原本没什么文化的人去到她身边, 一旦因为能力得到重用, 也会被她要求‘多读书’‘多学习’。
而后者,对大学的看重与推崇,就得是留意路易莎说话做事细节的人才知道了。路易莎每每提到大学,总是特别宽容(大学师生在任何时代都是思想更加活跃的一批人,这种特质放在封建社会,就是‘不安分’, 这也导致统治者总要对他们有所限制)。而如果听说哪个青年打算去大学求学,评价也很正面。
其实路易莎也知道这年头的‘大学’和后世的大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大学学的科目主要是神学就够让路易莎这个现代华夏人无语了。
当然,这也无可指摘,毕竟大学的起源正是一些有远见的高级神职人员眼见神职人员素质劣化,从而组织的培育神职人员的地方——现在的大学也有教法律、医学等少数几类知识的,可神学依旧是占据学生主要精力的‘必修’。
但是, 不管怎么说,相比起出身贵族所以理所当然占据更好的资源,大学的出现就是一个进步!给了这个时代的平民子弟不多, 却真实存在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虽然进大学求学,也需要一定财力支持,最穷苦的底层人无法走上这条向上的路)。
另外,大学别管学的什么,出来的学生普遍是强于没有大学背景的人的。这也不奇怪,大学说是主要学神学,可能进大学的,本身就算这年代的知识分子了,至少能读写拉丁文。而且神学又怎么了呢?中世纪神学就是显学,就像华夏的儒学一样,发展到顶峰,早就将很多其他的东西吸纳进自己的体系了。
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东西都有,只看学的人有没有心思往特定方向钻研而已。
再加上大学有一些学习过程,这对求学也是一次筛选,考验他们的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多数大学生都是离家求学的,而这个时代的离家求学和后世可不一样,求学地往往谈不到舒适周全,而通讯条件的恶劣,又让亲友很难及时给出支持。
想想后世学生,哪怕是留子们,也不至于如此吧?但大家还是普遍觉得留子们留学回来,独立生活能力是得到了极大锻炼的(当然,特别有钱的留子除外,有钱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生活得很好。根本不需要适应当地,以及独立生活)。
总之,能够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不必怀疑,学习能力、知识面、自主性,乃至于抗压能力,都是此时的佼佼者了。
“殿下是想将西岱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学之城’吗?”会议结束后休息时,吉娜就笑着说道:“这是很少见的想法呢,而且当地居民可能不会喜欢……当然了,重要的是殿下的决定,只要您决定如此,一切会很顺利的。”
搞教育中心、大学城确实少见,知识分子太密集是此时统治者们本能排斥的。更不要说此时的知识分子多数都是神学家,哪怕不是神职人员,也是亲教廷的……呵呵,在西方世界的社会体系下,教权和王权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
这不只是权力就那么多,从大局的角度,宗教实体会和政治实体竞争。而是具体到个人,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还更不可控——主要是神职人员对侵蚀贵族政治权力,乃至王权,是真的很有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神职人员并不是扮演了现代人会下意识觉得负面的角色,而是相当励志的!
这年头贵族是世袭的,祖祖辈辈是贵族,个人才可能是。这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掌握权力,站在社会阶级的顶点,享受天然的种种优越,并理所当然地鄙夷自己以下的人。
而神职人员呢,虽说如今也流行起了贵族次子进入教会,但总的来说教会用人还是讲究‘英雄不问出处’的。所以是真的有不少教皇、枢机、大主教这样能与国王平等,甚至隐隐优越的高级神职人员,他们就出身平民之家,父亲可能是个农夫、皮匠、马夫……
现代人会觉得这很励志,人家是凭能力做到的,一路卷出来,值得敬佩。可在此时,贵族只觉得惊恐——一个父祖辈卑贱无比,自己可以随意处置,很大可能成长于臭烘烘、猪圈一样房子里的人,有一天就和自己地位对等,甚至能对自己指手画脚了?
冲击、恐惧中隐隐夹杂着生理性厌恶。
而平民出身的神职人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位来自于宗教,来自于教廷,所以对扩大教廷权力有着本能的热情。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也可能是对教廷‘士为知己者死’的狂热在起作用。当然,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是的,我希望西岱有更多的大学,不过培养神父的大学就算了,不需要增多。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引导,让大学之中教授法律、哲学、医学、历史、文学、会计、建筑等知识的学院增加,培养更多有真才实学的青年。”路易莎对培养神父肯定是不感兴趣的,她预期建设的学校是牛津剑桥近现代以前的样子。
大学里会有单独的神学院,其他学院也会多少有些神学课程,但也仅此而已(神学院与神学课程,在这个年代做教育是无法避免的)。总之,就是向现代大学过渡的形式——路易莎也不能一下就拿出现代大学的模板,那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
所谓‘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不外如此。
“至于大学生很不安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强大学的管理解决大半……现在的大学确实太松散了,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怎么能那样放任学生们,除了上课什么都不管呢——他们甚至上课都很随意!”路易莎有些不满地说。
“而且管理严格的话,大学当地居民的怨言也就少大半了吧?”
不管后世大学附近的居民是怎么看待大学生们的(华夏普遍欢迎吧,大学生普遍被认为素质较高,而且大学城在附近,往往意味着商圈繁华且物价较低,这都是好处。不过西方似乎挺讨厌大学城在附近的,居民和学校、学校学生常有冲突),至少此时本地居民是真的不喜欢大学生们。
是的,来大学求学的学生会在本地租房、吃饭,活跃了市面,让一些当地居民有收入,这是看得到的好处。可是这种好处又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而且天长日久的好处是很难让人牢记的!多数时候大家还是更关注大学带来的麻烦。
血气方刚、脱离家庭、无人管束的年轻人,这样的人聚集起来,这在古代社会从来都不是好事!这些年轻人要么愤怒,对很多事不满,要么沉湎于男欢女爱和酒精,过着醉生梦死的浪荡日子。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对当地社会风气有很坏的影响。
“看来殿下是真的很重视这件事,都考虑这么多了。”吉娜听了路易莎的话,眨了眨眼睛。不过她对‘大学’这件事本身没太大兴趣,并没有问更多,很快就转移了话题:“……殿下,我新作了一首诗,朗诵给您听,好吗?”
吉娜一向喜欢写东西,之前就会将路易莎讲的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路易莎纪尧姆三春景》 240-250(第2/20页)
事进行书面化润色,整理辑录起来。平常写写诗歌也是此时贵族女性常见的消遣(也是技艺),路易莎并不意外这事儿,只是点点头示意吉娜随时可以。
吉娜取了自己的诗来,看到羊皮纸的厚度,路易莎就推测这不会是一首‘小诗’。实际也没错,那是一部叙事长诗。
路易莎听她朗诵后,觉得以现代的标准,太晦涩抒情了。但以当下的标准无疑是超前而出众,能引领潮流的佳作,便脱口而出:“写的好极了,我觉得可以出书呢!《玫瑰传奇》这类长诗作品不是很流行吗?”
吉娜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倒不是‘出书’这件事有多震撼,而是对中世纪的人,尤其是女性,很难将‘写书’这种事和自己联系到一起,那太遥远了。
不过路易莎这样一说,大家就觉得没什么不可以的——大家也听了吉娜的诗朗诵,同样觉得写的很好,语言清新优美,故事引人入胜。相比起他们听过的写在书里的长诗,多数还要更好,那些诗歌可以成书,为什么吉娜的不可以?
“出版书籍吗?是不是要找一位书商来商量这件事?常常进宫卖书的那位可以吗?”有人迅速给吉娜出起了主意。这年头的‘书商’不只是卖书,多数同时也是出版商,会自己印书的那种出版商。所以要出书的话,找书商是对的。
“要雇一些书法优美的抄写员,不然匹配不上吉娜的诗,对了,还有绘图的袖珍画画家。现如今在西岱最出名的袖珍画画家有哪些呢?”
这个问题一出,大家就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了。主要是路易莎喜欢读书,即使以此时贵族的标准,买书也过多了。这件事不是秘密,很多人都说王后书籍是仅次于珠宝的一笔财富(此时书都很贵!)……而这还是因为路易莎的珠宝太惊人了,所以书籍才会‘仅次于’。真要说的话,她的书籍价值超过很多贵妇的珠宝。
有路易莎这样的主人,她身边的人当然也会对书籍的事多少有些了解,所以这时候无论是谁都能说上一两句。
“抄写员和袖珍画画家啊……”在侍女和女官们兴致勃勃讨论这些的时候,路易莎却陷入了沉思。她其实是由出书联想到了印刷术……当然,也不只是因为吉娜的诗歌可以出书的原因,还因为之前提到了‘大学’。
路易莎平常经常买书、看书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这时的书基本是人工抄写的?而作为一个华夏人,由此想到印刷术,考虑推出印刷术,简直是一种本能反应。只不过,在经过一番考虑后,路易莎又放弃了印刷术的想法,至少暂时放弃了。
主要是,此时西方世界的书籍需求量真的不大,毕竟识字率摆在那儿呢!基本上,手抄书也能满足需求了,而要搞印刷书,市场在哪里呢?
印刷书肯定是不如手抄书精美的,手抄书可以灵活搭配艺术字体,插图也是五彩缤纷的。而以此时的技术条件,就算搞出了印刷书,也不可能做到手抄书的水平。
这样一来,高端市场就无法和手抄书竞争了,毕竟有足够财力的人要的就是面子,书籍作为此时一类奢侈品,也要能彰显社会地位。如果要讲究‘实用’,他们也不必抄写员抄得那样兢兢业业,还让画师以图画装点。
而如果不算高端市场,现在的图书市场还剩下什么?其他人有购书需求吗——有是有的,但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像是宗教书籍,包括《圣经》,以及《圣经》相关二创(理论上来说,二创应该是禁止的,但就像很多戒律一样,当下都形同虚设了),除开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使用和收藏的精美手抄书,也有不少普通神职人员和信徒有‘平装本’的需求。
此时很有名‘腰带书’,就是为了方便朝圣信徒和普通神职人员使用,做成后世口袋本大小,可以拴在腰带上的《圣经》。可以想象,这种‘腰带书’,除了个别人的特殊版本,多数都是比较朴素的……这就算这年头的‘平装本’‘口袋本’。
但即使是‘平装版’‘口袋本’,此时的价格也绝不亲民——这听起来还不错,似乎可以印刷这类平装本的《圣经》故事或相关二创?实际不然。做这种书籍的生意得得到教会的许可,过去分散的、小打小闹式地手抄,或许这条规定还有人躲得过。但如果要大量印刷的路子,那就想瞒也不可能了(中世纪可不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教会是真的会管的!)。
路易莎作为瓦松王后,也不是怕教会拿这件事找她麻烦。只是何必呢?如果只是想赚钱,办法有的是,根本不用做这个,何况这个行业其实也没多少钱可赚——触教会的霉头对中世纪的权贵男性还好一点儿,可女性就麻烦大了!
而如果不做宗教书籍,那就是‘流行书籍’或‘工具书’了。
前者不必说,如果吉娜的叙事长诗要成书出版,也属于这类。这种‘流行书籍’的问题在于,多数时候并不是书商找人抄写再卖出的,一开始都是读者自发的,要么自己抄,要么找抄写员代抄……所以才说是‘流行书籍’,就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与感情需要’的东西。
当然,走红后也会有书商介入,这倒是印刷术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唯一的问题是,这年头十年八年都出不了一部‘流行书籍’,要真靠流行书籍支撑印刷业,行业都要饿死了——除非路易莎为爱发电,贴钱经营印刷厂。
至于还有‘工具书’,在这个时代,工具书其实就约等于‘课本’。律师、医生等职业,从事之前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自然也要用到承载知识的‘课本’——即使说有的行业还可以老师带徒弟、口口相传、单纯手把手教学,律师、医生等职业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量太大,而且要求精确,所以必须有系统成文的课本保证不会学走了样!
‘课本’这种东西,在后世西方都卖的死贵,现如今只会更贵。但这又是必须的,不得不买,后世很多西方国家的出版社就是靠课本生意撑着的。所以如果路易莎要靠课本支撑一个印刷厂,理论上具备可行性。
这样细水长流印刷课本(学生数量不多,每年的课本出货量不会多,但好处是能一直做下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