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过最好还是把儿子带在身边,不要让人离太远。
之前始皇只想着让扶苏现在操控的账号在自己身边待着,避免儿子受伤。如今想来,即便是扶苏没在操控的账号也要小心,NPC太子的身份死亡了对大秦百害无利。
扶苏乖乖点头:
“那梓桑的号也时时跟着阿父。”
NPC太子还要发布任务,身边总是十分吵闹。始皇非要把儿子带在身边保护,只能减少任务的发布。
扶苏干脆把发布任务的活分派了下去。
之后,他去打听了一下赵王为什么突然派人刺杀他。
但是没打听到。
任务失败的那名玩家不是个喜欢在论坛倾诉的性格,自然也没有跑去分享自己这个任务的前因后果。
从他这里打听不到,就更别指望从赵王那边打听到了。扶苏不信邪,又派了玩家去探秘。
功夫不负有心人,玩家打听到了。
“赵王是想学荆轲刺秦,结果学劈叉了。那个任务失败的玩家不肯放弃,又和赵王琢磨起了别的办法,这次说是要找个太子独处的时候下手。”
白日里太子扶苏身边都有人,但夜晚就不同了。太子单独在卧房里休息,身边总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120-130(第3/34页)
有一堆玩家搅局了吧?
赵王灵机一动:
“哪有男人不爱美色的?不如寻个人扮成美貌的婢女,太子扶苏定不会怀疑。”
夜里有美婢爬床再正常不过,哪怕太子扶苏是个柳下惠,也顶多是不肯收用,不至于直接把人当刺客拖下去。
而只要没被当成刺客抓住,婢女就能趁其不备拔剑攻击。
当然,如果太子扶苏色迷心窍那就再好不过,宽衣解带时正好取出匕首袭击。
扶苏听完:……
就先不说找美女当刺客这个操作了,其实还挺合逻辑的,贵族男子大部分都会上这个套。
毕竟有钱男人的下半身节操是指望不上的,当过君王的还稍微好点,见多了美女眼光高。
但是,赵王为什么要学荆轲刺秦?
荆轲是什么很优秀的刺客吗?
如果不是秦始皇过于有名,谁知道荆轲是谁啊!
他把匕首藏舆图里也不算特别机智的操作吧,若非秦国高官蒙嘉收了荆轲的贿赂,大概率还是能提前检查出来的。
何况荆轲有心算无心,突然攻击也没划破秦王的油皮。不仅秦王及时反应了过来,躲过了攻击,后头他跟秦王玩追逐战也没能追上人。
秦王一个每日绝大多数时间坐在屋子里批改奏折的人,荆轲都追不上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最后见大势已去,荆轲还拼死反攻投掷出匕首。结果还是没击中人,戳到铜柱上头去了,准头也不怎么行。
——荆轲他就不是个武力挂的!
别忘了,荆轲的本意是想入朝当官,一展抱负。
在荆轲之前,其实有个合格的刺客榜样叫专诸。他将匕首藏在鱼腹中,借口献鱼,趁吴王不备把吴王刺死了。
荆轲学他都没学成功好吧。
扶苏简直槽多无口:
“赵王有认真打听过荆轲的事迹吗?”
始皇怀疑没有:
“约莫又是一个被玩家忽悠瘸的国君吧。”
赵王派来的美女自然又被捉住了。
她去夜袭太子宫直接扑了个空,扶苏那晚干脆找阿父蹭住去了。太子宫中做出了太子仍在的假象,实则埋伏了不少侍卫,将她一举拿下。
审问过后,拿到了赵王指使的口供。扶苏将前后两份口供放在一起,和父亲商量如何反击赵王。
始皇极为在意爱子的安全,绝不肯咽下这口气。赵王要刺杀他儿子,那赵王就先下黄泉去见他列祖列宗吧。
始皇淡淡地说:
“赵武灵王不是宠爱王后和幼子?可惜他宠爱的幼子却放任他被饿死沙丘,朕作为他的远房亲戚,少不得要替他复个仇。就让刺客将此二人击毙,也免得赵武灵王纠结为难了。”
赵王刺杀了他儿子两次,他礼尚往来,也派两个刺客出去。只不过他大秦的刺客不至于那么没用,想必是可以一击即中的。
这些日子以来,赵武灵王哪怕听说了自己的下场,也没有狠下心对付小儿子。
因为孩子还小,小儿子继位时甚至都还需要大臣辅国。更别提如今赵武灵王还没退位,年纪只会更小。
而且这件事最后是臣子背锅的,对外都说是臣子为了讨好君上自作主张,后来这一家子还在赵国受尽排挤呢。
谁知道是不是赵惠文王用完就丢。
反正赵武灵王是被娇妻幼子冲昏了头,愣是不肯收拾孩子。还说赵惠文王风评不错,是个有为的明君,于赵国有功,不可随意处置。
全是借口。
扶苏安抚了父亲两句:
“阿父莫气,赵武灵王过两年就是个死人了,何须与死人计较?父亲若是派人去刺杀年幼的公子何,只怕为人诟病。”
赵惠文王现在才三两岁呢。
始皇只是想叫赵武灵王感同身受一下,赵王要杀他爱子,他也以牙还牙,让赵王知道没事别动旁人的逆鳞。
何况都是儿子,怎么他成年的儿子杀得,赵王年幼的儿子杀不得?他家阿苏如今的形象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人,同样没长大。
始皇冷酷地说:
“朕不在乎他们怎么骂朕。”
扶苏只好继续劝:
“杀了公子何也不过是叫赵王痛苦而已,对我大秦并无好处。想叫赵王悲痛,只需杀了他的爱妻即可。待他痛不欲生,再将他杀了。届时赵国只剩几名幼年公子,赵国便可覆灭。”
赵武灵王一家肯定是不能留的,灭赵时迟早要杀,所以赵王夫妻早一步上路还是晚一步上路没什么区别。
扶苏认为可以借机引起赵国内乱。
公子何是赵王次子,次子才两三岁,长子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赵王一死,幼主上位,赵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王后孟姚肯定不能留,哪怕王后似乎没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但以防万一还是杀了比较好。
万一这个孟姚是隐藏的宣太后式人物,把赵国救起来了,可就白折腾一场。
扶苏还道:
“是赵武灵王派人刺杀我,又不是他儿子派的人。父亲不如精准针对赵武灵王,第二名刺客就派去杀他好了。”
扶苏倒不至于道德高尚地推崇什么大人造孽不牵连孩子,古代不讲这个,都是习惯性连坐和斩草除根的。
等赵国灭亡时,赵王之子大概率也得被处死,那时对方依然是个孩子。
扶苏在意的一直是父亲的风评和清誉。
始皇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也罢,那就放过赵惠文王一马。”
赵王遣刺客来秦,秦国以其人之道还之,双方扯平。是以当赵王后被刺死的消息传出去时,各国风平浪静,无人在意。
只有赵王独自痛苦:
“秦王实在睚眦必报!”
结果天外人还夸秦王:
“秦王都没杀你小儿子,他已经够宽容的了。本来你杀他儿子,他杀你儿子,很公平的。”
随后又感叹:
“王后真倒霉,无妄之灾啊。无论秦王报复到她头上还是她儿子头上,都是她在遭殃,明明干坏事的是她老公。”
论坛上为此还开了个帖吵架。
有人觉得王后享受了这个身份带来的尊荣,就得承担相应的风险。
也有人觉得王后就是个不插手前朝的无辜女子,除了以色侍人什么都不懂,不应该对她太过苛责。
还有人站在原王后韩姬和原太子赵章的立场上,认为她不算什么好人,死了活该。
不过关于后宫争斗这一点,大部分人认为成王败寇,孟姚也没干过什么坏事。要是赵国因为废长立幼搞得亡国了,还能稍微骂她两句,否则人家追求更高的地位也是人之常情。
玩家们还在吵呢,赵王遇刺身亡的消息也传来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120-130(第4/34页)
众人:……
原以为秦王只是想以牙还牙,让赵王痛不欲生。结果秦王够狠的,始作俑者赵王也没放过。
现在再回头来看秦王派人刺杀孟姚的事情,总觉得好像并不只是为了泄愤。
若秦王是单纯睚眦必报的话,他应该会先杀公子何再杀赵王。但他现在精准杀了两个成年人,一个是王后一个是国君。
这已经不是复仇行为了,这是政治行为。
东南四国还在争夺吴地呢,冷不丁一回神发现,九国里已经死了一个国君了。热血上头的他们瞬间清醒过来,偏偏秦王是合理复仇,无可指摘。
燕王神色凝重:
“赵国要乱了!”
赵国臣子现在必须要做出抉择,让谁来继承王位。
如果选前太子,那要不要考虑公子何未来的功绩?如果选公子何,可公子何又实在是年纪太小了。
另有其他宗室虎视眈眈,说不准会趁机夺权。偏偏国内仍有天外人在协助秦国和齐国打经济战,国家本就风雨飘摇。
这一招釜底抽薪太利落了。
苏秦叹了口气:
“秦王派人杀了现在的王后,偏偏将原本的王后放过了。先太子年长些还有母亲庇佑,公子何则有部分朝臣支持,其余朝臣被旁的宗室拉拢到手,赵国局势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哪一边的实力都差不多,这可就有的争了。
要是一方占尽优势还好,可以及时决出胜负,解决赵国的乱象。可各家实力平均,反而会让赵国陷入长久的纷乱中。
难怪秦王最后放弃了击杀公子何,改为击杀王后。
始皇到底是个理性大于感性的人,为了大秦,选择接受儿子的建议,听取了这条对国家更有利的方案。
各国一时间人人自危。
国君们纷纷开始加强自己身边的护卫,免得步上赵王后尘。
也不知道赵王怎么搞的,王后都被刺杀了,他还不晓得提高警惕,依旧被秦国刺客得手。总不会是沉浸在悲痛里没顾上,那就应该是秦国手段高超了。
只希望秦王不要尝到甜头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往每一国都派个刺客去一劳永逸。
第122章 不清楚!王上正忙着追回军队呢!
赵国既然乱起来了,那么各国就不会放任赵国回归太平。
事情虽然是秦国干的,能摘桃子的却不一定只有秦国。离得近的齐魏燕第一时间行动,打算扩大赵国的乱局。
总之,不能给赵国复起的机会。
身为战国末年时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国之一,赵国天然就树大招风。它的敌人远不止秦国一个,当它倒霉时,自然多的是人想踩他一脚。
这些时日,因为秦国掌握了燕国的把柄,破坏了苏秦私下笼络各国的计谋,燕国已经夹着尾巴做人许久了。
长达数月的安分,让很多人忽略了燕国这个偏远小国。比如赵国就是,一群宗室争夺王位争得起劲,完全没想起来防备燕国。
仅有的那点警惕,也放给了大敌秦国和春秋霸主齐国。
当乐毅带兵攻入赵国境内时,赵人才猛地反应过来危险降临。然而此时的赵国不仅没有廉颇李牧,甚至也没有个赵王坐镇,面对来敌可谓是毫无抵抗之力。
这时应该第一时间确定好王位人选,然后赶紧调度军队。但越是要确定王位的危急时刻,越容易叫公子们争得头破血流,谁也不肯想让。
——凭什么我得为了赵国存亡妥协,而不是你来妥协呢?你拿赵国大义逼我退让,你自己怎么不退?
倘若谁退了一步,将王位拱手让人。届时此人作为赵王,不仅击退来敌,还立下功勋。以后想再把人拉下来,换自己上,就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坚决不能放弃。
秦国按插在赵国境内的间谍开始煽风点火。
不仅是入朝为官的那部分人才在动作,民间也有随着商队潜入的小角色在帮助秦国操控舆论。
同一时间,还有其他国家的间谍也开始了行动。想到趁机给赵国安插奸细的聪明人不少,自然不会只有秦国在发力。
赵国宗室里也有能力不俗的人,发现端倪之后连忙应对起来。尽可能多拉拢一些支持者,打算强行夺取王位。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