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10-120(第1/16页)

    第111章

    路峰是小众点评的忠实用户。

    但他基本只看别人的评价,自己评论的次数屈指可数。

    偶尔看到别人的评论或笔记合自己心意,也会点个赞。

    他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有个习惯,不管去哪家店吃,在进去之前大多会看看点评里有没有这家店的资料,其他客人的评价如何。

    如果评价中规中矩,大概不会影响他进店消费。

    如果里面差评偏多,他会根据差评内容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

    要是去哪家评价不错的店踩了雷,他出来之后也会重新看一次点评。主要是在里头找差评看,看看有没有跟自己感受差不多的食客,找点儿共情感,顺带在人家评价下面一块吐槽。

    日积月累下来,他甚至掌握了在点评APP里鉴别店铺是否刷过评论,用户评价是否准确的能力。

    会关注小迟没吃饱,算是因为偶然吧。

    路峰四天前到达桂林游玩,他下榻的民宿靠近象山景区附近居民区。

    等他玩累了,在民宿搜索附近美食时,就能发现民宿不远处恰巧有一条专属居民的小小饮食街,这条街上的餐饮店几乎都是本地居民在光顾。

    本地居民不怎么喜欢在小众点评上写评论,所以每家店的评价都很少。

    而且大多数评价都是寥寥几句,好吃,从小就吃。

    或是,一般,桂林大众水平等等。

    连图片都没有,不好参考。

    不过也不是所有评价都这样,例如他在小车米粉店的商铺评价页面里就看见一篇图文并茂,且写得很详细的点评。

    只是像路峰这样的点评老手,根本不可能因为评价写得详细,图片拍得好看,就认为评价里的内容说得一定都对。

    对于他来说,精美的图片配上大段文字,很有可能是营销,或是专门刷评价的号。

    这时要鉴别也很简单,点进个人空间看看往期评价就行。

    如果去哪儿吃都是美图+夸夸+五星好评,这个号的评价就不值得参考。

    “这个号给的五星评价很少,口味好像和我差不多,给每家店的评价看起来还挺客观。”

    “……鹏城号,那就是来广西旅游的?不对,好像是个鹏城美食号,看起来还没接过广。”

    “这篇吐槽好猛。”

    “还有连锁店的评价……这家店我也觉得不好吃。”

    等路峰进店,发现这家店的味道确实不错,店家人也好时,心里就对这个账号有了点儿印象。

    直到下一次他听闻广西糯米饭好吃,在点评搜索时,也在名为恩恩小吃店的店铺评价前排,看到了小迟没吃饱的评价。

    很难看不到她,毕竟在点评搜索糯米饭,出来的店铺总共就那几家。

    恩恩小吃店虽说名字上没有糯米饭几个字,但关键字和推荐菜里有,距离他还近,一搜就出来了。

    她的评价刚写没几天,字数不少,还带图,会被点评机制自动置顶。

    三块钱一份的糯米饭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尝过味后,路峰开始关注小迟没吃饱,回头在别的店铺要是看见她的评价,也能当作参考用。

    结果在桂林阳朔玩的这几天,他发现自己是真没少看见她的评价。

    偶尔甚至会跟着她推荐的店铺,以及菜品去吃。

    关注小迟之后,路峰自然就会收到她的笔记推送。

    所以《柳州螺蛳粉居然还放这种配菜?》这篇笔记,路峰也看到了。

    巧的是,他看到笔记那时刚好到达柳州,时间有点晚,正想去找地道的螺蛳粉当宵夜吃。

    其实路峰不是一个很喜欢螺蛳粉的人。

    在他的记忆里,螺蛳粉就是一种很臭的东西,上班时偶尔碰到同事叫外卖,甚至在公司茶水间悄悄煮螺蛳粉,他都觉得味好大,得开窗通风才行。

    “这么臭能好吃吗?”他会一边通风一边问自己的同事。

    “好吃呀,吃的时候闻不到臭。”

    后来他也在公司附近的店里尝过螺蛳粉。

    汤的味道很淡,粉也不入味,一般般吧,不如沙县小吃。

    从那以后他就再没怎么吃过螺蛳粉。

    只是网上螺蛳粉的风刮得大,偶尔看见各种广告和美食推荐,总会让他好奇所谓好吃的螺蛳粉到底什么味。

    于是这次广西之行,他特意在返程时留了一天给柳州,想在这里尝尝最地道的螺蛳粉味。

    《柳州螺蛳粉居然还放这种配菜?》笔记的首图是一张拼图。

    从图上看,冲击力最强的配菜是炸猪脚。

    炸过的猪脚颜色金黄,泡在螺蛳粉的红油里,呈橙红色,哪怕不喜欢吃螺蛳粉的人看着也会眼馋得很,要是对它感兴趣,很容易就会点进笔记里查看详细内容。

    “……虎皮鸭爪倒是挺常见的,炸猪蹄我们那儿倒是没有,豆腐酿是什么?”

    路峰老家没有豆腐酿,他还没尝过。

    按照他的性格,出门旅游时肯定要尽量品尝当地特色,没见过肯定要试。

    而且小迟好像还挺推荐将豆腐酿泡在螺蛳汤里吃的吃法,据说她也是跟本地居民学的。

    他顺着小迟给的店铺页面点进去,“地址是……不远,走路都能到。”

    再看店家的营业时间,居然能到凌晨1:00。

    他决定直接到店里嗦粉去。

    ……

    一小时后,路峰从香螺小吃店里走出来,嘴里还叼了根牙签。

    牙签是在店里挑螺蛳吃时拿的,现在废物利用,在剔牙。

    可惜牙签头已经钝了,从牙缝里剔不出来啥。

    “嗝。”吃撑了。

    来过香螺小吃店,他对螺蛳粉有些改观,但重点不在粉上,而是汤底和配菜。

    柳州的米粉已经无法给他带来太大冲击力,毕竟刚从桂林过来,螺蛳粉的粉条和走不出桂林的桂林湿粉比起来竞争力略差一些。

    只是螺蛳汤粉的汤够鲜。

    用新鲜螺蛳炖煮的汤底喝起来和他老家连锁店用螺蛳汤膏兑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同。

    搭上各种吸汁的配菜,更是在别处吃不到的味道。

    最特别的是猪蹄和豆腐酿。

    炸过的猪蹄的外皮已经被炸得起泡,浸在汤底里吸饱味,咬下去每个孔洞都在冒汁,吃起来和平时常吃的卤猪脚口感完全不同。

    豆腐酿对他来说更是新奇。

    最开始吃时还觉得味道有些淡,泡过红油螺蛳汤后风味发生转变,吃起来相当上瘾。他吃完最初点单时加的那个豆腐酿以后,还额外加单两个泡汤里。

    问题是豆腐酿里头酿的糯米和芋头都是主食,相当扎实。大晚上的三个豆腐酿下肚,再加上螺蛳粉和猪脚,确实是吃得有些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10-120(第2/16页)

    离开店后,他想了想,回到小迟的笔记底下留言:这家店的汤和配菜确实不错,就是豆腐酿好扎实,泡汤里一次吃一个就够了,我点三个现在有点撑。

    没多会儿,有人在底下回他。

    柳州bkq:这家店的豆腐酿我们都是直接打包回家当饭吃,巨扎实,我妈还会拿回家炸了吃,炸一个我吃一个。

    这位柳州bkq还在小迟笔记底下留言:香螺的豆腐酿是糯米和芋头,XX路的是肉馅比较多,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芋头糯米馅。

    路峰见了,还礼貌地给回对方一个点赞,以及哈哈表情包。

    点评笔记的用户互动量本来就少,有人互动,笔记热度开始往上涨。

    没多久,已经多出好些点赞和收藏。

    甚至因为柳州bkq的留言,还有人跟他继续在笔记底下互动,讨论豆腐酿到底是糯米馅好吃,还是肉馅好吃。

    这些互动量放在小紫书或是逗音,真是完全不够看。只是放在点评,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

    于是《柳州螺蛳粉居然还放这种配菜?》点评新笔记在这天晚上,悄悄爬上不少来点评看柳州美食攻略的游客首页上。

    ……

    第二天上午,香螺小吃店开门时,莫名在店里多出好些游客。

    这些游客和平时偶尔逛进店里的游客不太一样,几乎每人点螺蛳粉吃的时候都会来上一个豆腐酿泡在汤里吃,除此之外还会买走不少店里平时没那么受欢迎的其他配菜。

    有些游客甚至走之前还专门进店打包,带走好些豆腐酿。

    店里干活的老板云姐忙得脚不着地,心里还不时盘算着备好的各种配菜够不够卖。

    “今天怎么这么多人,这两天是有什么假期吗?”

    “3.8?不对,已经过完了。清明也还没到,估计是哪里提前放假什么的吧,不管了。等会儿得趁着下午没什么人的时候多酿些补货才行。”

    “再往汤里下点儿豆腐,不然卖完了再往里煮,豆腐不入味。”

    游客带来的热度不持久,毕竟他们来柳州玩时呆的时间基本都不长,每家店估计尝个一次也已经足够。

    香螺小吃店开在柳州市中心,虽说是个居民店,节假日时也会受到流量冲击,需要接待不少游客。营业额偶尔增多的情况不算少见。

    通常这种热度要不了几天就会退下,云姐根本没把这天忽然增加的游客数当回事。

    第112章

    这家开在居民楼底下的香螺小吃店其实已经开业接近二十年年。

    最早那六七年,这家店还只是流动摊贩,老板云姐每天推着小车,带上几张折叠桌和板凳在居民区摆摊,向大家出售她特制的糯米芋头豆腐酿和螺蛳粉。

    二十年前,螺蛳粉还不像现在这样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柳州的旅游业也完全没发展起来。

    那会儿物价也低,云姐开着小推车在街上卖粉,日晒雨淋。冬天得顶着湿冷出门叫卖,夏天得忍着天热蚊子咬,天气不好还不能出摊。

    当时她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小店。

    云姐小推车摊里,其实最开始受欢迎的主要是豆腐酿。在附近小区里,有不少居民喜欢到她摊子上买豆腐酿吃。

    居民们倒不是觉得她做的豆腐酿有多好吃才买的,毕竟就是个家常菜,自家做也能做出那个味道。

    只是豆腐酿做起来麻烦,要是偶尔想吃几个糯米芋头馅的,还不如直接找云姐买。

    豆腐酿里添的糯米和芋头肉沫等都是扎实填胃的料,二十年前物资没有现在丰富,好些小孩家里不一定有零嘴。

    一个豆腐酿要是慢慢吃,能啃很久,所以还有小孩用零花钱买来当零嘴吃。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学校门口流动摊贩卖的糯米饭差不多,放学后买一个团着垫垫肚子,哪怕家长来不及做饭,也不担心饿肚子。

    当然啦,也有小朋友偷偷吃完它以后肚子撑着不肯吃饭的。

    后来摊子上的螺蛳粉也算是受欢迎,毕竟便宜,单身不爱做饭的小青年下班晚了,或是跟朋友出去玩完不想回家吃饭,来上一份也很舒服。

    那时一般人对餐饮业的印象,大多是凭着手艺赚辛苦钱。

    云姐勤快又节俭,凭着自己做豆腐酿的功夫,以及熬螺蛳汤的功底,在这些年里也攒下好些钱。

    在房价飞涨之前,成功拥有了自己在居民楼里的第一家店铺。

    店铺其实是居民房一楼改的,楼上就是住宅。

    因为云姐最初赚的钱,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豆腐酿。开店初期,她甚至还考虑过要不要在店里多卖些旁的小吃,那会儿螺蛳粉也不像现在这样火。

    所以她的店也不叫螺蛳粉,而是香螺小吃店。

    那时柳州正好在想办法发展旅游业,花大价钱进行百里柳江景区项目。

    例如在蟠龙山底下建起一公里长的人工瀑布群、音乐喷泉,蟠龙山隔壁还建起完全不古的窑埠古镇。

    可惜的是,一套连招努力打完,柳州旅游业也没怎么发展起来,人工瀑布群也好,音乐喷泉也好,这些人工景点显然吸引力不大,都在国内没怎么打出名气。

    窑埠古镇未能引来外地游客,反而变成本地居民饭后散步的后花园。

    与此同时,刚拥有自己的店铺的云姐事业正走上正轨,不用再担心天气导致店铺不能营业,店里卖的配菜种类也能比以前更多。

    营业时间也可以相对延长,变成现在的11:00~凌晨1:00。

    赚得钱多了,还能聘员工来帮忙,干起活来也没以前那样累。

    云姐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