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的固定小店也在居民区打响名气。拥有店铺以后,以前某些觉得路边摊不太干净的客人,也愿意到店里进餐,或是打包些餐食带走。

    一年一年下来,居民区里的小铺子有了,也住上好些的房子,孩子也靠这家店赚的钱好好上学。

    后来,螺蛳粉被带火了。

    随着柳州螺蛳粉的名声越来越大,或许受到网络影响,柳州的年轻一辈似乎比以前更喜欢吃螺蛳粉,她的店子生意也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好一些。

    眼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像是一辈子顺得都能看到头似的,忽然来个急刹车。

    那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不好出门,她也不好开店。

    各行各业都很难,旅游也好餐饮也好,抗不下来的直接关门,扛下来的几乎都在吃老本。

    好在她的铺子是居民区底下买的小店,而不是在大路边租的商铺,所以不用额外支付房租,总归是熬了下来。

    随后,旅游业报复性恢复,柳州靠着螺蛳粉莫名从全国各地景区之中杀出重围,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涌进来,不少本地商业都跟着受益。

    就连某个原本冷清得准备要拆迁的本地夜市也被盘活,现在每到晚上就热闹得很。

    香螺小吃店开在居民区里,名字不带螺蛳粉,也不是什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10-120(第3/16页)

    网红店,除了过年过节时会被全国人流量冲击影响以外,平日里倒是不太能吃到这波流量福利。

    有时,来店里吃粉的老客会替她打抱不平:“你这家店的味道比后面开的那些连锁网红店好多了,你看人家每天排那么长的队,再看看你这里……”

    听过这些话,云姐总是笑笑,倒也没放心上。

    香螺小吃店肯定是赚钱的,毕竟固定客人不少,偶尔还会有几个游客不知怎么摸进店里,给店子多带些收益。

    只是很赚吗?倒不至于。

    毕竟这家店平时中午客人不算特别多,晚餐大多时候坐不满,倒是宵夜期间还陆陆续续有那么一两个客人到店消费。

    居民区的小店嘛,就是这样的,除了饭点以外大多数时候都很闲。

    拉长营业时间也是为了能多卖几碗粉,再多赚几个养老钱。

    云姐没指望店里的客流量增多能持续多久。

    既然店里来了外地客人,那就好好干,让大家多吃点好的吧。

    ……

    《柳州螺蛳粉居然还放这种配菜?》笔记发出之后第三日白天,这篇笔记在小紫书和逗音的流量忽然上涨,浏览量从之前的不足800,一下涨到上万,并还在持续上升。

    来自小众点评的流量,开始往其他平台流去。

    好些小众点评的用户也会看其他平台推荐,多个软件一起玩的人也不少见。

    有些网友会在小紫书或是逗音看完美食推荐之后,跑到小众点评搜评价,毕竟小众点评的评价数量多,相对更直观一些。

    而在小众点评看过评价笔记的人,也有可能反过来在小紫书或是逗音搜索。

    这种通常不是为了看笔记推荐,而是看笔记推荐底下的网友评论甚至吐槽。

    不少网友因为点评的打分点评机制太麻烦,不喜欢在点评留下自己的评价,更不愿意单独发笔记吐槽或是推荐。但在网上看见相关视频或是图文笔记时,很愿意在里面叭叭一两句。

    方便。

    目前在小紫书或是逗音,搜索香螺小吃店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小迟没吃饱的图文笔记。

    于是,她的笔记热度开始上涨。

    算是误打误撞吧,禾嫒尺在发笔记之前不知道自己偶然进入的这家香螺小吃店,其实和大部分柳州螺蛳粉店稍微有些区别。

    区别主要是在豆腐酿。

    把豆腐酿放在螺蛳粉里泡着吃的吃法,其实哪怕在柳州,也不那么常见。

    笔记浏览量增加,这个吃法也开始得到少量讨论热度。

    不少网友在笔记底下讨论哪儿的豆腐酿好吃,豆腐酿的糯米党和肉党也各自有分歧,还有网友在笔记底下晒自家做的豆腐酿。

    评论区歪楼歪得厉害,不影响笔记热度上涨。

    笔记看的人多,知道香螺小吃店的人也会变多。

    原本这家店日常就有不少居民光顾,基础流量不算少。再加上每日都有那么些游客看过笔记之后到店打卡,晚餐饭点时分,店门口忽然就排起队来。

    人都是好奇的。

    一家开在居民区的小店排起队伍,自然就会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

    别说游客了,就连平时住在附近,偶尔会去店里吃粉的本地居民也会产生疑问,原来这家店这么好吃吗?怎么外地游客忽然来排队呢?

    豆腐酿泡螺蛳粉?平时我们家都是打包豆腐酿回家直接吃,不怎么泡螺蛳粉里吃呀,要不我再仔细尝尝?

    甚至还有些平时喜欢随手拍些短视频往网上发的朋友,看见自家附近的小店忽然排队,也会拍一段发网上,希望蹭上这波热度能让自己的视频多来点浏览量点赞什么的。

    这种在当地开业十几年,味道不错,还有固定基础居民流量的店铺一旦在网上红起来,除非商家故意作死,否则热度不会轻易褪去。

    香螺小吃店突然火了。

    ……

    “流量真是玄学,热度居然还能延后这么些天才来,下次能不能及时点,害我白郁闷一晚上。”

    禾嫒尺没搞明白自己这篇笔记的热度到底怎么回事,正吐槽呢。

    这时的禾嫒尺已经在南宁玩了两天半,在当地尝过老友粉和本地卷粉、粉角、拆骨鸭、炸鸭爪以及当地特色酸嘢。

    南宁的酸嘢和桂林确实不太一样,水果类偏多,更酸甜。

    桂林的则是蔬菜多一些,酸辣口,更像泡菜。

    刚来南宁那天晚上她还在南宁夜市买了切成花状的芒果酸嘢吃,一口下去脸皮子都酸得皱起来。刚尝的时候觉得酸得难受,一会儿不吃又开始想这个味,很上头。

    和桂林柳州不太一样的是,南宁有地铁,而且地铁里人不怎么多,出行非常方便,探店也更加便利。

    甚至在APP的秒杀频道也能发现,南宁的探店好评任务会比柳州和桂林更多一些。

    不过禾嫒尺时间紧,没接。

    三月底四月初的广西天气已经不再凉爽,甚至偶尔还会有些闷热,天黑的也更晚些。目前已经接近晚上七点,太阳也还没完全落山。

    禾嫒尺手拿椰汁冰沙清补凉在小吃街里乱逛,嘴里嘬着吸管想把杯底小料吸上来。

    没吸动,又捏着吸管在杯底搅了搅,再吸。

    “小料怎么回事,给吸管堵这么严实,是放太久粘一块了吗?”

    她一边走一边跟手里的清补凉较劲,怎么看路,下意识跟着前边那几个人后头走,不知怎的,拐进步行街边上一条岔路。

    等她反应过来,发现自己周边不再热闹,显然已经离开主道,正准备往回走。

    鼻子底下却传来一股食物被烤制的焦香味。

    她使劲用鼻子吸了吸。

    “好熟悉的味道……甜甜的,焦糖香?”!

    难道是加了蜜的烧烤?!

    第113章

    “是烧烤吗?”

    禾嫒尺努力辨认着香味来源。

    混杂在风中飘来的焦甜香气给她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禾嫒尺小时候在老家吃的广式烧烤属于甜口烧烤,主要是荤串甜。

    腌制过的鸡翅排骨等肉类在烤得金黄冒油之后,刷一层蜜汁,再撒上整颗的孜然、白芝麻。

    孜然被蜜汁粘在肉串上,一同被炭火炙烤,蜂蜜连着肉汁和香料被烤出焦糖外壳,偶尔还会连着油汁滴到炭里,炸出一股烟来。

    加了蜜的烤串,连烟气闻着都是甜的。

    尝过几次后,禾嫒尺甚至能从烧烤摊的气味,闻出店里烤串到底有没有加蜜,加得多不多。

    她喜欢多加蜜的烤鸡翅,小时候吃串,总是会提出多加蜜的要求。

    不过那时候蜂蜜贵,烤串卖得便宜。大多数店家都舍不得在串上刷太多蜜糖,要是碰上哪次烤串老板手抖,愿意给她多加些蜜。

    肉串混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10-120(第4/16页)

    蜜糖烤制的焦甜味能让她美一整个晚上。

    后来老家的烧烤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改变,来到鹏城之后更是不怎么能吃到甜口烧烤,她已经很久没闻过这种香味。

    “不过这股味好像跟小时候闻的烧烤香稍微有些区别。”

    被香气勾住的禾嫒尺不由地循着味走。偏离步行街主道的小巷没什么商铺,看起来很是冷清。

    这股气味时有时无,其中还夹杂着不少炒菜味。被风带来的香气时有时无,闻得不是很真切。她走走停停,在小巷尽头转个弯,来到一条稍微宽一些的道路上。

    路两边排列着不少旧商铺和餐饮店。其中一家位于道路末端的排档烧烤店生意红火,在整条街上显得尤其突出。

    禾嫒尺走过去,使劲用鼻子吸两口。

    嗯,好像是这家店传出来的味。

    也是,广东人爱吃甜口烧烤,广西人同样喜欢甜口烧烤也不奇怪,毕竟都带个广,近呢。

    她往坐在店里的客人桌上看一眼。

    烤串的模样中规中矩,在白炽灯的照射下显得还有些黑,离远看,看不出来啥,凑近看嘛,好像不太礼貌。

    还是自己吃事时再仔细看吧。

    店子占地不小,大排档没什么装修,桌椅也不讲究,基本都是临时摆的折叠矮桌和小板凳。

    人少时可以直接在店内就餐,人多时,随便拿着折叠桌往街上摆,想坐哪儿就坐哪儿。

    店门口放着一排架子,上面放满各种烤串食材。

    再往里一些,能看见一间用铁皮墙围出来的厨房。

    这间厨房功能还挺多,除了能烤串出餐以外、结账也在这里结。

    厨房橱窗位置完全镂空,所有路过的客人都可以直接透过橱窗看见厨房里烤串的情景。店里员工大部分都呆在里面烤串,不怎么出来。

    大姨烧烤摊位置偏,做的基本都是熟客生意。

    进店的客人先不说别的,拿着框就开始自助选菜,选完菜,拿到厨房橱窗旁的结账台,先付款,再拿号等串。

    对,拿烤串也得自己拿。

    店里没有半点服务,全靠自助。

    禾嫒尺学着熟客们的样子把小菜篮拿手里,选串前,还先找店里的菜价牌看价钱。

    店里牛肉、肥肠、掌中宝之类的荤串基本是4元一串,算不上贵嘛也不是很便宜。

    豆皮、韭菜、金针菇之类的素菜则是3元一串,热狗和火腿肠也是3元,所以被分到素菜堆里。

    鸡翅贵些,一串全翅要10元,和鹏城路边大排档差不多,可惜没有鸡腿。

    在禾嫒尺的印象里,咸辣口的烧烤羊肉串好吃。

    甜口烧烤还得看鸡翅,只是这家店的招牌好像是牛肉串。

    “招牌牛肉得来一些吧,怎么还分瘦牛和肥牛?那各三串呗。鸡翅得要,还有肥肠、翅尖、掌中宝,五花肉也来点。”

    “素的嘛……豆腐皮、韭菜?”

    选菜时,禾嫒尺还发现站在旁边学生模样的妹妹看起来有些眼熟。前不久,她好像就是跟着学生妹妹一伙屁股后头乱走,逛到巷子里来的。

    挑好自己想要的串,禾嫒尺端着菜篮走到厨房边结账。

    数串的大哥利索得很,头也没抬,往收银台旁的二维码指了指:“64元,扫码。”

    等禾嫒尺付过款,大哥递给她一张手写号码牌:“听到叫号记得过来拿串。”

    “哦,好。”

    拿到号码牌的禾嫒尺,这才开始在店里选座。

    和大部分食客不一样,禾嫒尺是一个人出来吃串,要是她选择店外露天位,很有可能会在进店拿串的时候,被其他人坐了自己的位置。

    而且坐的桌子距离厨房太远,也很有可能会因为听不到叫号而错过烤串的最佳品尝时间。

    她没像平时那样找个角落蹲着,而是选择坐在厨房出餐台正对面。这个位置不管出餐还是叫号,她都能第一个看见,听见。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