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老夫被天幕揭露一生功过,照样淡定自若。
魏征:要不要老夫替你们回忆一下之前的窘态!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知道你过目不忘,不过大可不必!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五年后,大唐将会王者归来!”
“唐朝与吐蕃对西域的反复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李世民敏锐地发现:“大唐对西域的掌控大不如前啊。”
【薛仁贵虽然惜败于吐蕃,却依旧是唐初数得着的名将。他于贞观末年应召参军,很快崭露头角,戎马二十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败突厥,功勋卓著!在青史上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
评论区
“公元662年,回纥铁勒等九个突厥部落反叛唐朝,利用天山的有利地形,举兵十万,对抗唐军!”
“唐军与铁勒在天山决战,铁勒派出了几十员大将挑衅,唐军副将薛仁贵以寡敌众,连发三箭射中三员敌将,铁勒将士见状顿时惊慌失措,阵型混乱,大败而归。自此,铁勒九姓衰落,再也不敢与唐朝为敌!”
“这便是所谓的:三箭定天山!”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这本是一场大胜仗,可以一举消灭铁勒,遏制东突厥的崛起,却因为主将郑仁泰的一念之差,而前功尽弃。”
“铁勒部本想投降,郑仁泰却下令抓捕他们的家眷,赏赐给部下,铁勒余部见状立刻逃跑,唐军未能完全消灭敌人。”
“平定高句丽后,薛仁贵留守平壤,在任内抚养孤儿,赡养老人,赏善罚恶,让当地的百姓归心。史称:仁政高丽国!”
“因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被罢官免职。十年后,高宗李治再次启用老将,命其驻守北方边疆。”
“当是时,突厥旧部阿史德元珍叛唐,带兵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讨伐,突厥人以为薛仁贵已经死在了罢官流放的途中,直到薛仁贵解下自己的头盔,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突厥人一见,大惊失色,士气溃败,被唐军乘胜追击,斩杀数万人,俘虏两万余……薛仁贵宝刀未老,顺利取得云州大捷!”
“这便是脱帽退万敌的典故!”
李治:“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同时,西突厥残余势力也不安分,公元670年,吐蕃侵占西域十八州,天山南路尽数被吐蕃所得,西突厥趁机进军安西,与吐蕃瓜分西域,威胁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公元67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第5/29页)
9年,唐朝准备发兵平叛,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于是,朝廷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归国为名,领兵西进,途径西域,见机行事,以安定突厥各部!】
评论区
“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萨珊王朝就被阿拉伯帝国入侵。贞观十二年,波斯国王派遣使臣向大唐求援,因为距离太过遥远被唐太宗拒绝。”
“永徽初年,波斯彻底被阿拉伯占领,六岁的王子卑路斯挑起了复国的重担,他流亡西域,再次向唐朝求援,依旧被李治拒绝。”
“在阿拉伯军队不断骚扰攻击下,卑路斯王子只能向东进入大唐境内,最后在长安度过余生。”
打开舆图,便能看到阿拉伯与大唐的距离。
李世民心有戚戚,“大唐的马蹄到达西域就够了,更远的疆域与我们并没有意义。”
“公元679年,卑路斯已经去世,裴行俭护送的波斯王子是他的儿子泥涅师。”
“当然,复国是不可能复国的,只是想假道灭虢哈。”
……
【裴行俭行至西域,召集当地豪杰子弟跟随,扬言要先在此地游猎,等待天气凉爽再出发。打猎途中,裴行俭带着众人快马加鞭,直达西突厥的王帐,唐军倏忽而至,突厥人毫无防备,尽数被裴行俭俘虏!】
西突厥:好家伙,原来我才是真正的猎物!
【裴行俭在西域重建安西四镇,西域重归大唐的治下!】
李靖不由得赞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李世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先用假消息迷惑突厥人,再急行军,创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条件。”
李治:“裴行俭堪称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只做个将军可惜了。”
评论区
“裴行俭要留在当地重建安西四镇,波斯王子被他遣送回国。”
“纯纯的工具人……”
第304章 永徽之治1
【西突厥刚刚平定,东突厥便爆发了大乱。】
【自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后,东突厥各部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刀锋所向。但也因此,突厥百姓疲于征伐,不堪重负,与大唐逐渐离心,一些部落贵族萌生了复国的想法。】
李世民双目微眯:“东突厥!”
李治:“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的麻烦吗?”
【公元6790年,东突厥数十万人叛唐而去,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刚刚班师回京的裴行俭临危受命,再次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
【唐军与突厥人在黑山展开了一场决战,三十万大唐军队对上十万突厥士兵,大唐稳居上风!】
【在裴行俭的指挥下,战况也不出预料的一面倒向唐军,突厥本就松散的联盟更加松动,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刺杀了阿史那泥熟匐可汗,以此为投名状投降了唐朝!】
【此时形式一片大好,高宗李治认为平定突厥叛乱指日可待,便命裴行俭班师回朝,派遣户部尚书崔知悌到前线慰劳将士,谁知,裴行俭班师回朝给了突厥人喘息之机……】
评论区
“李治也挺难的,西边吐蕃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大唐的凉州、松州等地,成为大唐最大的敌人,而大唐的将领却青黄不接,只有一个裴行俭能独当一面!”
……
【公元681年,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带着突厥大军扣边。李治再次任命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突厥,意图平定北方之乱!】
【战争一开始,突厥人便借助风势攻击唐军,取得了初战胜利。】
评论区
“副将曹怀舜轻信冒进,被突厥人在大草原上溜了一圈,却人疲马乏无功而返。等他回到长城外,突然遇到了突厥主力大军,被突厥人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死者不计其数。”
……
【裴行俭见唐军初战失利,而突厥士气旺盛,不可强攻。于是,裴行俭巧施反间计,引得突厥人互相猜忌,爆发内乱,从内部瓦解了突厥的势力。】
【汗王阿史那伏念走投无路之下,投降唐军,裴行俭答应保住他的性命,以此换取突厥各部归降。】
【裴行俭再次兵不血刃,平定突厥之乱!】
李治拍手叫好:“一个裴行俭胜过无数大将!”
【回朝之后,侍中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绩,唆使李治杀了阿史那伏念等突厥降将五十四人,这样大规模的屠杀少数民族首领在唐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让突厥贵族与大唐彻底离心。此后,东西突厥数次反叛大唐,与此不无关系!】
裴炎心头一震,忙跪下请罪。
李治面无表情,将裴炎晾在阶下。
李世民:“杀降不详!稚奴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来还有谁会投降大唐!”
评论区
“裴炎最后死于非命,也算是报应吧。”
裴炎:死于非命!!!
“裴炎是死于政治斗争,他被抄家斩首是一大冤案,与此事无关。”
“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
裴炎在心里抓狂:轮到我,天幕怎么就语焉不详了呢?
到底是什么政治斗争,可还有挽救的机会?
【裴行俭出身世家大族河东裴氏,他的父亲是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兄长是隋末名将裴行俨。贞观年间,裴行俭参加明经科考试,顺利中举,入朝为官。】
评论区
“永徽初年,裴行俭任职长安县令,因反对废王立武,与长孙无忌等人密谋对策,被贬为西州长史。”
“之后,裴行俭历任安西都护,在任期间,深受西域各国敬重,这也是他能够顺利平定西域的一大原因。”
“裴行俭的伯乐便是当时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十分看好这个年轻人,将自己的兵法倾囊相授。”
“裴行俭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他继承老师的遗志,多次平定东西突厥叛乱,重置安西四镇,是高宗朝后期的著名将领!”
“后来,裴行俭与苏定方双双配享武庙,史称:儒将之雄!”
……
【裴行俭字守约,一生最为重视承诺,却在晚年失信于人,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从此称病不再露面。】
【东突厥的复国浪潮影响了西突厥,公元682年,西突厥再次反叛,高宗任命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兵分三路进攻西突厥。但裴行俭尚未出师,便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
评论区
“王者里面的百里守约便是以裴行俭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裴行俭有识人之明,他提拔的副将都成为后来独当一面的名将。”
“他还是唐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
李治不吝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第6/29页)
能挽回忠臣之心。他亲自下诏,将时任安西都护的裴行俭召回京城!
苏轼:“孤军深入,兵不血刃,擒拿贼首,堪称文武兼备!”
算起来,裴行俭也是苏轼的祖辈,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唐初诗人苏味道,而苏轼正是苏味道的第十一世孙。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东起朝鲜半岛,西临里海阿拉伯帝国,占据半个中亚,南边到达了越南的北部湾,占据半个越南。北部越过了贝加尔湖,占据整个蒙古!国土面积多达1237万平方公里!】
平行时空的统治者们拿出了自家的舆图与天幕上的唐朝疆域图进行比对。
对比太过惨烈,大家都不想发表意见——
尤其以秦始皇和宋太祖为最!
始皇抚摸着尚未属于大秦的广大国土,心中壮志激荡,“唐朝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四个大秦,如此广阔的天地,何愁军功爵制无地可封!”
宋太祖赵匡胤红着脸道:“偏安一隅的大宋有何资格自称中原王朝,继承盛唐国祚!”
……
【高宗末年,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在吐蕃和突厥的侵扰下逐渐减弱,大唐的羁縻国也纷纷叛乱,而唐军疲于应对,这是封建王朝统治能力的极限……】
李治:“天幕说的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是有极限的……朕拥有的国土虽大,却无法将自己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郡县,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地方的成本。”
李世民:“稚奴虽打下了大大的版图,却没有整体的规划。”
房玄龄:“控制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治理。”
杜如晦:“吐蕃进攻吐谷浑就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魏征:“西域的格局已经固定,接下来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殊死争夺了。”
……
【李治统治末期,洪水、干旱、虫灾接踵而至,连年歉收导致谷物短缺,朝廷不得不下令禁止酿酒。】
【到了公元680年,粮价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田地荒芜流民肆虐,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朝廷认为这是因为市面上货币过多,于是严厉打击私铸货币。除此之外,朝廷依旧在努力管控物价,每年从国库中取出一部分粮食投放市场,平抑物价。】
【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李治去世了,他留下的是一个经济即将崩溃,财政出现重大危急,边疆遍地烽火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死亡李治并不意外,他三十多岁就开始缠绵病榻,能活到五十多,已经算是侥天之幸。
只是他怎能放心将这样千疮百孔的帝国留给儿子……
【李治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一直都是仁弱,甚至是软弱昏庸的。因为他有一个千古一帝的父亲,还有一个千古第一女帝的妻子,李治被夹在这两位之间,显得并不起眼。】
评论区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