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李治的评价就是仁弱,流毒天下,几近于亡。”
“显然是将武则天后来的作为都归罪于李治,认为李治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聩之君,几乎覆灭了唐朝。”
“请宋朝的士大夫多多关注自身,不要越级碰瓷。”
“李治在所有皇帝的排行榜中是能进前十的,宋朝有几个皇帝能超过他?”
赵匡胤:丢人啊,丢人!
李治:“朕不生气,《新唐书》《资治通鉴》就是诬陷媚娘杀女的书,朕才不会在意这些无稽之谈!”
李治暗暗磨牙,《新唐书》不知是谁写的,但《资治通鉴》的作者可是出现很多次了。
司马光是吧,朕记住你了!
司马光:……
【永徽之治完美的继承并发展了贞观之治,将贞观之治的政治成果保留了下来,李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守成之君!】
评论区
“遵循旧制,循序渐进,李治的能力并不弱于文景二帝!”
“李治外圆内方,大智若愚,凡是他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没有李治的发展,贞观之治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也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
李渊满心骄傲,嗤笑一声:“这样的文治武功居然被认为是仁弱!”
李世民也为自家儿子高兴,但随即更多的疑惑涌上心头,“稚奴既有如此成就,为何还会有武周!”
长孙皇后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测:“二郎莫不是忘了吕后!”
皇后专权很难,但太后秉政却很简单!
【相比于唐高宗李治的知名度,当然还是千古唯一的女帝更加声名显赫!】
此言一出,评论区早已刷出了新高度,天幕的声音也变得欢快了起来。
“千古女帝!”
“则天大帝!”
“二圣临朝!”
“垂拱而治!”
“无字碑!”
“功绩自有后世评说!”
第305章 永徽之治
武周之前的平行时空无不对这位女帝产生好奇。
就连秦皇汉武也因为这个突破了世俗的界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女帝心生千般思绪。
最五味杂陈的还要数历史上曾临朝称制,与皇位仅一步之遥的实权太后们——
吕雉:“输了,本宫居然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可若没有本宫,大汉早已二世而亡,本宫凭什么不能更进一步!”
邓绥:“便是女子为帝,也胜过刘祜千百倍。”
冯太后:“名正言顺,何其难也……”
武则天:“既然做个临朝称制的太后要被骂牝鸡司晨,那朕便一步到位,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高宗朝,超过一半朝臣都对此事提出了反对意见,还有人不惜以死相谏,恨不能血溅当场,青史留名!
端坐在皇帝身侧的武皇后心有戚戚,再次感受到了满朝文武对她的恶意,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皇帝的神色,也在为自己寻找着万全之策。
李治对朝臣的作态不以为意,却注意到了皇后的担忧,他满含深意的对皇后道:“看来后世之人很喜欢媚娘呢。”
乱糟糟的朝堂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顿时安静了下来。
不得不说,李治一下子便抓住了重点,天幕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民意,后世人的评价更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盖棺定论!
而这也是武则天最大的依仗!
李治:“诸位爱卿大可不必惊慌,天幕在上,百姓在下,上天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待天幕结束后,一切自有定论!”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十三岁的李治便被李唐皇室的遗传疾病折磨,时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长孙皇后心疼道:“稚奴才三十多岁,怎么就病的这么严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第7/29页)
李世民:“太医也说了,此病需要好生调养,不能操劳过度。”可是一个负责任的皇帝怎么可能安心休息。
【李治即位之初便尝过被大臣架空的滋味,自然不想将权利下放,他的长子李忠已经被废,太子李弘年仅八岁,无法监国,于是拥有政治才能的皇后武则天变成了第一选择!】
评论区
“将权利交给大臣,他可能被架空成傀儡,将权利给太子,他可能重蹈祖父李渊的覆辙,将权利给宦官,北魏连杀两个皇帝的宦官宗爱便是前车之鉴……”
“只有皇后是最安全的,因为皇后的权利来源于皇帝,李治随时都能将权利收回来。”
“且太子是他们的儿子,皇后怎么可能与自己的儿子争夺权利呢。”
李世民不由得感慨:“做皇帝可太难了……”
后世的朝代不仅要防着大臣、宦官、太子,就连皇后都不能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啊!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女子掌握权利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冲击!初掌朝政的武则天时常被朝臣掣肘,为了将权利抓在自己手中,她一面排除异己,清扫前路上的障碍,一面培养自己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长袖善舞,善于专营之人得到了跻身高位的机会!】
评论区
“许敬宗出身名门,父亲在隋朝为官,因宇文化及滥杀其父,许敬宗只身投奔瓦岗寨,加入反隋大业!后来成为了李世民的最初班底——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他在贞观年间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给事中、光禄大夫等要职,但贞观年间名臣如云,许敬宗并不显眼。”
“是许敬宗自己作死,他居然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取笑欧阳询,也正因为他的笑声被唐太宗牢牢记住,贬为洪州司马!”
太宗面露不虞之色。
“之后又昏招跌出,将自家女儿嫁给了岭南首领冯盎的儿子,收了无数金银珠宝,被贬为郑州刺史。”
太宗深感自己看错了人,这分明是一个贪财揽权,行事放浪的无德之辈!
“永徽年间,许敬宗为了迎合皇帝,支持废王立武,成为武皇后在朝堂上的依仗。”
“许敬宗的理由才是最绝的,他说就连乡下老农多收了十斛麦,都想要换个老婆,何况皇帝呢!”
李世民冷笑:“趋炎附势,蝇营狗苟!”
贞观朝的许敬宗面色惨白:完了……
“之后,许敬宗、李义府充当马前卒,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图谋不轨,将所有反对武后之人都排挤出朝堂之外!”
“此后,他官运亨通,不过几年,便官居宰相,位极人臣!”
“直到许敬宗死后,他所有不法之事才暴露了出来。”
“他曾负责编撰国史,却曲从迎合,满是私心。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便浓墨渲染他的错误,谁给他足够多的贿赂,他便将那人虚言美化。”
“庞孝泰资质平庸,不会打仗,就连高句丽都不屑于将他当做对手,只因为他给许敬宗贿赂了无数珍宝,许敬宗便将他与苏定方相提并论,并称其为当时唯二的名将!”
苏定方:“老夫耻于与此人为伍!”
“许敬宗的儿子娶了尉迟恭的重孙女为妻,便在尉迟恭的传记中隐瞒了他的过错。太宗曾做《威凤赋》赠与长孙无忌,许敬宗也将其改为尉迟恭。”
长孙无忌看向许敬宗的目光越发不善,连带着尉迟恭都被他瞪了几眼!
尉迟恭:“这可真是无妄之灾,老夫早就入土了,哪里知道这些事啊!”
“当然,之后唐朝数次修改国史,已经将许敬宗篡改的内容删除干净,只是,许敬宗的事迹却被史书记录了下来,成为警醒后人的反面教材!”
“许敬宗去世后,高宗为他举哀,辍朝三日,陪葬昭陵!”
李世民:“稚奴,朕的昭陵只有于国有功之人才能进入!”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与朕作伴!
“等到为许敬宗上谥号之时,高宗君臣却发生了分歧,群臣建议上谥号为:缪,这是一个恶谥,算是对许敬宗的盖棺定论。但最后高宗还是选择了:恭,意为知过能改。”
长孙无忌:“呵,死人居然还能改过……”
李治:丢脸啊,作为识人不清重用许敬宗的君主,他的脸都丢到所有时空了!
不过,怎么能让朕一个人社死呢,分明许敬宗才是罪魁祸首啊!
“李义府则是出身寒门,靠着举荐进入朝堂,最开始的官职便是李治的东宫属官,因为支持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成为武皇后的心腹。”
“这个人太过巧言令色了,他在一篇文章中批评阿谀谄媚之人,分明是为了逢迎李治,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他出身寒门,即便官居宰相依旧无法进入士族,便上奏重修《氏族制》,凡是五品以上的官职都能进入士族,不论门第!”
“李义府深得帝后之心,即便他滥用职权,擅杀大臣,将大理寺犯罪之人纳为妾室……依旧得到了皇帝的维护,一时之间宠冠朝廷,为了给父亲修坟,他强行征调七县男丁,还要求满朝文武献祭。”
“他生性贪婪,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横行不法,权势滔天,却无人敢言其过。”
“但这一切,都被李治看在眼里。当李义府的权利威胁到皇权时,李治才终于出言警告,可惜此时的李义府已经放飞自我,不可一世了!”
“663年,李治以李义府请术士望气,意欲图谋不轨为借口,将李义府流放巂州,之后的大赦天下也没有他,李义府因此忧愤而死!”
李世民:“合着你什么都知道,就端坐在丹陛之上看着朝臣胡作非为!”
李治:“他比较好用,还不会跟朕唱反调。”
李世民:“若是皇帝身边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亡国之兆!”
“除了许敬宗和李义府,与他们狼狈为奸的还有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他们贬杀忠臣,擅弄权柄,协助武后得到最高权利。”
武皇后:“本宫也不想用他们,但那些正直的朝臣,都站在本宫的对立面……”
【显庆末年,李治病重到目不能视,便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了武后,却也因此让帝后之间产生了矛盾。公元664年,李治命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诏书还没有写完,武后便得到了消息。】
【武后当着李治的面自诉苦衷,李治有些不好意思,便将一切都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因此被杀。】
评论区
“情侣吵架,外人最好不要掺和,不然等他们和好,你就是最大的罪人了。”
“上官仪的官职就是宫廷御用文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上官仪:“牝鸡司晨,祸乱之源!便是因此事再死一次,老夫也无悔!”
“我知道上官仪还是因为史上第一女相——上官婉儿。”
上官仪瞬间哑火,他要怎么说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第8/29页)
能在骂皇后的同时,将自家孙女摘出来?
上官婉儿侍立在武则天身侧,看着天幕对她的肯定,眼中神采奕奕。
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可曾怨恨朕?”
上官婉儿心头一凛,思索片刻才答道:“臣不会怨陛下,以祖父的迂腐刻板,臣若是留在上官家,一定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更没有机会成为天幕称赞的女相了!”
上官婉儿说的是不会怨,而不是不怨,一字之差,天差地别。但武则天并不在意,只要婉儿不想失去权利,就只能依附于她!
【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随行。】
【封禅本是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因此,武则天代替长孙皇后充作亚献。】
长孙皇后:大可不必!
【此后,帝后二人双双临朝,称天皇天后,史称:二圣临朝!】
李世民:(眼红)(嫉妒)(好想去)(玄成你快看)……
看他儿子这皇帝当的,多自在!
就连儿媳都能去泰山封禅,全然忘了他这个老父亲……
第306章 则天武皇
【公元675年,李治的风疾更加严重,他想要逊位,由武后摄政,被宰相郝处俊劝阻。】
李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