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神女与青狮》 150-160(第1/15页)
第151章 观望 文人的笔和言是更加锋利的武器。……
简子昭对她叩首。他本就不大能说清楚话了,又着急想要表达,一长段话说得异常费劲。
彤华连听带猜,大约明白了。
他是想要说,紫暮是含真君的女儿,身上有希灵氏的血脉,在属族时从来没有插手过中枢的事,一贯安分知分寸。
无论如何,这些事都通通和紫暮无关。即便是看在她出身的份上,也应当放她一马。
他想要她念及从前和紫暮的交情,不能在明知他回到属族后会是什么境况的时候,还这样对她,让她跟着他一起去。
彤华当然知道紫暮是无辜的,她当然也知道,简子昭此去便不会再有从前那样风光的日子了,但她依然没有收回这个决定的打算。
紫暮没有得罪她什么,但是她要处置的人除了简子昭外,还有全部追随了昭元的荣氏仙族。
荣坤仗着自己尚过含真君,仗着有希灵氏血脉的紫暮是自己的女儿,即便如今阖族都被押在牢中,依旧不肯认输,做着他能更上一层的千秋大梦。
他觉得彤华不能杀他。
但是彤华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看不过这些属族的嚣张行径了。她要处置他们,根本就不会看在紫暮的面子上。
彤华淡声对简子昭道:“荣氏仙族处置也就在这几日。紫暮是罪臣之后,但你好歹还是个少君,你护不住她,还有谁能呢?”
她看着他趋于绝望的脸色,从这一刻起,才真正展开了对他的惩罚:“好好养伤罢,简少君。”
很快有使君进来,按照彤华的吩咐,押着简子昭返回简氏仙族的封地。
颂意站在门边,垂眼看着简子昭被狼狈地拖走,等殿中安静了下来,才走向了彤华身边。
彤华见他来了,便问道:“回来了?纯肆怎么样了?”
颂意答道:“她恢复得不错,想着尽快复职,叫我给尊主转达一句,莫要忙忘了她。”
先前在玉玑山陷阵时,跟随彤华的使官都被波及。纯肆作为随侍彤华的使官,自然也在那处,没能幸免。
但好在,这样的围杀,彤华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早在从前,昭元在两仪山围杀她的那一次之后,彤华看着英灵殿中亡故使官的灵位,就发誓不会再有这么一天。
她当时暗暗做了一件事,让陵游安排,在不让任何人知道的前提下,秘密将璇玑宫内所有使官的元灵抽出一缕封存起来。
无论这些使官究竟是忠于她的,抑或只是旁人安插进来的细作,将来若遇到大麻烦,只要损毁不至于像北地时那三个死在印珈蓝手里的使官那样太过破碎严重,凭借这缕元灵,她都有办法让他们重新恢复。
昭元下手自然不会那么歹毒,各位使官至死时都还完完整整。陵游见到颂意的时候,就告诉了他这些事,所以那些使官虽然花费了些时间,也一时不能完全恢复,但终究是又保住了一命。
只是面对外界,他们依旧装作使官已死的假象。在彤华准备回到定世洲的时候,颂意先安排将这些使官遗灵送还各家属族。
但那些使官和他们背后的属族,也并不完全都是忠于彤华的。
忠心的自然无话可说,看见自家孩子归来,说明情况,自然会配合地归顺彤华。
那些不忠的也很好办。彤华有办法让他们活,自然也可以让他们死。只要按需行事,威逼利诱,找对法子,便有拿下他们的手段。
那些为护送遗灵而去各属族中的使官,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所谓遗灵,而是为了拿下这些属族,以免彤华封闭内宫之时,他们在外有所异动。
至于纯肆,她回家的时候虽然虚弱,但好歹是保住了一条性命。她父母本就忠心不二,再见女儿死里逃生,自然无有不应,帮彤华在外钳制住了不少属族。
颂意也是这回才得了空,出去办事时去看望了一回纯肆。中枢一直封闭,纯肆一直忧心,拉着颂意问了好半天,才说让他转告彤华,自己可以随时复职。
彤华听完笑了笑,口中道:“让她且好好休息,也不急于一时。”
颂意点头称是,又问道:“纯肆如今不在,尊主可有想法,再安排一位使官随侍?或是,再立一位使君?”
原本神主座下两位使君,一位主事,一位随侍,正好分工妥当。如今只有颂意一人领了使君职务,而陵游一直在白虹原,彤华显然也并没有让他回来的念头。纯肆原本随侍,可现下也暂时回不来,少不得就要再安排一个顶上。
彤华的确没有考虑好另一位使君的事。如今一切尘埃落定,她自然可以让陵游回来,陵游也不会不愿。但她始终没有想好,究竟哪一种身份,才对陵游更加有利。
“先让倾城跟着我罢。”
她最后如此道:“我暂时没有开启定世洲的打算,趁这回封禁的机会,正好将各属族料理一遍。倾城在这事上得手。”
颂意应声:“那我等下去知会她一声。”
彤华这才说起召他进来真正要问的话:“昭元那里怎么样了?”
颂意将一份详尽的记录递给彤华,答她道:“她去人间之后复原了九国玺,带着几个使官去了隐灵海,结界攻破需要时间,但菁阳宫的使官已经潜入,梵蔚也撑不了太久了。”
彤华初时留下隐灵海,是为了让他们钳制南方那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只要他们一家独大,剩下的那些闹来闹去,终究翻不出太大的风浪。
但现在长晔想要玄沧归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明面上,彤华也没打算非要在这事上和他作对不可。既然原景时已经拿下了南方,眼见着功业在手了,那何妨拿隐灵海送他一程。
反正她也本身就不打算再留隐灵海了。
“咱们的人都出来了吗?”
“被包围之前就已经都撤出来了。”
彤华点点头,道:“那就不用管隐灵海那边了,拿去给原景时做个功绩罢。他在南国怎么样了?”
颂意道:“大昭南境卢氏守军已至他麾下,重兵镇压之下,南国局势尚算安稳。只是一直和姜冉联系不上。”
彤华闻言看他一眼,手下翻开那叠详细的奏报,冷笑了一声:“这个时候投效昭元?我看她是不清醒。”
她颇有些无语。虽然姜冉先前行动就有些犹豫,但她提醒过她一回,她也没有什么异议,谁知道在这关口突然反悔。
“南玘人都死了。她若早些为了南玘筹谋也就算了,如今走到这一步了才知道后悔,愚不可及。”
颂意颔首请示道:“是否需要命人搜捕姜冉,将她带回处置?”
彤华道:“只怕昭元指着她去对付隐灵海,一时半会儿放不开手。”
她摆一摆手,道:“我也不是头一次提醒她了。既然如此,那就除去她的使官身份,逐出璇玑宫。今后怎样,且都随她。”
彤华顺手摊开那叠奏报,快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手指在尾页的边角处点了点,思索片刻方喃声道:“卢家的兵马都调进南国境内了,那大昭派兵,他们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神女与青狮》 150-160(第2/15页)
算怎么应对?”
昭元总不至于那么没有分寸,处理隐灵海也就算了,总不可能帮他们去对付凡人的军队罢?
南方那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太多,南玘虽然勉强可以压制,但是碰上这样的特殊时候,他们必然也会想设法反扑,趁乱生事赚点好处。
原景时突然在南国举兵,虽然有天子剑和九国玺在,名号是好听些,但在那边的名声难说。那些在南国盘植已久的势力,根本不会希望有外人横插一手来侵犯自己的利益。
所以,他只是想要稳定南国境内的局面,都其实很有难度。卢遂良能带走的兵士不会太多,原景时根本不会分配他们再去对付大昭的南下之军。
大昭此次派来的主帅原泽舟,年纪是轻些,但在东境也与海寇练了几年的兵,作战经验是不缺的。虽是异地作战,但胜在他性情沉稳,不会贸然用兵,所以并不好对付。
原景时必然会想其他办法来解决的。
“原景时没有任何联系外界的异动吗?”
颂意听见彤华发问,也开始思索:“内廷有监管人间的记录,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人也盯着他,除了在南国境内的征战以外,不曾见过他和什么人有联系了。”
他立刻请示道:“我命人去加强他身边其他人的监管,看看是否和其他势力有所接触。”
彤华应允了颂意此言,又提醒他道:“你多注意下大昭境内近来的风向。”
原景时不会不知道卢遂良叛变之后,原承思立刻就会派兵,但他还是如此做了,并且心无旁骛地处理南国境内的事,就像根本不惧内外夹击一样。
大昭的军队一旦越过南境,那任他有通天之才,也是无能为力。但如果能在大昭南下之前就解决此事,那就不一样了。
颂意领命而去。除了监管原景时的动向以外,坐镇后方监管大局的原博衍和顾均,掌管财路动线的陶嫣和陆聿,上阵出征的钟琰娘和卢遂良,还有他麾下其他将领,全部都受到严密监视。
在彤华指派倾城好好料理了那些属族几日之后,颂意终于带着消息重新来见彤华。
“大昭南方的余州之内,经由南境动乱,渐渐传起当年原氏身为人臣,却谋杀主君薛定从而夺取天下的传闻,开始讨论起天子剑和九国玺才是帝道正统。”
又是用风言。
古往今来,折在风言传闻上的人有多少?一句话放出去,根本控制不了之后流传的动向,即便开始会有人刻意引导,但最后会落到什么样的结局,谁也不会有十分的把握。
这样的手段原本就是双刃剑。在彤华最先对原景时计划的设想里,尽量避免了以此作为主导的可能。
但原景时这次起兵急迫,一切形势都与计划相去甚远,所以在这种紧要关头,便用上了这种办法。
这样的办法少不了顾均出谋划策。文人的笔和言,用对了,是比真刀真枪更加锋利的武器。
他们很聪明,知道两样死物真正能起到的作用不大,于是干脆扯起旧事,说大昭原氏皇族得位不正。
这句话是真正踩在了原氏的命门上。
大昭的历代皇帝们都清清楚楚,当年的确是高祖联合印珈蓝暗杀了薛定,才将这个位置拿来的。
“余州。”
彤华目光看过文书,最后落定在有些刺目的两个字上。
“裴家。”
第152章 旧玉 他已经想到这是此生的最后一面。……
裴家原不在余州。
卫朝末年,天下大乱,河东裴氏被迫南渡迁移以避战祸,几番辗转之后,分裂成无数旁支。主家的那一支落定在了余州,于是现在称作余州裴氏。
但相比起在其他地方扎根发扬的裴氏旁支子弟,余州裴氏并不十分出众。他们除了避世修书,就是开设学塾,虽然在文人中还有声名,教导出的学生也有不少紫袍加身,但是裴氏自己的子弟,却始终是白衣之身。
他们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最初南渡后定居余州之时,他们也曾积极入世救国,在大昭初年,有数位拜相的子弟。
但后来,裴家有一位先祖隐去了自己的家世,用一平民身份化名赶考,分明有绝世之才,考卷也写得上乘,但等放榜那日到来,他却不见自己的名字。
裴家那时在朝中有两位官员,一个三品一个四品,打探消息自然不难。如此一问才知,是上京某位权贵家中的子弟成绩不佳,随手挑了个普通书生顶替名额,正巧顶到了裴家人头上。
裴家这位先祖当时不过十七岁,最是意气风发、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年纪,当堂将此事戳破,借着自己在朝中做官的那两位叔伯的名声,最后甚至闹到了御前。
上命取他考卷一观,果然发现他是个人才,便亲自开口要点他官职。但这位先祖自觉不公,御前痛斥百官,最后辞官而去,发誓永不入朝为官。
这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文人之中都知晓此事。裴家远在余州,有先祖荫蔽,本就无谓千里迢迢去做京官。后人干脆尊奉了这位先祖之道,再也不去科考了。
由此,等朝中那两位返乡之后,余州裴家便再也没了入朝的子弟。
直到如今。
如今这位家主,名作裴彰。
彤华来到裴家的这天,是个天清气爽的晴日,难得没有秋雨,只有白云绵绵,阳光淡淡,和风缓缓,分外舒适的一个好天。
下人不知她底细,瞧了她两眼,惊于美貌又怯怯垂眼,而后恭敬请她入府,带到一处临水的待客小榭安置。
案边的大窗望出去,残荷未尽,别有一番风致。侍女进来侍奉的茶水拢着清淡的干净白雾,凑近些还能闻见些经久的荷叶香气。
彤华原本在外面是从不喝茶的,但在这一片风雅美景里闻到了这个味道,垂眼安静望了许久还是没能忍住,于是最后伸手端起,放在唇边浅浅抿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