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90-10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90-100(第1/14页)

    第91章

    琅琊王氏如今的当家人王融没有官职在身, 这个不惑之年的文人,最近迷上了“清谈”,一种据说是洛阳城中的世家贵族们流行的社交方式。

    但是现在流民和瘟疫四起, 城内大族都闭门不出,他只能叫上家中门客们, 一边煮茶, 一边议事。

    如今的王氏,还没有积攒到两晋时期“共天下”的权势,但也是累世公卿的大族,王融的名字不太出名,但是他有个“卧冰求鲤”出名的儿子王祥——这会儿还没出生。

    此刻,王融的手里揣着一只铜制的“暖宝” ,这个冬日实在太漫长,家中得了两只,他稀罕得不得了,一只给了父亲,一只自己留用。

    “暖宝”是王氏的一个门客献给他的,门客名唤张寿,这两年自称有学问而来投奔的寒门子弟很多,张寿操着益州口音,这种蛮夷往年王氏是不可能收的,但后来张寿再次登门,献出来“暖宝”这个据说是从交州贸易来的“海货” ,再加上张寿早年随家人南北往来,见多识广,带着他出门和其他大族的公子们“清谈”,很长面子,因此王融就收下了这个门客。

    “你们说,这算时间,朝廷应该收到消息了,为何还没有听到风声?”这是近来最令王融焦虑的事情。

    王融的父亲王仁几年前刚刚从青州刺史的位置退下,致仕归家,对付不其县国国相曹班,正是父亲建议的。

    只不过“对付”的方式不太一样。

    “当年伏氏向我们求助,我不知曹君实底细,不过是晚了几天,没想到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如今他胆大包天,敢打泰山郡主意,伏王两家世代交好,就算是为了报仇,我们也要让他个黄口小儿有来无回!”

    “阿融,你带上部曲,他!”

    王融其实不太认可父亲的想法,在他看来,之前曹班在青州不其,属于父亲治下,父亲在任时还有理由去管,如今曹班去了兖州的泰山郡,王氏世代经营琅琊王国,琅琊国在徐州,兖州的事兖州自己不管,他们徐州人去插手,又比曹班他青州人插手高贵到哪里去?

    但是父亲毕竟当家多年,不光是作为青州刺史统领一方,又作为大家族的话事人,在琅琊国王室和一些本地势力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父亲这么说,他也只能这么干。

    他绝对不会承认,他是在害怕曹班手下的私兵。

    “哪里需要使君动手呢?我们只需要写信给朝廷,告他谋反,他曹班又不是朝廷任命,有再多的兵力,也只是把谋反坐得更实。”门客们看出王融的犹豫,安慰道。

    “可如果信被人截下……”且不说竹简千里迢迢能不能送到,他听说曹班的父亲可是九卿之一的大司农,万一信被他父亲发现,再让曹班得知此事……

    “一次不成,我们就送十次,他还能次次拦下不成?”

    王融一想,觉得门客说得有道理。

    主要这写信比父亲建议的干架听起来更靠谱,也更安全,左右试试也没什么损失,于是王融立刻安排人去做。

    “就怕这不是唯一的一封信。”王融的方法确实奏效,果真截下密信的曹班,陷入了两难。

    作战会议结束,情报部、武都尉一把手被曹班留下,彭放打量曹班的表情,手挡着嘴,问符柯:“主公是在纠结进还是退?”

    符柯也同样抬起手,遮住嘴:“感觉更像是纠结杀还是不杀。”

    “你俩再大点声,我差点没听见。”曹班道。

    两人偷笑。

    曹班无奈地看向符柯:“那是下下策,选择下下策的时候,反而不用纠结了。”

    “我所顾虑的,无非是这个太守的名头。”她指着案上的一方玉印。

    泰山郡太守印明明就在她手里,她却用不了。

    这个时代,当官还是要讲究名正言顺。

    她能占不其,一方面是她本身就是不其国相,另一方面,她正好赶上了她的上级——青州刺史换届,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这才给了她时间来完成本地势力的重新洗牌。

    因此占不其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泰山郡就差在了人和上。

    没有朝廷的任命,她甚至不能像诸葛兄弟的父亲那样,代太守职,人家诸葛珪本来就是泰山郡丞。

    曹班当然可以靠武力占据泰山郡,事实上,泰山郡现在就是快烫手山芋,青州的流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治所奉高县附近的博县,曹班的人马在梁甫县和这些起义军发生摩擦时,他们还没有成规模,占领博县之后,他们立刻推出了首领,杀了博县县令,并且开始集体佩戴黄色的头巾——完成了普通流民军,向黄巾军的转变。

    不要小看乱世之下,信仰的力量啊。

    但是那样也只是“占领”,得不到名份,别说琅琊王氏了,等黄巾之乱一平,兖州刺史第一个绕不过她。

    原本按照计划,她是打算占据泰山郡之后,在想办法搞定兖州刺史,但是谁能想到,琅琊王氏这时候杀出来呢?

    琅琊国是郡国,比不其县国大得多,也富庶得多,但是和亲自“理政”的不其国王不同,琅琊国王几乎完全不管国内事务,甚至国相也不太管事。

    原因很简单,琅琊国境内,像王氏这样的累世公卿的大族很多,这些大族把持了国内大小事务,又通过不断联姻,而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伏寿那里缴获了伏氏和王氏的信件后,符柯手下的情报部就渗透进了王氏内部——张寿假扮门客,直接住进了王家。

    如果把琅琊国王比作白色,琅琊国边境的游寇比作黑色,王氏就是中间的灰色,琅琊国王室不需要花一分钱,世家的私兵再加上对游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境内的武备力量就足够了。

    谁知这一平衡,被曹班的几次剿匪行动给打破了。

    琅琊王氏的私兵部曲不足为惧,得知王氏意图对付自己后,她调兵加强了不其和琅琊王国接壤土地的巡逻,现在看来,还是大意了。

    没有谋士的缺点就体现在这里了啊——曹班在心里感叹,从前她可以接触穿越bug看到未来的十步甚至百步,如今汉献帝刘协都给她们姐妹蝴蝶掉了,她只能知道个大概走向,时间预知能力直接归零,生存难度反而比小时候更高了。

    学院按照她从现代带来的概念和框架建立起来,但是她来自一个和平的年代,她的理念更能培养出优秀的执行者,也许其中有具有天赋的“决策者”,但是大概率都还没成长起来。

    她很快想到了招人,可她现在的名头只是一个小县的国相,没有名声背书,谁会来投靠你呢?要招人,至少也是当了大郡的太守吧。

    但她就是因为当不上这个太守才愁啊!

    所以症结还是在这个太守上面,解决了一个王氏,还有其他世族,就算这些世族都解决了,还有兖州刺史呢,相当于绕一大圈又回到原点。

    太守必须皇帝任命,皇帝现在谁都见不到,政令又是从该死的袁逢那里出,袁逢也是心黑的,还坑过她一回,她不可能让生母这时候暴露。

    这么一盘算,她的选择只剩下一个——写信给自己的老师马融,求他举荐自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90-100(第2/14页)

    三辅路远,以防万一,到洛阳的信还是要写的,不过不是送进宫……

    一人三骑的传令兵接过曹班的密信,从太守府衙疾驰而出——

    王融忐忑不安地又等了两天,仍然没有等到来自洛阳的消息,反而等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当他得知曹班亲自登门,还带了私兵时,他几乎要收拾包袱,从后门跑路了。

    事实上,他也这么干了,只不过,包袱收拾到一半,被父亲身边服侍的老管家叫了出去,被迫硬着头皮到正堂见“客”。

    见到曹班的第一眼,他终于明白,为何父亲从前喜欢骂曹班“黄口小儿”,而不其的百姓喜欢唤他“曹郎”了。

    这个令周边郡县山贼游寇闻风丧胆曹使君,真的太年轻了!

    这,这看起来,还不及弱冠啊!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他装模做样向父亲执下属礼,亲耳听见父亲称呼他为“曹使君”,他都怀疑这是不是曹班家中小儿,被派来历练了。

    虽然私下腹诽,但是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朝廷命官,王融还是保持了良好的礼节,完整行礼后,请他上座,并安排侍女端上茶碗和果盘。

    曹班接受了王融的让座,和王仁互相谦让一番,最后坐在了王仁的下首。

    她在王氏父子二人间略微打量了一番,便开门见山道:“泰山郡近来黄巾猖獗,朝廷征召各地将帅讨伐黄巾,我与泰山郡代太守,故郡丞诸葛珪交好,诸葛氏托我,向周边郡县求援。”

    说完她在父子二人惊诧地目光中起身,双手抱拳,目光炯炯道:“若泰山危则不其危,琅琊与泰山郡亦有沂水相连,故某来此求援,望琅琊王氏以家国安危为重,救泰山郡!”

    第92章

    王氏父子没有立刻答应曹班的请求, 曹班走后,他们商量了一整夜。

    王融是想当场拒绝的,比较纠结的是他的父亲王仁。

    “这里面肯定有诈,父亲在犹豫什么呢?”

    王仁对儿子恨铁不成钢,他已经不在其位了,长子却还是这样不成器,若是太平年头,他还可以靠着自己的人脉关系,支撑家族,但现在这世道,能生存下去的都是什么人呢?

    看看曹班吧, 人家父亲是九卿, 袭侯爵,他本人弱冠之龄, 不求父辈庇佑,反而是独自到青州,理一县,治一国, 还如此有野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王仁苦笑:“何为阳谋?这便是阳谋!他料定我们知道这里面有诈,我们也一定会去。”

    “去?为什么要去?”王融更加不解。

    王仁一口气没上来,差点背过去:“你,你那些门客!如果整日只是陪着你吃喝玩乐,趁早全赶出去!府里不养闲人!”

    “县官在九州征将讨贼,此番若能出兵出力,那就是领王命,接皇榜的差事,百年难遇,若是等朝廷下令选将,再想办法从京师游说就太迟了!”

    王仁猛地深呼吸几下,平复心情:“趁着黄巾还不成气候,此时出兵损耗最小,你同几家走动一下,这事要做就一起做,大家一起出兵,到时候上书,给你们几个小子请封。”

    王融听完,先是恍然大悟,而后又有些胆怯地看父亲:“可我不想做官……”

    知子莫若父,王仁没听完他的话就瞪回去:“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你的弟弟,你的孩子们考虑!”

    曹班先行一步回到郡中治所,抓紧时间调派兵力和物资。

    本因为天灾而逃散离城的百姓,在曹班到来后短时间内,被重新组建的行政团队迅速聚拢起来,诸葛瑾也带着家人加入其中,帮忙给百姓分发粮草和衣物。

    曹班手下分工的体系与诸葛瑾知道的郡丞府的分工不同,结构简单,甚至几部尉官,包括那个他看不惯的,不尊礼法的符副官,都是亲力亲为,因此效率也是他从未见过的高。

    然而黄巾逼近的消息传入郡内后,给百姓本就脆弱的安全感最后一击,黄巾军聚集在泰山郡西面,百姓就纷纷往东逃,而东面是曹班从不其运送物资补给的方向,路有被山路包围得仅剩一条,如何留住城中百姓又成了一个问题。

    几天之后,曹班等来了琅琊王氏带来的世家部曲。

    但不仅仅是王氏一族,还有周边几个郡国的大族,甚至还有泰山郡外逃的大族。

    王仁久居官场,玩计谋怎么会玩不过曹班这个毛头小子?

    既然要分功,那就叫上大家一起,众目睽睽之下,曹班还能玩什么手段?

    王氏的部曲是由王融亲自率领的,王融没有打过仗,但是练过骑射,骑上马后,颇有儒将风姿,他从琅琊到泰山郡一路非常顺利,意气风发纵马而来,一直到了奉高县城,日光之下,城墙上一排泛着银光的弩箭带着杀气指着他们,他才有了点是来打仗的自觉感。

    曹班设宴款待众人,王氏是其中之首,王融自然是上座。

    他打量着上首的曹班,发现他在自己地盘和在王氏时,说话的仪态没什么不同,对待下属也没有任何架子,曹班身旁站了两个人,除了那天随他一道拜访王氏的大个子护卫外,还有一个骑装女子。

    女子也能打仗?

    王融本来是想问的,但是仔细一看,对面一排陆续入席的人中,女性还真不少,甚至有一位年迈的女性,直接坐在了第二席上,仅次于一个空席,王氏进入泰山郡时,负责接引的官员据说是曹班手下五部尉之一,都坐在那位女性之后。

    难道是因为曹班年纪轻轻,身边无人可用,所以只能将族中有威望的女性长辈请出来帮忙?

    王融一边揣测,一边又打量起那个骑装女子,因为他发现,府衙众人对她的态度都非常恭敬,但她的年纪看起来也比曹班长不了几岁?还未开宴,曹班下首第一位一直是空的,那个女子立在曹班身侧与上官耳语,看来这空位十有八九是她的,她到底什么身份?

    再看上首这两人,一坐一立,坐者儒雅端方,立者英姿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