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看平摊空旷,肃穆威严的太守府校场。
他在害怕什么呢?
一直以来,他所等待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我接!”
矩平县的县令府衙,一个家奴急急忙忙闯进后宅,陈县令匆匆换了衣服,从后院出来,见门客和其他几个掾属围着家奴,众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
“发生何事了?”
门客和掾属都没开口,最后家奴只能下跪道:“冬粮!族长,冬粮回乡,开库房,粮食没了!”
因为跑得太急,家奴说话也断断续续的,但一提到冬粮,大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曹班在泰山郡对世家征收的是十税一的重税,陈辅是县令,陈家是第一个响应征税的,有了陈氏带头,矩平县其他世家也只能纷纷跟随。
然而陈辅明面上支持十税一,却利用职务便利,私下在账上做手脚,每每征税,手下会额外留一部分在县令大人的“私库”,等税粮全部交上去后,再统一由陈氏的人,运回乡里,该换钱财布帛的换,该自用的自用。
舞乐伶人、烹羊烤豚,还有人情往来,吃穿用度,哪样不需要钱?没有这批粮,这日子可怎么过?
被触碰到底线的陈县令气得青筋暴起,平日里那些贼寇在城内游荡他可以不管,如今敢碰到他头上来,他定要人知道这矩平是谁的地盘!
陈县令下令彻查粮食被盗一事,然而越查结果越是令他心惊。
这么大规模的粮食盗窃,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还能不被他发现,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一般的盗贼哪有这实力?
再查粮食是哪天被盗走的? ——五日前,
五日前,城内有出现大规模运粮的队伍吗?
还真有——
曹使君的运粮队!
五日前,大将军掾属王匡借粮,曹使君在宴会上大方表示,不需要由矩平县出,他郡守府直接出了这批粮。
终于想通里面关键的陈县令,连连喘着粗气,手下人来劝他息怒,他揪住对方的衣襟问道:“那,那王匡人呢?他们走了多远?”
王匡带着粮食,速度受限,现在去追,也许还来得及!
但是王匡手上的兵……
没关系,他出府兵,带府兵去,王匡只有不到两千人,还都是新兵,他就带两千府兵去!
匆匆赶回府衙的尉官见此情形,站在一旁,眼神飘忽:“王将军,被,山贼杀了……”
“什么!?”
“尸骨正在运回来的路上,就在离矩平县不远的官道边上。”尉官也是见到了尸骨的惨状之后,才赶回来通传的。
这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令陈县令头晕目眩,尉官见他不说话,支支吾吾半天没开口。
陈县令瘫坐在席案上:“说吧,你说吧,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些更糟的。”
尉官哭丧着脸:“曹使君的副官,带着兵马,将府衙围住了!” ——
洛阳城,凉州刺史董卓的府邸内,董卓最亲近的手下被他叫到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对策。
李傕、郭汜、樊稠是跟随董卓一路征战的将领,董旻是董卓的弟弟,余下之人也多是董卓的部将和亲族。
场内唯一一个例外,是化名士邑的贾诩,于是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我听士将军的口音,有些熟悉啊。”在座部将不少都是凉州人,自然能听出这“交州士氏子”的口音有些不对。
“李大人好耳力,邑早年确实随家人走南行北贸丝为生,在凉州住了约莫五年,故而有北音。”
“哈哈哈,我就说嘛,南人粗鄙,说话也是鸟雀言[1]。”
董卓一直在座上,撑着脸没说话,任由大家七嘴八舌,将贾诩族中十八代问得七七八八了,才咳嗽一声。
堂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袁太傅让我五日之后,拥立二皇子登基。”
一石激起千层浪,堂内顿时炸开了锅。
董旻在朝内任奉车都尉,这是西汉著名外戚权臣霍光曾当过的职务,隶属于九卿之一光禄勋,因此他也十分清楚如今朝中局势。
“袁氏要立二皇子,他们自己怎么不去立,这事让袁太傅干,是名正言顺,由兄长您来干,您不就成为别人的靶子了?”
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话也不能这么说,我倒觉得这是个机会,袁氏既然将拥立的功劳让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去拿?况且使君拥立二皇子,就怎么不是名正言顺了?京城谁人不知,是使君的军队接回了两位皇子的车架?”
当日他们回京时,董卓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在队伍的前后都竖起了写有“董”字的旗帜。
董旻一向瞧不起这些没有家底背景的凉州部将,找到机会就要怼上一番:“护驾是护驾,拥立是拥立,李将军不要混淆了,护驾只需要将皇子送入皇宫,便是达到目的,拥立可不是送皇帝登基那么简单,新皇登基之后,如何封赏朝臣,谁人应当提拔,谁人应当处罚?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一个不小心,我们之前的辛苦,全都白费!”
李傕平素最讨厌董旻嘴里之乎者也,一副瞧不起凉州部将的样子:“这怕那怕,还能成什么事?新皇登基后如何赏罚,到时候再商议就是,谁不与使君方便就处罚谁,谁帮助了使君,或者于使君有用,就奖励谁!”
“但这是天赐的大好机会,要是让给袁氏,下次要等到什么时候?十年?二十年?”
郭汜其实心里是认可董旻的想法的,董旻是董卓的亲弟弟,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10-120(第9/15页)
种场合怎么会驳董卓的面子,所以他估计董使君心里也是在犹豫。
但他也不喜欢董旻那套文人做派,既然李傕愿意打冲锋,他就不介意掂量着董卓的心情,顺便拱一拱火。
“李将军说得有道理,这机会落在谁身上舍得放弃?我看使君不如就按袁太傅说的,拥立二皇子,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
诸将士争论得喋喋不休,一直到大家渐渐安静下来,董卓才看向从头到尾低着头,没发一言的贾诩。
“士将军,你可有什么想法?”
贾诩慢慢抬手,做足了派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才语出惊人——
“董使君,您面对的,是一场死局。”
董卓眼神一凛,示意他说下去,场内有人惊诧,有人不屑。
“袁氏想要拥立二皇子,却不自己出面,而是委托将军您来,难道他们不想要拥立的功劳吗?”
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贾诩此言一出,诸将士也不由思索起来。
“他们当然想要。”
“只是他们不能要。”
“袁氏在先帝驾崩当夜血洗皇宫、杀了大将军和宦官,宫里多少朝臣多少双眼睛有目共睹,若是他们再出面拥立皇子,大家会怎么想?”
贾诩扫视众人,眼睛微微眯起:“袁氏,想要做霍光吗?”
李傕在旁边拍桌子:“什么弯弯绕绕我听不懂,反正袁氏不干,就使君干!怎么就是死局了?”
贾诩不急不慢道:“使君冒着危险拥立二皇子后,必然会给自己封赏,袁氏门生遍天下,两位袁公子,一人领禁军,一人是先皇亲封的校尉,他们兵力如何?”
董旻沉声道:“三倍于我军。”
“那他们会坐视一个兵力不足自己一半的边郡刺史,拿到比他们更高的爵位和封赏吗?”
李傕这下听懂了:“那怎么办?真就不干了?让袁氏将这机会拱手让人?”
贾诩微微牵起嘴角,他看向董卓,拜服道——
“虽是死局,但邑有一计。”
第117章
依照贾诩的建议,计算京师的守备力量,要想达到目的,董卓需要在五日之内,将兵力扩充至现在的五倍以上。
所有的行动,从在洛阳城中造势开始。
袁氏屠杀宋氏余党和宦官, 在城内本就不是秘密, 因为外戚和宦官常年作恶,百姓们对于袁氏的这一举动,没有不拍手称赞的,甚至还有人传言, 这是先帝委托给袁氏的遗命, 由袁氏来替天行道, 为民除害。
然而舆论的风向,就在一夜之间,伴随着邪乎的鬼神之说,悄然变了。
宋氏一门上下百余口人的尸首,在这天清晨,突然出现在金市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夏季尸体腐败的很快,蚊蝇和恶臭充斥着现场,堪称惨不忍睹。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拦闻讯来围观的人们。
于是民众间开始流传,宋氏有冤屈,这是怨灵驱使着肉身,从地府爬出来,到人间报仇啊!
袁绍在家中, 得知此事,骇然大怒。
“谁!是谁干的!?”
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 在宫变之后,依附袁氏,被袁绍纳入麾下。
他去看了现场,胃里现在还翻涌着:“会不会真的是怨灵……我看好几具尸首的眼珠子都……”
“怨灵?宋氏的怨灵爬出来找谁?找你吗?”
淳于琼那日刀下亡魂也以十数记,闻言更加害怕了:“那我去请方士!”
袁术看热闹不嫌事大:“我认识厉害的!”
袁绍一樽酒直接泼到了地上:“都回来!”
淳于琼和袁术这才顿住。
“他们前脚说是怨灵,你们后脚给我去请方士,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宋氏有冤屈?”
“那可如何是好,如今就算我们不说,城里也已经传得……”
袁绍在堂内来回走动,半晌之后,他沉声道:“你去帮我请典军校尉来。”
很快,袁绍通过典军校尉曹操的关系,在洛阳五部尉官的官署外面,让人宣读了宋氏勾结宦官,意图谋反的罪名。
百姓们还在为灵帝服国丧,这朝廷内一波接一波的动乱,都让人有些麻木了,一条条血淋淋的罪状念下来,人们这才想起了曾经宋氏和宦官们鱼肉百姓做的恶,似乎也对斩杀他们的袁氏有了改观。
然而,百姓对袁氏的看法,不代表朝中,有兵权的将领们的看法。
大将军在世时,几乎统揽朝廷军务,许多部将都受大将军提拔,或者本身就是宋氏亲族。
这些人中,有忠于旧主的,不是在宫变当夜,就是在这几日,被袁绍带兵,屠了个干净。
剩下的将领虽然归附了袁绍,但也难免兔死狐悲。
如今得知金市宋氏尸身惨状,本就不安定的人心,立刻骚动起来。
袁绍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受气、在军营里受气,到了朝廷,也不得安宁。
侍御史孔融,自己曾经的同学,居然直接在朝堂上弹劾他!
“天子居所,神圣弗侵!左中郎将袁绍大逆不道,视纲常法纪如无物,罪不可赦!”
袁绍气得当场就把手里的笏板砸了出去,正中孔融额头,给人官帽都砸歪了。
好你个孔文举,真是没话找话说是吧,怎么不弹劾他杀外戚和宦官,就弹劾他不尊圣居?
就你读过书是吧!你尊礼法,那你倒是给我找出一个既尊重圣居,又能除掉外戚宦官的办法来啊! ?
孔融身边的御史中丞护犊子,将见血晕倒的孔融交给了旁边的人,撸起袖子,踩过案板就要和袁绍干仗,袁绍也不怕他,挥着拳头就要冲出去,被身旁一人拉住了。
曹操劝他道:“本初,你又不是不知道孔文举,他就是这个性格,查举朝中不正之风,这也是他作为言官的本分。”
然而袁绍气得不是孔融不讲同学情面。
宫变曹操没有参与,现在和他的老爹一样,独善其身,在这里做好人。
他出了最大的力气,现在反而处处被人针对。
袁氏血洗宫廷,这事谁不知道?袁氏怕别人知道吗?不怕,因为正常来说,朝廷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迫于太傅和袁氏的压力,谁敢把这个放到明面上呢?
可他孔文举,就不能按正常人的脑回路去理解啊!
果不其然,检举揭发这种事,有一就有二,有孔融这个不畏强权的言官打先锋,朝中弹劾袁氏的奏章如雪花一般来到了尚书台,尤其针对袁绍个人的,占了绝大部分。
袁绍看着尚书台传给他的奏章,就纳闷了。
管理尚书台的叔父在做什么?他就这样放任别人,来攻讦自己吗?
***
除了舆论攻势,贾诩的第二个建议,是让董卓直接去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