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30-14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在酸枣憋得都快长蘑菇了,曹班一回来就到她帐里问什么时候能出兵,说他已经和彭放沙盘、实地大小规模演练了不下百次,北、东两路攻董卓的计谋也有十余条可供挑选。

    “预估最低战损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间。”符柯回答。

    姐妹对视一眼,还是太高了。

    对于她们这样小基数的兵力来说,折损三分之一,几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发兵讨董了,战机一旦延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的部署都要重排。

    虽然姐姐在凉州田庄和并州保留了部分实力,但曹班这边因为分兵辽东,同时考虑到讨董后的据点建设,几乎出动了全部的有生力量。

    即使是预知一部分历史,她们每走一步,也伴随着巨大的沉默成本。

    室内光线渐渐暗了下来,姐姐将案上的铜灯台,挪到面前,拿起桌上的剪子,剪短灯芯,小小的火苗重新在她的双眸里跳动起来。

    “你说历史上孙坚打进了洛阳,他是怎么做到的?”

    妹妹盯着烛芯道:“董卓的两个手下不和,互相传递假情报,给了孙坚机会。”

    姐姐好奇道:“哪两个聪明蛋?”

    “胡轸,还有一个是……”妹妹抬眼,看了看段宁身后的吕布。

    吕布还在想着段宁问出话他怎么听不太懂,被曹班幽幽地扫了一眼,一脸莫名其妙。

    段宁见妹妹不说话,也抬起头:“还有一个是谁啊?”

    曹班轻咳一声:“还有一个忘了。”

    “忘了?”段宁挑眉,显然是不相信,但也没深究,“那情况有可能再现吗?”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再现都是姐妹要重点考虑的情况,姐妹来到这里二十年,蝴蝶翅膀是有的,历史的必然也是有的。

    曹班摇头:“几乎不可能。”

    这么一想,那个聪明蛋不仅给了孙坚攻入洛阳的机会,最后还亲手杀了董卓,或许当初不招进来,反而比较方便呢,呵呵……

    所以也不能指望孙坚从南路攻入洛阳逼董卓回援。

    “啊——那这样的话,还是要打嘛,又要打仗了真真呜——”姐姐抓了抓头发,双手扑过木案,拉住了曹班的手,“求安慰。”

    身后传来一阵异响,段宁和曹班十指相扣,回头见吕布张着嘴,跌坐在地上,发冠都歪了。

    曹班呵呵一笑,紧扣十指,对姐姐道:“我还有个主意。”

    姐姐温柔地弯了弯眉眼:“宝贝你说。”

    “我们打的是董卓不是洛阳,既然想让董卓分心,我们就搬走他最在意的东西。”——

    姐妹连夜将计划敲定后,第二日便收到了袁绍的战前会议通知。

    果不其然,袁绍计划走北路攻小平津。

    小平津属于河内郡管辖,河内郡太守高睢是个骑墙派,袁绍在酸枣拉起讨董大旗的时候他没来,后面见董卓的军队不敢渡河到北面来,觉得董卓不足为惧,就加入了袁绍的讨董阵营,才将前线往西推进到了渡口边。

    袁绍把段宁和曹班都叫来,却不与她二人商议,而是直接拍板——以段宁手下猛将吕布领五千人为先锋,段宁率一万人为右翼,曹班和辛评各领一千五百人为后军,余下二万五千人随袁绍坐镇中军。

    这个安排显然是针对曹班,后军是负责后勤保障的,古代条件有限,要看守辎重粮草,对军队的机动性要求就没那么高。

    曹班在泰山郡是统率过万人之军的,只给她一千五百人看个粮草,还派一个没有打过仗的“监军”盯着,不就是怕曹班找机会起事夺回自己的部曲吗?

    曹班一手撑着脑袋挡住视线,一手在案下翻一本写满了墨子的小册子——这是戏志才今早塞给她的。

    她人虽然冲着上首的袁绍,眼睛却往案下面瞟。

    啊,太远了,近视看不清啊……

    曹班只能微微弯腰,一面维持着认真听袁绍说话的样子,一面压低头,眯起眼睛,努力去看册子上面的字。

    按照目录索引,翻到了第二章-袁绍派主公出兵的场合。

    曹班继续往后翻——

    ——第一节-主公为先锋的场合(不可能);

    曹班:……

    曹班视线往下。

    “找到了。”

    第五节-主公为后军的场合。

    只见戏志才在上面写道——若袁绍以主公为后军,则辛评必为监军随之,此乃天赐良机,主公可杀辛评后夺粮,随姑臧君西行与白波军汇合,再从西面攻洛阳。

    听起来确实不错嘛,看来我们小戏忠真是长大了啊……

    曹班不由想起当年在扶风格物院,戏志才捉弄华佗,找自己哭鼻子告状的样子。

    袁绍见他最担心的曹班对他的安排没有异议,心里松了口气。

    他派出去的斥候传回消息,董卓在小平津以南,有约五万人马,他手上的四万打董卓的五万还远远不够,冀州牧韩馥他是指望不上了,这个韩文节居然写信来说自己生病了,讨董一事爱莫能助。

    这个仇袁绍是记下了。

    所以他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剩下了豫州刺史孔伷,孔伷曾经和党人关系密切,其人十分重视名节,必然不会做出韩馥那样背信弃义的事情。

    年关过后,天气慢慢回暖,只要河水一化,他就立刻动兵。

    袁绍对这种蓄势待发的氛围感到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30-140(第9/14页)

    分满意,刚想将发兵的时日公布出来,坐在最下首的辛评却突然站起来,主动请缨——

    “评愿为先锋!”

    曹班本来还在翻册子,一听辛评居然起来反驳袁绍,便知道有乐子看了。

    呵,他们难道没提前商量好?

    袁绍这手底下人心散得啊……

    曹班换了个舒服些的姿势,见袁绍瞬间黑了脸,段宁也隐隐笑着和曹班对视一眼。

    “鉴之,你先坐下。”

    辛评出身颍川辛氏,他与弟弟辛毗和荀谌一样,都是自己来投奔袁绍的,辛氏兄弟论才华和智谋不及逢纪、荀谌、郭图等人,但是他们带来的部曲和门客,是袁绍所看重的,袁绍也不想和他硬来。

    辛评祖上是陇西人,内迁颍川后靠作屠户起家,家门虽然不及颍川其他世家,但家底相当丰厚,辛评自小习武,听着祖辈们讲述抗击匈奴的故事长大,自认不比寒门出身的吕布差到哪里去,也想建功立业一番。

    他故意当众提出来,就是要给袁绍施压,哪里会听袁绍的话呢?

    见吕布也不敢和他争,他便更加自信了,背手立在堂中,大有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的架势。

    袁绍现在就后悔没把谋士们叫过来,他哪里想到辛评会“临阵反水”呢?

    辛评作先锋不是不可以,但辛评当先锋去了,谁来帮他监视曹班呢?

    辛评反应也很快,他看出了袁绍的犹豫,立刻道:“若是主公不放心我一人,那就让曹班同为先锋,我们二人比一比,看谁先渡过河口!”

    曹班本来在看戏的,怎么一眨眼自己成先锋了,忙低头去翻戏志才的小册子,找到“第一节-主公为先锋的场合(不可能)”。

    括号里的小字此时显得格外刺眼,曹班按照目录翻到那一页,只见里面就写了一行字。

    ——不可能的事,袁绍没那么大心,所以我还没想好,嘻嘻。

    曹班一脸黑线地合上了小册子。

    这戏忠是一辈子长不大吗?

    第137章

    辛评虽然没有领兵打过仗, 但是他读过兵书。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在他看来,自己和卫、霍之差就于在两点——能识出他这批千里马的伯乐, 和龙城、漠南之战那样能让他青史留名的大战。

    他曾以为袁绍就是他的伯乐。

    他和弟弟变卖家产,支持袁绍讨董。

    可那些钱财给了袁绍, 却没有换来一兵一卒, 他上门找袁绍,追问钱财的去向,袁绍告诉他,都换了军粮。

    “换军粮也行, 但是粮食出入, 要过我们兄弟的手。”

    他按照弟弟的意思, 又上门找袁绍要粮。

    从那之后,袁绍便不再见他了,直到泰山郡守曹班奔丧回豫州,将近万人的步卒留给袁绍,袁绍才再次招见他们兄弟。

    所以对于曹使君是女子这件事,他是一直不相信的。

    见过了袁绍这等世家子的真面目后, 谁还会相信他们说的话呢?

    不过,知道袁绍为了抢曹班的兵不择手段是一回事,袁绍要把曹班的兵交给他, 他接不接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当然会接!

    即使他知道袁绍将曹班的兵交给他,还让他和曹班一路行军是为了监视曹班又如何?

    吃过一次亏的辛评如果还相信什么真心,他就是傻子!

    因此当他们在沇水遭遇了郭汜手下杨密的军队时, 辛评没有草率地立刻冲锋上阵。

    他和曹班共率五千步卒为先锋,这五千人基本都是曹班从泰山郡带来,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披挂同样的武器装备,与那些新招募的饥兵不同,各个精神饱满,步伐矫健。

    而最令辛评感到震撼的,是这些职业军人每日行军有三餐补给!

    看似简单的后勤保障,可不单单是粮草充沛就能做到的,这么多人,如何保障行军轻便的同时,能够稳定供给餐食?用餐时间怎么安排?行军在外,如何保障每日餐食的质量和份量?

    这些非有强大稳固的后勤保障体系不能做到,而要想建立这样完备的体系,绝不是一次两次的战争经验就能积累下来的!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军队里,也有女人。

    数量还不少。

    曹班是女人这个消息,辛评一直是当流言的,而且是比联军中某位郡守的手下军士饮酒后跳入江中冻死还要离谱的流言。

    但流言越传越多,越传越真。

    纵观讨董诸军,只有段宁这个女君的军中能见到女人,如今在曹班的军队里也有女人,曹班的真实性别不得不让他有些怀疑。

    他们从怀县出发后,在第二日傍晚抵达沇水,在水边扎营补给,到了深夜,将士们都睡下了,营地里只能听见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各种帐篷里此起彼伏的鼾声。

    行军所扎的帐篷是幄帐,由轻便的杉木帐杆支撑起麻织的帐布,帐内没有立柱,整个幄帐只能勉强避风,虽然天气回暖,但太阳出来之前,外面的温度还是很低的。

    此处离小平津已经很近了,如果南下直接渡江,就能直接和徐荣的军队撞上。

    营地不敢生火,辛评独自睡一个帐篷,即使地面上铺了两张厚重的兽皮保暖,但他还是睡不习惯,再加上精神紧绷,出发后的这两天,他基本没睡过整觉。

    他认为是地上寒气入体的缘故,想去和曹班商量,明日稍微晚几个时辰开拔,让士兵打一张木榻,他们先锋军也有马车,行军时木榻就让马车拉着,也误不了什么事。

    医书里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要依时而息,才能养精蓄锐,应对白日的事情,平时如此,行军打仗更是如此,他在地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起身,想立刻就去找曹班商量。

    辛评夜间视力不好,他裹着兽皮毯子,水边寒风呼啸,他嘴唇冻得发抖,跺着脚,摸黑在营地里转了好几圈,最后才被守夜的士兵领着,找到了曹班的营帐。

    一靠近营帐,辛评就听见里面传来震天的鼾声,辛评想象不出曹班那张干净清秀的脸,打出这样雷动鼻鼾的样子。

    一名士兵入内通传,没过一会,曹班披着外袍走出来,眼角挂着因为困意而泛起的泪珠,眼神却已经是一片清明。

    “可是有敌情?”曹班看了看天色,有看了看守在她营帐外面的士兵,士兵摇了摇头。

    “没有敌情,我来是……”辛评第一次见曹班披着头发的样子,黑暗里他看不清曹班的面孔,却莫名有些不敢抬头直视对方。

    轰隆隆——

    一声如炸雷一般的巨响,从曹班身后的营帐里传出来,辛评被硬生生吓得一个激灵,半天才反应过来是鼾声。

    等等,曹班就在这里,那帐篷里的是谁?

    他突然想起了那些传言,一个哆嗦,看了看身形挺拔的曹班,又看了看有些瘦削的自己,裹紧了毯子,往后退了两步,和曹班拉开一段距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