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诸葛亮噗嗤一笑,周瑜也笑了:“可以这么说吧。”
孙策见俩人都笑了,便放下心来,推着他们往城外走:“走走,带你们去认识下我兄弟。”
周瑜纳闷:“你才来吴郡几次,怎么又认识兄弟了?”
孙策嘿嘿笑道:“就是上次来认识的啊,我去借船的时候,顺手帮了他一些小忙,他还说下次来庐江,要拜访你呢。”
“拜访我?”周瑜奇* 道。
孙策这人就喜欢交友,坐船渡个江的时间,就能和船夫攀上关系,平时走到哪里都不缺朋友,这点周瑜还是很佩服的。
孙策点头,有些支吾道:“是呗,我就随便和他夸了你两句,他就佩服得不行,哎呀。”
见周瑜和诸葛亮两双聪明的眼睛都看过来,孙策笑着打哈哈道:
“总之,他家在庐江也有亲戚,非说想见你,你们这次就认识一下,以后来吴郡也有个照料嘛。”
周瑜看他躲闪心虚的表情,心里便有了数,因此当这名叫凌操的青年见到自己,大呼“这便是美周郎?百闻不如一见啊!”,周瑜强行忍住了打孙策的冲动。
凌操家住城外,他和孙策出身相似、性格相仿,因此能成为好友也不算奇怪。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凌操对于时局的关注热情。
“我听说,董卓在弘农,被人杀啦!”他对孙策道,“你阿父不是在洛阳吗,之后你会跟他一起去吗?”
孙策闻言,难得露出了犹豫的表情,他是很想跟父亲一起的,但是父亲却让他留在母亲身边,帮忙照顾弟弟妹妹,他也听母亲埋怨过,说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可是……
周瑜见状,岔开话题道:“董卓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董卓之死,实乃天意。”
凌操一听,果然一跺脚,激动道:“真死啦!快哉快哉!”
他给高兴地跑到院子里,取下三条鱼干,送给三位客人,他有意和周瑜攀谈,因此给他的鱼干也是熏得最完整,最黑亮的一条。
“那你们说,从此以后,是不是天下太平了?”
凌操说者无心,三人听完却心境各异。
一直沉默不言的诸葛亮,看着手里的鱼干,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鱼的腥味和肉食的香气混合着,漫溢在狭窄的屋子里。
他对周瑜道:“我这次来,也是和阿瑜道别的。”
第156章
“道别?怎么就要走了,不多呆几天吗,那下次……”
孙策话说到一半,见周瑜沉默不语,顿时明白过来,一下站了起来:“你要走去哪?再也不来扬州了么?”
“嗯。”诸葛亮垂着头,来回捏着手里的腌鱼干,指腹挂下一层油亮的粉末。
“哎呀,这么突然就……”凌操见到气氛不对,想站出来说些什么,见诸葛亮糟蹋鱼干,下意识地拍掉了他的手。
“嘿,再怎么说,也不能糟蹋粮食啊。”
“嗯。”诸葛亮的头却垂得更低了。
凌操和孙策对视一眼,两人起身来到诸葛亮身边, 蹲下身,从下往上去看诸葛亮的表情。
少年眼眶红红的,长长的睫羽下,居然挂上露水了。
“哎呦,是我的过错了!”凌操见他抱着鱼干不吭声,心念电转,一拍脑门。
一定是他分鱼不公平, 惹得小郎君不开心了!
“刚才没注意,这条鱼是有些太小了, 为兄这就去给你换, 莫急哈……”
凌操说着就要出去,却被诸葛亮扯住了衣袖,他回头,少年用袖子摸了摸脸,转过身,将背上一直被着的小布包转到身前来。
这只小布包诸葛亮已经用了很久了,包底被磨破之后,他又重新缝补上,缝纫课是格物院□□授的,这门课他也是满分呢。
屋内众人都安静地看诸葛亮在布包里掏东西,周瑜也默默地看着,他还在努力消化诸葛亮所说的“道别”。
仔细一想,他和诸葛亮两人,一个居交州,一个居扬州,相隔千里,却能年年相见,视彼此为知己,靠得是什么?
是海船。
南方的交州、北方的即墨港,有百米海船,可在海上航行数月,可抵御汹涌的海浪和猛烈的海风。
一旦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视为寻常后,他就会忽视一个现实——
对于周瑜来说,诸葛亮和他乘坐的海船就像海上飘忽的海风一样,每年固定季节被吹到岸上,但当他想要去追风时,却根本无从寻起。
所以诸葛亮说“道别”,意思就是,他以后不会再随船来扬州了。
他曾经问过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此停留,对方的回答是——扬州有许多需要他探究的人事。
所以他现在要走了,他想探究的事情,都了解清楚了吗?
自己一直努力追寻他的步伐,最终还是没能追上吗?
他见诸葛亮从小布包里翻出一个东西,就像他们以往每次见面那样,递给他。
他接过来,那是一张纸,用一根可以伸缩的弹性绳捆成圆柱状。
他轻轻拨下弹性绳,绳圈在离开纸筒后,跳上了自己的手腕,将他的手腕圈住。
他缓缓展开
诸葛亮这次带给他的,是一张纸。
准确来说,是一张宣传海报。
海报上方用浓墨大字写着——
高等学府招生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50-160(第9/16页)
国统一考试考试。
下方还写了报名时间和地点,考场安排、以及考核的科目。
周瑜注意到,考场只有两处,一处在交州,一处在长安。
“你要回交州?”
诸葛亮摇头:“我会去长安,顺利的话,来年十月,我会成为北学府的一期生。”
长安。
不其县侯曹班。
果然交州也是曹班的地盘啊……
孙策也凑脑袋过来,纸张昂贵,但他在诸葛亮的手里见得多了,已经不觉新奇了,不过海报的样式他还从未见过,更何况上面的内容也颇有意思。
他看了看海报上面的内容,疑惑道:“考试在明年六月,那不是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么,阿亮何来辞行一说?我们还是有机会能见的呀。”
诸葛亮乘坐的海船,每年冬季从即墨港出发南下,次年夏季会北上即墨港,诸葛亮这次是跟着北上的船来的,那么在考试之前的冬天,他还是可以来扬州的嘛。
见诸葛亮不答,他把手里的鱼干递给周瑜,咧嘴笑道:“没关系没关系,阿亮如果不方便,那到时候我去洛阳寻我阿父,就带上阿瑜一起,长安离洛阳……”
“不会再见了。”
诸葛亮突然打断了孙策,他站起身,将小布包背起来,周瑜和孙策见状同时唰地站了起来,凌操搞不清状况,摸着后脑勺,也爬起来。
“阿瑜应该知道吧,我们是不一样的。”
周瑜直视对方的眼睛,看起来面无表情的样子,但孙策知道,他这是生气了,连忙打圆场:“怎么不一样,我看你们简直一模一样!”
屋主人凌操见三人一直打哑谜,氛围古怪得实在令他难受,终于受不了了:“什么一样不一样的,要我说,朋友之间,有什么不能直接说的呢?”
他一把拽过诸葛亮的小布包肩带,提小鸡一样将他提回来,转了个身,和周瑜面对面:“不开心的话题是你小子先挑起来的,那就给你个机会,想说什么直接说!”
诸葛亮被勒得红了脸,刚要开口,凌操瞪眼道:“说人话!我听不懂的不算。”
诸葛亮一咽,干巴巴道:“曹班是我的主公。”
周瑜和孙策点了点头,这点他们都知道。
“也是我的志向。”
“曹班是哪个——呜!”凌操想打岔,被孙策一把捂住了嘴。
“但我与主公不同,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新派。”
诸葛亮目光坚定道:“我是不会对任何人妥协的。”
“呜呜——”凌操显然是没听懂,但孙策觉得周瑜应该听懂了,便继续捂住凌操的嘴。
周瑜问出了一直以来他想问的问题:“阿亮说自己是革新派,那我呢?在阿亮的眼中,我是什么呢?”
诸葛亮想了想,道:“你是保守的进步派。”
他解释道:“阿瑜世家出身,能享受到世家身份带来的便利,但阿瑜也很善良,既能看见世家对百姓的奴役,又愿意结交寒门出身的,诸如我和孙策这样的人为朋友。”
“阿瑜以世家子的身份,去帮助寒门出身的人,基于阿瑜的立场和行为,在我眼里,阿瑜便是保守的进步派。”
这回孙策也听懂了,不仅如此,他还听出了诸葛亮话语中,对“保守”一词的不满,因此他反驳道:“你说阿瑜保守?阿瑜哪里保守了,我看他也挺革新的,说实话,你说的这些东西,还有你每次带回来的那些书、那些新奇的装置,阿瑜哪样不是接受良好,他的出身又不是他能选择的,你凭什么武断地认定他保守?”
孙策难得对自己的辩言十分满意,等着诸葛亮反驳他,却见对方想了想,转而看向了自己。
“好吧,你说得对。”
“但对于目前的阿瑜,我还是保持自己的观点。”
“也许未来有人能改变他,但那个人应该不会是我。”
孙策不解,周瑜的表情显示他的情绪已经很低落了,他也连带着对这个眼高于顶的少年有些败好感:“怎么就不是你了,我看你们关系那么好……”
诸葛亮垂眸不语,凌操见状也有些莫名的难受。
最终,诸葛亮还是独自离开了凌操家,走之前,他恭敬地对这位亦兄亦友的少年拜服道:“就此别过吧,运气好的话,我们还会在长安相见。”
周瑜目送少年背包远去,黄昏时刻,血浸一般的云霞,将半天天空映照成鲜红色,他的影子在田坎上拉得很长,直到与树影融为一体……
长安。
曹班被噩梦惊醒,睁开眼,面前是白晃晃的发丝。
“还早,你再睡会吧。”段宁听见动静,也醒了过来,静谧的夜晚,屋内铜壶滴漏的声音格外清晰,她撑起身子,见妹妹额发前都是汗,替她擦了擦。
曹班确认了姐姐在身边,便安下心来。
“背靠背。”段宁轻声道。
“嗯。”曹班嗫嚅着应了,转过身,和姐姐背靠背,慢慢阖上了眼。
自从姐姐回到长安后,曹班便与姐姐同榻而眠,方便照顾是一方面,自己不放心也是一方面,后来姐姐身体恢复了,曹班想到没有几天便又要和姐姐分开,索性就这么继续睡了。
曹班将近凌晨才歇下,身体实在困乏得很,眼睛一闭,很快又睡着了。
段宁闭目养神来了片刻,等到妹妹呼吸均匀了,才蹑手蹑脚地掀开褥子,下了榻。
当曹班再次醒来时,段宁已经锻炼完,换上了干爽的衣物,神清气爽地回来了。
“你身体不要紧么。”曹班起身,一边换衣服,一边道。
段宁将凉汤放在桌上,翘起腿,两口嗦完手里的一只鸡腿,鸡骨头在手里转了一圈,准确地飞进案旁的一只木桶里。
“很能吃,算要紧么。”
曹班笑了:“那可是头一号的要紧事。”
段宁认真道:“说真的,最近我是不是吃太多了,鸡又不能带上路,这路上要是饿晕了怎么办?”
曹班偏头想了想:“那熏了给你带走?”
段宁想了想,还是摇头:“算了,熏的太香,影响不好,也就一年时间,我忍忍吧。”
按照姐妹俩的计划,今天段宁就将离开长安城,率领五千飞鹰骑,开始为期一年的领地巡察。
姐妹占领长安之后,凉州和并州这两块本来就在姐姐管辖范围的地盘再无后顾之忧,但是交州、泰山郡、即墨港、谯县、辽东这些地盘都太过零散,因此摆在她们面前的两个选择。
一个是盘整领地,舍弃小的地盘,集中兵力扩张大的地盘。
另一个是在巩固小底盘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张,参考姐妹拿下长安的经验,将点状的地盘串联成线,再由线及面。
姐妹选择了风险更高的第二种方案。
选择第二种方案的原因,一方面是姐妹现在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能为她们的决策兜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