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60-17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排第二的话,那排第一的,只能是天子的御食堂了。

    院子的入口处,摆了一张高脚木桌,木桌后面坐着一个头戴白色头巾,面无表情的男人,所有进入食堂的士人,都在木桌后排成一列,赵戬跟在马日磾后面,马日磾前面还有六个人,年纪有看上去比马日磾年轻的,也没有让马日磾先行。

    闻到有先后,先闻到饭食的人便能先用饭,这一点赵戬也是认同的。

    没过一会,队伍便排到了马日磾,只见他从衣袖里取出一沓什么东西。

    “洛阳来的赵使君,刷我的票。”他排出两张小票。

    小桌后男人收下饭票,在本子上找到吏部,在马日磾名字旁边划了两道。

    排在赵戬身后的人突然出声,打趣道:“马尚书难得啊,这个月来食堂六次?”

    马日磾涨红了脸:“……都是带人来的。”

    “哎,长安真是热闹啊,吏部尚书也要亲自当导游,吕尚书您说是不是?”

    赵戬听不懂他们的对话,只知道那人说完后,院内众人都哄笑起来,他更加不知所措,只能跟着马日磾,像一只跟在母羊身后的小羊。

    马日磾在窗口领了饭,两人端着木盘,方才调侃马日磾的人在一张木案边朝他们挥手,马日磾没理她,带着他找到一张没人的案边落座。

    赵戬的木餐盘里放着一双木箸,和一只木勺,他扫了一眼周围的人,又看了看用箸灵活夹取饭菜的马日磾,尝试着用了下箸,却发现自己根本使不上劲。

    马日磾确实吃食堂不多,他本身在家是食不言的,但尚书台规矩不一样,忙得时候,饭食都是在办公房里用,慢慢大家也不那么讲究了。

    他现在已经能自如地在食堂和家里,两种场景下切换用餐礼仪了。

    见赵戬不会用箸,马日磾贴心地放下筷子,自己改用手和木勺:“赶紧吃吧,到点食堂关门了。”

    赵戬这才拿起盘子里的粟米饼。

    今日食堂除了主食,还有腌咸鱼、韭菜鸡蛋羹、和一碗清汤,和富裕之家比肯定算不上丰盛,但绝对是平均水平线以上的伙食,光是那碗滑嫩鲜香的鸡蛋羹,就令赵戬回味无穷,他不知多久没有吃到鸡蛋了,越吃,越感觉口里发咸发哭。

    马日磾闷头干饭,将汤一口喝完,摸摸肚子,一抬眼,发现对面的赵戬一边含着鸡蛋羹,一边已然泪流满面…… ——

    仲秋时节,统一考试结束后,城西的市集就成为城内最热闹的地方。

    北学府有许多外地来此考学的学士,六月之后,学府内的食宿价格翻倍,来不及在九月上任前返乡的学士,就会在市集街的招工处找实习活计,自己在城里租房暂住,而手头有积蓄的学士,则会在市集的酒肆,邀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60-170(第5/15页)

    三五好友小聚。

    今日攥局的,正是第三届统一考试的状元,齐田。

    齐田是扶风格物院招手的第一批孤儿,也是格物院的六期生,在第三届统一考试的报名学士中,她的年龄算小的,但她很聪明,这些年靠着学分和实习,攒下了一笔积蓄,来到长安后,便直接在城西置办了一处带院落的宅邸。

    她热衷于人情往来,听说很多同窗不能回乡,便在自家院子里摆上瓜果,邀请同窗,还有留京的前辈们一同赏月祈福。

    “润陇,没想到你还邀请了杨状元。”一名同窗看向独自立在小溪边,垂头观鱼的杨布。

    “别人举头望月,她低头看鱼,我从前只是听说她脾气古怪,还以为是有人嫉妒她的才华,今日得见才知其言不假。”

    齐田精力旺盛,考学之余,自己动手拾掇院子,挖出一条水渠,有了小桥流水后还不满意,又请了工部熟识的匠人,帮她在院子里造了一座小亭。

    她坐在亭子内,也看向溪边,咬了一口果子,笑道:“杨前辈是一位目标明确的学士,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心生仰慕,自然要邀请她。”

    其他同窗见她们聊到杨布,纷纷都来了兴趣。

    要说北学府一期生、二期生中,最为传奇的两个人,非杨布和诸葛亮莫属。

    他们二人一入学,便包揽所有考试的头两名,却双双没能完成第一年的考试,成为了“复读生”,“考王”神话延续到第二年,才画上了句号。

    “啊,能不能别提她了,在学府里被他俩的名字大山一样压着,你们还不嫌够吗?要不是他们这些“复读生”,我去年说不定就能录上了……”

    一名复读参加今年第三届考试的二期生学士凑过来,抱怨道。

    他的同窗立刻调侃他:“就算他们去年不考,以你的成绩,也不能留京的好吗。”

    众人嬉笑着,马上有人接着道:“是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去年的统一考试也是奇了,状元杨布放着五部抛来的杨柳枝不接,去时文报当了一名记者,榜眼诸葛亮也是,长安那么多职位不选,非要去泰山郡,听说那里黄巾又闹起来了,可不太平呢。”

    都知道统一考试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留京做官,可上一届头三名却全都没有留京当差,为此还有学士投稿到报社,就读书的尽头是不是做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以往,按照时文报的风格,是不会参与这种有舆论争议的内容报道的,但他们招收了杨布,成为了当事人之一,难得也加入了讨论,长安百姓对此事的议论热情盛况空前,也将第三届统一考试的报名热度推向了又一个高点。

    然而话题中心的主人公之一,杨布,却好像没有意识到别人对她选择的不理解,她自然而然地步入亭中,与各位同窗后辈们攀谈。

    有学士见她风度翩翩,言行坦荡磊落,不免为刚才的行为感到惭愧,杨布不以为意,主动表示要以这次仲秋小聚和即将开始的武举选拔为题,写一篇时文报道。

    齐田作为聚会发起人,自然愿意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好为以后在长安朝廷做官铺路,因此主动响应杨布的倡议,为杨布引荐这次参加聚会的各位三期生学士。

    不管众人是以什么目的结识自己,杨布找单全收。

    正如齐田对她评价的那样,她是一个目标很清晰的人。

    别人不理解她的行为,只是因为,她正处在为了那个目标而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小聚散伙后,杨布拒绝了齐田的护送,带着略有些发飘的步子,独自回到了自己租的小屋里。

    她的小屋位于城东,这处地势稍高,她爬上屋顶,刚好能看见天空中莹莹满月,以及长安城中央,位于外廷中心的司隶校尉府。

    她就这么撑着下巴,吹着夜风,让酒意和思绪慢慢发散。

    城内打更的声音,将她惊醒,她吸了吸鼻子,灵活地翻身下地,推开房门。

    小小的屋子里,墙上、房梁、地面,满布着蛛网一样的细线。

    这些细线的交织点上,贴着一张纸,纸上用重墨写着地名,覆盖住下面记录事件的细密字迹。

    豫州、司州、青州、兖州、凉州、并州、交州……

    所有的地名,通过细线串联起来,最中间的位置,则贴着一幅画像。

    她看着那副画像,喃喃自语。

    “我该如何……才能达到呢?”

    第164章

    三日前的徐晃, 还是在河东郡一带,狼狈逃窜的董卓余部。

    三日后,他来到长安, 成为了有资格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人”。

    这一切,都要从白波军说起。

    徐晃是庶民出身,原先跟随白波军将领杨奉起义,反抗东汉朝廷,董卓专权时期,白波军在河东郡打败了董卓的女婿牛辅后,和李傕的军队相持。

    后来白波军在情报部张寿的运作下,首领郭泰带着大部队归附曹班,继续对抗董卓,杨奉这一支则投降了李傕, *转而为董卓效力。

    杨奉的选择理由非常简单, 比起曹班这样官宦世家出身的贵族,李傕的脾性显然更对他们的胃口,他的军营也更能接纳白波军这样的农民起义军。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上司站错边了。

    董卓死后, 曹班在长安大败董卓余部,徐晃所在的军队,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是打, 还是降?

    这个问题其实在西凉军的上层是很清晰的,李傕、牛辅、董旻三位将领中,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旻是董卓的弟弟,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不可能放过他们,长安这边刚刚吃过败仗,因此牛、董二人便将目光,放在了东边兵力空虚的洛阳。

    而李傕的选择余地则明显宽裕,他是主降的,王允在洛阳不是缺兵吗,那他索性就投王允,牛辅和董旻什么水平他还不清楚?

    随便拿一个当投名状,还怕洛阳不接受他吗?

    李傕磨刀霍霍向战友,手下凉州出身的将领多数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投降书递给洛阳后,洛阳却迟迟没有回音,西凉军人心惶惶的同时,杨奉和徐晃这些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将领也有了其他心思。

    “依我看,这西凉军还是不宜久留,王允要是能接纳我们,就不会如此犹豫不决,既然郭泰在长安,将军和不投长安?”

    徐晃如是向自己的上司杨奉建议道。

    “好主意,那便派你去探探口风。”

    杨奉如是向自己的下属命令道。

    徐晃懵了。

    探口风,怎么探?郭泰在长安可是被封过车骑将军的,金印紫绶,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下。

    而他呢?他的上司杨奉都只领了个裨将军的杂号,他自己可以说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怎么谈?上去不就是送菜吗?

    因此当武乡试的消息传到了河东郡,徐晃便抓住了这难得的稻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河东郡和弘农郡,作为洛阳和长安的中间的地带,暂时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60-170(第6/15页)

    于权利真空期,也因此董卓的余部能在这一带得到片刻喘息。

    可不知曹班和王允是商量好了,还是权臣之间的默契,两京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是轮流派骑兵驱赶他们,将他们步步往北边羌胡领地逼。

    但是显然曹班更加奸诈,“默契”对付共同的敌人的同时,又私下里将手伸到了河东郡。

    徐晃将她所谓的“武举”,理解为换了名头的征兵,只不过开出的条件比寻常的征兵丰厚一些,征人要求也高一些。

    当然徐晃对于武举比试的骑射、步射、摔角都是有信心的,要是能通过武举选官,哪怕只是当个小吏,他也能想办法联系上郭泰,让他在军中,给自己和杨奉留个位置。

    “姓名?”

    渭桥码头,办公区登记处,“武举特别通道”的士兵询问面前的男子。

    码头经过多次扩建,如今划分为三大区块,装卸区停靠船舶、装卸货物,仓储区盘点和暂时存储货物,办公区为码头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人员登记、隔离也是走办公区。

    “余晃。”徐晃留了个心眼,报上了自己的假名。

    士兵记录下徐晃的身份信息,与他们收到的乡试合格名录比对确认后,便让他在一旁稍等,紧接着,徐晃身后一身形魁梧壮士也报上了姓名。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典韦。”

    徐晃被壮士威猛的身形吸引,瞄了一眼他的乡试成绩

    ——陈留郡一甲第一名。

    陈留郡?怎么还有兖州的生员?

    陈留郡太守张邈是袁绍的人,他跟着西凉军,在河东郡游荡的时候,明明听说袁绍响应了王允的号召,要讨伐曹班啊……

    曹班手再长,还能伸到敌对阵营里的?

    在徐晃有意结交下,他和典韦很快称兄道弟起来。

    徐晃隐去从军经历,自述庶民出身,自幼好武,在家乡看到了武举的消息,故而想着碰碰运气,没想到通过了乡试。

    令人惊喜的是,对方不仅性格和自己相似,出身、经历也于他相仿。

    尤其得知对方也是庶民出身后,余晃更是发自内心起了结交的意思。

    典韦见余晃为人大方好爽,身形英武不凡,也乐于相交。

    两人初来乍到,光是在码头领教的新规,就整得人晕头装向,得知武举会试就在第二天,两位壮士齐齐露出苦脸。

    好在码头的士兵都有经验了,见他们不知所措,好心提醒道:“你们来得太晚,幸好进城的路上月已经拓宽了,此去长安城不远,你们进城后也莫要闲逛,直奔学府街,礼部会给你们安排食宿,等收拾妥当了,还有时间,就可以去城西的市集街的状元楼,切记莫要吃酒,耽误了明日的考试。”

    典韦听见了“吃酒”,在后面悄悄拍了一下徐晃的背,徐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