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70-180(第1/15页)
第171章
郭泰是有些畏惧这位蔡参军的,作为大将军段宁的部将,屈尊来他帐下当参军,每当和她的眼睛对视上,郭泰就感觉是曹班和段宁同时在看着自己。
不得不说,郭泰的直觉没有错,身为参军,蔡琰的职责,就是监察监督和军事参谋,包括对军队的战备情况,以及对将领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及时将情报传回长安。
得知皇甫嵩换将,长安军部的议事大堂内,立刻产生了争议。
“皇甫嵩心术不正,临阵换将,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已经构成叛主!”
粟飞是情报工作出身,对待叛徒是宁错误漏的态度,她认为,为了防止弘农有失,应当立刻调令先锋武宽先发制人,攻占弘农郡,再想办法处置皇甫嵩,以儆效尤。
戏志才却不认可粟飞的观点:“纵使皇甫嵩有心叛主,从实际来看,他到目前为止的决策都没有问题,孙坚五万大军离开弘农,此等良机转瞬即逝,皇甫嵩既为主将,率主力军攻城确实是上上只选。”
“有道是,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论迹不论心,就是这长安城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心的,总不能将他们都找出来杀了吧。”
他似乎也赞同皇甫嵩有异心的想法,只是态度相对温和。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戏志才说得轻描淡写,同样在场的,三公之一的太尉黄衡,表情却有些难看,他反问戏志才道:“论迹不论心,可心术不正,行迹如何能正?”
黄衡是从小认识曹班的,一眨眼间,当年曹家那个不起眼的次子,也成了在长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要说他内心完全服气,那是假话,但他也是没有异心的,皇甫嵩是忠臣,也是能臣,他不希望皇甫嵩和曹班之间有龃龉。
黄衡的本意是想替皇甫嵩辩驳的,既然他行得正,那怎能说人心术不正呢,但话一出口,又觉得有歧义,想找补,又怕多说多错。
这话题要是继续下去,就是诡辩了,戏志才耸了耸肩,闭上了嘴。
一直沉默作壁花状的江芜这时开口道:“潼关在,皇甫嵩不敢叛。”
戏志才立刻给了江芜一个大大的拇指:“是嘛,他要叛早就叛了,他知道曹侯不可能放弃弘农,他一把年纪了,怎会舍弃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长安城,而去投奔无险可据的弘农呢?”
然而粟飞又指出一点:“皇甫嵩带走了粮草。”
堂内再度沉默,最后还是曹班一锤定音。
人情世故不是曹班擅长的,她不愿意去猜测人心,或者说,奉行效率至上的她,懒得将精力放在揣摩人心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与其在这里担心皇甫将军的心迹,不如想办法让他知道,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她看向众人,似乎对这条情报并不意外,说话间看不出神情起伏。
“以皇甫将军家小为要挟?”戏志才问道。
黄衡心里一紧,却见曹班摇了摇头,扫视武将一席,她的声音不高,但无人敢不凝神静听。
“增兵。”只听那她用一贯的,淡淡的声音道。
孙坚率五万部众出城,实在是个愚蠢的决定,如果坚守弘农不出,凭借董卓时期修筑的城墙,曹班纵使有军备优势,也必定要用三倍以上的兵力去攻伐。
既然孙坚率军出战,那么她就配合孙坚,将主战场放在弘农以西。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眉宇间已有了厉色:“江芜,你率军三万,增援郭泰,补足粮草辎重,合力剿灭孙坚部队的有生力量,不要让他们过潼关。”
江芜闻言,桃花眼瞬间亮了起来,唰地一下站起身。
“末将领命!” ——
湖县位于崤函通道的咽喉处,北接黄河,南部为崤山山脉,县域内沟壑纵横,山岭起伏。
皇甫嵩留给郭泰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要对付两倍于己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引至潼关。
然而此去潼关,有一百八十余里,纵使骑马急行军,也要整整两日。
况且诱敌深入,战线拉得太远,敌人很容易察觉到不对,如果让孙坚发现弘农县方向的异动,皇甫嵩那边就被动了。
不过好在,他们还有另一个选择。
“潼关不行,崤山山脉如何呢?”蔡琰道,“我看这边山岭众多,山谷有宽有窄,熟悉地形后,将军率军在山岭间绕行,既能拖住敌人,又能借地形优势以少对多。”
众人围着地形图,蔡琰熟练地拿起炭笔,在湖县南部的山岭的位置画了个圈。
“此计可行!”郭泰大喜,比起平原作战,他更擅长山地作战,蔡琰的建议正和他意,他当即抚掌应和,双方情绪价值彼此拉满,行军多日,他与蔡参军已经磨合得颇为默契,徐晃见状,也趁热打铁:“那可是我们卫将军的老本行,蔡参军大可放心,保证让孙贼有来无回!”
白波军因为发家于白波谷而得名,都是占山为王的功夫,徐晃还颇有些怀念呢。
郭泰一掌拍在徐晃脑门上,打断手下的回忆,蔡琰抿着嘴,忍住没有笑出声。
“但还有一个问题,”先赞成再提意见,这也是郭泰近年来,在军部,跟着情报部那些人精补习文化课时学到的交往技巧,“纵使是诱敌至崤山,也需要一番功夫,孙坚是宿将,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上钩……”
这下还真问住了蔡琰,她陷入沉思,郭泰也皱起眉头,徐晃摸着脑袋,想了想,试探着问道:“诱敌诱敌,总是要有惑人的利益在眼前才行,蔡参军可知,那孙贼喜好什么,惧怕什么?”
蔡琰顿悟,连忙从书架上取下一份情报,是出自情报部之手的,孙坚人物画像——前线特供版,放在案几中间。
徐晃一见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蔡琰于是将上面的内容念了出来:“优点,勇武无畏、善于用兵……缺点,行事鲁莽、好大喜功、不计后果……”
念到这里,蔡琰已经有了主意——
“他们来了吗?”清晨,崤山山脉的陉道前,两名哨兵头戴枯草环,用千里镜观察陉道口的动态。
“很大的烟尘,十有八九就是了,再等等……”
孙坚善于用兵,诱敌之计恐怕很难骗住他,因此蔡琰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用石块和沙袋,伪装大军运送物资的车轴痕迹——不是他们真实的一万五千人车队,而是三万大军的车队。
郭泰还专门命人临时缝了绣有“皇甫”二字的半面旗帜,留在地上。
陉道前的车辙,笔直延伸进山岭间,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诱敌之计,敌人就藏在山脉里。
孙坚和他的手下当然也能看出来,程普就劝孙坚,不要入内,但是奈何孙坚不听。
“既然已经识破了埋伏,就会有所防备,我们有京师锐勇五万,看这车辙,纵使皇甫嵩能凑出五万人,也是乌合之众,还怕他不成?”
程普却是忧心皇甫嵩的威名:“我听闻皇甫嵩也是善战之将……”
孙坚纵马前行,感觉到身后的士兵,因为前方的山脉,而放缓了脚步,勒马于阵前,霎时间,万马齐鸣,声音顺着风传遍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70-180(第2/15页)
间。
山上的哨兵立刻向身后打出旗语,信号层层传至中军。
山下,众将士皆面露犹豫,唯独孙坚越发感到热血沸腾,他对程普道:“我听闻曹君实在长安,招降了黄巾将领,想当年皇甫嵩讨贼有功,明明是青史留名的功绩,如今和黄巾贼寇为伍,真是自毁城墙。”
他牵住缰绳,双腿用力,战马调转方向,令他面向身后的士兵。
“众将听令!”他扬声高喊,“敌人畏惧我军之勇武,龟缩于山间,这是逆贼曹班麾下主力,歼灭他们,我们就可直取潼关,长安再无险可守!”
“尔等今之所行,即是西楚霸王攻入关中之壮举!”
孙坚在军中威望十足,主将振臂一呼,士气瞬间重振,士兵们也跟着高呼:“杀——”
孙坚下定决心进攻,但也知对方占据地势优势,不可鲁莽前行,因此将军队分为三支,以两千盾步兵为前锋,稳扎稳打进入山岭,留一万士兵直接在陉道口扎营,堵住敌人出路,同时派出哨骑兵,刺探山岭间的敌军情况。
最先传回消息的是哨骑兵,他们在山谷间发现了埋伏的敌军哨兵,使用旗帜在各个高地间传递信号,很快,他所在的中军也发现了敌军扎营的痕迹。
看来他料想的没有错,如果皇甫嵩真有五万精兵,怎么会惧怕和曾经的部将交战?如此疑兵,说明皇甫嵩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眼看距离敌军越来越近,对方在山脉间穿梭,不知要把他们引至何方,与其被盾兵拖慢速度,落入敌人提前设好的包围网中,不如赌上一把。
为了防止敌军从高处偷袭,他依然不敢放弃用盾,但他转换了思路,改命骑兵持盾为先锋,由于骑兵需要一手控制缰绳,单手持盾就无法手持兵器,这样虽然削弱了骑兵的攻击力,不过军队整体速度可以提上来,只要两军相接,骑兵用盾防御,等到步兵跟上,他凭借人数优势,也能取胜。
他身先士卒,手持长刀为先锋开路,果不其然,改换阵型后,他终于咬上了一股敌军的尾巴。
可惜这伙敌军既没有携带粮草,也没有运送辎重,显然是负责殿后的疑兵,孙坚的先锋军缺少兵器,这伙疑兵滑不留手,双方交战一触即散,他只能朝着对方撤退的方向,继续追击。
然而整整半个白日过去,孙坚居然前后遇到了四股类似的疑兵,每次都是百余骑的规模,神色慌张的样子,一开始对方还携带武器,后来也不持兵器了,在山岭间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双方你追我赶,恍若儿戏。
眼看到了正午时分,他的军队都被溜得有些疲乏了,孙坚咬牙,下令退回陉道口。
早间的豪言壮语,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笑话。
孙坚面沉如水,心里对前上级的好感荡然无存,部将程普看在眼里,想了想走到陉道口,朝着高地处喊话。
“皇甫老贼!你要打便打!磨磨唧唧算什么英雄好汉!有种你就下来!我老程和你一决生死!”
程普的喊话,确实被守在陉道口的哨兵听见了,他小声问同伴:“这样拖下去,他们会不会不打了?”
山下的喊话开始变得难听起来,同伴尽量压低身子,轻声道:“没事,他们要是不打了,将军他们就会出来,郭将军说了,我们有四天的时间,拖也要把孙坚拖死。”
第172章
因为战局的僵持, 而感到焦虑和犹豫的,不止有统帅孙坚,还有他手下的士兵们。
孙坚统领的五万将士中,八成以上是禁军和京畿兵,一直跟随孙坚北上征战的,是他任县丞还有郡守期间招募的淮泗兵,只余下不到二成,基本已经走上了将领的位置,至于最早的江东兵,在多年的征战中,已经所剩无几了。
而这占了大多数的京兵,其中不少人都是京畿出身,洛阳既是王都,也是他们的家乡,他们自然不认可长安的朝廷,也因此愿意跟随孙坚征伐。
这些士兵出身优渥,尤其是虎贲军和羽林军两支禁军部队,以往在宫中戍卫,他们是可以领到朝廷发的薪奉的,因此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相对较高。
按理来说, 这样的一支军队,面对由前身为农民起义军的郭泰军, 是非常有优势的。
只可惜, 他们和统帅之间, 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磨合。
这种磨合包含很多方面,孙坚作为一个身先士卒的将领,在战场上的个人感染力是够的,但还有许多方面的磨合,不是一场身先士卒的作战就能完成的。
当然,作为防守方的郭泰,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曹班筹备良久,反复拉着军队演习演练,举行阅兵和武举等活动的原因之一。
京畿精兵手持环首刀,骑着骏马行军,他们深知自己是继承天命的王师,是大汉王朝最尖锐锋利的武装,只要他们的军队离开京城,他们就是奉天命而行,讨伐叛臣贼子正义之军。
可是当他们被下令丢下武器,举起盾牌,以一种畏缩的姿态行进,当他们在山林间追着敌人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见不到敌人的身影,这样的信念就在反复的行军折磨间,迅速崩塌了,连带着对主将本就不牢固的信任一起。
士兵身体里的热血就仿佛被一场冻雨淋下,军队里弥漫的沉闷氛围,简直比他们统帅此刻的脸色还要凝重。
不过,孙坚也不是初上战场的新将了,他当然不会放任这种低迷的士气继续下去。
他重新召来诸将,研究地形,之前在山地间环绕时,他命令士兵记录下的路线派了用场,分析几块区域间的地势优劣后,他果断下令,放弃骑行,骑兵留守在陉道,其余步兵重新集合,向着敌方中军可能藏身的山岭合围包抄。
大军如同细沙一般流入山间谷地,他们学着敌人之前躲避视线的方式,绕过宽敞的大路,走小径,向着目的地潜行。
这次,他们在山脚的溪涧附近,发现了大军行过的踪迹。
“选得好地方啊,这个方向,能把陉道口看得一清二楚!”程普往后退了两步,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山头的方向眺望。
午后的阳光烤得人身上发烫,山脚处的树木都被人砍伐殆尽,没有一丝遮挡,孙坚在溪涧边掬一捧水拍在脸上,又咕嘟灌了两大口,缓解了喉头间的干痒。
士兵们也学他的样子,纷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