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80-19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80-190(第1/14页)

    第181章

    自从曹班挟天子后, 曹嵩府上几乎天天都能收到书信。

    认识的,不认识的,旧友新朋, 凡是能在关系网里和曹嵩搭上界的,都想从他那里探听到曹班的消息, 以此在新的局势下, 占据先机。

    这些书信中,有明面上来问候他好,实际上,想在长安谋官职的,有来打听曹操曹班兄妹关系的,想着纵使搭不上曹班,也能从曹操那里分一点羹汤的,更有什者,直接问曹嵩,曹班是否婚配。

    曹府门房每日迎来送往,脸都要笑烂了,原本刚来琅琊国时, 曹嵩盘下的院子不大,后来收的钱财珍宝,牛羊车马实在多到放不下, 曹嵩又找本地士族盘了处大宅院。

    曹嵩惯会附庸风雅,府内姬妾成群, 丝竹管弦不绝于耳, 日子似乎比在洛阳时还要快活。

    可旁人看来是如此,曹嵩本人却不这么想。

    “人人都道费亭侯教子有方,过着比神仙还快活的日子,可我看巨高整日愁眉苦脸的,想来这神仙也是不好当的啊。”雅集上,见曹嵩形容憔悴,一言不发,坐在他旁边的王氏家主王仁调侃道。

    春景宜人,也只有偏安东方,未经战事的琅琊国,本地豪族才能有这般闲情雅致赏春景。

    琅琊王氏在沂水河畔举办雅集,邀请琅琊士族名门赏园观景,曹嵩是唯一一个被奉为座上宾的外地人。

    王氏是本地豪族,王仁的儿子王融在青州当齐国国相,姑臧君的军队兵临城下,王融只抵抗了不到半日,就开城投降,还派了族子去即墨求学,王氏半只脚已经上曹班的船,对曹嵩自然敬重有加。

    不惑之年的曹嵩,眼眶深黑,眼下一片浓浓的阴影,一脸虚亏之相,精神状态还不如长他十多岁的王仁,他眼睛盯着席间的舞姬,心道曹班和曹氏的关系哪能对外人言道?

    别人都羡慕他有两个出息的孩子,他却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平庸无奇才好。

    曹班越是走向高位,曹嵩越是感到恐慌,原配丁夫人去世后,他便不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三子曹德性情骄纵,常在城内闹事,被苦主找上门,他用钱财打发人走后,还会夸赞曹德,有他曹巨高的风范。

    他禁止家人在他面前提起曹班,甚至不想听到有关她的任何消息,后来姑臧君一路打到北海国,有传言说姑臧君要屠城,城内世家竟无一人相信,唯独他惶惶不可终日,要不是续弦陈氏以死相逼,他还想搬出城,住到山里去。

    可曹嵩管得了自家人,却管不住旁人,王氏作为曹班曾经的敌人,如今的投资人,尝到了站对队伍的甜头,自然热衷于打听一切有关曹班的消息。

    在听到从洛阳流传出的皇子传闻后,王氏第一时间想到了曹班和曹嵩之间奇怪的亲子关系。

    曹班弱龄离开父兄,独自前往扶风郡求学,已经不是秘密,但曹氏双子素有神童名,早些年大家只将此当作逸闻来听。

    可董卓乱朝时,曹嵩避难于东方,放弃了亲子的泰山郡和后来的封地不其国不去投奔,而选择了比邻的琅琊国,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有汉室血脉流落在曹氏,这个传言听上去离谱,但是只要一想到曹班的祖父是故费亭侯曹腾,是少数能接触到后宫的外男,再结合另一个传言——曹腾薨逝,与曹班离家求学是同一年,浸淫官场多年的王仁,很难不产生一些联想。

    见曹嵩眼神躲闪,王仁更加肯定了内心的判断,摸着长须,狭长的双眼微眯,决定下点猛料:“巨高从前在宫里,可曾见过邓太后?”

    只这一句话,直接就令曹嵩梦回京师,想到那索命一般的黑白字迹。

    ——大鸿胪卿欲杀我儿耶?

    他当即满面虚汗,向王仁辞行,只说自己身体不适,受不了水边寒风。

    今日天气晴好,四周树静,哪来的寒风?

    王仁没有点破,关切道:“巨高还是要保重身体,才能享齐人之福啊。”

    曹嵩已无力去考究王仁言辞中的讥讽,他匆匆回到家中,对妻子陈氏道:“快,快!收拾家当,我们离开!”

    曹嵩不止一次和陈氏提过离开,陈氏还以为自己已经劝住了丈夫,这在琅琊过得好好的,怎么又说要走,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红着眼眶急道:“离开?离开去哪儿?”

    曹嵩脑子里乱糟糟的,只想着离曹班,还有曹班的人越远越好,命人从库房里取出别人送来的舆图,看来看去,点着徐州的方向,道:“这里,这里安全!”

    陈氏以为曹嵩疯了:“安全?琅琊国还不安全吗?旁边就是——”

    陈氏的话只说到一半,想起家中忌讳,便没再说下去,看曹嵩这副决绝的样子,心知自己拦不住他,纵使她再无法理解,也只能招来管家,吩咐他准备搬家的事宜——

    北海国在遭到黄巾的侵扰时,国相孔融向平原国的县令刘备求助,刘备欣然率兵前往,尽管当时姑臧君的军队,已经在与黄巾交战了。

    孔融开城接纳刘备,却将段宁拒之门外,理由很简单,这门一旦开了,就相当于他认可曹班这个司隶校尉,所把控的长安朝廷,换上姑臧君带来的新官印。

    接受两个女人给的官印?还不如让他死在黄巾贼的刀下!

    面对段宁的围困,孔融采纳了刘备的建议,向城内放出姑臧君要屠城的消息* 。

    原本因为乐安国和齐国的投降而动摇的百姓,因为这个消息,奋起反抗,誓死守卫北海国。

    可即使是这样,被四面包围的北海国,也早就成了一座孤岛,孔融知道,死守只能拖延时间,情急之下,他又向徐州的陶谦,和冀州的袁绍求助。

    陶谦很快答应了他的求援,他曾在皇甫嵩的帐下,和段宁一起对抗过羌胡的叛乱,知道段宁的实力,自然不希望自己北方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邻居。

    只可惜,他的兵马北上到一半,就因为一个意外的消息,被迫折返了。

    ——袁遗在扬州遇袭身亡。

    行凶之人名为孙策,是攻入洛阳的破虏将军孙坚的长子。

    袁遗是袁绍的从兄,据说为了杀死袁遗,孙策暗中勾结了袁术,其势力在扬州急剧膨胀。

    比起混乱的北方,陶谦显然更紧张他的大后方,得到消息后,立刻调兵回防。

    得知陶谦收兵后,刘备便离开了北海国,孔融没有挽留他,只能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袁绍身上。

    袁绍的回信出乎意料的快,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来人并非信使,而是一名刺客。

    “使君想要匡扶汉室,与我家主人的志向是一致的,如今汉室倾颓,贼人势盛,想让段宁退兵,还得从源头上下手。”

    对方建议孔融,佯装投降,向段宁透露曹嵩即将遇刺的消息,以此引诱段宁前往琅琊国,他会借机动手,将曹嵩之死嫁祸于段宁,这样既能挑拨曹氏兄妹的关系,也能挑拨段宁与曹班之间的关系,一石二鸟。

    孔融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听完刺客的建议后,抱着一丝希望问道:“那栽赃之后呢?北海国不还是归于段宁了吗?”

    刺客讥讽道:“北海国一面为海,三面都是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80-190(第2/14页)

    班的地盘,就算不投降,使君能负隅顽抗到几时?姑臧君先后背叛了段氏和袁氏,再叛曹氏,便是彻头彻尾的孤军,只要主人击败了曹班,她一把无主的刀刃,能成得了什么气候?”

    孔融明白刺客说得都是实话,城内的粮仓早就空了,他虚张声势到现在,若不是刺客到访,他都已经准备逃出城了。

    如今看来,投靠袁绍就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接受了刺客的建议,开城投降,并带着刺客,亲自登门,向段宁告罪,并表示,愿以一条重要的情报,换姑臧君的宽恕。

    段宁从孔融这里得到消息的时候,曹操的信和玉佩连线的时间都没有到,她第一反应是,你要杀便杀,告诉我作什?怕我拦着吗?

    随即才反应过来,呵,这是生怕我不去拦呀。

    孔融不知段宁巴不得曹嵩赶紧去死,还摆着一脸大义赴死的表情,用仁义绑架段宁。

    “我自知负隅顽抗罪无可恕,愿只身赴死,只求姑臧君看在这条情报的份上,饶过北海国无辜百姓!”

    “使君大义!”段宁笑得灿烂又明媚,爽快道,“那您安心去吧,百姓会铭记您的。”

    孔融一愣,他身后的刺客也是一愣。

    段宁说话间就拔刀出鞘,孔融见她居然当真了,吓得连连后退,跪在他身后的刺客,连忙将暗剑从袖中抖出来。

    “当”的一声闷响,银光闪过,段宁的刀已笔直地插入地面,将孔融的衣摆钉在地上,锦缎撕破,孔融向跌坐在地上。

    腰间的印绶被一道斩断,他颤巍巍地抬头,见段宁自上而下俯视着他。

    刺客悄悄收回袖中的暗剑。

    第182章

    刺客的小动作没有瞒过段宁的眼睛。

    和袁绍有关系的刺客?

    探丸呗。

    河阳之战时,袁绍想趁乱暗杀妹妹,就曾派探丸郎混入军中行刺,被伪装成妹妹的段宁捉住了。

    这个仇段宁还记着呢。

    当时那个刺客嘴巴还挺松的,轻轻一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袁绍心也是大,那会儿他和妹妹明面上还是合作伙伴呢,董卓这个大敌没除,就急着搞小动作。

    孔融带着刺客离开时,马腾朝段宁使眼色,点了点刺客衣袖的位置,段宁看过去,刺客手肘处突出来的剑柄简直不要太明显。

    直到两人都离开了,马腾才忍不住笑出声:“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段宁也挺无语的, 她记得妹妹手下的江芜也是探丸郎出身,那个孩子走路是一点儿声都不带的,金盆洗手前的最后战绩,是悄无声息地摘了沛国国君的首级。

    不过江芜要是真的“专业”, 也不会转投当时才十岁出头的妹妹了,看来这世道确实不好,刺客的素质也是江河日下。

    怎么这么多年下来,袁绍就没点新手段?

    探丸屡战屡败,他居然还没放弃, 要是换自己来管, 早就整个业务线砍掉了, 袁绍坚持重用探丸,怕不是有情怀在。

    段宁命人将新的印绶连同一套崭新的官服一起送给孔融。

    孔融接下了印绶,在看到官服时,脸色又是一黑。

    看来姑臧君是早就料到自己会投降了。

    他没有接受新官服,穿着残破的衣服回到国相府邸,府中官吏们见他全须全尾的回来了,眼睛里都是藏不住的欣喜,孔融看了他们一眼,众人又连忙收了表情,上前嘘寒问暖。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向段宁投降,他一意孤行坚持到最后,心里想着利用段宁,向袁氏交投名状,可实际上,他还是降了。

    那他先前的执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孔融屏退左右,独坐堂中。

    段宁答应了同行,也没有因为他污蔑她屠城而发怒,这位女将军真的如传言一般,兼具震慑沙场的威严与安抚民心的仁慈。

    这个认知,反而令孔融感到一种人生信仰被撕开一般的痛苦。

    简而言之,他碎了。

    如果他不是国相,这个时候,他会去游访名士,和他们论经辩道,以此来开解心中的困惑。

    可时局容不得他慢悠悠开悟了,回到北海国的第二天,段宁就派人来催他上路。

    “看来姑臧君和曹班确实相交甚笃。”刺客对孔融如是道。

    从北海国到琅琊国,轻骑急行也要整整三天,他没行过军,想着这次出行,出人出力的都不是他,他只需要等刺客得手后,将消息传递出去,因此他和同行的刺客,每人只带了一只皮囊,里面装了约莫五日的口粮。

    他们约定次日出发,到了第二天上午,孔府的仆役送他出城,他被人扶着下了车架,段宁骑在马上,环抱手臂,居高临下地打量他,他想抬头看对方的表情,但阳光实在刺眼,他只能看向段宁身后的骑兵队。

    然后他就发现,段宁手下的士兵,都在打量他手里鼓鼓的皮囊。

    “孔使君,伙食不错。”段宁挑眉。

    孔融这才反应过来,其他人都没带干粮,就他带了,倒显得他有多矜贵一样。

    他面上发烫,连忙将皮囊丢给仆役,埋怨道:“说了不用就是不用,莫再甩给我了。”

    说完还看向跟着他一起的刺客。

    刺客许久没有吃饱肚子了,见状纵使再不舍,也只能将自己的干粮袋子丢给孔府的仆役。

    前往琅琊国的路并不好走,除了中间有一段,是从不其县侯国,通往泰山郡的官道,被修得宽敞平坦外,大部分都是蜿蜒的山路。

    段宁的骑兵机动性极强,即使在山林间行军,速度也丝毫不慢,他和刺客被安置在了队伍的中段,这就导致孔融根本不敢放慢速度,腿很快被磨破了皮,也只能强忍着继续前行。

    眼看着天都要黑了,骑兵们也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孔融实在饿得两眼发花,不得不疾呼: “停,快停一停!”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