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00-21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谢三脚跟轻磕马腹,靠近宜敏低声道:“主子,是这里吗?”

    宜敏抚摸着马鬃,感受到亲切气息的马儿乖乖静立不动,她目光四处逡巡,微微蹙眉道:“据我所知确实是在此地,不过那是前朝的事物了,你们分散开四处查看一番,找找庙宇祭坛之类的。”

    “遵命!”那十几个随行侍卫纷纷躬身应诺,然后拍马朝面前的树林中而去,中途四散开来,相隔数十米一骑,准备对眼前的树林进行地毯式搜索。

    谢三好奇心极强,一直不解自家主子跑来在这荒凉的地方作甚,如今终于恍然:“此地乃是宛平辖下,谢腾知宛平县数年之久,以谢家人事事较真的性格,定然会深入了解此地的风土人情,以便于施政。稍后待谢腾到来,一问便知。”

    “我如今身份敏感,此次出行不宜被外人知晓,谢宵是你亲传弟子,谢腾亦是知恩图报之人,我才会将真实身份据实以告,接下来几年宛平会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能有自己人坐镇是极好的。”

    宜敏嘴唇微动,一旁的谢三就听到了微如蚊蚋的低语:“调派些高手到此地,一方面监视此地往来人员的动向,尤其是西山大营的调动情况,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谢腾的安全,两京县的位置太过重要,朝中眼红的人不少,要避免有人剑走偏锋,害了他性命。”

    谢三闻言眉锋高高扬起,体内剑意勃发,沉声道:“主子放心,属下会亲自坐镇此地,不说他是我徒弟的父亲,单冲着他将宛平治理得政通人和、路不拾遗,就是个难得的好官,我必全力保他性命!”

    这时马蹄声远远传来,谢家父子终于赶了上来,谢腾毕竟年纪不小了,又常年案牍劳形,如今在马背上颠得是全身酸痛,脸色发白,宜敏见了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施礼道:“县尊见谅,本宫急着赶路,倒是让您受累了。”

    谢腾连连摆手,连声道:“不妨事,是下官这些年太疏于锻炼了,不知主子娘娘想要找些什么?不妨说说,不是下官夸口,这方圆百里地面上就没有下官不熟的。”自从来到宛平任知县,他是兢兢业业,每一分土地都亲自勘察过,甚至家家户户的情况他都了解一二。

    “本宫自是知晓县尊本事,这不一到贵地便立刻去叨扰您,正是想请您帮忙呢!”宜敏笑着捧了一把,有求于人的时候她从来都懂得该如何做,无论对方是何身份,

    谢腾笑眯了眼,乐呵呵地捋了捋胡子:“主子娘娘客气了,您尽管吩咐,下官必定竭尽全力。”能得这位主子称赞一声,他足以自豪了,毕竟这位的口碑在民间是极好的,当年他儿子能找回来,也是吞了这位主子的福。

    从康熙十年起,大清上下开始大肆搜捕各种掳掠拐卖妇女孩童的团伙,固然是皇上英明神武为民做主,但是这位主子娘娘也是功不可没,因为这位主子对这种事深恶痛绝,皇上自然重视此事,甚至将其列入朝廷考绩之中,所以这些年朝廷并未停止打击,甚至更加严厉,令原本气焰嚣张无人能治的拐子、拍花子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由于许多获救的孩童年岁太小,根本不记得自己家乡,还有些女子被拐卖后无颜回家,就算被强行送回恐怕也唯有一死。为此,当年还是贵妃的她组织宫中贵人、皇族命妇和京中的诰命夫人筹款集资,在京城建立了第一所善亲堂,收容这些无家可归的妇女孩童,那些女子感激涕零,自愿在善亲堂干活,帮忙抚养照顾那些孩童。

    以后的十年,这位娘娘用自己的嫁妆银子和各地陪嫁田庄所得,持续不断地投入,陆续在大清十八州建立起善亲堂的分堂,还鼓励各地官员命妇自筹建立各种育婴堂、敬老院,凡是积极响应并坚持下来的,可由各地上表朝廷,她亦毫不吝啬奖赏。

    由于这些善堂是由宫中贵妃发起,地方上也是由诰命夫人牵头建立,各地富商豪绅纷纷鼓励自家夫人加入,各种捐款捐物踊跃响应,还真有一些商人得了朝廷赏赐,于是更加乐此不疲了。

    这些年各地善堂不断涌现,不知道养活了多少弃婴孤儿,收容了多少鳏寡孤独的老人,称得上活人无数。他陪着儿子四处求学的时候,发现各地乞儿已经很少见了,甚至在规模较大的县城中都出现善学堂,善织堂等,都是各地官员为迎合上意组织成立的。

    所谓上行下效,对于这位主子娘娘十数年如一日的善举,谢腾是极为佩服的,尤其在得知谢三当年是奉命这位的命令暗中协助各地打击恶人,救助被拐妇女孩童之后,他就毫不犹豫地让儿子奉其为主,至于他自己就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重生之康熙荣妃》 200-210(第7/13页)

    不用犹豫了,本就是朝廷官员,主子娘娘是大清国母,不也是他的主子吗?

    宜敏指着面前这片空地和树林,疑惑地道:“本宫阅览宫中典籍,记得前朝曾在此处修建先蚕坛,虽说后来不了了之,但总该有个废址在吧?”

    谢腾闻言一愣,惊讶道:“主子要找先蚕坛?”微一愣神他就反应了过来,“您说的是元武宗时期的先农、先蚕二坛吗?”毕竟前朝嘉靖年间先蚕坛先定址于安定门外,后改建于西苑仁寿宫附近,都与此地相差极远,那就只能是上溯至大元年间了。

    宜敏点头道:“不错,据记载,元武宗年间,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时,曾言‘今先农、先蚕坛位在田内,若立外,恐妨千亩,其外勿筑。是岁命祀先农如社稷……先蚕之祀未闻。’可见先农、先蚕二坛应是建于皇家田之内。

    本宫查阅前朝零星记载,得知元朝皇家祭田应该位于此地,恰好本朝皇田亦在附近,康熙十一年皇上还曾经来此进行先农礼。本宫这才起了心思,带人前来寻访。”

    修建祭坛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无论是选址还是启用都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朝典籍不可能在这方面胡乱记载才对。

    第206章  宛平(三)

    谢腾皱着眉头努力思索,半晌才摇了摇头:“下官在宛平多年,并未听老百姓提及此事,毕竟元朝离此年代太过久远了,即便是祖辈知道一些,但是并未将之流传下来,或者在战火之中早已失传了也说不定。”元明两朝数百年间,此地历经多次战乱,民间除了一些传说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多少史实记载了,在这方面大概皇室的记载更全面些。

    “父亲,也许咱们可以找到附近村落的老人询问一下,也许只是时日久远或者平日里不曾注意过,一旦提及没准会有人想起来呢?”谢霄沉吟着提出建议,京畿地区老百姓基本生活都是较为安定的,很少出现诸如饥荒洪水之类的大灾,就算出现战乱,战后也会是第一批得到安抚的。

    所以这里的百姓就算不得已逃难了,事后大多数还是会再回来,毕竟祖坟宗祠都在此处,祖祖辈辈的根在这里,故土难离正是如此。他们才是对这片土地最了解的人,尤其村长地保之流都是地方宗族代代相传,对传说野史的了解要比官府更全面细致。

    谢腾想了想,对着宜敏道:“主子此行不为外人所知,一切还是以低调为主,不如将手下这批人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在此地搜索,没准会有所发现,剩下的人跟随下官前往附近村落走访一二,想来下官这点脸面在宛平地界还是管用的。

    宜敏忍不住摇了摇头,眼中流露出笑意:“县尊实在过谦了,谁不知道宛平百姓个个都私下里称呼你一声青天大老爷呢?年年考绩皆是上等,就连皇上都是赞叹的,只要您老肯出马相助,百姓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谢腾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小心谨慎,缺乏一股冲劲狠辣,这点上就比不过他儿子。

    “哈哈,主子谬赞了!下官这便去了,还请主子稍待片刻。”谢腾被宜敏一番恭维说得心头大畅,只觉得腰也不酸了,身上也有力气了,甩着马鞭就策马往附近的村落去了,瞧那模样竟是比刚刚要精神许多。

    谢宵对父亲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十分了解,急忙对着宜敏行了一礼,随手点了队伍后面的五六人随行,就赶紧策马追着谢腾而去了。这些人倒不是为了保护谢腾的安全,而是为了来回传递消息,一旦问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可以随时指派人先行传讯,有利于更快找到目标。

    宜敏扫了一眼谢宵指定的几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这谢宵倒是个可造之材,他选的这些人不是最能打的,却是长得最平凡普通的,打听消息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低调点好,还有两个就是京畿本地人士,更有利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主子,您为何要找这先蚕坛?若是您想要举办亲蚕礼,只需露出些许意向,自然有无数人为您前驱,建一座新的祭坛完全不是什么难事啊?”谢三一边举目四望,一边疑惑地问道,“何必大老远跑来这荒郊野外寻找?找的还是三百多年前的祭坛?这地方就算还存在,恐怕也只剩一堆乱石岗了吧?”

    宜敏无奈地叹了口气,她也想简单点啊!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外表看上去还是那般白皙无暇,只是在她的感应中,却有股不可知的温暖星星点点地汇集过来,透过肌肤融入体内,让她通体舒畅,神清气爽。

    而这一切的开始在于康熙的封后之举,圣旨送往钟粹宫颁布的那一刻,她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一股暖流从百会穴贯入,瞬间游走全身后,隐没于筋脉骨血之中。只可惜她如今正处于散功重修的时候,无法内视,完全弄不清楚情况。

    而后每时每刻她都能察觉到自身的变化,首先她重新修炼回来的养生真气再次消失了,但是她却没有如之前几次散功后那般全身无力疲倦,仿佛那些真气只是隐匿了一般。在那以后,她无论如何修炼,都无法再感知到任何一丝养生真气的出现,反倒是外界陆续有些温暖的气息融入体内,但是数量非常之少,与第一次相比完全是萤火与皓月的区别。

    对此她是焦虑且茫然无措的,今生她早已习惯了力量的存在,养生功法不但是驻颜养身,还与手下人修炼的护卫功法是配套的,若是失去它的话,对于宜敏而言简直是损失惨重。

    为了找到原因,她一头扎进仙境的藏书楼,没日没夜地翻阅起相关书籍,在浩如烟海的玉简书册之中,零零散散地收集到了一些之前从未留意过的信息,那就是所谓“人间帝后,天命加身”竟是真实存在的。

    这让宜敏大吃一惊,完全没想到这种神话传说一样的事情竟然会是真的,本以为不过是民间话本所杜撰的。这让她心中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尤其玉简中提到天命加身最大的一点好处就是诸邪不侵,万事顺遂。

    可是赫舍里氏前车之鉴犹在,哪里来的万事顺遂?宜敏的设计下根本就是霉运当头,诸事不顺吧?古往今来多少皇后都是不得好死,天命加身的好处一点没看到啊?

    宜敏满腹狐疑地耐着性子继续翻找,原来龙凤呈祥不仅仅是指帝后大婚,而是帝后必须一心同体,方能达到诛邪退避的效果。看到这里宜敏不由冷笑,古今帝后就没有几对是真正心意相通的,同床异梦倒是比比皆是,喜新厌旧、反目成仇更是日常操作,万事顺遂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宜敏放心了,她可不想当个皇后的代价是康熙从此心想事成,那她还是继续当她的皇贵妃吧,天命加身什么的她不稀罕!尤其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天命加身的种种好处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人间帝王不得长生,皇后亦然。

    任何修炼之法对天命在身的人而言都是事倍功半,而且功法越是高级,修炼起来就越是艰难,甚至可以说毫无效果。宜敏所修炼的养生真气虽然算不上最顶尖的,但也是仙境里颇为高级的功法了,而且生机勃勃,有利于为孩子们温养身体,打下牢固的根基,若是她以后都没法修炼了,还未回来的几个孩子可怎么办?

    只是如今封后之事势在必行,除非宜敏犯下大错,或者出现什么重大意外,否则不可能中止,一旦册封祭天仪式完成,完整的天命降临,宜敏从此不可能再修炼出任何一丝养生真气。

    这种事让宜敏如何能够接受?她不死心地继续查找,幸好仙境藏书楼的玉简记载皆非凡品,在阅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重生之康熙荣妃》 200-210(第8/13页)

    了无数关于气运天命的书籍后,她终于拼凑出了一个办法,那是偷天换日、瞒天过海,以未路天命作为掩饰,也许能获得一线机会。

    每个皇朝都有其天命存在,当皇朝强盛繁华之时,天命就无比强大,枷锁自然难以挣脱,反而则天命衰竭之时,帝后与普通人无异,自然再无枷锁束缚。以当今为例,大清入关不过两代皇帝,康熙刚刚平定三藩不久,天下归于一统,皇朝显然正处于上升期,天命强盛,宜敏完全没有一丝挣脱的机会。

    至于前明已然被大清推翻,处于天命衰竭期,但是民间仍有不少人心想前朝,反清复明之势依然如火如荼,甚至三藩之乱也是打着复明的旗号,毕竟明朝统治天下二百七十余年,即使大明天命已经走到末期,但仍有不小力量,加上是大清终结了大明天命,宜敏很难不去考虑一旦引动大明未路天命,会不会受到大清天命的抵触,反而受到更强的压制。

    于是她想到了元朝,元朝立国远在大明之前,但是存续时间不足百年,天命本就先天不足,加上其后明朝二百余年的统治,恐怕早就消磨得不剩多少了,若非草原上蒙古势力依然存在,恐怕说句天命已终并不为过。

    元朝是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建立的,蒙古草原上仍然存在无数后裔,如今大清两宫太后出身的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的后代,也就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随着满蒙不断通婚,大清的皇族体内同样留着黄金家族的血液,两者间早已纠缠不清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