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敏看来,元朝的天命虽然衰微,但是托庇于大清的天命之下却不会灭亡。这样无害弱小的天命正是宜敏所能选择的最佳护身符,她如今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养生真气多次重修,对自身的气机变化了如指掌,所以能够微弱地感知到天命的存在,这也给了她操作的余地,否则面对看不进摸不着的气运,她想到再好的办法也只能干瞪眼。
但是现在她还缺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承载元朝凤命之物,毕竟她又不是元朝的皇后,不可能真正引来天命入体,只能寻找元朝皇后象征之物作为载体,汇聚元朝血脉凤命之人的气运,而后只要将其佩戴在身上,想必能够一定程度上隔绝大清凤命的压制,得到一丝转圜的余地。
宜敏有些庆幸当初没有急着送走孝庄,否则现在去哪里找凤命之人啊!孝惠和孝庄比起来,任何人都能知道谁的身上承载的凤命较多,而且以前世两者间的寿命和经历来看,孝庄身上元清两朝天命俱在,孝惠身上恐怕是大清天命更强些,孰优孰劣已经一目了然了。
对于孝惠太后她心中的感情是复杂,这位前世并未真正伤害过她,今生亦是形势骤变之后,两者间立场相左产生的矛盾,所以非到万不得已宜敏不会要孝惠的性命。至于孝庄,在宜敏心中从一开始就是个死人,日常也都是以谥号称呼对方,如今能够废物利用一下,让她发挥点死前余热,宜敏自然毫无心理负担。
第207章 宛平(四)
宜敏顺着感觉缓缓策马而行,她之所以要找先蚕坛,是因为宫廷秘录记载元朝最后一任帝后的玉玺就藏在此处,当年朱元璋率军北伐元朝大都,帝后忧惧,提前将贵重物品连同玉玺凤印通过地道送出城外,预备脱险后再来取回。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的大军攻陷北京以后,忽都皇后跟着元顺帝,战败逃亡漠北,从此下落不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京城。
这份密录并未记载具体藏匿的地点,但是紫禁城内有着不少逃生密道通往城外,考虑到这些物件的珍贵和重要性,既要保证足够隐秘,又要方便取回,那就不可能临时挖坑埋掉,而必然要有一个常人不会去的地方,遍数京城内外,唯有先农、先蚕两大祭坛了。
皇家私田本就不许百姓私自进出,加上里面又不是行宫之类的豪华所在,仅仅是祭祀之地罢了,就算是乱兵也不会去这种地方翻查的,于是这里成为最有可能的藏匿地点。
宜敏亲自过来自然是有着极大的把握,只是没想到这里竟然成了一片荒地,别说什么祭坛神庙了,连根石柱子都没有。幸好这片皇庄占地也不过百亩,快马来回探查无需花费太长时间。
随着一次次的快马回报都是查无踪迹,宜敏的脸色不由得越来越阴沉,若是找不到前朝凤印,那么她所有的计划都将开始胎死腹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她前几胎的经验,若无养生真气支撑,剩下的几个孩子恐怕就回不来了,就算怀上了也很难平安降生,这让她如何承受?
谢三自然察觉到宜敏的不悦,心中也是慢慢焦急起来,恨不能自己亲自去查,但是他又必须贴身保护主子的安全,只能陪着着急干瞪眼。总算在夕阳落下之前,谢盛一行人带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了。
谢宵与那老人同乘一骑,策马而来的速度极为缓慢,也就与比常人奔跑的速度差不多,不过以宜敏和谢三的眼力,远远地就能看见他身后那人花白的须发和佝偻的身躯,细瘦的胳膊紧紧搂着谢宵的腰身,显得极为紧张,应是不通马术的当地村民。
宜敏嘴角微翘,谢宵等人显然是顾忌这位老人的承受力,这才耽搁了如此多的时间,这也侧面证明了这位老人的重要性,也许她所寻之物就要着落在他身上了吧?
果不其然,谢盛催马来到宜敏跟前,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喜色,指着坐在谢宵背后的老人道:“主子,下官在附近村落打探了一圈,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家,其祖上曾参与修建先农、先蚕二坛。”
宜敏闻言一喜,时隔两三百年,真没想到竟然还真有人知道此地,她立即甩蹬下马亲自迎了过去。这时谢宵扶着那位老叟下马,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落了地,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他整理了一下略微凌乱的衣服,对大踏步走过来的宜敏躬身行礼:“小民见过贵人。”
“老人家免礼,不知该如何称呼?今年贵庚啊?”宜敏伸手虚扶了一把,客气地道。
“小民王贵,宛平王家村人,今年七十有九了。”老人家笑呵呵地回答,看这位俊秀又有礼的后生十分顺眼。
“王老高寿!这是儿孙的福气呐!如今该四世同堂了吧?”宜敏笑着与老人家寒暄,这年头能活到七老八十的都被认为是福寿之人,就连官府都对这种老人礼遇有加,一般逢年过节地都会派衙役问候送礼。
“王老,小子有一亲朋祖上曾是元都近郊皇庄的管事,后因战乱流离,族人四散,因当年曾交代后人,其将有族谱埋藏于皇庄之中,留待清平年间再来起出,谁曾想这一耽搁便是二百余年。
那亲朋日前见先祖托梦,说是各支香火日渐断绝,让其前往皇庄旧地起出族谱,重振家声。然其如今已经是风烛残年之躯,沉疴难起,却对此事耿耿于怀,托小子前来寻上一寻,若能寻到,也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然小子人生地不熟,只能前往县衙求见县尊,不曾想县尊如此古道热肠,竟亲自前往帮忙询问,想必王老已经知道了事情始末告知,此番要劳烦您了。如能寻得旧地,小子必酬重谢。”
“贵人言重了,小民不过是虚长年岁罢了,不敢言谢。小民祖祖辈辈都帮人寻龙点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据先祖手札记载,此处原本乃是上上吉地,寻龙点睛之所在,所以前朝皇帝指定此处为皇田,不许百姓耕种,后又征发民夫修建祭坛,据记载是为了祭祀农皇,却不曾有先蚕坛之说。”
老人背部佝偻,眼神却极为明亮,他从背上的包裹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匣子,颤颤巍巍地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重生之康熙荣妃》 200-210(第9/13页)
要递给宜敏,却被谢三接了过去,不着痕迹地探查了一番,才将这个匣子打开。只见匣中躺着几本薄薄的书册。
谢三看了半天没敢伸手拿,看起来极为古旧,封面几乎都腐化了,他真怕自己一动手,这几本书就直接化成飞灰了。这显然是传家典籍之类的东西,真要毁损了,对方怕不是要拼命了。
“那匣子里装的小民家中祖传的秘籍,只是年代久远不敢过多翻看,小民这里还带了历代先辈手录的抄本,请贵人过目。”老人再次伸手入怀掏出一本较厚的书册,恭敬地递到谢三手中,人老成精,自然懂得刚刚谢三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谢三结果这本看起来半新不旧的书册,随意翻动了几页,并没有交给宜敏,而是看向老人:“你说的内容在第几页,指出来看看。”
老人家连忙上前,眯着眼睛凑到书本上,一页页地翻到中间位置,指着其中画着山川河流、还有祭坛样式的页面,连声道:“就是这里!就是这里!贵人请看,这祭坛就是先农坛,这建造的方位是先祖勘定的,花纹样式先祖也曾参与绘制,当时还曾得到当时朝廷的嘉奖呢!
宜敏眸光落在那副手绘的祭坛上,不由得心中一喜,对着谢三微微点头,与她在宫中密录看到的差不离,确实是先农坛。伸手接过这本书册,宜敏细细观摩上面绘制的地图,将其与记忆中宛平的地形图一一对应,很快便确定了具体方位。
看来她找的地方并没有错,只是为何偏偏找不到所谓的祭坛?据记载先农坛与先蚕坛高5尺、阔11步,四面有棂星门,以这等规模而言,不该连块石柱都找不到啊?
她眉头微微一蹙,接着露出温和的笑意,对着王贵道:“王老,这祭坛与皇庄皆是年代久远,以您的经验和见识,这数百年间这附近是否可能曾因地动等大灾导致地貌变化?”
王贵见这贵人这般温柔和善,忍不住呆了一瞬,回过神来忙道:“贵人英明,族中记载这京畿地区确实曾有过几次大地动,曾经这西边是有座小山丘的,如今却成了一潭深湖,名唤大雁湖,不过那都是百多年前的事啦!如今许多人都以为这大雁湖自古就有呢!”
众人闻言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有名的大雁湖竟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地动塌陷导致的,所谓沧海桑田不外如是。
宜敏眼神重重一沉,深吸口气道:“您老的意思是这大雁湖便是昔日的祭坛所在?”若是如此可就糟了,在地上尚且可以挖地三尺,若是沉到了深湖之中,可叫人如何去寻觅?她又不可能调动大队人马进行搜索。
王贵连忙摇了摇头:“大雁湖距离那祭坛所在还有段距离,想来并未沉入湖中,具体还需去现场勘察一番才能确定。”他早在县令大人找上门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机缘到了,若是能够抓住这次机会,甚至整个王家村都会受益无穷。
众人眼前一亮,都是热切地看向王贵,谢腾更是连忙追问道:“王老,此言当真?你知道这祭坛的具体位置所在。”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本来只是碰碰运气而已,没想到竟然真能找到知情之人,还是建造者的后代。
“哈哈,老头子别的不行,看山形地脉的走势还是内行的,更别说还有一幅古地图在,判断出地点还是没问题的。”说着从背篼里掏出一个罗盘,对着太阳所在的方向进行校准,这副风水师的架势看呆了众人。
谢宵看得有些好奇,终究是少年心性,忍不住凑上去问道:“王老,您这是在做什么?这罗盘是用来辨别方位的吗?”他从小的时间都用来学文习武了,对于这种玄学类的东西那是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王贵哈哈大笑:“小公子,此乃是风水罗盘,可是咱们这一行吃饭的家伙,主要作用是勘定风水、探测气场、确定方位,分别由天池、内盘和外盘构成。而普通罗盘仅仅是用来辨别方向和方位,大多仅有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
“凭这东西就能帮公子找到那什么祭坛吗?”谢宵终究还是忍不住露出一丝疑虑,这东西有这么神?看起来就像那些神棍骗子用来忽悠人的玩意儿。
王贵一听有人质疑自己的看家本领,顿时吹胡子瞪眼,却又不敢真的对这些贵人生气,只能轻哼一声:“老头子给人看了一辈子风水,还没出过半点差错,这等祭坛所在必然是风水节点所在,只需寻得地底气脉流向,再借助地图辅助,找到并不难。”
“那便有劳王老了,不过今日天色已晚,不妨待明日再来。”宜敏心中大定,既然有了线索,那便无需急于一时了,何况夜晚的荒郊野外暗沉一片,老人家又是老眼昏花的,怕是连罗盘都看不清吧?
“贵人所言极是!想要照准山川地脉须得紫气东来之时。”王贵顿时笑眯了眼,觉得还是这位贵人见识广,不像那小公子一看就是没出过门的书呆子,连风水堪舆的常识都不懂,他王家村可是这十里八乡最有名气。
第208章 宛平(五)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宜敏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一处小山丘上,这里是附近地势最高的地方了。王贵今天带的工具更加齐全,一个人在山丘上顶上捣鼓了半天,很快就判断出了一个方向,正是昨日那片树林。
众人策马疾驰而去,途中依着王贵的指点,一行人变换了几次方向。明明看起来不大的林子,居然骑马走了一个多时辰都未能走出去,让人不由得心生疑窦,这片林子占地有这么大吗?
谢腾也捻着胡须疑惑道:“以我等的马速来计算,一个多时辰怕是都能走出宛平县地界了,这片林子不可能有如此广阔。”宛平县占地多大他这个县令自然心知肚明,所以才更加疑惑不解。明明加上那片荒地也不过百亩大的地方,偏偏在王贵指点下,左右转折,来回往返之后,已经完全晕了头,如今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前后左右都是树林,甚至看上去都是如此相似,感觉就像在原地打转一般。
就在众人心中发毛的时候,王贵却满眼放光,口中絮絮叨叨地不停惊叹此地不凡,感叹自己居住在此多年竟然没有察觉到此地的异常,众人对此都有些无奈,最后还是谢宵忍不住开口问道:“王老,这片树林究竟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们走了这么久都出不去?”
王贵双目紧紧盯着手中罗盘,口中回答道:“这片林子本身并无异常,不过是天生地养的野树林罢了,只是这地脉似乎因为地动的缘故发生了偏移,如今气场变得极为怪异,进而产生类似于迷障之类的东西。”
“迷障?那是何物?“不知”是谓“迷”,障,障碍也,因不知而造成的障碍,难不成迷烟幻雾这类的东西吗?”谢腾身为读书人,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平日里很是不屑,对于这王贵所言也是半信不信,便有意出言试探,他可不希望自己找来的人惹下大麻烦,主子娘娘万金之躯,稍有不慎这王贵恐怕小命难保。
王贵抬头见是谢腾所问,连忙回答道:“不不,这迷障并非那些下三滥的东西,此处的迷障应该是天然形成,若非老头子巡着地脉之气的流向而走,恐怕也不会被陷入这迷障中。”
“你的意思是故意陷入这迷障之中?”谢三眼神锐利,感知敏锐,他早早就发此地景色前后变化的不协调,没想到竟然是被王贵给引进坑里了,而且还不曾提前说明白,想到这里,谢三眼中迸射出杀气,这里面怕不是有什么猫腻?
王贵被谢三的杀气吓了一跳,猛地一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