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曾芸芸道:“自然是你们国家的东西。比如玻璃器皿,比如望远镜、怀表之类的。”
爱丽娜道:“香水瓶可以吗?”说着,她命女侍卫取来了一个小巧的梯形长颈香水瓶,半透明的玻璃中还带着淡淡的柠檬色。
曾芸芸道:“这种东西在这里很贵重。若是运作得好,可以换一大堆银币。”曾芸芸试着比划了一大堆是多少。
爱丽娜道:“香水瓶我还有好几个。这个就送给长官吧。”
曾芸芸点点头,道:“他的夫人会十分喜爱。”
不知不觉,曾芸芸和爱丽娜聊了整整一个上午。
到了晌午,汪府的一个婆子过来请二人去吃饭,并且说明天府尊会面见爱丽娜。
曾芸芸问婆子:“中午的菜主要是什么?”
婆子道:“一些山珍、青菜,还有两色鱼。”
曾芸芸在脑海中调出了一份《万年历》,略一翻,便发现今天是星期五。曾芸芸对婆子道:“鱼就不要上了。”
婆子还以为洋人并不吃鱼,笑了笑答应,然后下去了。
爱丽娜在中国活动这段时间,倒是能听懂几句简单的汉话。她听到曾芸芸说不要鱼,十分惊喜地问曾芸芸:“你知道?”
曾芸芸点点头,道:“是的,星期五不吃鱼。”
曾芸芸所说的并非是一句暗号,而是英国民众的俚语。在爱丽娜所处的都铎王朝,王权和教权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想离婚,但是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便开始推动宗教改革,最终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才是宗教的唯一最高首脑。新教由此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
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姐玛丽一世一度又倒向天主教,但是伊丽莎白一世继续巩固了宗教改革的这一成果。在天主教里,星期五是不能吃肉的,只能吃鱼。但是新教的教义则摈弃了这一条。许多百姓为了表明与女王站在一起的态度,便喊出了一个口号:“星期五不吃鱼。”当
然,在后世,“不吃鱼”就成为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甚至“诚实可信的人”。
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听到这样一句话,爱丽娜觉得曾芸芸愈发亲切了。
曾芸芸嘱咐爱丽娜不要说出她熟悉英语的事情,这让爱丽娜心里更加踏实。她觉得,她们彼此掌握了对方的秘密,不会轻易背叛对方。另外,她对曾芸芸已经十分信任,只觉得这个东方“男子”充满了魅力。
临别时,爱丽娜取出了一个大大的锦盒递给了曾芸芸,道:“亲爱的芸芸,这是我送你的礼物。希望还有机会见到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80-90(第5/14页)
”
曾芸芸没有客气,接过了锦盒,笑道:“会的。”
坐在轿内,曾芸芸打开了锦盒,里面赫然躺着一支组装完整的火枪,火药包、弹丸、点火器、送药弹、保险卡销等配件一应俱全。
第84章 本经芸芸喜欢《诗经》,因为读来好听……
曾芸芸返回当天下午,陈鹏再度来访。曾芸芸将爱丽娜的情况略略透露了一点给他,并且强调有些内容自己也只是揣测,并不敢确定。曾芸芸清楚,如果只是表情、肢体方面的交流,短短的半天,是很难得到很多信息的。说多了反而无益。
陈鹏对曾芸芸半日之内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他道:“府尊已经见了英吉利郡主。不过看来,这位郡主并不急着去南昌,更不着急上京,反而表示要在吉安多待几天。府尊已经同意了。另外,巡抚衙门已经表示,英吉利郡主的事情,由吉安府便宜行事。大概他们也觉得此事扎手,不好处理。如今,汪知府决定直接向皇上奏请,派人来接郡主上京。这几日郡主在府城盘桓,还请小友多多费心。”
说完,陈鹏递上了两封银子,各有五十两。他道:“这是府尊让我交给你的,一点辛苦费。”
曾芸芸没有推辞就收下了。他们在府城租房、读书,是笔不小的开销,以前的进项虽然还有一些,但谁都不会嫌银子多。明年春天,肖平即将参加县试,有点银子作为储备,心理上会更踏实一些。
陈鹏辞去没多久,肖近又带着蓝府的下人来了,送来了二百两银子,说是让贵客受惊,十分抱歉云云。这份样子,肖平同样收下了。
虽然担心父亲的安全,但眼下肖平却做不了什么,只能耐心等待。于是,他将精力再度投入到学业中。
虽然只是两天没有上课,且只旷了一天的课,可是肖平的心境却变化了许多。若是让曾芸芸去评价的话,此时的肖平更像一个男子汉了。不过体现在学业上,肖平只是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才可以。这一次遇险,若非牵扯到天师府和蓝家,若非领兵的是王本财,结果如何尚未可知。哪怕侥幸保住性命,也未必能够得到官府的礼遇。没有功名,一切都是空谈。
返回书院的第一日,除了完成当日的功课,肖平专门去袁源那里请教了一番,利用晚上的时间补回了旷掉的课程。
中秋返回书院后,袁源改变了授课的方式,讲授四书时,开始穿插着指导学生研习五经。对四书,他讲得多一些;对五经,则重点引导学生自学。由此,肖平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需要确定本经了。
选择本经,是看传承的。两汉时文人学经,也往往专注一门。当时的朝廷虽然设了五经博士,但实际是一经一人。另外,当时的文人治经,讲究代代传授,单单是《诗经》的主要流派,就有鲁、齐、韩、毛四家。每一个流派对于五经的注解,都是自成体系的。
如今,读书人如何选择本经,多是为了考试方便。在肖平的同窗之中,大多数都已经确定本经,有的看老师的特长,有的看家学渊源,有的看当地风气,看个人喜好反而是最少的。偏偏肖平无前三个方面的依赖。
肖平决定先问问曾芸芸,如果需要,再请教袁源。
从书院返回的路上,解鉴告诉肖平:“我选了《尚书》作为本经,而且加入了书院的书经社。我们这个社里,有许多内舍和上舍的师兄。有时候,一些先生还会来社里开讲。上一次乡试,魁首就是白鹭洲书院的学生,而且也出自了书经社。肖平,要不要和我一样,都选择《尚书》作为本经,然后加入书经社?”
肖平道:“我还没考虑好。若是真的选了《尚书》,我自然和你一样加入书经社。”
解鉴又问沈有容:“沈兄,你的本经是什么?当初如何选的?我猜,一定是随你叔父吧?”
沈有容道:“我叔父的本经是《易经》。我选本经的时候,叔父就没有要求我一定选《易经》,他说看我心意即可。其实,我叔父五经皆通,教我哪一门都可以。我呢,就弄了五个纸团,捻阄定之,结果选中了《春秋》。”
解鉴道:“竟然是《春秋》,而且你叔父竟然允许了?你可知道,近几届江西乡试的解元以及京城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都没有治《春秋》的,书院里有人统计过。”
沈有容道:“我又不是奔着三元去的,他们是否治《春秋》与我有什么关系?再说,我还是很喜欢《春秋》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公就特别喜欢读《春秋》。”
晚饭后,肖平来到曾芸芸屋内,问:“芸芸,你觉得我该选择五经的哪一种作为本经?”
这个问题,上次去程家集时,程意就提出过。如今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曾芸芸道:“天下的读书人,选择《诗经》《书经》《易经》作为本经的最多,选择《礼记》和《春秋》的偏少。你有什么想法?”
肖平道:“选择本经,很多时候要看老师的本经是什么,方便指导。袁先生的本经是《书经》,按理说我可以选择《书经》,不过我在白鹭洲书院学习的时间不会很长。社学中曾先生的本经是《礼记》,又相对偏门一些,我怕不利于以后科考。”
曾芸芸道:“这样说的话,你就选择《诗经》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最喜欢《诗经》,读起来好听。”
曾芸芸说出的理由其实十分牵强,但肖平听了,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道:“我也喜欢读《诗经》。芸芸你有空多指点我。”
曾芸芸点头答应。她说出的理由虽然感性,但心中却有理性的理由。既然眼下无法根据老师来权衡,其实选择哪种作为本经都可以。到时候寻访这门经书的名家即可。另外,关于五经,后世的研究都是卷帙浩繁,无论哪一种,她都能依次给予指导。至于最近几年哪种本经热门,这并不是关键。能出彩就可以。
次日一早,当解鉴得知肖平选了《诗经》之后,颇为失望。
肖平道:“你我都选《尚书》的话,若是同时参加科考,便在同一房。每房的经魁只有一个。无论是选你还是选我,都注定有一人无缘前五。如今本经不同,不算坏事。”
解鉴道:“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他很快想到科举的难度,又道:“其实我可不敢奢望经魁。考中秀才,免除杂役,给我父亲减点负担就可以。”
进了讲堂,殷志已经到了,正在伏案苦读。看到了肖平,他冷哼一声,翻书更快了。
倒是叶令上前,主动与肖平打招呼,道:“肖兄,昨天听说你还没有选定本经。可有什么打算?如果没有,不如和我一起学习《书经》。家父乃是秋闱第二名亚元。肖兄若是愿意,我可以引荐,请家父收肖兄为徒。到时候,你我可以一起读书。”
肖平很诧异,怎么一进讲堂,叶令就送他这样一份大礼?他和叶令的关系平平。之前,他甚至感受到了叶令期望看他出丑的心态。叶令没有必要替他考虑这些。不过能有一位乡试的第二名举人作为老师,对很多读书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机遇。能取得这个名次的读书人,无一不是有极为扎实的功底,若是能倾囊相授,可以让他学到很多东西。
叶令如此热情,到底是因为什么?
看到肖平不言语,叶令笑道:“肖兄可以再考虑一下。若是成为家父的弟子,你我就是师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80-90(第6/14页)
弟。我还有几位师兄,目前在京师做官,有一位还是礼部主事。另外,等这边交流结束之后,肖兄也不需要回社学。家父在白鹿洞书院还有几分薄面,肖兄完全可以去白鹿洞书院读书。毕竟,你可是白鹭洲书院外舍月考的第二名,仅次于殷志。纵然是白鹿洞书院,也
不会将肖兄拒之门外的。”
肖平看到叶令的热情又增加了,心头的疑云更密。虽然不知道他的初衷,可是能看得出,他肯定不是无私地为肖平着想。若是说代父择徒的话,更是笑话。一省乡试的第二名,想要招收弟子,任是什么资质的,都可能收到,叶令怎么需要巴结他呢?
肖平只好道:“多谢叶兄。关于本经,我已有初步打算,但不是《书经》。”
叶令露出无比遗憾的表情,道:“真是可惜,少了许多与肖兄切磋的机会。”
叶令带着笑退回座位之后,邱真低声问:“怎么,他没有动心?”
叶令摇摇头。他从书页里取出了一张卷子仔细观看。这张卷子,正是肖平上次月考所做的那一张。
邱真也凑过来看了看,道:“真没想到,他的帖经题和墨义题毫无瑕疵。哪怕八股文稍弱,但已略有气象。简直难以想象这是社学出来的学生。原本想接近他探一探他是如何学到这般程度的,谁知道他却不上钩。”
叶令道:“反正时间还长,还有机会。毕竟,每个人最关键的学习技巧都是秘密,谁都不会轻易告诉别人的。除了父子,哪怕是师徒,也未必肯全部言传呢。”
邱真问:“要不要把这张卷子给殷志看一看?我感觉他虽然刻苦,但还是小瞧了肖平的实力。”
叶令道:“不用。殷志进境快,对你我都不是好事。否则,在白鹿洞书院,我们永远没有争得第一的可能。最好他和肖平争来斗去,二人都费了心神、坏了心境才好。”
邱真有些不安,道:“可是现在两个人都比以前用功。”
叶令道:“我们也不差,他们学到三更,我们一样可以学到三更。”
邱真点点头,道:“是该努力了。还请叶兄督促我。”
叶令道:“我们相互督促,不能弱了气势。若是能得到他们的学习技巧,为我所用,你我不会弱于任何人。”
邱真道:“叶兄所言有理。找机会,我和肖平缓和一下关系。也许麻痹之下,他就会吐露一些内容。毕竟他还年幼,这方面肯定不如我们善于谋算。”
叶令道:“他虽年幼,但却老成,你我不能轻视他。不过,下次月考结果出来后,二人必有一人离开白鹭洲书院,相当于你我去一大敌。”
邱真道:“若是两人打得头破血流,都离开才是最好。”
叶令道:“若是能这样最好。讲郎来了,我们禁声。”
上午课后,袁源专门叫住了肖平,问其他选择本经的情况。肖平如实告知。
袁源道:“你选择《诗经》,我也只能勉强指点你。好在单单是吉安,精通《诗经》的读书人就不少,更不用说整个江西了。喜欢学《诗经》,就坚持下去。无论选择何种本经,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