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芸来回答,将会更好。不过当初在程家集,他倒是听程意与陈鹏探讨过这个问题。当时,陈鹏曾言,科举之弊有三,他至今还记得。当即,他便将当时所记一一道来。

    肖近听完,叹服道:“平弟所言极是,与我所想恰恰一致。不过,这并非平弟一人所得吧?莫非听于师长之口?”

    肖平想,陈鹏于他,也算是师长一辈了,便点点头。

    两伙人随即保持了一点距离同行,上了大道后,渐渐遇到了附近村落的子弟赴考。

    到了县衙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很多人家的子弟都是坐着马车过来的。衙前的几个火把照得地面雪亮,一个个灯笼则在外围不肯散去。一行行队伍已经排起来,作保的廪生在前面,他们身后都聚集了一大批考生。

    程意早已到了,他的身后还站了几个少年,大概是别人找上他作保的。看到肖平,他赶紧招呼。肖平上去之后,曾芸芸和阿丰远远观望。肖平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曾芸芸倒没有作小儿女态,带着阿丰到附近找了一家早早开业的茶馆坐下,捧着热茶等肖平的消息。

    没多久,解鉴也赶过来了。他的老父一同过来,但不敢靠得太前,只是远远缩在一个墙角抽着清鼻涕,忐忑且充满期盼地望着自己的儿子。

    肖平看到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第3/14页)

    鉴的眼眶乌黑,便问:“怎么,没睡好?”

    解鉴打了个哈欠,道:“何止没睡好,根本就没睡。有些紧张,翻来覆去睡不着。稍稍有点困意了,又担心某页书的注释没记牢,不得不爬起来看,一看之下,发现早已熟记在胸,可还是不踏实。你呢,睡得怎么样?”

    肖平道:“我倒是睡了个好觉。”

    解鉴羡慕地道:“我已经看出来了。你比我沉稳,这点我不服都不行。”

    肖平道:“你我练了多少篇时文了?正常发挥就好。”

    解鉴点头道:“也是。你我若是考不上,眼前的这些人也够呛。”

    肖平看向周围,有些考生已经三四十岁,还有一些竟然是比自己还小的孩童。不过在县试里,很少有白发苍苍的老学童。毕竟,县试虽然录取率低,但一年年考下来,多数读书人都能被正常录取。哪怕有个别比较困难的,往往也在一次次应考之后在衙门有了些“名气”,知县往往不会与这些老学童为难。

    个别家境不错的子弟来得晚了一些,站在队伍后面又寻不到作保的廪生,忍不住呼喝起来,惹来衙役的弹压。科举历来是国之大事,这么多人在场,维持秩序很重要,很难完全看家境、讲情面。

    也许有陈知县的刻意照顾。刚开始放考生进场没多久,就叫到了肖平的名字。

    一般的小县、穷县,科考往往直接在县衙或者县学署内举行。不过吉水县是科考大县,历任知县都十分重视科考之事,所以每逢县试,县衙前就会搭起长长的考棚,足以容纳这三四千人的考生。

    考棚的大门名为龙门,取“鱼跃龙门”之意。龙门外是一八尺高台,知县陈鹏就坐在台上,县中胥吏分列左右。开考之后,胥吏依照名册点名,廪生便带着自己所保的儒童,或由互保的儒童一起上前一一验视。

    叫到肖平的时候,程意带着肖平、解鉴和其他几名少年上前。考生先向知县行礼,陈鹏自与程意点头示意,却也没有多说其他的话。

    进入考棚前,自然是要搜检。不过县试的搜检不算很严格,但也需解开衣服、脱掉鞋袜。既然知县有关照,肖平只是考篮被掀开看了看,就被放了进去。至于后面的解鉴等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要依例细细检查。

    肖平看到不远处另一个考棚入口处,曾经与他打过交道的有黄牙、长黒痦的两个衙役,正卖力地在一个十几岁的读书人身上揉捏。那读书人眼泪欲低,却又无可奈何。肖平看到这一幕,不由摇了摇头叹

    息一声。

    进入考棚,肖平便领到了卷子,并被告知,卷子上就写了座次。肖平看了看,发现自己的位置是“天一丁卯”。这是按照天地玄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再继续往下的顺序编录的。

    沿着一排排长条桌,肖平来到座位,看到桌子还算平整,位置相对居中又比较安静,光线还不错。相比他的位置,很多座位就比较糟糕的,有的甚至座位都不平整,想要写好字是很难的。

    肖平坐定之后,陆陆续续有考生进来。有些考生看起来并非第一次参加县试,熟门熟路,面带微笑,有些则显得十分紧张。还有一些考生大概起得比较早,坐下之后就掀开考篮大口吃东西。

    肖平看了看手中的卷子,足足有十几张纸,却并没有考题。这十几张纸,三分之一为正卷,其余则为稿纸。没柰何,肖平只能闭目养神。

    过了足足半个时辰,所有考生才进场完毕。肖平睁开眼睛,看着黑压压地一群人,不由慨叹在江西参加科考的残酷。之前,曾芸芸就和他说过这个问题,他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可眼见这么多人一起挤独木桥,还是觉得震撼。震撼之余,他看向那些脸庞,又觉得有一丝凄凉。这么多人怀揣着莫大的希冀,甚至背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将漫漫一生投入到不可测的科考中,真正入陈鹏那般中进士的能有几人呢?可明明知道希望渺茫,大家还是义无反顾投入其中。

    稳定了一下情绪,肖平听到有云板被敲响,考棚随之被封闭,有些喧闹的考生顿时安静下来。

    有胥吏上前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实际就是考场纪律。参加县试的,早就都一一打听清楚这些内容,却又不敢有丝毫不满。云板响起后,便算开考。这时候有任何喧哗或左右顾盼,都可能被以作弊论处。在县试中作弊,会被枷号赶出,而且还要登上黑名单。

    宣布结束,有书吏举着题牌在考场内慢慢走动,务必让所有考生都看到。同时,县衙从别处借来的兵丁开始巡视。

    因为已经明确了县试不考五经,所以这次县试,就是一道四书题,另外要求作一首试帖诗,也就是五言六韵诗。不过很多时候,知县是不去看五言六韵诗的。所以,县试成败与否,就是看第一道四书题做得如何。

    肖平看了五言六韵诗的要求,写在了稿纸上,确认无误后,注意力集中到了走在前面书吏所举的题牌上。

    这个题牌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了一行大大的字:“由尧舜至于汤。”

    这个题目并非截搭题,出自《孟子尽心下》。在场的考上,多数对四书都滚瓜烂熟。肖平也是轻易就想到了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的意思是,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肖平虽然没有做过这个题目,但却有过思考,在白鹭洲书院也读过相同题目的考卷。因为记忆力超常,他还记得那份考卷的内容,眼下直接抄下来也无妨。但是,肖平并不愿意走这个捷径。这次是科考的第一场,他打算凭借自己的本领打开这扇大门。

    第113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县试之上砚留冰

    考场内外,但闻纸张翻动的声音和巡视的书吏、兵丁走路的声音,除此之外,一声轻轻的咳嗽都十分清晰。

    肖平微微扭头,用余光看了一眼场外的方向。他清楚,曾芸芸就在外边等着他。他深吸了一口气,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墨卷之上。

    面对试卷,肖平之前所学似乎在脑海中以迅捷无比的速度过滤了一番,随后又浮现了父亲和曾芸芸的笑容。这个过程只需要几个呼吸,却给他增添了不少勇气。

    写好八股文,除了技巧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八股文是代圣人立言,并非无病呻吟的文字。抓住题目的意旨进行阐发,才可能受到考官的青睐。

    眼前的这个题目,可供肖平发挥的并不多。所以,肖平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第4/14页)

    快就明确了孟子悯圣道之不明于世,欲使道统归于已而历数世代而言之这一主题。

    主题明确,剩下的便是技巧了。虽然初学八股文不久,但是在汤显祖、袁源等人的指导下,再加上个人勤练不辍,肖平自信写好这篇文章并无太大问题。

    不过在落笔的时候,不自觉地,肖平将进入考场后的感受融入文中,写出了遇与不遇之叹。

    此时刚刚二月,肖平在草稿纸上写了片刻,便觉得手变得僵硬了。他还算好的,位置比较避风。一些坐在风口的考生,又穿得单薄,鼻涕都耷拉了下来,只能不断吸进去、滑出来,又吸进去。尽管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大家还是尽可能地用胳膊压紧卷子,生怕自己写的文稿飞出去了。

    肖平搓了搓手,继续在草稿纸上构思,却觉得身前光线一边,似有人站在身前,他看了看,发现陈鹏带着县教谕来巡场了。他没有受影响,继续在草稿纸上涂改。陈鹏也只是站了片刻,就感受到考场内寒风凛冽,便低声吩咐手下去做事。

    陈鹏离开后不久,便有一些胥吏带人搬来了一些草席,挂在四周挡住寒风。虽然并不能完全隔绝寒意,但最低能够让大家坚持下来。

    写完八股文,肖平又润色了两遍,自觉没有问题,就开始作那首试帖诗。

    他的诗才一般,但读的诗句却不少。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大量的诗句作为基础,他倒是也写出了符合规范的句子。但是若是追究其思想内涵,却只能说一般了。不过似他这个年龄的考生,想要写出有深度的诗句,也是千难万难。毕竟,这是需要生活作为基础,又需要高超的文学素养的。另外,真正的好事,往往来源于刹那的灵感,偏偏这刹那的灵感在紧张的考场上十分难寻。古今名诗,除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起的《湘灵鼓瑟》和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是科场上写就,其余的诗句,基本都是拼拼凑凑的平庸之作,而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写得虽好,却不符合考试要求。因此,肖平没有理由苛求自己。

    肖平写完这些,听到了三声鼓响。这是告诉考生,可以饮水、上茅厕了。

    一些考生连忙呼唤公差,被带入茅房。这时候,也是一些考生作弊的机会。毕竟如厕时有怪味,很多公差会站得比较远。

    肖平吃了些点心,但没有喝水。他已经完成两道题,只需要小心誊写即可。

    再次搓了搓手,让手彻底暖和起来,他才吹透已经冰冻的砚台,小心研磨,最后工工整整在卷子上写出答案。

    誊写之后,肖平又读了两遍,确定没有抄错,也没有犯忌讳,便决定交卷。

    在他之前,已经有多个考生交卷。早早交卷,是有好处的,往往考官会多些关注,甚至还会当堂问一些问题。若是答得好,便可能给考官留个好印象。当然,这么做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否则,直接当堂被问住,哪怕被取中,名次也会很差。

    肖平并不求被陈鹏如何照顾,他早已面见陈鹏多次,并不缺这个机会。可是坐在考棚内太冷,他也不愿曾芸芸等得焦急。

    肖平收拾好东西起身时,他左侧的考生,一个比他大了足足十几岁的中年人还在冥思苦想,竟然一个字都没写,大概是在仔细揣摩。他右侧的考生年纪不大,和他相仿佛,也是早早写完,但大概因为着急或紧张,抄错了,把卷子弄得一团黑,不得不重新开始。

    看到肖平起身,他左侧的考生不为所动,继续深思,右边的考生更急了,一不小心又打翻了盛清水的碟子,再度将卷子弄湿。这少年忍不住低声哭了起

    来。

    交卷的地方在县衙大堂。肖平过去的时候,陈鹏刚刚打发走一个妄图投机的考生。

    看到肖平过来,陈鹏问:“你觉得今日的试题,是否过于简单?”

    肖平道:“《论语》全篇语言简练,但用意深远。细细品之,只觉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肖平并没有直接点评今日的试题,但以《论语》作论,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简单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

    陈鹏也不看肖平的卷子,道:“你且回去等消息便是。切不可因为县试结束,便有懈怠之心。”

    陈鹏的意思很明显是要取肖平了。

    肖平行了礼,看到又有几个考生前来,便迅速提着考篮离开。

    出了县衙,他看到许多考生的父兄都在门外守候。寒冷追得这些人面色铁青,但他们的目光却充满希冀。一旦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