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想到自己在那一事无成,装聋作哑,心里难免愧疚。
弓春荣只是来送纪大人的信件,又给张推官家送了些蜂蜜糖,然后便去找安丘县夫子,以及林元志等人。
他们车队正好把大家给接回去。
不仅是安丘县众人,还有沾桥县的大家。
跟安丘县大出风头不同,沾桥县过来十五个考生里面,只有一个考中,算是之前的水平。
但他们并不沮丧。
有安丘模板在那,他们一定也能成的。
现在看到纪大人派车来接,更是感动不已。
出来的时候三月中旬。
如今再回来,则是四月中旬。
等轰动一时的安丘县秀才离开之后,州城对此依旧津津乐道。
十个秀才啊。
这概率也太高了。
他们家学生,能不能也送过去读书?
那肯定不行,因为人家只收安丘县的读书人。
而且人家读书风气兴起,自家位置都不用的。
用钱买?
别做梦了,那安丘县可是富裕地方,你要花多少钱啊。
说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40-50(第3/38页)
这时,不少人沉默了。
安丘县,富裕地方。
看看这两个词放一起合适吗。
但细数下来。
每年大赚一笔的制糖作坊。
以及大宗油菜籽买卖,再加上常年细水长流的菜籽油售卖。
这些发展让安丘县与众不同。
没看到人家道路都修了?甚至连最好的农具都用上,就连匪贼也被挡在门外。
所以现在的安丘县,就是富裕地方。
谁能想到一个举人出身的县令,竟有如此才能。
那问题来了,安丘县,或者说纪楚推行的棉花,真的差吗?
真是富贵之家不可用吗?
估计关于棉花的争论还会继续。
但安丘沾桥,以及其他七个县早就做准备了。
州城这边还在考试时,几个地方便在分今年的棉花籽。
主要是沾桥安丘,以及阳顺三县来分。
其他四地先在官田试种,要看看产量,以及种植方法。
毕竟直接推行开,大概是不成的。
但说起来,他们这几个地方,棉花不能多种,油菜却种得极好。
估计也是看到安丘县的经验,所以开始推行。
这样反倒不错,因为纪楚手里的棉籽实在太少了。
去年官田剩下的棉籽,以及从下面收购加起来,也不过三千来斤。
按照现在的情况,顶多种三千亩地。
安丘如今六千多户,沾桥九千多,阳顺也有五千多。
就算去掉不想种不能种的人家,那也不够分的。
最后勉勉强强,但凡想种棉花的,每户分的三四两种子,大约能种两分到三分地。
第一年大范围的种,还是谨慎点好。
而且占用各家田地也不算多,不耽误他们轮耕其他农作物。
阳顺县实在没想到,孔师爷本以为,他们只能得到安丘沾桥两地剩下的,所以做好少种的准备。
实际上分棉籽时,纪县令还把他们考虑上,分得尽量公平。
纪楚的意思是:“阳顺县百姓既然愿意,那肯定要支持,否则会寒了他们的心。”
他推广棉花并不指望当几个地方的百姓挣钱,是保命用的,自然越多人种越好。
不过除此之外,纪楚单独留了二十斤棉籽,跟蜂蜜一起,送到常备军那里。
这并非因为常备军愿意卖淘汰的马匹给他们,那马匹明码标记,纪楚没有占便宜,而且说好的送些糖去,也填补了人情。
纪楚送给常备军棉籽,完全出于对军队的考虑。
冬日里,普通百姓还能窝在家里。
可将士们却不成。
特别是巡逻的将士,那北风一吹,整个人都能刮透了。
倘若军中能有御寒衣物,对他们来说会非常好。
当初他请求常备军帮忙训练乡兵,大约知道军中会答应,却没想到答应得那样爽快。
派来的黄总旗还是本事高强的忠义汉子,训练有素不说,对百姓的损失真心实意心痛。
若军中的人不是心向百姓,是不会派这样的人过来的。
前段时间还提醒他,说要注意匪贼抢不东西狗急跳墙,甚至在预备出骑兵相助。
这样的边关将士,让纪楚如何不感动。
所以这些棉籽,是他替百姓们给的,感谢他们守卫边境。
想来,再等棉花种得多一些,将士们说不定还能分到棉衣呢。
只不过在这之前,周大人的名声是别想洗白了。
好在周大人对此看得很开,跟他来往书信里还在调侃。
这也是没办法。
如今种下的是非洲棉,种植范围有限。
适应范围更广的亚洲棉还没见踪迹,或许就在某个角落等待发掘?
其他先不说,那棉籽以及棉衣送到军中,不用多说,已经让常备军的将士们知道好处。
别看现在都四月份了。
可东西好不好,实不实用,他们最明白。
同棉籽一起送去的,自然还有白花妹成书的《棉花要术》。
而送过来的东西,除了纪楚买下的三匹骏马之外,竟然又多给了一匹。
其中意思不用多说。
双方虽未交谈,却明白纪楚的想法,并表示感谢。
多出来的马匹让纪楚有些为难。
不过想了想后:“送给白婆婆。”
需要托人情才能购买的好马,送给白婆婆?!
她老人家翻过年都七十六了啊!
怎么骑!?
纪楚笑:“这可不是马匹,是白婆婆的荣誉。”
常备军感谢赠送过去的棉籽跟棉花要术。
这里面,自然是白婆婆功劳最大。
所以这马儿,必须送给她老人家。
李师爷等人听了之后,也觉得没问题。
不过白婆婆应该想不到,她快带到土里的东西,如今能换来如此荣耀。
这甚至激励很多老人家,原本觉得自己是个拖累,可事实并非如此。
现代获取知识非常便利。
但古代学习经验,还是要老人家口口相传。
这虽是文字不通的弊病,却也证明家里的老人确实是宝贝。
纪楚现在就等着秀才们回来,他就能去沾桥县送马匹。
现在四月二十五,想来也就两三天的功夫,大家就能回来。
纪楚还让宋教谕不要激动了。
好好准备祭祀才是正理,今年出了这么多学子,是个激励众人的好机会。
趁着这段时间,纪楚想教乐薇骑马,之前乐薇跟着他学过,可他那会技术不精湛,难免有错误。
现在两人一人一匹,教得更快。
正好是制糖作坊开张的时候,来往于现场跟罗玉村之间,也是教学的时机。
事实证明,还是通勤最能练习驾驶技术。
本就有些基础的陶乐薇,很快就能自如骑行。
从此她也要骑马上下班了。
纪楚暗道,他们夫妇俩还真是一模一样啊。
至于侄儿纪振,纪楚都懒得管。
他早就会骑,而且一个大小伙子,何必去管。
三匹里,两匹都有归宿。
最后一匹马儿,自然是李师爷的。
李师爷得知纪大人买马时也带了他,瞬间红了眼圈。
要说本地产马,说不上昂贵,可从军中买是花了人情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40-50(第4/38页)
而且纪大人给家人买时,还带了他,这如何不感动。
想当年他们都在一个村子,见面自己还喊楚哥儿。
如今时光荏苒,纪楚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英才。
他跟着纪大人,真的没错。
能遇到赏识看重自己的上司,真的太难得了。
纪楚与李师爷并未多说,只是拍拍他肩膀。
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一起从家乡过来,一起把这地方建设起来,便是并肩同行的战友家人。
四月二十九。
差役们来报:“纪大人,夫子秀才他们回来了!”
十个秀才啊!
都穿着青衿。
那场面实在太壮观了。
或者说十一个,沾桥县的几个读书人同行回来,都在往衙门赶呢。
他们安丘县,什么时候同时出现过这么多新秀才?
不少百姓听了,说什么都要来凑凑热闹,甚至有人当场想招女婿。
等纪楚到衙门门口时,围观秀才们的百姓越来越多,简直是迷你版的举人中榜,状元游街。
纪楚看得好笑,那林元志已经被众人拉着问话。
州案首啊!
安丘县头一个!
但林元志挠挠头,小跑着来拜见纪大人。
他是州案首如何,以后若有幸考上举人甚至进士又如何,他林元志永远都是纪大人的学生!
纪大人永远是他的榜样!
第42章
安建三十三年, 五月初。
自从十位秀才回来之后,不少百姓都来县城看热闹,竟然把边关县城挤得水泄不通。
当然, 也因为预定的道路已经修好。
镇子村子来现场更方便了。
再加上来往牛车马车也多,随便搭一辆, 最多一个半时辰就到地方。
这也让更多人愿意从村子里走出来。
县里衙门, 加上县学,以及大户们凑出银钱。
就在县学附近摆了流水席面, 只要说句祝福的吉祥话,必能来吃席面。
原本要说要摆个七八日, 最后想着马上夏收,这才只摆了三天。
而那十个秀才每日都要到场,毕竟是为了看他们的。
为首的林元志是重点“参观”对象,各家的孩子们个个都要来见一见,家长还会道:“以后要像林秀才学,听到了没。”
林元志自己都无奈了, 反而是去年唯一考中的张秀才非常理解。
去年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张秀才原本只是来祝贺, 没想跟林元志聊得十分投缘。
因为他们说着说着, 竟然达成一个共识。
“还是感谢纪大人。”
“没错,是纪县令重新办了县学, 才有我的今日。”
“不仅如此, 还要学纪大人的本事, 他对我们并不是刻意照顾, 而是因为他会照顾所有人。”
书生也好, 匠人也好,耕农,佃户, 甚至流民。
纪大人都在想办法对他们好。
没看到制糖作坊做出的蜂蜜有多香甜。
没看到马上夏收,田地里麦子金灿灿的。
甚至连夏收之后的棉花种子,也都提前安排好了。
林元志年后一直在读书,虽然知道整个县都在修路,但考完试回来,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
不管是回来的官道,还是回乡的道路,怎么会这样好?
下了两场雨之后,道路也不见泥泞,行走非常方便,跟之前对比起来天壤之别。
总之两人聊着聊着,只觉得双方说的,正是自己想的。
于是张秀才跟林秀才两人自然成为好友。
连着三日的流水席,激励不知多少学子的心,也让更多家里愿意送孩子去上学。
看看人家读书人的排场,以及读书的便利,这都不用多说了。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