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40-15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不然这么久的辛苦都白费了!

    三个多月长途跋涉,日夜兼程,不少人身上还有病痛。

    不能就怎么算了!

    可那东家一出来,指了指后门的人,那些人面露好奇,皆看着要工钱的伙计们。

    “看到没,你们再闹事的话,就真的滚蛋,他们都等着找活呢。”

    “我家是开工业作坊园呢,里面有十几家作坊,想来干活的伙计,排着长队呢。”

    淮州地少人多,做买卖的人也多,自然而然聚集大量人口。

    人口一多,劳动力就廉价。

    这里面还有不少读书人,都在等着找活干。

    毕竟这是作坊园,里面还有不少数科夫子,能在这里面做伙计,那可是求之不得的。

    刘新春身后不少伙计互相看看。

    还是算了吧,养家糊口比较重要,现在找个事做不容易。

    这么想着,不少伙计老老实实去干活。

    刘新春深吸口气,也准备忍下来。

    谁知道那东家直接把他拦住,上下打量他:“本来以为你是个踏实肯干的,才带你出去历练,没想到带头闹事,这谁敢要你?”

    这种刺头,还是早点踢出去的好。

    在昌河州那会,也是这人想留在那边,让他不得不涨月钱。

    刘新春被推搡出去,门口不少人都盯着他看,还有个胆大的直接道:“东家!那你们店里少了个人,我去行吗?”

    东家见他上道,还真让他进门了。

    纪楚一手扶起的工业作坊园,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难进得厉害。

    就算是这刘新春也都是识字的,现在说不要就不要。

    刘新春紧皱眉头,倒是没像其他人想象的那般,竟然没有后悔,更没有迟疑,直接扭头就走。

    这么好的差事,就不要了?

    他不会有更好的去处吧。

    听到其他人的疑惑,这刘新春竟然回道:“对!我要收拾行李,回昌河州!”

    哪?

    回昌河州?

    东家一惊,就听那刘新春道:“纪大人待的地方,肯定没错的。”

    “我劝你们也不要在这做事,这东家出尔反尔,做不成大事,再者工业作坊园不是名头好听就行,还要有真正的技术。这里不过新瓶装旧酒罢了。”

    “这些滥竽充数的地方,早晚会被取代。”

    现在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什么工业作坊园,但真的做出点什么东西了吗。

    恐怕没有吧。

    刘新春毫不留情面,明显早就发现这里的问题。

    这也是他当初想留在昌河州的原因。

    可一个是东家要给他们涨月钱,还有就是这边还有家人,最后还是被劝回来。

    但回家之后经历的事,让刘新春再次下定决心,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想过好日子,必须做出改变。

    既然淮州不行,那就去其他地方。

    昌河州跟岐州天高地阔的,就去那!

    等刘新春回到家时候,身边已经跟了四五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家道中落,有的贫困潦倒,有的家里有病人。

    总之都是身无长物的。

    在这淮州既没有田地,也没有住所,跟家人挤在一块,每日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零工做。

    不是他们不想做事,是这里人多地少,机会也少。

    浙东这些年的情况已经好多了。

    隔壁薛明成薛知府已经清查不少士族大户,在努力抑制土地兼并。

    可这些事,颇有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毕竟土地就那么多。

    再细细地分,还是不够的。

    用现代的话讲,一块蛋糕就那么大,再怎么分,都会有人不够吃。

    虽说工业作坊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甚至缓解了许多地方科举压力。

    但这作坊园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都知道改进技术能赚钱,但投入技术,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所以现在的作坊园良莠不齐,却成许多东家敛财的手段。

    刘新春识字,读过书。

    跟着他的几个人里,更有一个秀才。

    几个人商议过后,便决定过完年就去昌河州。

    不是现在不想去。

    而是知道那里有多冷,必须做好准备。

    跟刘新春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

    现在各家基本有两个去处。

    要么是去闽地,出海看看,要么就去昌河州,现在又多了个岐州,似乎也是容身之处。

    又要走?

    淮州知州听了,只觉得心累,还有本地士族过来上报:“又有佃户要走,明年的田地谁来种啊。”

    这知州也烦了,直接道:“你们要是对佃户好些,他们会走吗?”

    最近几年里,发生这种事也不是头一回了。

    刚开始那会,大家如临大敌。

    但见朝廷没反对,甚至鼓励百姓去边关建设,那大家还能说什么。

    好在平临国人最多的地方,最不缺的,还是人。

    这批佃户走了,另一批就上来了。

    所以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40-150(第9/34页)

    家也都习惯,无非是人员流动快一些。

    再说了,那昌河州要真是好地方,人会那样少吗?

    前些年跑过去的佃户,有些受不住冷,已经回来了。

    所以就刚开始热闹,之后去的人并不算多。

    按照大家的想法。

    昌河州跟曲夏州情况应该差不多。

    人家曲夏州也是边关地方,靠着十年来的发展,自己人口慢慢增加。

    从之前的四十多万到如今六十多万,那要一个过程。

    那些士族被知州训斥一顿,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们认为,这次情况,应该跟之前不一样。

    但具体哪里不一样,还说不上来。

    算了,反正这里地方好,有无数人等着过来种地呢。

    至于提高佃户们的待遇,还是再等等吧,哪有那么简单的事。

    在隔壁当知府的薛明成脸色极为难看。

    说起来,他来浙东先当知州,之后提拔为知府,看似升任了。

    可当知州的时候,还能做些事。

    调到这里做知府,却颇有些寸步难行之感。

    无他,此地各项势力盘根错节。

    不少士族的田产是从平临国初期就赐下的。

    再往前追溯,甚至能到前朝。

    说白了。

    前朝这些士族就在兼并土地了。

    战乱过后,他们又投靠新朝,原本的土地不仅没少,甚至还增加。

    就算有些起伏,可大片大片的土地,依旧握在他们手中。

    如今的田产,如果一定要追查,就要去查百年前,前朝的账目。

    这样肯定是不成的。

    再加上各家把尾巴扫得干净,很难抓到把柄。

    薛明成现在才知道,纪楚不来这里的原因。

    土地兼并,自古就是极难解决的问题。

    不是说纪楚解决不了,而且这里刚解决,很快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薛明成站在书房里,他只觉得自己好像苍老了许多。

    土地兼并资产聚集,难道真的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吗。

    纵观历史,都是亡国之象。

    他越想越难受,忍不住给纪楚写信。

    想他在曲夏州的时候,那会前途未卜,自己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吏司右都事,也不会这般消沉。

    实在是被这些士族折磨久了,心气都没了。

    在他看来。

    平临国外患解决得差不多。

    只怕这内忧,很快就会凸显。

    “纪楚在就好了,他肯定有解决之法。”

    纪楚收到信的时候,颇有些无语。

    就差回他四个大字,伤春悲秋了。

    有那时间,不如好好整顿一下你任下的工业作坊园。

    旧势力无法撼动,就重新势力下手啊。

    别再想感伤了,赶紧干点实事。

    事实上,纪楚回信期间,从豫州到江南一带,各地官员都在忙碌。

    越是冬日,大家越是焦急。

    就连京城也不例外。

    原本还有时间感伤的薛明成提起精神,带着手底下官员提前准备。

    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提前准备水利工具。

    以及,祈雨。

    漳兴四年,十月底。

    迄今为止,平临国许多地方,已经半个月滴雨未下。

    不少人都觉得空气里雾蒙蒙的。

    这不是个好征兆。

    有经验的老农看着天,忍不住道:“都说三年丰,三年歉,六年一小灾,十二年一大灾。”

    “这是不是要有大灾了。”

    话并不算吉利,却是千百年总结的经验。

    要说这些年的气候,也并非一直都好。

    像曲夏州那会,就出现过轻微的旱情,那一年大部分粮食都减产,也就纪楚所在的沾桥县水利建得好,收成不算太差。

    但水这东西,不会凭空出现,有些地方没水就是没水,谁也没有办法。

    京城皇宫。

    皇上恨不得一天都住在祈雨殿。

    即使身边有人宽慰,说天灾很正常,先朝在位时也有几次旱情,最后都缓解了。

    而且今年才十月份,只要年前雨雪正常即可。

    幸好今年的粮食已经收了,这算是安慰。

    纪楚自然也知道这些事,他脸色微变。

    这种事,除了祈雨之外,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当然,还要上书,让朝廷提前备粮用以赈灾,以防不时之需。

    皇上自然采纳这个建议。

    他这皇位能坐稳,靠的便是爱民如子,才有如今的名声。

    不能把他的英名毁在这上面。

    虽说内地跟昌河州相隔千里。

    但那里的事,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州衙门的事。

    这里的官员来自平临国各地,其中不少人的家乡也滴雨未下,着实让人心里发慌。

    “家里二十天都没下雨了,水塘都要干了。”

    “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的。”

    “明年粮食肯定会涨,让各家都囤粮,好过了灾年。”

    其中的杜通判更是傻眼。

    他的调任文书已经下来了,正是去浩洲当知州。

    从监督职能的通判做实权知州,还是去粮食重地做知州,原本是好事。

    杜忠杜通判甚至做好准备,还能从纪大人这里借点好粮种,以及整理成册的肥料指南带到任地。

    早早做了准备,到时候再新任地浩洲大干一场。

    也提高一下当地粮食产量。

    现在好了。

    人还没去呢,浩洲就有了旱灾。

    这可不是京城那边针对他,吏部调令远在旱情之前就下来了,就是等着内阁以及皇上审批。

    可以说早就板上钉钉的事,确实想让杜通判升一升。

    现在好了。

    谁也没想到,突然有旱情啊。

    杜通判连连叹气:“就盼着赶紧下雨雪,浩洲旱情能缓些。”

    前段时间,大家还在恭喜他高升。

    现在变成这样,难免心灰意冷。

    这种事谁也没有办法。

    在天灾面前,人们的努力确实渺小。

    即使是纪楚,此刻也只有祈雨的份。

    眼看昌河州的雪越下越大,衙门的官员打起精神,准备准备要过年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