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30-4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bsp;   “张大人……”

    几人听了冷汗直流,沈清和什么时候将他们的底裤都查了个底朝天!

    徐翁眉端一拧,看向身后诸人:“竟有此事?”

    众人支支吾吾,终于破罐破摔,指着沈清和道:“你又有多光彩,就这么些日,你就招了不下百人,就连…就连我们的佃农也荒废了土地,去了你那里,被迫签了卖身契!就算你想和我们打对堂鼓,也不能如此鱼肉乡民,残民以逞吧!”

    他们立住了脚跟,即刻便对沈清和的所作所为大肆批驳,力求将徐老拉回同一战线。

    沈清和只在椅子上一靠,笑盈盈道:“谁和你们说,我逼着人签契,将郡中百姓都招做奴仆了。”

    “难道不是?”

    “在我手下做事,顿顿有蒸饼有粥食,另结工钱,这条件想来是丘泉郡数一数二的吧,郡民到我手下做工有什么问题?”

    “诸位囊中羞涩又吝啬抠门,就别眼红我有万贯家私,请得起人,还检举到徐老面前,却对自己的阴私行径遮遮掩掩,这等严已律人宽以待己,实在不配为郡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在清北考科举》 30-40(第3/18页)

    少年郡守每说一个字,他们的脸色便白一分。

    沈清和竟自掏腰包,用私蓄好吃好喝养着这些郡民?!

    不怪他们从没想过这个可能,而是古往今来,从没有人这样做过!

    图什么啊!

    官民隔别,士庶隔别,已经在大雍上下蔚然成风,所求抱负不同,沈清和自然不会和他们掰扯这些。

    “不过有一点还真说对了,我确实不欲与你们再多纠缠,也烦了你们在府廷中指手画脚,丘泉郡成了我的一言堂又如何?”

    在京都被门阀压着,人家百年大族,他确实也没办法,没道理在这鸟不拉屎的丘泉郡,还要受这鸟气!

    众官被他的狂言一骇。

    “田琦,褚庆生,梁参商……”沈清和一连报了数个名字,都是今日在徐翁身后的拉大旗作虎皮,聚众来声讨的官员。

    “既然你们不愿听从我这个小小郡守的,那就辞官赋闲去。”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他们早已听说这郡守是遭京都厌弃,才贬来的丘泉郡,虽说郡守有辟除权,但丘泉郡官员显少调动,左右关系紧密,他怎敢一下动这么多元老!

    竖子尔敢!

    这回徐翁也不赞成,他上下端量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虽是伶牙俐齿颇有能耐,但为人处世也太不圆融,就算是他人有错在先,如此意气用事,怎能在官道上走得长远?

    他捋了捋白胡,语重心长道:“这些都是你的同僚,都曾是乡里定品出的人才,你这样不是叫所有人都难看吗?”

    沈清和一巴掌拍在桌上,面上笑道:“老先生,时代变了,现在是科举制而不是察举制,难道您要做迂腐遗老?”

    徐翁脸色变了,“你这是存心和丘泉郡旧臣作对?”

    “非也非也,我只和败法乱纪的人作对。听说您的女婿也在府廷里任职,献田一事他似乎也有参与……这么说您是要庇护这些知法犯法之徒?”

    徐老面色变了几变,不说话了,只是定定站着,没有退让的意思。

    沈清和叹了口气,“我在京中也听过徐老清名,没想到告老还乡后竟改头换面,临到头来晚节不保,声名扫地,我是拦也拦不住。”

    年轻郡守走到桌案后,柜上用红布盖着块凹凸有致的长条形物体,伸手一揭,布下正是把剑鞘乌金的长剑。

    沈清和慢条斯理的将剑抽出,寒光一闪,落在了徐老脖间。

    众人为他的大胆行径惊惶,沈清和是失心疯了,竟敢将剑架在徐老脖子上!

    这也正好让他们看清了长剑全貌,剑身花纹细凿,纹刻北斗七星,通体泛着银色波光,他们虽没见过,但也听说过剑有北斗……正是尚方天子剑!

    天子亲信才得此剑,有先斩后奏之权,不是说沈清和被逐弃京都,怎么、怎么……

    众人发指眦裂,见剑如见君,纷纷下拜。

    沈清和语气生冷:“就是察举制,也按‘孝廉’选人,孝不孝我是不知道,这几千亩田产可算不上廉。徐老,你偏听偏信,包庇奸佞,老朽无能,为德不终,我替陛下行道,斩了你这不忠不义之人,再好好和你身后的人清算!你服还是不服?”

    徐翁颤颤巍巍跪下,直了大半辈子的脊梁佝偻下来,“臣,臣……”

    沈清和将剑身往人身边再贴了贴,这古稀之年的老人瘫软在地。

    沈清和的愤怒也消减些,他也没真想杀人手腕一转收回长剑。

    “念在你曾尽心为朝廷办事,又年事已高,就留你条性命,良宅良田与恩例荫补悉数归还,不得再提从前殊荣!”

    辛苦半生,一切化作泡影。

    一朝脏污狼藉,声名扫地。

    沈清和剑锋一转,指向他身后跪拜之人,“至于你们这些好事之徒,我管你们在府廷是沾亲带故,还是手眼通天,既然不愿意辞官,那就让我来革职削籍,统统滚回去种田!若有异议,大可再搬救兵来,我看看谁本事大,能叫我改了主意!”

    他长剑所指之处,噤若寒蝉。

    新郡守手执尚方宝剑,革了数位大人职,连致仕的徐老也被查办,一夜间传遍整座府廷。

    人是雄赳赳进去的,又是灰溜溜出来的。

    消息传进薛不凡耳里,他手中酒杯啪嗒掉在了地上,酒液流淌而出,成了汪小洼。

    “那还有假。”官员唏嘘道:“这回你的消息可错了,不想他小小年纪,竟真深得陛下器重,幸好你我二人不曾为难过他,不然他事后清算的就是我们了。”

    “不过这下处处风声鹤唳,是以这位新郡守马首是瞻了,你说我们是不是该先下手为强?你阔别京都多年,跟着他说不定还真能回去,不至于在这里蹉跎岁月,就这么几年,我觉得和过了小半辈子似的……薛兄,薛兄?”

    薛不凡茫茫然转头。

    “陛下赐他天子剑……还许他这般恣意妄为……?”

    “也许是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薛不凡不语,只幽幽念道:“式微,式微,胡不归?……”-

    矫健的白鸽一路南下,将邈远的消息传入幽深宫廷。

    晋昌捧着细小的竹筒,赶忙呈送到昭桓帝面前,“北边养的鸽子,许是都尉的消息。”

    昭桓帝正在静读,闻言放下书卷,拾起竹筒,将里头一小卷字条抽了出来,细细阅过,眉宇舒展。

    陛下每日午后读书时不许任何人打扰,但对西北旧部多有看顾,那边来的消息都要第一时间看过,故而晋昌收到信便巴巴地送过来,看神情该是错不了。

    “是北边的消息,不过不是都尉的。”

    年轻帝王走到御桌前,将纸卷摊平放好。

    晋昌好奇:“那是……”

    昭桓帝瞥他一眼,但眉眼含笑丝毫未动气,晋昌便装模作样捂上嘴。

    “他在那旮旯地方,竟然还能生出一箩筐事,真是个小惹事精。如今朕鞭长莫及,他得吃上不少苦头,好好磨磨这性子。”

    晋昌眼珠一转,随即喜笑颜开:“是我这刑余之人没想到,能得官家如此记挂,还得是小沈大人了!我记得陛下曾说过‘少年意气也不是坏事’,小沈大人是有福气的人,自然到哪里都能逢凶化吉,大有作为。”

    这小沈大人一走,陛下的话都少了,平日只觉龙威深重,这么一比才知道原是有知心人陪着,陛下才能舒怀。现在瞧,小沈大人的一封信都能叫龙颜大悦,他们铆足了劲也没这个本事。虽是北贬,但有天子记挂,比京官还受青睐,看来是归京在望啊……

    “就你嘴贫。”昭桓帝笑骂一句,铺开笔墨写回信:“朕给他选的地方虽僻远,但人际关系也简单,在远点还有遥叔坐镇,出不了大事。也好,免得他每天和人逞凶斗狠的,互戳心窝子。”

    看这字里行间,也挺有精神气,想来在丘泉过得也不憋闷。既然想要采铁矿,那便采吧,他有此志,若是能成,日后升调履历也是亮堂的一桩。

    “快要年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在清北考科举》 30-40(第4/18页)

    了,你讲信送出后,另找差役送份年礼,这一路山高水远,正好赶上趟。”

    晋昌连连称是:“陛下如此关心,沈大人收到要乐开花了……”

    第33章 33 666工作制

    收到宫中传出的准奏前, 平原上的筒形巨物已经已经开始运作,两面都架了云梯,一边投石炭, 一边投铁料,清北五人聚集此地, 指挥的加铁还是加炭,间隔着还要洒些石灰和炉渣, 分配在高炉工作的汉子将一簸箕一簸箕的东西倒进炉子里。

    上次郡民见过土窑烧出了木炭,这次对炉子能吐出些什么, 心怀饱胀的期待。

    虽还没收到昭桓帝明旨, 但沈清和与遥光再三保证好话说尽, 说是陛下定然同意, 若有枝节横生, 他一人承担所有责难。

    遥光坐在一块草垛上, 唇边衔着根麦秸。心道他也就是试试, 从前是文官近臣, 又不是工部出来的铁官,成不成的还是未知数呢……别以为炉子建的高就能成, 嘴仗打不过这小郡守,到时候冷灰爆豆, 指不定还要他来安慰。

    “纸上得来终觉浅, 书上虽有描述,但剂量用材都有差异, 若能就地找到最优指标, 也能造福后人。”

    沈老师是这样说的,几人深表赞同。

    朗新月记忆力好,分配到了记录的工作, 手中炭笔动得飞快,准确记录着每次加料的次序。

    这可是在炼铁啊!若不是跟来了丘泉郡,他们穷尽一生也只能是在书里读到,无法亲眼得见这毕生难忘的场面。

    而且老师还说过有发布清北刊物的计划,游洛都已经有了题材,他们要是落于人后岂不是太丢人了?作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定要好好争上一争的!

    基于此,他们一日都守在炉边,等着第一手资料。

    “呦呦,出来了出来了。”

    “这是,这是金子吗?!”

    “几块石头,竟能烧出金子来!”

    围观者在惊呼,纷纷跪在地上,朝高高的炉子下拜。

    炉子在长久炼制时,几乎是没什么声音的,大开的出铁口前,散发着赤红色金光的浓稠液体却噼里啪啦流淌,裹挟着未化的块状物。

    学生们没时间和民众解释,疾步走上前,判断着铁水状态,口中念念有词:

    “和书上记载的完美状态不一样。”

    “炉子里温度还是不够高,若能将铁矿弄得更碎些就好了。”

    “快快,拿去过水淬火,再过会儿这些就成废料了!”

    遥光不是没见过炼钢之景,但这和他记忆中的大相径庭,他看着几人火急火燎跑走,将化开的铁水转移到河边,心中五味杂陈。

    这还真给他们炼成了?

    他看了看眼前的高炉,又看了看远处又在呼呼生烟的炭窑,开始真心认可陛下书信里,对这小郡守评的‘才华横溢’了……

    ……

    丘泉郡第一件手工制的铁锄头新鲜出炉,年轻郡守爱不释手的来回把玩。虽然做工还是粗糙,但等日后做出模具,就不担心量产了,西北的土层坚韧,有了趁手工具,种起田来定能事半功倍。

    这把锄头要收藏起来,若以后建地方发展博物馆,还能挂起来展出,作为丘泉郡打开工业大门的第一炮!

    沈清和来回欣赏完,爱不释手的将锄头放下。

    他的案头摆放着两大张黄纸,左边的上书‘清北书院重建计划’,字符尚且疏朗,不时有圈圈点点,信手而写,还未有章程。

    扩建一个有规模的书院需要什么,资金,师资,生源……

    沈清和罗列了一排,但很可惜,现在哪里都不具备,只能先暂时搁置。

    他将视线移到另一张纸,字迹密密麻麻,已经能叫人看得眼晕。

    ——标题正是‘丘泉郡府廷工作管理制度(待补充)’。

    将这张纸拎在手中,指尖弹了弹标题,少年郡守甚至露出一个险恶微笑。

    书院重建不了,那就肃正一下工作上的惫懒之风吧,正好这个他擅长-

    这是那晚接风宴后,丘泉郡众官员第二次齐聚,见官员队伍里还有老人,沈清和很有善心的为每人派发了个蒲团,大家济济一堂,比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