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70-8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瞎话呢?

    谁不喜欢,谁要把这《千秋金镜录》撕掉,他才没有1

    天幕知不知道自己被那么多的人看着啊?

    能不能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的话被大臣听了,明天他的案上又得多多少本折子呦。

    真要命,天幕不批折子,天幕不知道这其中的心酸苦楚啊。

    且他的好爱卿怎么能和李林甫那个口蜜腹剑的人相比呢?

    就是因为李林甫他不送这种《千秋金镜录》,才让他在耽于享乐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他两只眼睛睿智着呢,不要想着蒙蔽他。

    “李隆基会喜欢吗?他当然不喜欢啦。”

    张九龄眼神里的光散去一半,但依旧执着看着李隆基。

    他们说的都是假的,陛下您会喜欢的对吗?

    我不相信后人说的话,我只相信陛下您说的话!

    李隆基被予以这样的信任,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哪里敢说自己不喜欢,他只觉得此刻若是回答了不喜欢,那就会成为被唾骂的千古罪人。

    事情就是那么严重。

    李隆基在自认为不能辜负张九龄的这份信任,他坐直了身子,斩钉截铁:“这样的生辰礼,朕很喜欢!”

    张九龄满意了,一副我就知道一定如此的模样。

    现在的陛下很能听进去劝,谏言这种东西,知道了是为江山社稷好之后,就会越来越喜欢听的。

    于是百官的眼睛和张九龄一样,亮晶晶的。

    他们听到了什么,他们听到了陛下喜欢!

    虽然现在的陛下没有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但陛下总是要过生辰的。

    封禅之后陛下不是还规定了寿礼不该超过多少银钱吗?

    这种《千秋金镜录》甚至不需要花钱!

    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根据这册子的薄厚和里面的事例,来彰显自己的用心程度。

    好寿礼啊,到底是张公明智。

    他们以后也要送这种东西!

    于是在这次天幕过后,百官齐送《千秋金镜录》代替天幕之中的金镜,成了百官必送的寿礼,这甚至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长久流传了下去,也算是简陋寿辰之中的一大盛观了。

    【李隆基肯定不喜欢。张九龄送这礼物是劝谏用的,是给他添堵来了。来看看张九龄都说了什么添堵的话吧。张九龄跟李隆基说:“普通的镜子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模样,看镜子能正衣冠,但是读历史能知兴替,我写的这《千秋金镜录》里面,全都是国家兴亡的道理,希望陛下能好好研读。”】

    【李隆基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年轻的他了,他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啦,哪里还能听得这种话。他不仅不觉得自己享乐是衰亡之相,甚至觉得国家已经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他还觉得张九龄现在和他说这些话真是下头,好感全败光了。】

    上一秒说着“朕十分喜欢”的李隆基,就在这一秒被啪啪打脸。

    他忙不迭看向张九龄。

    果然,张九龄的眼中不复之前的光彩。

    李隆基心里急啊,快看看他的好爱卿,大病初愈坚持来上朝,站了那么久了,脸色越来越白,现在听了天幕的话更是摇摇欲坠。

    “真是下头。”

    “好感全败光了。”

    他怎么能和柔弱的张爱卿说这样的话呢!

    张爱卿给了他那样的期待和信任,他如何能这样辜负。

    李隆基看着摇摇欲坠却依旧挺直腰背竭力站好的张九龄,开始自责起来。

    他真该死啊。

    第73章 (视频) 李隆基心虚:我才不怕妖怪!

    李林甫觉得自己白听了。

    天幕刚刚说的话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天幕说, 张九龄给陛下送了个《千秋金镜录》,惹得陛下厌烦了他。

    但现在陛下他根本不是厌恶臣子上谏的模样,如何会厌恶张九龄给他送《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70-80(第7/31页)

    秋金镜录》。

    陛下甚至反驳了天幕的话, 直接了当告诉张九龄,也是告诉大殿内的所有朝臣,他喜欢这个《千秋金镜录》。

    陛下是用这样的方式让所有人明白, 他和天幕中的那个陛下已然不同了。

    所以依照现在的情况, 怎么看张九龄都不像会失宠的样子啊。

    李林甫叹息。

    要不, 学学张九龄?

    就是坐不到更高的位置, 至少也会比宇文融这货爬的高吧。

    【爱和不爱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李隆基宠爱武惠妃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后来会出现一个更得他喜欢的杨贵妃。张九龄也是如此, 在他得宠的时候, 他自然没有设想过自己失宠的那一天。】

    闭目小憩的武惠妃睁开了眼。

    自上次天幕结束后,她一向懒散的眼睛有了些许色彩。

    杨贵妃……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个未来的杨贵妃是她的儿媳,在她死后, 陛下把杨贵妃当成了自己的替身。

    想了又想,武惠妃讥讽一笑。

    帝王之爱真是可笑。

    至于这个儿媳……

    依照陛下对她的宠爱, 这个儿媳一定是她自己选的, 能得她的青眼, 被选为她的儿媳, 想来是不可能差的。

    不仅不差, 说不准还跟自己的儿子两情相悦。

    陛下这是干了抢子之妻的事情。

    武惠妃边想着, 边觉得腹中刚吃的糕点在往上翻涌。

    一些骂人的话到了嘴边, 又生生被她咽了下去。

    她现在可没死呢, 抢她的儿媳, 是要在她的面前跟她的儿媳你侬我侬卿卿我我?

    现在不仅仅陛下知道的天幕,她也知道了天幕,这一回她不可能再让杨贵妃进宫。

    武惠妃喝了几口茶,最终把胸口那种不适的感觉给压了下去。

    究竟是哪个儿子的媳妇呢……

    她现在的儿子可都还没有媳妇,一切都还来得及。

    【李隆基开始逐渐疏远张九龄了,张九龄自然感受到了。皇帝的宠爱不再,他自然要找回这份宠爱。收拾好自己难过失落的情绪,张九龄开始试着重新挽回李隆基的心。】

    【但张九龄的性格放在了那里,他注定不会变成现在的李隆基所喜欢的模样。李隆基对张九龄的疏远,不仅仅是张九龄本人感受到,李林甫也感觉到了,他知道,自己出手的机会来了!】

    [感觉张九龄惨兮兮的。]

    [完了呀,李林甫这指定要说张九龄的坏话了。]

    [让我听听,是怎么个事儿?]

    李林甫也十分期待这部分的内容,他拉长了自己的耳朵:让我看看,是怎么个事儿?

    或许在这部分的天幕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

    李林甫明显提高了注意力,宇文融哪里能没看到。

    他也跟着一起提高了注意力,甚至往前小小挪了两步,站在了李林甫的前面。

    让他也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他宇文融不是这件事情的主人公之一,但是让他摸清楚李林甫是怎么爬上去的,他一定会在紧要关头拉住李林甫的脚。

    他爬不上去,李林甫也不要想好过!

    【开元二十四年的“返都事件”拉开了张九龄和李林甫政治斗争的帷幕。】

    【唐朝长安粮食不足,将洛阳的粮食运往长安,这其中花费的成本相当之大。既然把粮食动很麻烦,那就人动好了。粮食是死的,人是活的。于是在长安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为了节省粮食留给百姓,李隆基会带着政治班子一起去东都洛阳办公。】

    【开元二十四年又闹了饥荒,十月的时候,李隆基在洛阳,此时饥荒尚未结束,但李隆基已经打算回长安了。】

    【因为东都皇城里有妖怪了,关于闹妖怪的细节,和这究竟是什么妖怪,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这妖怪闹得整个皇城的人都心慌。李隆基对皇城有妖怪这件事深信不疑,整日担心忧惧,所以尽管饥荒没过,他也准备回长安了。】

    [哈哈哈哈,李隆基怕鬼。]

    [胆小如鼠李隆基。]

    [李隆基:这个破地方我是一天都待不下去了。]

    [怎么会闹得那么严重啊,是不是有人在作怪?]

    [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是不是有人作怪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了。]

    [真想告诉李隆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妖怪的。]

    “闹妖怪”这个词在天幕上刚出现,李隆基就浑身紧绷了起来。

    妖怪,什么妖怪,皇城里怎么会有妖怪呢?

    如果有妖怪,那会不会有鬼啊。

    想到了鬼,李隆基的脸色越发不对劲了。

    高力士在一旁注意到李隆基的紧张状态,在后面小声提醒。

    他顾忌到了李隆基的面子,声音小到只有李隆基一个人能听到:“陛下,是东都闹妖怪,我们现在在西都呢。”

    李隆基摸了摸自己屁股下的龙椅,心神因为这句话稳定了不少。

    是的没错,闹妖怪的是洛阳,不是他现在所在的长安。

    李隆基偷偷吁了一口气,悄悄把脑袋上的汗给擦干净,然后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一本正经,正襟危坐。

    谁能想到呢,堂堂天子,九五之尊,居然怕鬼。

    李隆基严守这个秘密,假装胆子很大的模样。

    “哈哈哈哈,李隆基怕鬼。”

    “胆小如鼠李隆基。”

    胡说,不要讲这些瞎话,他才不怕鬼。

    “真想告诉李隆基这世界上是没有妖怪的。”

    没有妖怪?

    李隆基摇头,不信。

    但是,若是为了一己私欲,不管灾荒,执意回长安,这否太任性了些?

    不太好吧?

    【这样的大事李隆基肯定不会单独一个人就决定了,他虽然想回长安,但是他还得跟自己的大臣们商量一下。于是李隆基把当时的三个宰相都叫来了,这三个宰相是张九龄,裴耀卿,还有李林甫。】

    【李隆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张九龄和裴耀卿持反对意见,这两个人中,又以张九龄反对尤为激烈。张九龄认为,现在正是秋天,百姓都忙着收割粮食庄稼,本来长安的粮食就不够吃了,还要选在这个时候回长安,这不是摆明了扰民?最好还是在洛阳待到冬天再回去吧。】

    【裴耀卿跟着一起点头,表示自己和张九龄的是持同样的观点。李隆基不高兴了,让他等百姓收割完庄稼,那妖怪万一在庄稼收割结束之前就把他吃掉这怎么办?玩归玩闹归闹,不要拿他的性命开玩笑啊。百姓的命是命,他李隆基的命就不是命了?】

    【但因为两个宰相都是反对的,所以当时李隆基没敢说什么。张九龄和裴耀卿以为陛下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70-80(第8/31页)

    是打消了回长安的想法,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的,所以也就先后离开了。】

    【对回京这件事,李林甫是什么态度呢?张九龄和裴耀卿在的时候,他是没有发表意见的,等于在李隆基回京这件事上投了个弃权票。但是等到这两个人离开后,他就开始说话了。】

    [李林甫他搞小动作!]

    [因为怕妖怪把自己吃掉就不管农忙农险,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隆基的骚操作一向很多。]

    [可能等到博主讲到后面,我能看到李隆基更多的骚操作。]

    [说不准妖怪就是李隆基的一个借口呢?]

    [是啊,怎么别人不害怕,就他害怕。]

    听到这话,张九龄脸上带着几分不赞许的表情。

    且不说闹鬼一事是真是假,就陛下不管农忙,执意扰民他就是不赞同的。

    更离谱的是,既然陛下把他们宰相召集在一起,有意见也该是当场就说,有问题,说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陛下这是打算闷声憋一个大招,等到上朝的时候再把决定回京的事情说出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隆基摇头也不是,点头也不是。

    “说不准妖怪就是李隆基的一个借口。”

    他怎么会拿自己害怕的事情当借口呢?

    “怎么别人不害怕,就他害怕。”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