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41章 廊坊市永清县非遗-秸秆扎刻、汉服制作、核雕、上朝宴

正文 第741章 廊坊市永清县非遗-秸秆扎刻、汉服制作、核雕、上朝宴(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廊坊市香河县非遗瑰宝:安头屯中幡、烧蓝、文武高跷会与龙舞的千年传承

    在京畿明珠香河县,安头屯中幡的惊险绝技、烧蓝技艺的银胎珐琅、文武高跷会的南北交融、龙舞的祥瑞之姿,共同编织出一幅非遗文化的立体画卷。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香河人民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生的文化密码。

    一、安头屯中幡:千年幡影里的运河记忆

    历史溯源:从漕运帆影到民间绝技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北运河漕运。当时,船工们受船帆启发,将帆杆改造为表演道具,在闲暇时演练“耍幡”技艺。至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已形成专业表演团体,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接驾表演获赐“龙翔凤舞”御幡,咸丰元年(1851年)再获敕封“重兴老会”并御题“国泰民安”幡面。这些御赐文物至今仍保存在安头屯镇,成为中幡文化的重要见证。

    技艺特征:惊险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组成,表演包含100余个基础动作,形成“幡不离身、竿不落地”的表演体系。其经典招式如“罗汉撞钟”“老虎大撅尾”等,融合了杂技与武术元素:

    前把幡变换:包括起幡托塔、摘肩托塔等30余个动作,要求表演者以单手或双手托举幡杆,完成旋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

    后把幡变换:如插剑脑件、左插剑灌耳蹿裆牙件等,需表演者以腰部发力控制幡杆,展现力量与柔韧的结合。

    大挎鼓伴奏:30种鼓谱与花钹、铛铛形成复合节奏,鼓手需根据幡手动作即兴变奏,形成“幡鼓齐鸣”的视听盛宴。

    当代传承: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

    2023年,安头屯中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传承模式已形成“老会头带徒+学校兴趣班+节庆展演”的三维体系。例如,安头屯镇中心小学开设中幡课程,由第七代传人韩士全亲自授课,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2024年“龙年非遗大集”上,安头屯中幡与安塞腰鼓同台献艺,两条祥龙从门楼中腾飞而出,象征着非遗文化的生生不息。

    二、烧蓝技艺:银胎珐琅中的宫廷美学

    历史脉络:从皇室专属到民间工艺

    烧蓝技艺起源于清代内务府“银作”机构,原为皇室专属工艺。其银胎锻造与釉料配方技术长期作为宫廷秘技传承,现存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银胎珐琅器皿可证其历史。清末民初,技艺流入民间,形成以香河县为中心的北方制作体系。1904年,香河人安迪生(字迪生)在景泰蓝工艺基础上创制“宝华蓝”,以勋章、炉瓶等器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使中国烧蓝技艺名扬海外。

    工艺特征:低温淬炼的色彩魔法

    烧蓝采用700-720c低温多次烧制技术,形成彩画般透明质感:

    核心工序:包括掐丝、点蓝、烧蓝等20余道工序。掐丝需用03毫米银丝勾勒图案,误差不超过01毫米;点蓝则以矿物釉料填充,需分层烧制以避免色彩混杂。

    温度控制:首次烧制定型釉面,二次烧制提升色彩饱和度,末次烧制形成透明质感。温度偏差超过10c即导致釉面气泡或塌陷,800c以上银胎易变形。

    艺术特色:与景泰蓝相比,烧蓝釉料含更高比例的二氧化硅,呈现半透明水彩效果;银丝勾勒轮廓可使色块边界清晰度提升40以上。

    当代传承:古法技艺的现代重生

    省级非遗传承人齐兆友从事烧蓝技艺50余年,其作品《银胎烧蓝凤凰头饰》以金丝蜿蜒、翡翠镶嵌展现宫廷美学。他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培养徒弟,要求学徒具备10年以上金属工艺基础,完整掌握20余道工序至少需要15年。2016年,烧蓝技艺列入河北省第六批非遗名录,齐兆友创建香河美银花丝首饰有限公司,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银胎珐琅首饰,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三、文武高跷会:南北交融的民间艺术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