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69章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山窑遗址、霍州窑遗址

正文 第769章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山窑遗址、霍州窑遗址(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陶瓷双璧:洪山窑遗址(北宋)与霍州窑遗址(金元)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众多承载陶瓷艺术密码的古遗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洪山窑遗金元址与霍州窑遗址分别以北方民窑的典范与细白瓷的巅峰之作,构建了从北宋至元明时期陶瓷工艺演变的完整图景。这两处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宝库,更是解读中国陶瓷技术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样本。

    一、洪山窑遗址:北方民窑的千年传承

    地理与历史:晋中盆地的陶瓷渊薮

    洪山窑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以喊车沟为中心,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其创烧于北宋初年,历经金、元盛烧,至明清走向衰败,是北方持续烧造时间最长的民窑之一。

    遗址周边分布着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等十余处古窑址,形成庞大的陶瓷生产集群。

    工艺特征:多元融合的技术体系

    胎釉与造型:洪山窑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黄釉、彩釉瓷。

    胎体由早期厚重渐趋轻薄,釉色白中泛青,透光度接近现代工艺水平。

    典型器物包括支钉支烧的盘碗、婴戏荡船纹洗、白地红花划花罐等,其中婴戏荡船纹为洪山窑独创。

    装饰技法:融合定窑印花、磁州窑划花与耀州窑剔花工艺,形成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特色纹样。

    金代器心刮釉露胎、元代“介休县”铭文瓷器、明清琉璃器物烧制,均体现技术传承与地域特色。

    支烧工艺:采用三足支钉支烧法,盘碗内留三个细小支钉痕,这种工艺为洪山窑所独有,与定窑覆烧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价值:北方民窑的活化石

    洪山窑遗址出土的“政和八年”纪年模具、元代“介休县”铭文瓷器等实物,为研究宋代瓷业格局、金元技术交流提供了关键证据。

    其细白瓷吸水率、透光度等指标接近现代工艺,证明北方民窑在实用器生产中的技术突破。

    二、霍州窑遗址:细白瓷的巅峰之作

    地理与历史:汾河西岸的瓷业中心

    霍州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陈村以南的汾河西岸台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创烧于金代,元代达到鼎盛,成为全国唯一细白瓷生产中心。

    2023年考古发掘证实,其遗址规模与生产强度远超此前认知,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工艺特征:独树一帜的细白瓷体系

    胎釉与造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