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72章 山西省-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

正文 第772章 山西省-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考古双璧: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的历史解码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下埋藏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墓葬。其中,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以独特的考古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实物资料。这两处墓葬群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丧葬习俗,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一、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晋文化北进的时空坐标

    地理与历史:汾河支流的文化交汇点

    孝义西关墓地位于山西省孝义市东部,中阳楼街道西关村北,南距汾河支流孝河约1公里,地处吕梁山东麓山前冲积平原区。

    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区域进行系统发掘,共清理春秋晚期至东汉初年墓葬300座,出土铜、陶、玉器等2700余件。

    该墓地是晋中地区两周至汉代历史序列构建的重要环节,入选2024年度山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墓葬形制:从周制到汉制的转型实证

    东周墓葬: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口底同大、四壁规整,葬具为一椁双棺或一棺一椁,人骨保存完好,头向多向北。

    随葬器物组合包括鬲盆罐、鬲豆壶等,反映晋文化礼制传统。

    典型器物如三晋青铜礼器,体现周代等级制度。

    两汉墓葬:以带竖井式墓道的土洞墓为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

    随葬品出现釉陶明器组合,如陶鼎、陶盒、陶壶等,部分器物带有秦文化特征。

    墓葬排列呈现小聚群现象,反映汉文化本土化进程。

    文化价值:多元交融的历史图景

    区域交流:出土的巴蜀式铜鍪与燕式青铜带钩,表明孝义地区在秦汉时期已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

    这种物质文化交流现象,为重新认识山西在秦汉帝国版图内的地位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汉文化形成:汉代墓葬中出现的成套模型明器组合与壁画残片,如陶灶、陶磨等饮食器具,反映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变。

    带有篆书朱砂文字的陶罐,则揭示了汉代民间信仰与文字使用的真实状况。

    晋文化北进:墓地延续时间长达8个世纪,基本勾勒出晋中地区从东周至汉代的器物演变谱系。

    春秋时期墓主人以当地平民为主,个别为低等级贵族;

    汉代则出现较高等级官吏墓葬,体现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二、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民族融合的考古标本

    地理与历史:平城时代的京畿重地

    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主要包括文瀛南路墓地与智家堡墓地。

    文瀛南路墓地位于恒安街与文瀛南路交汇口西南,2024年发掘北魏时期墓葬120座,出土文物587件(套),入选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智家堡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则以独特的建筑工艺与装饰艺术,成为北魏平城时期民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