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73章 山西省-郝聚夫妇合葬墓、郝时演夫妇合葬墓

正文 第773章 山西省-郝聚夫妇合葬墓、郝时演夫妇合葬墓(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郝聚夫妇与郝时演夫妇合葬墓:明代晋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双重镜像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下埋藏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墓葬。2025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汾阳市杏花村镇冯郝沟村东北约200米处,发掘出两座相邻的明代纪年墓——郝聚夫妇合葬墓(m12)与郝时演夫妇合葬墓(m14)。这两座墓葬不仅以精确的纪年信息填补了晋中地区明代考古的空白,更通过建筑形制、随葬品组合及祭文内容,揭示了明代中期社会结构、女性地位与丧葬习俗的深层逻辑。

    一、时空坐标:汾酒之乡的历史切片

    地理与历史背景

    冯郝沟村地处晋中盆地西部,东北距汾阳火车站约1公里,南邻汾河支流禹门河。

    该区域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宋代以来因汾酒酿造而闻名。

    两座墓葬位于村东北的黄土台地上,开口于耕土层下,顶部因长期耕作遭破坏,但墓室结构保存完好。

    m12与m14相邻,间距仅3米,形制高度一致,表明其属于同一家族墓地。

    纪年信息的考古价值

    m12墓门出土石祭桌刻有“正德元年(1506年)岁次丙寅”铭文,m14墓道则发现“正德十六年(1521年)岁次辛巳”祭文残片。

    这两座相隔15年的墓葬,为研究明代中期晋中地区墓葬形制的演变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标尺。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正值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社会动荡与经济变革对民间丧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两座墓葬的发现,恰为观察这一历史进程提供了微观视角。

    二、建筑形制:八边形墓葬的标准化范式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两座墓葬均采用八边形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

    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为斜坡状,长2.1-2.3米,壁面设对称脚窝,供下葬时攀爬使用。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长0.8-1.0米,封门砖砌筑随意,部分砖块未做磨光处理,反映民间墓葬的实用主义倾向。

    墓室:八边形平面,直径2.8-3.0米,壁面宽窄不一(最宽处1.2米,最窄处0.8米)。转角不设柱,之上为砖砌斗栱装饰,再上叠涩砌为穹隆顶,形成独特的空间美学。

    仿木结构的象征意义

    墓室壁面饰以简易砖雕,包括斗栱、枋木等构件。斗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扶壁间素枋两重,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构件上绘旋花海石榴、连续方格纹等纹饰。

    这种仿木结构不仅模仿了地面建筑的形制,更通过斗栱的等级差异(如五铺作的使用)暗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

    尽管两座墓葬的砖雕工艺较为粗犷,但其存在本身即表明八边形仿木结构墓葬在明代晋中地区已形成标准化模式。

    三、随葬品组合:物质文化的社会表达

    器物类型与功能分析

    两座墓葬的随葬品以碗、罐组合为主,共出土瓷器8件、陶器1件及木器3件:

    瓷器:m12出土黑釉碗2件、酱釉罐1件,m14出土青花碗3件、白釉罐2件。这些器物多为民间窑场产品,胎质粗糙,釉色不均,反映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

    陶器:m14出土1件陶罐,口沿残缺,内盛炭化谷物,可能为祭祀用的粮食容器。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