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古建筑三绝:南禅寺大殿(唐)、佛光寺东大殿(唐)与应县木塔(辽)的时空交响
在中华文明的建筑长河中,山西省以“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独树一帜。其中,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与应县木塔三座古建筑,分别以唐代木构之首、唐代木构殿堂典范与世界最高木塔的身份,构建起一部跨越千年的建筑史诗。它们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物见证。
一、南禅寺大殿:中唐木构的时空标本
历史坐标与发现传奇
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其发现颇具戏剧性:1953年,山西省文管会普查时,工作人员在大殿西缝平梁下发现唐代墨书题记,确认其年代早于此前公认的“唐代木构之首”佛光寺东大殿75年。
这座曾隐匿于乡野的小庙,因地处偏僻躲过唐武宗“会昌灭佛”等劫难,最终以1200余年的完整姿态惊艳世界。
建筑形制的唐代密码
大殿采用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总面积118平方米。
其结构突破传统,殿内无柱,以通长四椽袱横架前后檐柱,形成“彻上明造”的开放空间。
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鸱尾秀拔,檐角微翘,既显沉稳又具灵动。
斗拱用材硕大,拱头卷刹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倾,这种“侧脚”与“升起”设计增强了稳定性,同时使建筑轮廓呈现优美曲线。
艺术价值的双重呈现
殿内17尊唐代彩塑与建筑同为珍宝。
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八角须弥座,双目微垂,妙相庄严;两侧阿难、迦叶神态虔诚,文殊骑狮、普贤乘象动态逼真,供养菩萨蹲坐莲花座,童子活泼灵动。
这些塑像与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如出一辙,衣纹流畅,面部表情细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瑰宝”。
此外,殿内还保存五层楼阁式小石塔、石狮等唐代遗物,构成完整的唐代艺术空间。
二、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木构的巅峰之作
历史脉络与发现突破
佛光寺东大殿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始建于北魏,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其发现颠覆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木构”的断言: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根据敦煌壁画线索,在五台山寻得此殿,通过木梁墨书与石经幢确认其年代。
梁思成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认为其“集塑像、壁画、墨迹、建筑为一体,是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
建筑形制的宏大叙事
大殿采用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总面积677平方米,属“金厢斗底槽”结构。
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内槽与外槽布局。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檐口探出达3.96米,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最高等级。
平梁上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顶点与令拱相交,承托替木与脊檩,此为唐代建筑孤例。
梁架不用铁钉,全凭榫卯咬合,结构稳固,抗震性强。
艺术价值的多元融合
殿内35尊唐代彩塑与壁画构成宗教艺术盛宴。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佛三尊主像端坐佛坛,胁侍菩萨、弟子、天王等环绕,体态自然,衣纹流畅。拱眼壁与佛坛背后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