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其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11月的两次关键军事会议。
具体部署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与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会议旧址现存6串明清民居建筑群,主院为二层结构,下层石碹窑洞5间,上层木石结构房5间,完整保存着当年使用的木桌椅、煤油灯等文物。
张浩政委部署根据地建设任务,确立依托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策。
这两次会议标志着八路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基础。
纪念馆布局:从历史场景到精神教育
纪念馆占地面积100亩,主体工程由纪念碑、纪念馆与会议旧址院落三部分组成。
纪念碑高1945米,寓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基座镶嵌八路军将领铜像,碑身镌刻“石拐会议纪念碑”鎏金大字。
纪念馆为二层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设4个主题展厅,通过300余幅历史图片、50余件实物及影像资料,系统展示会议历史背景与成果。
建筑群采用仿古风格设计,馆前台阶总数为354级,对应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番号(115师、120师、129师)数字组合。
广场至纪念馆的129级宽20米超大型台阶与双向楼式台阶,寓意八年全面抗战时在和顺大地留下光辉足迹的第129师。
2023年,纪念馆入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主题活动,使红色教育从历史场景走向现实生活。
三、两处地标的共生价值:山西革命史的立体叙事
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分别代表了山西革命史中的个体牺牲与集体决策两大维度。
前者以217字的碑文与“英雄树”下的纪念亭,聚焦于高国杰等个体英烈的忠魂;后者以1945米的纪念碑与354级台阶,彰显着八路军战略转型的集体智慧。
二者的互动,展现了山西革命从思想觉醒到行动实践、从个体牺牲到集体抗争的完整叙事链。
在当代,这两处地标通过“红色研学路线”实现联动。
游客可在一日内完成从城市公园到太行山区的穿越之旅:上午在榆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聆听徐向前元帅的题词,下午在石拐会议纪念馆内通过vr技术复原“鏖战狮脑山”场景。
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叠加,使红色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片段,而是活态的精神传承。
正如石拐会议纪念馆讲解员所言:“每一次讲解,都是对革命精神的重新诠释;每一次参观,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再次确认。”在三晋大地上,这两座红色地标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革命故事。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