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60-7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日,舒赫德直接去问永琏,他担心的是俩孩子在宫里见过面,或者私下说过话。自家闺女没告诉自己。

    不怪舒赫德多想,实在是自家这个闺女从小主意就大,先斩后奏的事儿没少干。

    谁知永琏却说是因为舒楠的书稿到了皇后手里。

    舒赫德不确定女儿写了什么,想必皇后和三格格夸了自家闺女的文采,二阿哥才愿意让她在报纸上发表作品。

    “二阿哥希望她写什么样的话本?”舒赫德问。

    永琏想说刘备和玉帝,但又怕这剧情太炸裂,读者接受不了。就说:“只要是积极向上,惩恶扬善的都可以,不拘什么题材。但是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还得经过怡王叔的审核。”

    因为弘晓最爱看小说话本,这块一直是他亲自审稿。永琏虽然想给舒楠一个机会,却也不能破坏规则。

    舒赫德点头,答应让舒楠试试。

    舒楠得知自己真的有望在报纸上刊登作品,又高兴又忐忑。

    她给自己取了个化名叫“南星”,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半个月后,舒赫德告诉永琏,“小女已经让人将手稿送去修书处了,她说全听怡亲王的安排,能选上是她的荣幸,选不上也没事,等她日后有了更好的灵感,再来试试。”

    永琏点头,又好奇问:“她用了什么化名?”

    舒赫德笑得有些无奈:“那丫头不告诉臣,只有她和家里一个小童知道。”

    永琏想想,这样也好,既然要用化名怕影响她的名声,就不该告诉旁人。

    因为报纸上小说话本的连载期比较长,来投稿的人并不算多,很有可能今年八月投稿,明年一月才能正式发表。

    弘晓也就不着急审稿,等正在连载的这篇快到一半时,他再敲定下一篇。

    今年夏天湖广一带苗民抗税闹事,这还是改土归流的后遗症。加上当地官员一开始试图招抚,事情闹得有点大,乾隆特派张广泗,杜恺等人平乱,湖广总督班第总指挥。

    到七月底,叛乱总算平息了。但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是暂时的,苗疆那些土司未必能就此放弃抵抗。

    接下来还得以招抚、分权等方法,逐个瓦解苗疆这些土司们。

    今年是乾隆三十岁寿辰,早早就有官员上奏想进京给他贺寿,还有官员准备进献寿礼贺表。

    乾隆提前几个月下旨,表示各省官员不用因此事进贡贺礼,他年富力强的,还不是大摆寿宴的年纪。

    舒赫德和阿桂都在课上谈及此事,表示当今皇上体恤臣子,杜绝奢靡风气,实乃明主。

    永琏不敢置信,这还是那个爱摆排场的乾隆皇帝吗?

    乾隆本性是很喜欢热闹的,但他现在更看重名声。先帝勤俭务实是朝野上下出了名的,他过生日也没怎么大办过。自己如果办得太隆重,官员们少不得要拿他和先帝做对比。

    等她五六十岁的时候再大半也不迟,到时候永琏他们都大了,让几个儿子帮他操办寿宴。想想就美滋滋。

    虽然不让各地官员送礼,也不摆宴席,但整寿到底要特殊一些。

    乾隆要去奉先殿、寿皇殿行礼。并向太后行礼。然后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

    谁知到了万寿节当天,因为要往各处行礼,乾隆比平日早起两刻钟。刚梳洗毕,礼部官员就来奏请让乾隆去给太后行礼。

    乾隆急匆匆的准备往寿康宫去,走到半路,寿康宫那边来人说,太后还没起身。

    乾隆和礼部官员都很尴尬。

    只好先去奉先殿行礼。等太后那边起身,乾隆再去寿康宫。

    太后一早起来听说皇上刚准备来行礼,半路又返回了。有些自责,“是哀家不好,明知他今日行程满,应该早点起身接受他的行礼。”

    裕太妃就安慰她,“这事儿也不能怪您啊,也没和咱们说皇上会提早过来。”

    太后叹气,“哀家该想到

    的。”

    等上午乾隆来行礼时,太后情绪就很低落,连连说自己越老越糊涂,竟在乾隆三十岁生日当天出这样状况。

    这时,孩子们都在,永琏就道:“这事儿怎么能怪皇玛嬷呢?您没起晚,是汗阿玛提早来了。”

    钮伦忙说:“这也不能怪汗阿玛,汗阿玛是听礼部官员的安排。”

    乾隆:“皇额娘,您可千万别自责,这事儿归根到底是礼部那些人的错,他们对这件事不够重视。”

    “这是皇上登基后的第一个整寿,礼部那边难免手忙脚乱。”皇后道。

    先帝朝太后薨逝的早,多年没有给太后请安的流程。礼部官员安排起来就有几分疏忽。

    乾隆绝不容忍这种事,要是不敲打那些礼部官员,那些人指不定把这事儿当笑话讲呢。皇上去给太后行礼,太后还在睡懒觉。

    因为太后在先帝朝不受宠,乾隆最怕的就是官员们轻视太后。

    永琏见汗阿玛还是黑着脸,就转移话题,“我们什么时候给汗阿玛进献寿礼呀?”

    乾隆笑道:“哟,你送什么贵重东西,这么迫不及待?”

    永琏笑道:“确实是贵重东西,重得儿子都搬不动,还要劳驾您移步造办处才能看到。”

    乾隆就猜测,“难不成是蒸汽机?”

    永琏:“汗阿玛果然料事如神。”

    “这有什么悬念。”乾隆哼了声,若此时旁边没人,他一定要说这小子借花献佛,蒸汽机明明是汗阿玛设计的。

    不过永琏在这件事上确实有功,一开始是他想做什么高压锅,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团宠太子躺平日常》 60-70(第9/19页)

    识到蒸汽动力,汗阿玛受到启发,才琢磨出蒸汽机,永琏可不只是画了一张图纸,后续进展他也经常关心。

    乾隆眉宇间却终于有了笑意,“等朕去太和殿接受完百官朝贺,再带你们看蒸汽机。”

    乾隆走后,永璜、钮伦、弘曕都兴奋起来,围在永琏身边问蒸汽机是什么样。

    永琏卖关子,“你们待会儿见着就知道了。”

    小永璋不懂蒸汽机是什么东西,但他吃过高压锅做的肉。听说蒸汽机是根据这个高压锅改良出来的。

    他还以为是厨具,又听大哥、二哥讨论什么锅炉。永璋就更确定了。

    永璋对大部分食物不感兴趣,但二哥让人做出的食物,从来没让他失望过。

    小永璋期待起来,然而中午众人一起去看蒸汽机,却来到了造办处附近的一口井边。

    几名造办处匠人已经在这守着了,跟皇上见过礼就开始展示蒸汽机抽水。

    蒸汽机抽水的速度比乾隆见过的任何一种机械都快,旁边的几口大水缸很快就满了。

    乾隆十分激动,用这个抽水机灌溉农田,效率能翻好几倍。

    就冲这点,永琏这个礼物也当得起“贵重”二字。

    永璜、钮伦也看得目不转睛,只可惜这东西宫里用不上。

    乾隆重赏了造办处的匠人们。

    匠人们都以为这蒸汽机是二阿哥设计出来的,最该得到赏赐的是二阿哥。

    可几天过去,二阿哥没得到任何赏赐。

    连海望、允禄等人都有点替永琏不平。

    允禄忍不住和十七弟嘀咕:“皇上真够小气的,孩子设计出这么有用的东西,他一点表示都没有。”

    允礼道:“永琏这孩子本来就有本事,皇上不敢捧得太高。”

    “他平时可没少捧着,那小子画幅画,皇上都要跟我们显摆半天。”允禄道。

    “那不过是几句夸奖罢了。”允礼觉得乾隆是怕永琏在百姓心中名声太显,从报纸开始,就不对外说这些事儿是永琏办的。

    永琏在百姓心里唯一的印象就是开办惠民食堂,但这只是京城的百姓们知道。

    报纸和蒸汽机都是利国利民的东西,尤其蒸汽机,不仅会运用在农桑之事上,还会推广到煤矿。

    如果大家知道这么好的东西是二阿哥发明的,二阿哥的风头岂不是太盛了?

    二阿哥今年十一岁,四五年后入朝领差事,这样的名声,再加上大家心知肚明的身份,皇上如何能不忌惮?

    允礼就和十六哥讲了自己的猜测,允禄更心疼小侄孙了。“明儿给他带本数学书吧,这孩子喜欢数学。”

    永琏收到十六叔公送的数学书,表情一言难尽。

    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难的题目来惩罚自己?

    海望也觉得二阿哥不容易,但他可不能给二阿哥送东西,只能督促造办处的匠人们,尽快把阿哥爷要的蒸汽机车做出来。

    造办处一边要造蒸汽机车,一边要大量生产蒸汽抽水机,人手不够用。

    允禄就建议招一些包衣旗人来造办处帮忙。

    但制造机器可不是谁都能上手的,新招的几名苏拉不懂蒸汽机的原理,制造的零件不合格,连着报废了几台机器。

    有一次还差点造成火灾,幸好宫里的防火措施还算完备。

    乾隆得知此事,就有些后怕,惩罚了那名操作不当的苏拉。

    永琏就说:“这也不能怪他们,那些匠人都要跟着师父学好几年才能上手,这些苏拉也应该经过严格的培训。需要用到蒸汽机的地方很多,什么活塞、阀门还有各种零件都需要大量生产,需要的人手只会多不会少。汗阿玛不如在景山官学单开一房,就培训这些事,他们出来直接分配到造办处、玻璃厂。”

    乾隆道:“包衣旗人去官学读书,都是为了当官,谁愿意学这个啊?”

    别看上三旗包衣是家奴,当官的可不少,康熙朝的曹寅、李煦,本朝的高斌、三保,还有贪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贿赂允禄的那个海保。都是包衣旗。

    但造办处的人,大多数一辈子都是匠人了,想去地方上做官,恐怕很难。

    永琏道:“以后就不一样了,这蒸汽机要推广到全国各地,不能只有宫里造办处的匠人会吧,那个江南制造总局也可以生产蒸汽机,那时候就需要造办处派人去,经过培训有经验的人不就可以去那边做主事?”

    “您看玻璃厂的那些主事们,都是普通工匠升上去的。听五叔说,他们赚的可不少呢。”

    乾隆想了想,让永琏写个章程出来。这是内务府的事儿,永琏参与参与问题不大。

    永琏当晚就开始写,为了这事儿,难得晚睡半个时辰,次日还拿着自己写好的底稿去请教舒赫德。

    舒赫德看完后第一个想法是皇上对二阿哥真器重,这看似是没参与朝堂上的事儿,但潜移默化的就在影响朝局。

    士农工商,排在倒数第二的工匠地位会慢慢提高。

    舒赫德一时也说不上这是好是坏,但以当下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来看,必须这么做。

    舒赫德只对永琏的一些措辞进行了修改,永琏誊抄好后呈给乾隆。

    乾隆很满意,拿着永琏的奏章给几名内务府总管看。

    允禄心说小侄孙也是个实诚孩子,做了贡献没得到好处也不失落,还继续帮着出主意。

    他就夸这办法好。

    年底,这个消息放出去,包衣旗人都在议论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学手艺。

    有体面的人家还是更希望孩子能去学文书,日后补笔帖式。

    也有一些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内务府底层奴才的,听说造办处那边的匠人隔三差五有重赏,之前造出织机的还一下升成了郎中。就有些心动。

    学习制造机器虽然比不了那些官老爷们清贵,总比在宫中王府等处当奴才好。

    报名的人比乾隆想象的多,还需要面试,最终只收了五十人。

    一个冬天下来,造办处生产出了十几台抽水机。

    其中一半留着运输到明年京朝农田的灌溉中,另一半运去直隶的煤矿试用。

    每一台机器出去,都需要专人去进行讲解,从怎么使用到怎么维修。

    这都是永琏吩咐的,他想让更多人参与到机器的发明中,不能总指望造办处的人。

    这项矿工更了解煤矿的具体情况,了解蒸汽机的原理后,就可以改良出更适合煤矿用的蒸汽机。

    过年的时候,乾隆祭祀太庙时,就和雍正的魂魄说了这个好消息,还带来一个小的蒸汽机模型给供在雍正的神主牌位前。

    雍正听说已经有煤矿用上了,十分高兴。

    他隐隐觉得大清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会迎来巨大的改变。

    而自家的乖孙孙永琏功不可没,雍正就问永琏,“你弄出这么有用的东西,你汗阿玛给了什么赏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