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70-8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永琏止住笑,细问到底怎么回事。听说人家只是送了块手帕,就把大哥吓成这样。他又忍不住笑起来。

    永璜气呼呼的,“算了算了,不指望你了,我自己查!”

    他说着就站起身出去了。

    永琏听见他在外面跟侍卫们说话。

    永琏慢吞吞爬起来,裹得严严实实才出去吃瓜。

    没一会儿,那丫鬟就被带到了永璜的院子。

    这姑娘确实是随行队伍里的,负责针线活计。

    她哭得楚楚可怜,说自己就是贪图富贵,鬼迷心窍,才想接近大阿哥。

    侍卫们听说只是送了个帕子,没觉得是多大事儿。就想先把这宫女看押起来,回宫后送去慎刑司。

    来吃瓜的永琏却道:“等等,这事儿哪儿有这么简单?一个针线上的宫女,怎么就干起端茶倒水的活儿了?大哥身边的太监,还有院里的侍卫都没发现?”

    永璜身边的太监和几名侍卫闻言脸色瞬间白了,纷纷跪下请罪。

    永琏让人把傅文、傅谦并此地县令都叫来。

    此时已近二更,侍卫们本来没想把事情闹大。但二阿哥吩咐了,他们只好去请人。

    傅文傅谦很快赶到,他们路上已经听侍卫说了今晚的事儿。

    傅谦看向四哥,“二阿哥是怀疑背后有人指使?”

    傅文点头,“一个针线上的宫女若无人指使哪儿有胆子买通大阿哥身边的侍卫太监?”

    二人都觉得这件事有点严重,一进屋就表示要彻查。

    很快,县令也到了。他明明交代那宫女徐徐图之,竟然还是被察觉了。

    好在这件事跟他扯不上关系,宫女、太监、侍卫都是随行队伍里的人,只要那宫女不多嘴,就不会查到他头上。

    “惊扰大人了,”永琏见了县令也是和和气气的,“随行队伍里出现了心怀不轨之人,我们要严加拷问,可能需要在此多留一日。”

    县令连忙应是,就劝两位小王爷,“这样贪图富贵之人并不少见,两位王爷不必动怒。至于太监、侍卫……太监侍卫轻易被买通,这确实不是小事儿。”

    他的意思是让拷问的重点放在太监和侍卫身上,比起想上位的宫女,轻易被买通的太监侍卫才更要紧。

    他越是这么说,永琏越怀疑他。

    等县令走后,永琏还是吩咐傅文他们重审那名宫女。

    次日一早,结果出来了,那名宫女果然是被县令收买了,并且给了她一大笔银子,让她打点侍卫和太监。

    乾隆收到傅文、傅谦的奏报,气得半死。要不是大儿子警觉,二儿子聪明,这会儿俩人就掉坑里了。

    两位阿哥爷出去一趟,沿途官员没捞到什么好处,反倒好几个革职查办。

    直隶的官员都在议论,下回一定要拦着这两位小主子出京办事,简直比皇上还难糊弄。

    但这只是个开始,永琏回到京中,就给乾隆呈上一本厚厚的奏折,其中列了关外的各种问题。

    关外既是龙兴之地,就应该更加用心治理,可现在关外反而成了被忽略的地方,这才是对祖先最大的不敬。

    永琏交完奏折就不管这件事了,插手太多,汗阿玛要不高兴。

    乾隆还以为儿子出去一趟,发现这么多问题,回来定会洗心革面,积极参与督办改革,或者趁着直隶和关外大换血的时候,放几个自己人进去。

    结果这小子回来就恢复从前的状态,再不过问前朝的事儿。

    乾隆却不能对永琏发现的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平白多出许多工作量。

    一边抱怨这小子真会给自己找事儿,一边召见官员。乾隆整个冬天忙得不可开交,等到年底封笔时,他还忍不住在想,若是自己东巡,肯定没这么多事儿,都怪永琏。

    后悔也来不及了,来年就要允许民人去关外开垦耕种,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想想就头疼。

    第75章 第七十五章还没开窍

    永璜、永琏出去一趟,永琏在官员心中的形象彻底变了。

    从前提到二阿哥,那是聪明早慧又仁善,现在则变成了表面仁善实则不讲情面的小阎王。

    还有人说二阿哥就是个小告状精,十三四岁了,不敢有一点自己的主意,什么事儿都告诉皇上。

    过年期间,乾隆多多少少听到了几句风言风语,气得要死。

    这一两年他是不敢让永琏出门办差了,以免有那心思歹毒的报复孩子。

    他就说永琏,出去一趟就把名声搭进去了,“你呀!还是太嫩了,日后那些官员给你找麻烦,你就知道后悔了。”

    永琏无辜脸,“汗阿玛难道不会保护我吗?”

    “朕能护你一辈子?”乾隆没好气。

    “可以!”永琏心说您至少还能护我五十多年。

    反正自己以后大概率不会继位,名声什么的一点都不重要。汗阿玛还能眼睁睁看着官员们坑他不成?

    乾隆:“……”

    乾隆在心里叹气,自己怎么就养了个这么不省心的太子。

    皇玛法当年有太子坚国,他老人家带着大队人马四处游玩儿。自己却要苦哈哈的在京城处理政务,俩儿子出去一趟,还参倒十几名官员。

    虽然但是,这十几名官员大多颇有家私,抄家又得了三十多万两银子。

    除了官员,这次倒霉的还有关外的几个庄头。朝廷前两年拨款让他们买种子,更换农具,这些人没换,银子全装自家荷包里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团宠太子躺平日常》 70-80(第9/21页)

    这些银子查抄出来都进了内务府,正好永璜婚事在即,这钱就给永璜办婚事用了。

    永璜婚事在即,宫里却没什么喜庆的气氛。

    年底天上出现彗星,彗星在古代就是灾星。加上乾隆八年的高温旱情,这个年大家过得都不怎么愉快。

    过年期间,乾隆又闻噩耗。康熙的二十二子,多罗贝勒允祜病

    故,年仅三十二岁。

    允祜前些年因为接受民人田地之事被关过一阵宗人府,后来乾隆让他去负责三陵。负责三陵期间,允祜还算尽心。

    腊月时,允祜还为三陵之事上过奏折,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

    乾隆派永琏去祭奠,允裪、允禄、允礼主持丧事。

    允祜的继妻还怀着孩子,在丧礼上差点哭晕过去。

    永琏从丧礼上回来,心情就有些低落。跟太后等人说起二十二叔公一家,忍不住掉泪珠子。

    太后、皇后也跟着哭。

    乾隆来看皇额娘,见屋里气氛如此伤感,永琏这臭小子大过年惹得皇额娘落泪就很生气,没好气地把永琏撵去读书,他则要带着太后去听戏。

    圆明园有个同乐园,每年正月都会唱大戏、办灯会,热闹非常。

    今年大家虽然心情都不大好,但同乐园大戏楼还是摆了戏,很多妃嫔去看。

    乾隆想让太后转移一下注意力,带太花去看戏。太后知道自己不去,那些妃嫔也很难安心看戏。

    她也只好压下心中伤感,跟着乾隆去看戏。

    允禄等人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悲痛不已,听自家福晋说,皇上一家子热热闹闹在看戏。

    允禄等人心中就有几分不满,侄子就是侄子,平日看起来和他们这些叔叔十分亲近,其实没多少感情。

    也不知他们死后,皇上会不会也如此冷漠?

    允礼这人本就多愁善感,忍不住对着四哥赏给自己的东西落泪。

    正这时,外面人说世子爷下学回来了。

    接着就听见弘曕元气满满的声音,“父王父王!我回来了。”

    小少年说着推开书房门,一眼瞧见允礼脸上有泪痕,忙跑到近前关心道:“父王您怎么了?”

    “无妨,只是想起皇兄了。”允礼道,他说着吩咐人给世子爷送点心上来,孩子正是胃口好的年纪,每日下学回来就饿。

    弘曕一边脱下斗篷,一边道:“父王是不是因二十二叔的事儿难过,刚在宫里,永琏也因此伤感,偷偷抹眼泪。”

    允礼闻言一愣,他上午在葬礼上见到永琏时,只觉永琏这孩子举止得体,不料他会真的难过。毕竟他跟允祜没什么交集。

    “是啊,他哭得很难受,都不能练习骑射。”弘曕道。

    允礼想起先帝下葬时,永琏也是绕着泰陵一直哭。

    看来永琏和皇上不一样,是个感情丰沛的孩子。

    这点有点像先帝,先帝有时候看看奏折都能哭,跟兄弟们说起圣祖爷或者去世的老臣,也会伤心落泪。

    皇上这人,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是表现给别人看的,他转头就该吃吃该玩玩儿。说好听了是心大,说不好听了,就是情感漠然。

    允礼他们这些叔叔,对皇上越了解,就越不指望他照顾自家子侄。好在允礼不用担心这个,弘曕是皇上亲弟弟,皇上看在先帝的份上,也不会对弘曕太差。

    但允礼还是希望弘曕能自己立得起来,别依赖皇上。

    这段时间,弘曕的功课他都认真过问,还会给弘曕讲一些处世之学。

    弘曕学习虽算不上刻苦,但他很聪明。父王的话也能听得进去,短短一年时间,小少年成熟很多。也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作为皇子和做宗室王是不一样的。

    因为允礼负责改良火器之事,也会和弘曕讲讲这方面的进展。

    现在火器营、濯灵厂和武备院经常沟通合作,一是要设计出更方便装弹的燧发枪,二就是给水师配备一套更适合水战的装备。

    朝廷一直都有水师,但因为水上作战的机会少,朝廷这些年的主要敌人也都在西北西南,水师疏于训练。天津水师非常松散,允礼建议派人严加训练。

    乾隆于是把马武的儿子保祝调回来,这人当初在南方训练兵丁就很严格,让他操练水师很合适。

    可惜宗室不能担任军政要职,否则允礼一定培养弘曕去负责天津水师。

    现在他们只能在改良火器方面帮着出出主意,不该参与的一句也不敢多说。

    过年期间,被派往云南种植咖啡的鄂容安回京述职,第一年种植咖啡收货甚少,去年有了经验,在云南普洱一带种植了几百颗咖啡树,烘焙技术也日趋成熟。

    今年鄂容安带回京城的咖啡,味道已经比洋商带进来的不差什么了。

    乾隆自己不喜欢喝,就把咖啡赏给某个瞌睡虫。

    永琏拿到咖啡豆,让小茶房做出好几种咖啡,加奶的、加茉莉花茶的,还有加红茶和牛奶的。

    这些咖啡饮子比咖啡更受欢迎,很多妃嫔到长春仙馆给皇后请安,都喝上了永琏让人做的这些咖啡饮子。

    没过几天,京城一些首饰铺和瓷器铺里的茶就换成了加奶的咖啡。

    这些铺子大多是妃嫔娘家的产业,客人也都非富即贵。

    咖啡很快在权贵圈中流行起来,又加上庄有恭之前给咖啡打过广告,大家都知道这东西提神。读书人也抢着买咖啡。

    因为今年的产量不算多,鄂容安本来打算主要放在出口贸易上,没想到国内会这般受欢迎。

    看来可以放心扩大咖啡种植面积了。

    正好过年期间,各藩属国进京朝贺,理藩院也给使臣们尝了尝云南的咖啡。

    朝鲜、暹罗等国听说云南的咖啡比洋商卖的便宜,味道还这么好,立刻要跟大清签订单。

    去年生产的所有咖啡豆,短短一个月就销售一空。朝鲜等国连明年的订单都签了。

    云南的官员看到咖啡的利益,更加支持本地百姓种植咖啡。但云南的耕地面积本就有限,大面积种植咖啡就意味着本省需要从其他省购买粮食。

    云贵总督知道直隶正铺设铁路,他也提议在云南和湖广之间修铁路,被乾隆无情拒绝了。

    第一条铁路都没看到成效,朝廷是不可能修第二条铁路的。如果云南想降低运输成本,倒是可以试试可以直接在地上跑的蒸汽车。

    之前河南那边衙役用报废的蒸汽机改装出一辆蒸汽拉货车,乾隆让他来京和造办处互相交流学习。

    现在造办处也造出了几台蒸汽车,虽然样子有点傻大笨粗,一跑起来还有轰鸣声,后面还冒白气。但拉货很好用。

    乾隆的意思,是让云南那边先用蒸汽车运粮。

    但要把蒸汽车运到云南可不容易,西南也很需要一个制造局。

    乾隆给云贵总督拨了十万银子,并允许近三年咖啡的贸易收入全部归云贵两省,让他们办厂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