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40-5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的的羊肚羊肝切成细丝,“咱可不能让游客吃不饱肚子!”

    那边卖酱菜的也说:“是极,还是咱潘押司有办法,叫大家伙热热闹闹的吃一顿,这才叫咱东平待客之道!”

    说完想到了什么,看旁边的武大,“你那寿桃半价卖,不会亏本吧?”

    武大笑着摆手,“不会不会。”

    买胡饼的搭茬:“我们和你们不一样,补助的多,行首说了不会让我们亏着!”

    武大点头,过后又说:“这是咱们东平府的好事,游客们不远千里来到咱们这看球赛,眼下就要走了,我这小摊就算是亏本了也要做!”

    东七街一片热火朝天。

    鹦鹉洲书坊也忙碌着。

    此时正是中午,是两班倒的帮工换岗的时候。

    那上午一批的帮工刚刚要下值,付掌柜已派人送了午饭来。

    “不知今天还有没有肉。”

    “就你嘴馋,早上吃饭不是已吃了鸡蛋了吗?掌柜的找我们来做事,给的工钱已够多了,哪儿再找这么好的东家,你莫再贪心!”

    “哎哟,我说一句,你要训我十句。”

    那边有人喊:“真有肉!”

    帮工们排队拿着碗叫人盛菜,好大盆的萝卜炖羊骨汤,每人三个白面炊饼,一大筷头酱菜,一碗萝卜羊骨,每人能分到一块骨头,骨头上面还带着肉!

    帮工们美美的吃了一顿,一边吃一边感叹,“掌柜的净要找两班工……我一个人就能做两班,偏偏不要。”

    “唉,若是能一天在这上工,咱们除了早饭午饭,晚上还能管一顿!”

    那帮工啃着羊骨头,看见了排队打饭的那排到了几个女人,便努努嘴:“看见没有?又捞汤底呢。”

    只见那打饭的老师傅一改给他们盛菜时那般麻利,拿勺子在桶底慢慢地晃,然后就着桶边儿盛起来,众人伸着脖子看,果然,勺里面满满的碎肉。

    盛了这样几碗萝卜羊骨汤,那几个妇人到一边吃饭去了,后面一个小伙子跟老师傅说,“师傅,你也给俺这么盛吧。”

    师傅斜看了他一眼,在桶底下拿勺子划了几个圈儿再提起来,竟然连萝卜都没有,全是汤!

    那几个妇人凑在一起,吃着饭闲聊家常。

    一个妇人小声说道:“我听他们都说,咱们蹴鞠赛办完了,刊物就不做了。”

    “真有这样的事儿?”

    “老天保佑,可让咱们东家把这生意长长久久的做下去,这活不吃力,咱们女子也能做工,我真想一辈子在这上工。”那女子说完突然想到,“春娘,你家婆的病好了吗?咱若是上不了工了,你家可还欠缺药钱?”

    春娘说道:“快好了,唉,当初本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40-50(第5/14页)

    都活不下去了,若不是东家收留,拿着工钱去救急,哪里有今日。”

    “谁不说呢,我家本在村中,那交税的刮了几层地皮仍不足,家里几亩薄田全没了,还好来到咱东平府了,这才算活过来。”

    “东家真是个大善人,不光收男工还收女工,给咱们的钱和那些男工的钱也差不多。”

    “谁不说呢,希望菩萨保佑东家一辈子无病无灾。”

    “保佑东家财源不断,长长久久。”

    他们在书坊院里吃饭,那旁边的编辑院子却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了。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最后一期报纸有一些内容已经印好了,有的稿件还没交上。

    今天决赛赛事,夺冠蹴鞠队,府尹的讲话新闻都要尽快交稿。

    书坊那边已将其他的内容都各印了两万份,他们只待将新的新闻尽快定稿,叫连朋领着工匠雕版,再叫帮工印刷,装订成册。

    在东平等候的客商早就等不及了,守在鹦鹉洲书坊门外,隔三差五地询问什么时候出第六期。

    得知今晚上出不了,得等到明天晚上才能出来几千册,客商们也不再此死守了,纷纷去了东七街,今晚上可有热闹。

    街上一片喧闹,挨挨挤挤,吆喝的,说笑的,投壶的,还有明天一早便走,叫掌柜给他包起来十笼烧买,两大包炙肉的。

    小商贩们都笑着待客,让游客们将在东平最后一晚记在心里,回去后也能常常想念。

    街上飘荡着白日里新学的歌声,“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第44章 东平新实业

    蹴鞠赛的热度一直从八月十五持续到了十月底。

    到了十一月初,游客才逐渐走了干净,小郓哥见潘邓没那样繁忙了,便来此找他,此时天气也冷了起来,潘邓便给小兄弟添置了新的过冬衣裳,自己也换上了丝棉的夹袄。

    小郓哥见自己身上一水儿的新衣裳,开心的紧,越发爱和他这兄弟混在一起了,他这好兄弟心里有他呢!

    这天小郓哥去东七街找武大,潘邓则手拿着账本来到了陈大人府上。

    陈文昭已不像夏天时爱在院中闲坐,把屋里烧得暖暖的,斜倚在榻上,喝着清茶,十分闲适。

    潘邓将鹦鹉洲书坊的账本给他看了。

    这几个月来,刊物加上海报,还有收的广告费,零零散散的收入一共有五万贯,早已能把府尹给的一千两本钱填回。

    陈文昭手里看着账本,胡乱翻翻,“这个叫‘海报’的,竟然这么赚钱?比咱们的刊物还要赚上许多呢。”

    潘邓答道:“海报卖价定得比刊物高许多,因此赚得多,不过刊物里也有广告费赚钱呢。”

    陈文照又看了后面雇佣帮工,租赁院子的支出,便把账本合起来了。

    又详细问了潘邓在书坊的帮工每月给多少钱,雇了多少,这才点点头。

    “如今球赛已办完了,我之前问你的,要在府中开个什么产业,可有打算了?”

    潘邓拱手,“都听大人安排。”

    陈文昭叫陈泽给他拿一盘子点心,“且听你说呢,我想做什么自己也做不得。”

    潘邓想了想,说道:“日前叫府下各县村养鸡苗,前几日得知他们已经养起来了,除了鸡鸭之外,牛羊也可以养,再去外地找些名种来。”

    陈文昭点点头。

    潘邓又说,“这些时日在书坊中忙活,雇了许多人,他们家中大多没有田产,生活在府中也没有房产,有活计还好,若是没有这一份活计,怕是生活艰难。”

    “咱们东平地势平坦,土地也肥沃,常年少雨,可以种些棉花,发展纺织,建个小工坊,多招些人来帮工,也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

    陈文昭不置可否,“我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人,一事不烦二主,你既已有了想法,便自去做,只是你想要建纺织坊,你可知自己为何要建?”

    潘邓被问得有些糊涂,“为了给百姓多些生计?”

    陈文昭摇头。

    潘邓有些明白了,“是为了给府里多些产业,多交商税呢。”

    陈文昭依旧摇头。

    潘邓冥思苦想了半晌,想不出了。

    陈文昭笑道:“有些鬼机灵,可惜消息太死,政令不通,你呀,我且告诉你,我们办工坊,是为了收容贫民流民,懂了吗?”

    潘邓似懂非懂。

    陈文昭便浅显地解释给他听,“当朝蔡太师最爱慈善,每当他做宰相,全国的慈幼局都要翻新一遍,如今他正执政,你拿这个当幌子,上面便不会管了。”

    说着看天色尚早,今日又闲来无事,便给面前的年轻押司讲起当朝局势来。

    “……你可知道几近几退,为何留在官家身边的还是蔡京?”

    潘邓想了上辈子学的历史,徽宗与蔡京这一对昏君奸臣,试探地说:“因为他行事和皇帝的意,能得皇帝的心。”

    陈文昭点头,“歪打正着,算你说对,不过若只是一味倖进,那只能是高俅,杨戬之流,蔡太师和他们不一样,他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机智过人,捷才盖世,凡皇上发愁之事,他皆能迎刃而解;凡群臣束手无策之局,他独能巧妙应对,手段层出不穷,是个能臣。”

    “……并且蔡相善于敛财,用你的话说,是位经济大家,不过他没有什么为民之心,手段只用来讨好圣上了……去年改盐法,加上今年,每次税收全国多收盐利一千万贯,夺民太过,大肆敛财,巧取豪夺。”

    潘邓听在耳朵里,一个能力超绝,却无爱民之心,深受帝王喜爱,自私自利的形象便生在脑中。

    不过这也和他以前学历史的内容相符合,传闻蔡京在世的时候,宋朝人民就都不喜欢他,背后里骂当朝的几位奸臣,现在一见果然如此。

    陈文昭话锋一转,“……不过这位蔡太师也做过一件好事,便是他每次主政都极为主张慈善一事,咱们东平办完球赛之后,也马上要建慈幼局,你要知道是为了什么。”

    潘邓点头,“小人明白了,多谢大人教导。”

    陈文昭满意地点点头。

    蹴鞠赛结束后,府里已选好了地,在东平府城边建了庄子,通判明翰海主持,办了东平慈幼局,养济院和一个安济坊。

    慈幼局用来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被遗弃的婴儿,养济院则是收留没有子女的老人,没有家人的残疾者,以及给孤独去世的人安葬。

    安济坊则是施医给药。

    那边正在动工,潘邓这边也没闲着,他在城边上买了一处大院,先叫人简易的搭出了个小工坊来,同时贴出告示,招揽有技艺的工匠,裁缝,染匠,织布女工,凡是技艺好的都可来应聘。

    自己则四处走访,深入地调查了一番东平纺织业的现状。

    明瀚海得知此事,还贴心地给潘贤弟找了一个牙侩,“此人在东平府,麻业一事无所不通,贤弟若要想知道什么,直接问他便是。”

    那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40-50(第6/14页)

    侩也拜见了潘押司,“小人马三郎,听押司吩咐。”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潘邓谢过了明通判,领着小郓哥和牙侩马三郎去了县下村庄。

    马三郎带着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府内的织布产业,“……咱们东平,还有临近的两个府,都归王大官人管,他每年年初放贷,年底收麻抵债,一轮接一轮,这一片的织女,都指着他养活呢。”

    小郓哥瞪大眼睛,“这么厉害,他一个人管三个府的产业?”

    “这王大官人是济州府人,原来他没有多大的摊子,是一步一步做到今天这么大的。”

    小郓哥啧啧称奇。

    马三郎见这小猴子爱听,就给他讲起了王大官人的发家史,“……一开始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个牙侩,我们是只转手不生产的。后来他做了笔生意,起了家,起家之后,他开始插手生产了。他包买了一地布匹,每年都用牙人,年初向麻户预贷本钱,到了年底麻户把布织好了,就用麻布还贷,就这样他就能独占一地麻布,再去售卖,慢慢的就做大了。”

    小郓哥听了,好像也没有多难,“马大哥,那你怎不像他似的,也包一片地呢?”

    马三郎笑了,“你当那么容易呢,那要好多本钱嘞!咱们府的同行没一个不想像王大官人那样的,都做不成呢!”

    然后又说道,“……其实像这样给王大官人转卖也不是不行,就是他给的钱少了些,这两年越来越少了,唉,那也没办法,谁叫咱这三个府就他一个‘行首’呢。王大官人年初若是不给贷那一笔,怕是咱们府的织女连这么少的钱都赚不到。”

    小郓哥听了心里闷闷的,“……可叹他是济州府的人,要是他是咱东平府的人,肯定能对咱们府好点。”

    潘邓听了却没对那王大官人抱太大希望。

    果然,马三郎说道:“咱们几府都一样,收麻的价都不高。”说着看向潘押司,“若是押司想要做这麻布生意,那才是咱东平府麻户的好日子呢!”

    谁不知道他们东平府蹴鞠赛就是潘押司主持的,当真是为民生计着想的好官!听说潘押司有做麻布生意的意思,他们这些做牙侩的反而有些期待,要是能和那王大官人平分秋色,作了他们东平府的行首,那真是他们交了好运了!

    潘邓只是笑笑没说话。

    王大官人能够把持一方麻业,关键在于村中农户手里没有闲钱,没有生产麻布的本钱。

    他年初借贷,年终独占麻布,这样绩户生产的独立性消失,不知不觉之中就成为了雇工。

    村中妇女说是自给自足之外赚一点钱,其实都是给王大官人做工,甚至都不用王大官人提供厂房,自己的生计也紧紧地被人捏在手里。

    潘邓想到之前竹口村中的贫困,摇了摇头。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