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潘邓这一路上比较沉默。马三郎见本府押司像是在想什么事儿,便也没打扰他,倒是小郓哥这小孩活泼,一直问他那个王大官人到底是怎么发家的。
马三郎便给小孩讲起了他们所有同行都烂记于心的故事。
“王大官人以前和我们一样,也是牙侩,十年之前我们这行还是看谁手里面户多,谁才是大牙人,那些手里没户的,就是小牙人,王大官人他以前也是个小牙人。
这些绩户,麻户在乡村里零零散散的,不都靠着我们牙人把他们货集起来,卖到上边,再把钱返回来,交到他们手里,他们才能干下一轮。
我们手得快呢,散户着急的,我们快,这条线才能轮转起来,我们在中间赚一点辛苦费。”
说着说着,马三郎蹙起了眉。
“本来大家好好的相安无事,王大官人突然就做大了,有一次外地大商贾来了济州府,想要出货,大家都想要这批货,但是太多了,我们十几个大牙想要一起吃下,结果没有交给我们,王皮不知道怎么的就得到了那批货,卖了之后马上就富了,三万贯的货呀,转手就赚这个数!”
说着抬起了两根手指头。
小郓哥抽冷气,“这么多钱?三万贯?他是怎么有钱的?”
牙人说:“谁知道呢,风水轮流转了。”
“……这件事你若不信就去问别人,行内的人都知道,大家都传,说那个商人找他是因为王皮早些年对那个商人有过救命之恩,那回是叫他先卖再买,纯粹是报恩来的。”
小郓哥有些狐疑,若是他还十岁,一定觉得这是一件报恩的美事,但他今年已十二岁了,看遍了世间的尔虞我诈,觉得此事并不简单。
“这事是真的吗?”
第45章 纺纱与织布
马三郎说:“嗐,谁知道呢,你没见过他的样子,反正我看他不像是那见义勇为的人,呵呵。”
一路上说着话,马车停在了村口。
马三郎带他们去了一个绩户家。
“潘押司,不知你要找什么样的绩户,这家姓尤的手艺不错,而且家中娘子和家婆都做活,既会绩麻线又会绩棉线,比别人家做得又多又好。”
潘邓点头,“你找得很好。”
潘邓来此,就是看看现在的纺织技术是什么生产力。
院中两个女子正在绩线,看见一行人来到家门口,那家婆赶紧招待,“马大牙来了。”
那老妪把手里的活小心翼翼地放下了,过来开院子的木栏门。
家中尤娘子正在摆弄纺线机,也小心地把手里棉棒收了线,过来招待贵客。
潘邓不欲打搅她们做工,便叫她们依旧绩线,“马牙侩说你二人绩得一手好丝线,我此次来此便是看看你们如何绩线的。”
那尤娘子听了之后面上带笑,又坐到小板凳上,手里拿了棉桶,用那纺线机来纺棉线。
只见她左手拿着软绵绵的棉桶,右手转着纺织机大转轮,用旋转的力量让本来蓬松的棉花,收紧成一条细线,这样转了几圈,便是一条长线。
接着把那线勾在某处,继续旋转转轮,这时旋转的力量又转变为把已绩好的那一小截线缠绕在小棒上。
之后又把线从那小勾上拿下来,继续绩线,周而复始,绩了一会儿,就见那小棒上已缠绕了许多棉线了。
“一天能绩多少?”潘邓问道。
“冬日里没有农活要忙,一天能绩一卷。”
潘邓看那已经绩好的一卷棉线,又看向了那家里的一个织布机,上面撑开扯得老长的密密麻麻数不清的平行棉线,他这才意识到,绩线已不简单,由线织布,更是消耗。
一天绩线一卷,绩出几个月的棉线才能放到织机上纺出一块布?那耗费时间绩出的一根棉线,待到织布时,也只是那细细的一经一纬。
身为来自现代大工业社会,几十块就能买到质量很好的衣服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古代妇女在线与布之间的繁忙与煎熬。
潘邓心中慨叹古人穿衣不易,又看那尤老妪绩麻线。
麻不似棉,麻条是一丝一丝的,干扁的植物纤维,这样的材料上不了织机,只能靠手搓,那老妪把麻条劈出一个细丝来,放到大腿前方,再用手掌从前往后一搓,纤维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40-50(第7/14页)
旋转中就拧成了线,再把两条线头尾放在一起搓,就成了长线。
那老妪搓着,边上放线的小框之中,已经盘盘绕绕有了许多细线了。
这竟然是比棉线更难绩。
棉线好歹有个织机,能省些人力。
他又问尤娘子,“这样每天绩线织布,一年到头能赚多少钱?”
尤娘子苦笑道:“押司说哪的话,一年到头来,只够一家人穿。以前我家都绩麻线,绩得慢,一年到头全家穿衣堪堪够用,自从前几年丰收,家公买了织机,这才从别处买棉花来织布,织的布比以前多了,也买上价钱,但是家中添了两口人,卖了棉布换成麻布,也还是刚够穿衣,赶上年景好,能剩个几百文。”
尤老妪说道:“够穿衣已足够了,我们这织布不比织坊,卖不上好价钱,不如留下自己穿呢,今年若是多织布,就留下来,给她小叔娶妻用。”
过了正午暖和的时候,几个人又转到室内,看了尤娘子织布,那织布机把纬线单数向上,偶数向下分开,尤娘子就拿着梭子从左到右穿经线,压实,纬线上下调转,再把梭子从右往左,再压实。
小郓哥见那娘子织了好一阵,那布也不见长,深觉这织布真是个好麻烦的事儿,更加稀罕自己身上的新衣裳了。
潘邓见家里老幼妇孺,都面庞清瘦,走时叫小郓哥去那东七街说一声,叫掌柜让人给尤家送半片羊来,那家人自是感激不尽,小郓哥也喜滋滋去了东七街,被那付掌柜好好招待一番。
潘邓和马三郎又去了能做织机的刘木匠家里,看他那新做出的织机。
都是和尤娘子家的织机差不多的样式,潘邓问他:“有没有能一起绩好几股线的?”
那刘木匠被问住了,“一起绩几股线,小人曾听说过,但是不知怎么做。”
马三郎却是突然想起来,“我好像也听说过有那一起能绩三股线的织机,就是在咱们这边没见过,我还当是别人胡编的呢……”
说着在外面叫一个小童来,叫他去南街某某地取家中一画。
过了两刻钟,那小童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卷轴。
马三郎缓缓打开来,画画中是两个女子,一人在织机前,手握摇杆,另一个人手拿三股线,站得远远的。
“押司请看,这是那种一次能绩三股线的纺车吗?”
那刘木匠也凑过来看,眼睛瞪得老大,“这纺车是哪里的?我怎么从没见过?”
他想伸手去摸,那粗糙的手靠近画面就停住了,又靠近了用眼睛细看,“三股线……三个棒轴……一个轮子是怎么带动三个棒轴的?”
潘邓也仔细看图,那马三郎说道,“我得了这幅画之后特意问了匠人,他们都说这画是瞎编的,转一个轮子不可能绩三股线,我也就放下了,可能是谁瞎画的呢。”
潘邓摇摇头,“不会是瞎画的,我早年就听说过有三股纺车,刘木匠你仔细看看,能做吗?”
刘木匠的脑子里面好像装了一壶浆糊,他怎么想也想不到这纺车是怎么回事,不过他认识一人,“潘押司,咱们府里有个小鲁班卫芳孙,最精通机关术,咱们这纺车就是他改过的,比登州那边的纺车轻巧许多,给我省了好多木料,找他或许能成。”
还有如此能人巧匠,潘邓心中一喜,谢过了两位,叫外面跑腿去秦凤炙肉叫了一席酒菜,三人吃饱喝足,潘邓又从刘木匠这里买了一架纺车,打算回家研究。
因为他在看见三股线纺车图时,突然就想到珍妮纺纱机。
珍妮纺纱机同样只需要基本的机械结构,一起能纺最多二十锭丝线,凭借一机之力,推动了整个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潘邓夜间掌灯,苦苦思索珍妮纺纱机的结构。
他以前还在纺织博物馆里见过一台,馆里面的老师傅还给他们演示过,那老师傅的话还近在耳边:“纺纱只有两个步骤,一个步骤叫加捻,就是把棉花变成棉线;另一个步骤叫卷绕,就是把棉线卷在卷轴上……”
纺纱机就是将这两个步骤无限简化。
潘邓回想当时的情景,还有珍妮纺纱机大致的轮廓,慢慢的把机器画在草图上。
他记得珍妮纺纱机是个大家伙,大转轮在机器右边,转轮中间有个摇杆,可以用手来摇,纺纱的人手中有一条长横梁,那缠绕着棉筒的卷轴在正前方,绕过横梁绕到下方的卷轴上,一对儿便能纺一卷轴线,横梁足够长,就可以安放很多对卷轴。
只是还有一个问题的关键,珍妮纺纱机到底是什么机械原理,一个大转轮的旋转变成一个个小卷轴的旋转?
他在脑中苦苦思索。
一直到鸡叫几声,黑夜转明,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只得小睡一会儿,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办呢。
*
潘邓在此苦恼,东京却已经热卖起了《京东蹴鞠广昭示》的第六期。
汴京余宅,一个管事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摞的刊物,一卷卷的海报,“相公,买来了。”
那堂上三位都拿过来看。
米待诏最先看到,“你们看这刊物,上面写着‘第六期’,‘最终期呢’,他们以后竟是不办了!”
徐观也说:“想想也是,他们蹴鞠赛已经结束了,可不就不办了吗。”
余深痛心,“怎能如此,我见这刊物有趣的紧,不止在球赛呢,他这书房东家也忒狠心了,若是我,定舍不得不办!”
说着话,几人拿着新买来的刊物看了起来,封面上的人物是那九纹龙史进,只见他将泰山神杯举过头顶,周围则是风云社的队友,众星捧月一般,个个神采飞扬,兴奋之态跃然纸上,叫看这份刊物的人也受一番感染,兴奋起来。
那米友仁摩拳擦掌,翻开册子一读到底,先越过和球赛没关系的那些美景美食,专注球赛转播。
余相公向来是支持凌风队的,见了封面是风云社已知不好,读到豹腿险些成功,但是最后一球逆转的时候,更是捶胸跺足,拿着刊物意犹未尽。
他又看到最后一页,什么?竟然已确定了日期,明年三月十五,举办全国联赛!在山东地区的获胜者可以获得泰山神杯,而全国联赛获胜者可以得到全国联赛的胜利奖杯。
那泰山神杯印在了画册上,那全国联赛的胜利奖杯却只画了个黑影,旁边写着“敬请期待”。
“这东平的潘东家,净会做这些事来叫人心痒!”
余深把这册子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先翻到首页,把陈文昭一番说辞讽刺一遍,“不知道还以为他是那蔡京门生!”
又翻到中间,“这风云社也胜之不武!他这社里有几个厢兵呢!”
又翻到后面,“忒粗俗了,怎找一些个粗鲁汉子来唱歌,不找些歌女!”
那管事在门口站着,说道:“相公,今日来的还有一些个歌女,说是学了那东平蹴鞠赛的歌来,到处传唱呢。”
三人对视一眼,余深说道:“叫人来府上唱。”
第46章 歌声传四方
不多一会儿,几个歌女来了,有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40-50(第8/14页)
人敲鼓奏乐,剩下几人唱歌。
三位坐在堂中听曲,听了前奏已是不同,待到几个歌女开口,更是令人吃惊。
那几个歌女颇有专业精神,站着唱歌的同时还学那日东平厢兵,面带微笑,一脸精神气派,手拉着手向观众台挥舞。
“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只听得米待诏喷了茶,徐编修向来微笑的唇角抿了起来,余相公一脸的扭曲,这是什么东西?
大人们不叫停,歌女们便一遍一遍地连起来唱,她们也挺爱唱这歌呢,唱起来叫人心情愉快。
几个人又听了第二遍,余相公腹诽,这是谁写的词?是半年私塾都没上过吗?这山东河北真不愧是村夫遍地,陈文昭一人,根本没法拉高学问!
待到第三遍听,余相公就觉得勉强顺耳了,嘶……听惯了倒是不难听,虽说语句有些粗白,但是胜在情感真挚。这歌唱起来也着实和别的咿咿呀呀的曲子不一样,配合着歌女们面带笑容的靓丽歌喉,确实有那股蹴鞠赛的朝气。
不知不觉听了好几遍,余深忽然凝眉,怎么回事?怎么在不自觉之间,腿抖起来了?手指头敲起来了,脚也一点一点的?什么!这曲词竟然是粗俗到听多了能让人手脚麻木吗!
*
皇城后花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