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50-6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50-60(第1/14页)

    第51章 纺织坊人才

    李大官人说道:“管事莫聒噪,潘兄弟少年英雄,岂能以身高论短长?”

    杜兴这才说道:“是了,我在这瞎惦记,潘兄弟年少英才,长得高矮有甚么要紧!”

    潘邓彻底面无表情了,心中暗想一定要再把练武提上日程,每天多吃肉,别再瞎熬夜,他怎么忘了自己现在正是长个的时候呢!

    小郓哥带回来的三位织工,已都让他们去纺织坊那边建起来的住房先住下了,天太冷了,两个织女都生病了,在新住处灌汤药呢。

    也不光是北方寒冷,还与两姐妹心境又关,她二人逃出绍兴城,刚一上船,本以为逃出险境,却没想到船上都是男人,又不如自主地心慌起来,生怕自己是才出龙潭又入虎穴。

    就这样忐忑地度过一晚,待到第二天,一路上小郓哥和姜三郎一直和她俩说话,讲述东平要开的纺织坊的事,小郓哥说得头头是道,慢慢的两个人的顾虑也打消了,再加上和她们同行的福建姜三郎也是一个善谈的人,都是同龄人,还是干一行的,有很多共同语言,她们渐渐也就卸下防备,反而心生出些许期待来。

    这一路上心情大起大落,加上水土不服,刚一下船,两人来到纺织坊给分配的小屋子,房子虽小,但是摆设俱全,两姐妹单住一间,也是个安定住处了,这才放下心来,哭了一场,第二日就发了高烧。

    这天一大早,姜三郎过来敲两人房门,锦儿去开了门,把人迎进来。

    三个人都穿上新棉衣了,那姜三郎把自己买的吃食拿出来,有寿桃,软羊烧卖,酸夹,热汤。

    魏锦儿连忙拿了碗筷来,一一摆上。

    魏恬恬也起身了。

    “你两个病还没好?”

    “已都好了,锦儿已经大好了,只是我还有些咳嗽,这北方真够冷的,我头天晚上睡在这,盖着厚棉被,身上不住地打摆子,都停不下来。”

    “你两个还是身体差点。”姜三郎喝口热汤,“……可惜了,不然这几天能和我一块出去玩!”

    他细数自己这些天的见闻:“你俩最近没出门,我这些天见天的在外面绕呢,这真是东平府!就是那个办球赛的地方!刊物你们看过没,就是这出的,我昨天问了这本地人,去那鹦鹉洲书坊溜达了好一阵!”

    两姐妹对视一眼,“我们也知道办球赛的地方,刊物从前也看过,那小郓哥说这球赛就是咱们东家办的呢。”

    “我还以为那小孩吹牛呢。”姜三郎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卷来,展开一看,正是那九纹龙史进,只见他相貌俊朗,眉目坚毅,打了个赤膊,身上纹了九条龙!

    姜三郎脸上挂着腼腆的笑,“昨天我就买了一个,挂到新屋里头了,今天看见他又挂在那书坊里头,心里不忍,给赎回来了。”

    魏锦儿翻了个白眼,“你再去,店家又有新的挂在店里呢!”

    姜三郎把画收到怀里,“我再不去了!”

    “……这东平府真好,我们那也有这海报卖,但是只能买一整个蹴鞠队的,还好贵呢!东平府便宜好多,等到开春,我也能去看球赛了,我想想心里面就起火!”

    这时锦儿惊呼一声,“哎呀,我早就想说这东西好吃,这是不是在那刊物上画的‘软羊烧卖’?”

    她说着把那倒装在盘里的烧卖倒过来,只见下面包肉馅,上面一簇皮,似个束口袋,可不就是在那刊物上画过的烧卖?

    魏恬恬也看出来了,“正是呢,三郎,你买的是这个烧卖?”

    姜三郎轻哼一声,“二位姐姐,可算吃出来了。”

    几人笑着又吃起来。

    姜三郎说着又想到什么,“外面可冷了,你们最近没出门,穿上棉衣还不行,还得穿皮靴才行,城南边有家皮靴卖得好的。”

    说着他把自己的靴筒翻个面,露出里面厚厚的毛皮,“这好暖和,你们要是想买,我帮你们买回来。”

    “真的吗?”魏恬恬说,“你要是帮忙,我们可不推辞了,就把鞋样给你。”

    “这点小事还是假的不成,他那边还有卖手捂,大氅的,也给你们买回些,我前两天就听说东家要见我们,想来这几日就要出门了。”

    那两姐妹听了,赶紧就把鞋样尺码给了姜三郎,姜三郎办事很快,下午就把全套装备带了回来。

    两人换了衣裳,冯掌柜这时来了,“魏织女,魏二姐,姜织郎,东家要见你们。”

    *

    一行人来到了纺织坊,说是“坊”,但是因为附近的地也被冯掌柜谈下来了的缘故,这里着实很大,他们私下都用潘东家的称呼,叫这里“纺织园区”。

    这里面伫立着一个个正在建造还没完工的工厂,比他们以往见过的小作坊大很多。

    光是一个门前挂着“织”字牌的工坊,就大得惊人,三人站在大门口往里瞧,厂房里面零零散散的才有几个织机。

    他们一路来到了园区北面的一个小楼,上了二楼,来到白老夫妇的工作室。

    那门口挂了“染”字牌的是白老的工作室,里面各种颜色的布,依次卷成筒放在百宝阁里,另一面墙打了架子,上面摆放着各色染料,中有一张大案,上面各色工具,应有尽有。

    赵裁缝的工作室则简单很多,立架上放着许多横杆,挂着成衣,绣样,赵裁缝正在屋里忙活,在台上拿了大剪子裁片,潘邓正在一边选布样,拿了一叠紫色布料看,冯掌柜见了回头对几人说:“这是咱们纺织坊的潘东家,你们几个来见过东家。”

    几人给东家行了礼,潘邓把手里东西放下了,看着几个新人,笑着说:“咱们这儿天气冷吧,我见你们穿的都厚呢,来到这儿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三人都摇头说没有,心道这东家当真是年轻,还很平易近人。

    “有什么麻烦事就找你们冯掌柜,他在这地面儿几十年了,什么事儿都管。”

    一路走到了给他们三个准备的工作室,潘邓坐到椅子上问:“你们从前在哪儿上工?都会织什么布?”

    冯掌柜本怕这新人拘谨,想帮着说几句话,却没想魏恬恬已上前一步,把自己会织的布的种类都说了一遍。

    “……我姐妹两个还会织那提花罗,光彩似锦,前几个月还自创了新织法,名叫香云纱,自从织出了这香云纱,老东家每日要接百十个单呢……”

    她还琢磨出了这个潘东家找她们的用意,着实强调了她会带学生,“……我在从前的布庄里,人称我魏师傅,因为我两个姐妹教人从不藏私。”

    说着又把自己随身带着的布包拿了出来,那是一个卷轴,她把上面的盘扣解开,缓缓展开,上面都是她姐妹两个会织的布的种类。

    这一手把在场的所有人搞的一愣。

    潘邓挑挑眉毛,把那布卷轴接了过来细看,每一块布都被缝在卷轴上,成了个鱼鳞册的模样。

    鳞次栉比,光彩夺目。

    这是魏家姐妹自从做织女开始,就精心准备的,当日魏锦儿收拾包袱,当断则断,只带了黄金首饰,和这个布卷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50-60(第2/14页)

    潘邓非常满意,织锦的技艺是一方面,员工的事业心则是另一方面。没想到在古代还有这么积极展示自己的女员工,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姜三郎则在旁边暗自悔恨,这女人怎么一到了东家面前像变个人一样,好你个魏恬恬,你自己做准备不叫上我,你还带了以前做的成品,还给剪成小方块缝一块儿了!我呢?我怀里只有九纹龙史进的海报!

    但这也不能怪魏恬恬,在没来到这个工坊之前,她心里想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这里待遇好,就在这工作;待遇若是不好,或者还像老东家一样,她就带着妹妹再走。

    但是来到这之后,短短一刻钟,她突然就明白了到底什么样的地方才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她本就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别的织女只要一天干完自己手里的活就好,但是她不一样,她要最好,要创新,而这里让她看到了无数的可能,她想要留在这里,并且一定要留下。

    她所说的话一部分是提前准备的,但也是真情流露,魏恬恬看见了赵裁缝,她是一个女人,也可以在这个楼里拥有自己的一个小间,是了,纺织本来就是女人的事,这样她是不是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小间,在养活自己,姐妹温饱的同时,还能织出来世上从没有过的华丽布匹?

    她一定要留下来,留在这个小楼里,她有这个能力!

    姜三郎心里只觉得交友不慎,痛定思痛,却也很快的冷静下来,并且一直佛系的性格被这种强劲的对手激出了几分好胜心。

    “绍兴那边养蚕多,丝织品盛,我家乡在福建路,不如两浙富庶,我们那里的百姓还是穿布。”

    他娓娓道来,“……小人从小就学习绩麻,一开始绩粗麻,后来绩细麻,绩了几年之后,我娘教我绩上品麻,邕州綀子,浙江山后布,都是麻织布,綀子洁白细薄,夏天着此衣清凉离汗,每年多有官人士大夫买我们这种麻布做暑衣,尤其以染了真红为最佳,一端(两丈)可以卖上十贯钱。”

    “……山后布虽是麻布,但是织布的时候加上强捻,织好之后精好纤密,形似罗,人称绉布,也是麻中精品,小人近几天才来府中,听说东平府主要绩麻,只是依我所见,府中麻布品质不精,还有加进的余地。”

    冯掌柜都听愣住了。

    潘邓则是心中暗暗称赞小郓哥,可真是找了两个人才,看着这一番比现代很多求职面试还要精彩的自我介绍,潘邓很满意。

    要是在现代,他做HR,公司只有一个指标的话,他一定会很难抉择,但是现在他可是官僚资本,直接全都要!

    第52章 陈文昭收徒

    潘邓又带着他们去看了新的织机,这个织机也是新改造的,工作的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上面加了卫三郎研究的飞梭。

    传统的织布机,完成穿纬的工作,需要低下头,把梭子穿过开口,左手交右手,压实线,再右手交左手,压实线,重复操作,直到一匹布织完,效率是很低的,布面也没办法加宽,最多只能是一展之内。

    飞梭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安装在滑槽里面带有小轮子的梭子,梭子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滑槽中来回穿行,绳子拉一下,飞梭就极快的穿过开口,完成穿线,织布的布面也可以加宽了,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织布的工作。

    魏恬恬见了简直爱不释手,“这太快了!省了好多力,而且布面能加到很宽,咱们做大幅衣裳,被子,也不用再拼布了!”

    潘邓让他们这几天先熟悉,并且布置了任务,那就是纺出粗细均匀的线,织出细密平整的布,并且让布的宽幅尽可能的宽,最好能达到半丈。

    几人都是织贯了布的,各色提花布,加捻罗都织得,这样的要求自然不在话下,因此都应下了。

    潘邓又让冯掌柜带他们在园区里面逛一逛,自己则去了陈大人府上。

    *

    今日上午书房已将那《东平府游记》的样书制作出来,全书坊都翻看一遍,没人不说这彩画书好的,画的还都是他们东平的小景,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潘邓带着样书去了陈大人府上。

    陈文昭略微翻看,“这个居然是彩印的,从前我也没见过那么多彩印书,自从你那刊物发售之后才总见着,如今你又印了一本书出来,当真是精细。”

    这本书无论是色彩,布局,插图还是旁边的小语都很精彩,弄得他都想要一本来收藏了。

    “咱们这本《东平府游记》看来是不愁卖了。”

    潘邓赶紧拍马屁,“想来日后咱们东平府会越经营越好了,百姓也会越来越富裕,府中能有此番机遇,全赖尊亲为民所思,为民所行,东平府有老父母坐镇,真乃百姓之福!”

    陈大人捋捋胡须,“小小押司真是聒噪。”神情却看得出带着笑意。

    潘邓接着又说:“陈大人苦心孤诣为了治下百姓,怎不把治理一府的心得写出来,写一本《我作知府的二三事》,来让天下人看到大人治理一府的苦心,也让那些初入官场不会治县治府的官员看看,供他们学习。”

    陈文昭养气功夫再足,听了这话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轻咳一声,“这……未免有自夸之嫌,你只看东平府做得好,可人外有人。况且,朝廷有令,官员不得私自刻印书籍,若是被人知晓,恐怕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潘邓挺直了腰背,“别的知府若做得好,为何不见他们出书?我跟在府尊身边,时日不长却也颇有长进,亲眼见了治理一府的困难,别的官员刚一上任,也有府中同僚这样的学习机会吗?若是空有好心而不会办事该如何是好?”

    潘押司声音铿锵有力:“况且府尊心中所想不是为了扬名,只是记录日常为官心境罢了,至于刻印之事,自然是由咱们书坊来负责,绝不会让大人您沾染半点尘埃。”

    陈文昭听了也有些心动,他在外日久,也想要挪腾一番,之前借了蹴鞠赛的东风,在官家面前挂了名号,但是到底还缺了契机。

    陈文昭脑中一琢磨,便应下此事,但是他自然不会像潘邓一样没文化,写个甚么《我作知府的二三事》,而是给新书起了名叫《治平杂录》。

    潘邓收到初稿,见府尹已起了新名,又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