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50-6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自己的稿子分为三卷,一卷主要讲劝课农桑,耕田水利;二卷则讲赋税不扰民、均役防盗,发展经济;三卷讲了断狱公正,惩恶扬善,里面有他做县令还有做知府时候的劝民案例,语句平和,却件件桩桩都是任上实事,极具参考性,非常有教导意义。

    潘邓看得如痴如醉,竟有些爱不释手了,末了把稿件收起,“大人什么时候有空?叫那张凤观画师来给您画一幅画像,放在咱们新书首页!”

    陈文昭本来见押司看他写的书看得入神,自己在一边饮茶呢,听到这话有些窘迫,“还画什么画像,不必了吧。”

    陈大人长得是个典型的清俊文人形象,身形消瘦,穿上宽大的官袍别有一番气度,双目有神,颌下短须,稍微打扮一番就是个美中年了!

    只是平时比较不拘小节,在家里稍微有些放浪形骸罢了。

    “倪文成不像大人这般相貌堂堂,还要上书呢,大人就画了像吧,也叫天下学子都看看大人相貌,免得叫他们失望呢!”

    陈文昭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50-60(第3/14页)

    就随他去了。

    潘邓这边请了张画师,又回书坊雕了板。

    本来书坊一直在加印海报,蹴鞠赛虽已过去两月,但是海报热度不减,依旧畅销。如今陈府尹要出书,闲下来的雕版匠又重新忙碌起来,精心雕版,没过几日就出了样书来。

    陈文昭拿在手中端详,一共三本,前两本稍厚,最后一本稍薄些,封面是上好的硬纸,分褐,蓝,红三色,边上用同色线缝了,装订用的是传统的五眼线,书籍大气美观。

    翻开内页,纸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泽柔和,比起常见的桑皮纸更显华贵,书坊匠人用的是东平麻纸,其纤维长且坚韧,书写和绘画都极好,且日久不脆。

    第一页是陈大人画像,陈文昭看了图上人影,点点头,“比起之前画得还要精神些。”

    后面内页是用两色印刷,精致清晰,陈府尹翻看一遍,见没有什么错处,点头夸道:“你办事素来妥帖。”

    潘邓低头掩饰上翘的嘴角,“为大人做事,不敢不尽心竭力。”

    “你可想要什么奖赏?”

    潘邓连忙说道:“小子受大人提携,才得作东平府押司官,不敢要什么奖赏。大人为府中事务操劳,小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为大人出书立传,乃东平人分内之事,岂敢言赏?”

    陈文昭听罢,目露欣慰之色,“既然你什么赏赐都不要,便做我的学生如何?”

    潘邓刚想抬手谢大人,手抬到一半僵住了,他又抬头看陈文昭,眼睛睁大透露出惊诧。

    陈文昭手拿书卷,“怎么你不愿意?”

    所以他刚才没听错!

    陈府尹说要收他为学生!

    这,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潘邓压下疑惑,重新恢复冷静,拱手说道:“谢大人抬爱,小人,小人……没读过几本书。”他这样的资质,也能做陈大人的学生吗?

    陈文昭说道:“书什么时候读都不迟,我看重你,在你的为民之心,此心难得,宦海难遇。更何况你为我出书立传,提升名望,岂不知此事都是学生为老师作?我二人虽无师生名分,行事却早已行师生之事了。”

    潘邓听了这话,这才想到,陈大人当初提拔他作东平府押司,又给他钱财安家,之后有重用他,小事上也叮嘱他,连官员往来这类的人情往故也提点一二,种种关怀备至,岂不是也和了府尹所说,“无师生名分,却已行师生之事。”

    潘邓喉头发堵,他朝陈文昭磕了头,行了拜师礼,“学生拜见老师。”

    陈文昭把他扶起来,“好,我从前没收过学生,往后可能也不会收了,师门里就你一个,不过你还有个师叔,日后待叫你相见。”

    潘邓点头应了。

    当天晚上,陈文昭谈性大发,泼墨写了几页纸,告诉师弟自己收了一名好学生。此子天资聪慧,慧眼过人,人见人爱,爱民如子……手中笔墨翻飞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当晚就叫陈泽寄出去。

    几日之后,师弟的书信也到了,恭喜师兄收了好学生,还给师侄送了礼,一袋乳糖狮子。

    潘邓拿在手里,黄白色,圆圆敦敦的小狮子糖,模样有些像石狮,颇为可爱,小狮子还梳着强风大背头。

    潘邓拿在手里细看,心道难道老师没告诉这位师叔自己的年龄?他又放在嘴里一个嚼嚼,嗯,奶味硬糖,嘎嘣脆。

    *

    潘邓被陈府尹收为学生的事隐秘而迅速地传遍了府衙,大家明面上不说,暗地里却都经历了从‘大吃一惊’到‘情理之中’到‘不愧是他’到‘肃然起敬’的整个流程。

    府中同僚都一一祝贺,通判明瀚海,主簿许宜,文书钱通都送了贺礼。

    就连阳谷主簿冯兄也送上厚礼,恭喜他拜得好老师,顺便还给他送了个人过来,是他家二哥冯昭和,写了书信叫潘押司随意使用,叫他在潘押司左右侍奉。

    潘邓当然不能真把这么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当成了小厮了,却也不好拒绝,这冯家二哥平日里是个安静的性子,行事也妥帖,最得冯主簿心。

    潘邓想了想,和明通判打了声招呼,给他安排进了东平慈幼局。

    李大官人得知这消息的时候,也想到派家中儿子给潘押司差遣的,只是家中大哥要管家业,二哥读书刻苦,盼他能做官,三姐最灵通,也最像他,是做生意的好手,可惜是个女儿。

    他只得备了厚礼,叫杜兴送去,顺便叮嘱杜兴,不可无礼。

    连纺织坊的几个新管事也听说了,这事可是他们这些天凑在一块聊天的主要话题。

    “不愧是咱们东家!”

    第53章 工坊发月钱

    冯掌柜这天傍晚安排了聚餐,叫秦凤炙肉送了一桌席面来,把坊里管事聚在一起,开了个会。

    一是说最近几天就要招工,工坊要开工了,另一件事是坊里要来新人,是个叫宣娘子的,近几天忙完手中事就会过来。

    说完他就先行离开,叫坊内几人自己吃饭。

    连朋看他们有些茫然,“你们都不知道宣娘子是谁吧?”

    白老说道:“是谁?”

    “嘿嘿。”连朋笑着却不说了,拿起了架子,“刚才那魏二还说我不是你们纺织坊的人呢。”

    魏锦儿说:“我何时说了?算了,我给你赔不是,你快说这个新来的人是谁?”

    连朋这才说道:“你们知道那金毛犬段景住吗?这个宣娘子是段景住从西北带回来的,据说是他的老婆,年后刚成亲。”

    “哦……”围坐的人点点头。

    “但是这个宣娘子,听说比那个金毛犬大了五六岁。”

    “啊……”围坐的人有些吃惊的。

    “而且……”连朋压低声音,“那宣娘子,在西北已经有夫家了,人家早成亲了!”

    “啊?”周围人一阵惊呼,这是为何?

    连朋满意地哼笑一声,才开始说了自己一早听的故事。

    “他们两个,是金毛犬跑马贩子的时候认得的,一年就见得到一回面,但係也对上眼了,宣娘子也偷偷儿喜欢金毛犬,不过她已经有丈夫了,两个人就分开了,今年听说她丈夫死了,金毛犬终于就把她带回到东平来了,连着她家老汉儿也一起带回来喽。”

    魏恬恬也在扣瓜子吃:“还是二婚哝。”

    魏锦儿疑惑:“你怎么不说官话了,说些蜀地话来。”

    连朋环顾四周,“掌柜又没得在,说官话作啥子。”

    姜三郎问道:“她都有丈夫了,怎么认得的?”

    “这个哪个晓得哦。”连朋说着拿了一串羊肉串,“不晓得。”

    说话之间,冯掌柜又去而复返了,“看我这记性,今天特地背了个包在身上,还是把这事忘了。”

    他说着从布包里拿出几个小布袋来,“宣娘子已经到了,只是近几日不能来,她托我给你们带了西北土仪来,你们分分吧。”

    众人一人拿一个,连朋张望着,显然他也明白自己不是纺织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50-60(第4/14页)

    的人,“有我的没?”

    冯掌柜给他一个,“有。你们吃好,连朋你走的时候把门关好了。”

    “唉。”连朋喜滋滋地应了,把自己手里的口袋打开,见是一个细长条的带子,“这麻绳够精细的,上边有花纹呢……细看还挺好看呢。”

    白老不像他一样不识货,“这是凤翔府那边的毛纺绦,好绦紧细如箸,花纹细密。此绦围率三寸,长一丈余,做工精湛,一绦十余千不止呀!”

    众人无不惊叹,“还是个富婆呦!”

    连朋这才察觉自己是南方土狗,赶忙把自己的那条又小心装到布袋里,说道:“可不是嘛,你们知道金毛犬不,前几日送了押司一匹小马呢。”

    “哎呀,我说押司最近怎么去哪都骑小马,原来是他送的!”

    几人都问连朋:“你见过宣娘子没?”

    “没得见过,不过我知道她最近据说是在挑棉花子儿,要在东平种棉花。”他露出南方人的疑惑,“棉花是啥子东西哦?你们见过没得?我听他们说,草里头还能长棉花。”

    他拿两手圈了一个圈,“还这么大个。”

    连姜三郎都吃惊了,“这么大,还是结了果就能坊线的?”

    赵裁缝说道:“不算是果,结出来就是棉絮,你们那里没有?”

    姜三郎摇摇头,“我们那儿都是麻布,染料也没得多少,福建路那边往街上看都是黑白相半,我往北走到了绍兴才看见满街彩呢!”

    魏恬恬说:“绍兴也没有棉布,但是那里半城人都养蚕,桑蚕各节都有专门的地方,种桑树,收蚕茧,缫丝,织布都被拉断了,有专门的人来做,我们布庄机织户想要原料也要到市场上去买呢。”

    众人都感叹绍兴真是丝绸大府。

    “咱们要不要给回个礼哦,这宣娘子好讲究。”

    “你回什么,大家商量商量,回一样的好了……”

    众人一齐商议着,欢声笑语,举杯对饮,明月高悬,坊内热闹。

    *

    时光荏苒,一月过去。

    东平纺织坊

    彭娘子一大早起来,收拾梳洗,同屋住着的几个娘子也都起身,一起去打水洗脸。

    彭娘子自己把头发梳好,又给同屋的另一个姐儿梳了时兴的发髻,那惠姐小声说:“咱们在这住了快一个月了,掌柜的可说了什么时候给房钱?”

    旁边有小娘子插话:“你傻了,直接从我们工钱里扣。”

    惠姐这才松了口气,“一直在发愁这事,手里没钱呢。”

    彭娘子笑道:“等发了工钱,咱们手里就有余钱了。”

    那小娘子见惠姐头发梳得光亮,心生羡慕,“彭娘,你不光纺得好纱,手也巧。”

    惠姐说:“我们村里人都说,这是因为彭姐七夕拜月,我们就知道瞎玩瞎吃,没去拜月。”

    彭娘子笑着说:“你若想学,也教给你,梳个几次,自己就会了。”

    那小娘子欣喜道:“果真吗,谢过彭姐姐。”

    几个娘子梳洗好了,一起往食堂走去,“也不知道今天吃什么。”

    食堂一早已坐了些人了,那蒸炊饼的大蒸笼一掀开,氤氲的白雾弥漫了大半个食堂。

    惠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几人拿了海碗盛了热乎的萝卜汤,每人拿了两个白炊饼,又拿了一筷头酱菜,坐在长条板凳上吃起来。

    在她们斜对桌是个小子,眼看着喝了一碗萝卜汤,吃了三个炊饼,又去打饭的地方要了一碗汤,拿了四个炊饼。

    这的吃食是不限量的,但是不许外带。

    “瞧他没多大,是个小孩呢,怎么吃这么多?”

    “饿呗,惠姐刚来的时候,一顿饭要吃五个炊饼呢,慢慢才把饭量减下来,饿怕了。”

    惠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她是郓州辖下村里的农户之女,家中父母耕织,有一姐一弟,姐姐已经嫁人,只她和弟弟和父母生活,大伯二伯生活也艰难,彼此难依靠。

    近些年来听自家阿爷总是叨念着税又涨了,活不起了,家里的境况越来越不好,终于在今年,家中收成不好,交不上税,还不上给村头的利钱,两亩薄田被典当,家中彻底没了生计来源。

    村中和她们家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