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60-7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的思想里,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官员行商,的确会有很严重的以权谋私问题。

    徐观见他像是理解了,又接着说道:“‘平准’更是有弊端,我朝便有常平仓,你且想想看会有什么问题。”

    潘邓思索片刻,“常平仓里贮有稻米,然而稻米易腐烂发霉,储存不易。”

    徐观点头,“这是其一。”

    潘邓又想,“官员如果手里没有钱了,还会打常平仓的主意,把里面的米卖掉来养官。”

    “这是其二。”

    潘邓再想不出了。

    徐观说道:“‘平准’一策不光是稻米,还有其他货物,然而此事依旧是官吏主持,当官吏手中握有可以随时哄抬物价,压低物价的权力之后,他们就成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只老虎,其他的商人都纷纷出局或者同流合污。”

    竟然还是官吏以权谋私!

    徐观做了总结:“很多时候,一个政策在脑子里想想能够成立,其始善也,可一旦实施下去,终未必佳。”

    潘邓轻呼一口气:“学生受教了。”

    他穿越到宋朝来几年的时间,在阳谷县度过了绝大多数的时光,最深刻的感受便是“皇权不下县”。

    最基层的小官,保正,里正,耆老,宗族,县衙小吏,才是村县实际权力的把控者,上面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60-70(第3/14页)

    改革命令经过一层一层的传递到了县村之中,事实如何已不再由上面掌控。

    徐观看他肯细心琢磨,又问道:“陈大人也对你讲了许多本朝往事,你可想到有哪件事与此相符?”

    眼看师叔又考校起来,判潘邓紧忙冥思苦想,这样一想,还真叫他想出一件来。

    汉武帝之时有司马迁怒斥平准法,言“烹弘羊,天乃雨。”;宋真宗之时不也有司马光怒骂王荆公,言其“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而其变法之中政策,如青苗法,也是开始规划极佳,甚至在小范围内做了试验,叫政府给农民,青黄不接之时,发放贷款,用于购买青苗。

    农民得到政府贷款,可抑制民间高利贷。

    朝廷发放贷款,也可让朝廷增加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足”。

    之后随着政策发行,其状况却愈演愈烈不可收拾,民间小吏官员多有为了邀功,逼迫百姓贷款者,且随意增加利息,最终变成了官方的高利贷,让百姓更为困苦。

    潘邓描述一遍,徐观点点头,他本考虑到此学生入世不深,对于国朝大事不甚了解,又在京师这样的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跳到别人挖的坑里还不自知,所以首先想让他了解些祖宗大事。

    没想到他也不是一无所知,想来师兄也耐心教导。

    徐观便再总结道:“政策施行不能只看出发点,也要考虑得深远,这两人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一层一层地执行下去,结果却是酿成百姓的灾祸。”

    潘邓却紧皱了眉头,汉武之时相距甚远,他不甚了解,但王荆公改革,实乃宋朝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他问到:“既然如此,那墨守成规便好吗?”

    政策没有完美的,只一点点修正,变得更好,不用好的政策难道要用不好的政策?改革的决定是艰难的,属于少数人的奋斗,历史是一次次的试错,此事既然是人事问题,自然该从人事上面找原因,又关政策什么事?

    徐观只冲他微笑道:“待你细想吧。”

    一节课上完,外面天已经黑了。

    潘邓一边感叹自己听师叔讲课竟然沉浸其中,忘了时间,一边又愧疚自己占用了师叔好好休沐的一天,如此没有眼色,没有早早告辞。

    潘邓冲徐师叔作揖:“今日劳烦师叔教我。”

    徐观也回礼道:“既是同门,又何须客气。”

    徐观送小学生到门口,叫明月把那之前盛鲜果的篮子拿来,里面装上些笔墨糕点,再叫明月执灯送潘邓回了家。

    *

    又过些时日,奢侈品税一事已经敲定,暂定在开封府试验一年。赵佶对这个新名目相当满意,如此“民不加赋而国足”之策,自然是多多益善。

    潘邓自从听了师叔讲课之后,便常常回想自己所说的奢侈税一事,对这句“民不加赋而国足”更是有些汗颜了,一直在想自己是否也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经济政策,没有经过更深的思考,怕最终也会闹得狼籍一片。

    但他站在此刻,也并不知道后续的结果会是如何,前世直到他穿越,此税目也并没有成立多久,总共才二十年。

    潘邓这几日苦思冥想,总算也明白了历代改革家的痛苦,王荆公若是知道他的青苗法会被扭曲成如此模样,想必当初也不会轻易制定吧?

    潘邓把自己的苦恼说给老师听,陈文昭呵呵一笑,“没那个宰相的命,反倒得了宰相的病,此事当朝诸公都商议过的,便是有什么不好,也不关你小学生的事。

    潘邓稍微安心,又问老师此事全然没做过,如何就敢施行?

    “成败都是史书一笔,莫要瞻前顾后。”

    陈文昭说道,又加了一句,“你学问尚浅,但要知道,观史切莫以今人眼光去观,想想你若是古人,在那时那刻会怎么做?那便是最佳之策了,错了也是天注定。”

    潘邓点点头,陈文昭又道,“莫要沉溺于些许小事,先来替为师想想接下来做什么。”

    潘邓问:“老师又有什么事?”

    “如今朝中都将我归于蔡京一党,前些日子我提奢侈品商税一事,更叫他们以为我是蔡京党羽。如今仕林之中,郑居中以不畏蔡京强权,勇于与京作对而深得士大夫与学生之心,我却久未回京,这些年来默默无闻,你也替老师想些法子,叫老师在仕林当中有些名声。”

    潘邓双目炯炯,老师这是下决心角逐官场了!这两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63章 郑相叱文昭

    既然老师已经决心角逐官场,不管怎么样,他身为老师的学生,一荣俱荣,必须为老师鞍前马后!君不见他已经像那考上普通一本后学校自己升了九八五的幸运鹅一样毕业就是苏坡高材生水涨船高地从一个阳谷小吏做了开封府司录官了?

    要政治资本,这还不简单,潘邓简直不消三智五思,直接效仿众位穿越前辈,建图书馆便是。

    顺便还能宣传一波已经出版的《治平杂录》。

    “嘶……”陈文昭有些被自己弟子的捷才惊到了,琢磨了片刻,“……只是太学有藏书馆。”

    潘邓微微一笑,“太学藏书馆规模再大,只供那一学院人享用难不成能开放给平常学子看?况且老师既是文坛宗老,自然管得是天下学子,岂能只顾京师一地?”

    宋朝风雅,有许多藏书家,只是规模较小。潘邓记得之前看过的有关藏书的纪录片统计,有宋一代自开国以来开,藏书超过万册的藏书家有几十个,小藏书家更多,孤本难求,有些书籍有价无市,基本都是手抄本,根本没有雕板,基本不在市场上流通。

    而且此时书坊里的书本,普遍价格不低,雕版印刷的书籍虽比手抄本便宜,但终究没有达到后世的平价。

    “我们建图书馆,就是要以老师在文坛中的名气,征集各位名士家里的藏书,刻印出雕版来印刷,让更多种类的书籍面世;此馆建在京郊,叫全京畿的学子都能借阅;另一方面开设工坊,陈留府今夏河水决堤,不知又会有多少流民,到了冬天难免有到开封来的,我们雇些小工,只收支平衡,叫新书广传四方,让全天下的人看得上书!”

    *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还当他这火已经烧完了,原来是只烧了一把。”王黼看着奏章,不凉不热地说道,“原以为他陈文昭是个什么好货色,没想到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呵呵,他懂,因为他也是。

    白时中则笑呵呵地说:“建图书馆也是于天下文风有益之事,怎么说都无可指摘,不如让陛下定夺。”

    王黼不至于因此事和同僚争辩,他虽隐隐投靠郑居中,却也不想直接和蔡京党羽起争执,况且陈文昭成了权知开封府,众人多少都猜测皇帝是否有别的心思,便也无不可地将折子给了白时中。

    只不过转眼下值之后,又去将此事禀告郑相公。两头不得罪才是他王黼的生存之道。

    几日后二府向皇帝奏报,郑居中提到此事,“召集天下书本,刊刻成书,建开封图书馆,于三个月之后开书市雅集?”

    他面色嘲讽,“如此大兴土木,这钱从何来,又由谁来监造?他一个开封知府,不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60-70(第4/14页)

    好份内公差,反倒沉溺于这些沽名钓誉之事,岂有文官之风?臣请驳回此事,治其玩忽职守之罪!”

    郑居中自从陈文昭任东平府尹,办那劳什子小报时就不看好此人,如今他又因蔡京举荐上位,从外朝官做到了京朝官,如何不是那蔡京党羽?

    现在又要建这个图书馆,打算在他郑居中眼皮子底下沽名钓誉之后还要捞满腰包?

    谁不知遇到此大型工程,就是官员捞油水的时候,此图书馆交给谁来办?找什么人建造?花费多少?当初蔡京等人谄媚于帝,扩建延福宫,召集了童贯,杨戬五内侍,分别监造,延福五位互相攀比,使得延福宫建成之后无比豪华,碾磨了多少民脂民膏!

    帝好建造,诸如此般事还有不少,现如今他陈文昭又要效仿前辈了?

    堂中鸦雀无声,蔡京掌权多年,堂中平和,自从郑相掌权,堂中竟然也有反对皇帝的声音了。

    赵佶素有园林雅兴,喜欢奇石,也喜欢建园子,编书。对于开封府建图书馆一事并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看了那折子当下就同意了。

    可如今郑居中反对,说这个事情二府不同意。

    赵佶心中微叹,蔡京当宰相的时候,朕做什么他都同意,怎么轮到你郑居中当宰相,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呢?建院子印书明明是件雅事,他将视线转到蔡京脸上,见蔡京正眼观鼻鼻观心地戳在哪不知道想些什么,也不说句话。

    赵佶转念一想,郑相也是自己选的,忠言逆耳,他也没有坏心,说到底也是为国着想。

    二府官员见皇帝被郑太师说得不发一言,纷纷打圆场。

    白时中说道:“陈文昭此举也是为了开封文风,纵使有什么不周到之处,我们替他想想法子,叫他把这件事做的尽善尽美也就罢了……”

    言下之意:皇帝都同意了,你这么倔做什么?

    刘正夫瞪了白时中一眼,不过是蔡京身后的跟屁虫,二府奏报也轮到你说话。

    郑居中冷笑道:“既然如此,白相公便说说,他要见建那图书馆,钱从何而来?”

    白时中哑火了。

    郑居中又面圣作揖道:“如今国库空虚,也没有余力做此事,官家以为如何?”

    经常做皇帝的都知道,不同的宰相有不同的风格。

    此事若是蔡京来办,他不会让皇帝有一点烦心的地方,奏报之时把过程和结果放一起说,雷厉风行,什么复杂的事情,到了蔡京手里都会变得简单无比。尤其一点,蔡京从来不会向皇帝要钱,在他眼里没有财政问题,大权在握,他总能用自己的手段得到钱,并且反过来供养皇帝过奢靡的生活。

    但是这个郑居中,他居然让朕来想办法,赵佶叹了一口气,心中憋屈了一会儿,就接受了郑居中没有蔡京能力足这件事,自己也想开了,只能反过来适应这个宰相了。

    没办法,官家就得有容人之量。

    赵佶说道:“郑相以为此事如何?”

    郑居中说道:“此事劳民伤财,不应该办。”

    赵佶想要妥协,却舍不得图书馆,他想了想,此事没准陈文昭自有办法,“召陈文昭来问问,若是他没法子,就依郑相之见。”

    开封皇城不似后代皇城建得那么大,小黄门跑出皇宫去,到了开封府返回来也没用太久。

    陈文昭今天带着潘邓一块进宫,拿了近几日他们做的图书馆规划。

    “臣素来听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藏书风雅之地,岂还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一院一楼即可。臣小弟子近日来走访京郊,在辟雍附近看见有好空地,此郊区也正是往日学子读书赶考之地,文人聚集的地方,文气鼎盛,地价不高,想来不需朝廷拨款,开封府便可一力承担。”

    众人又看向郑居中。

    换汤不换药罢了,“此事即是你开封府一力承担,又找何人建造?”

    莫不成就是找他这个小徒弟?师徒两个在开封府捞上一笔?

    陈文昭说道:“此事既是一府之事,建造工程自然要叫人买扑,想要做工程的去到开封府衙投文状即可。”

    陈知府所说的买扑,便是招标制度,潘邓起初听到此法还颇为意外,原来在宋朝就有了如此完善的招标投标制!

    各个步骤,从标底,张榜,投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