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潘邓提着灯,笑呵呵的问他:“师叔睡了没?我这好几个灯,你去挂在他门前。”说着把手里的灯递过去。
范老说道:“没睡呢,没睡呢,潘著作快进来,外面儿冷。”说着把潘邓迎进院里来。
潘邓说道:“夜已深了,怎好打搅师叔?只将这灯挂了,我便回家了。”
范老却拉着他往院深处走,“怎好叫您来了就走?天太冷了,到屋里暖和暖和吧。”
一路走到徐观卧房门前,潘邓见屋内已经全黑了,知道师叔已经睡,悄声说道:“莫要……”
却见范老左脚绊右脚,一个不稳跌了一跤,手中提灯磕在那院中小香炉上,哐当一声响,在寂静的夜里划破夜空。
潘邓赶紧扶老人家起来。
过了片刻,那屋里点起点点烛光。
范老扶着少年人的手站起来,说道:“你看,我就说吧,大人也没睡呢。”
潘邓:“……”
范老前去通报,徐观怕是出了什么事,让二人进屋,两人走进屋里,潘邓见师叔手里拿着油灯,正把那灯放在几上,要掀被下床。
他赶紧走过去把人摁住,“别起了,别起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80-90(第3/16页)
徐观坐在床上看他,潘邓这才见师叔披散着头发,身上只着中衣,比起平日俊美来多了几分柔和,他看了一会儿,才拿了圆凳坐到床边,把手中三个花灯提起来。
“深夜打搅,唐突师叔了,只是今日扑得三个花灯,见各个可爱,想来送给师叔一个。”
他手里拿着兔子花灯,莲花花灯,还有一个小狗花灯。
“师叔看哪个好?”
徐观见他头上戴着厚帽子,身上也穿着厚袄,外边披了大氅,脸上被冻得红红的,面上带笑,双眼晶亮。他又看向那三个小花灯,看了半天,指了一个。
潘邓笑道:“我想师叔也会选这个兔子的,我见师叔画过玉兔呢。”他说着看向这屋里,见有摆蜡烛的灯台,就将那蜡烛拿下来,把花灯提手插上去,叫那灯在空中悬着,似屋中明月,甚是好看。
潘邓又回到床边,把那烛火熄了,他带来的三个小花灯就亮眼了些,“打搅师叔了,我这便回去了。”
“我叫范老给你收拾房间,你今晚在这住一晚吧。”
潘邓摇摇头,“回到我家也没有多远的路。”他见徐观坐在床上,披着被子,笑着说:“师叔快睡吧。”
徐观见他提了三个灯亮融融的来,又亮融融地走了,只留一个昏黄的兔子灯在屋里,并着外面的圆月照得屋里微微发亮。
*
上元节一过,众人也就渐渐从新年欢乐中走出来,进入新的一年了。
整个政和七年,赵佶忙碌于神霄派修道一事,倒把前两年想的收复燕云给放在脑后了。
结果这一年下来,修道之事颇有成就,朝中还接到边境以及山东奏报,说女真崛起,把辽国打得节节败退。
这岂不是意味着上天对他的虔诚信道作出了回应?此事正是上天安排。
如今社稷安定,国祚安稳,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正好,赵佶要考虑外部问题了。
经常做皇帝的都知道,一呼百应只是幻想中的美梦,事实上他虽身为皇帝,若想做成什么事情也要能把命令一级级地传下去,这首先一步就是要找二府商议。
“年前登州奏报,说女真人攻辽城,辽人逃窜,难民乘船逃难,却飘到了登州,登州尹派人询问,得知如今女真凶猛,打得辽人节节败退,如今辽既然势弱,不如趁机联合女真,收回燕云。”
陛下想要联合阿骨打,攻打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
二府众人面面相觑,都没有说话。
赵佶见他们面色已知一二,看向蔡京,“爱卿以为如何?”
蔡京沉吟良久,说道:“辽军凶猛,恐我边军难以取胜。”
王黼说道:“此不是涨他人士气?”
赵佶也笑着说:“童枢密在西北连连捷报,已得那西夏军节节败退。”他对梁师成说道:“你说说童枢密的战绩。”
梁师成便一一细数起来,从青唐擒获二十万部族人口,建立四个州、一个军府、一座首关,六座城池和二十二个堡寨,从西夏夺回数千里土地。
此战绩颇为豪迈,众人也都明白了赵佶的意思。
蔡京接着说道:“百年盟约在前,我朝岂能背信弃义?”
此说的是澶渊之盟,百年之前真宗皇帝与辽订立和约,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边界,自此之后获得了百年的和平,没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此事乃是花钱买和平,所花甚少,买来的和平却使百姓不必受战争之苦。
庆历增币之时,仁宗皇帝也曾说:此举有损百姓,但岁币不是一时急需,只要慢慢积攒便可,若是战事将起,百姓便要受流离之苦,世间没有两全的办法,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了。自此四十二年不识兵,以为宋朝迎来了繁荣。
然而提到岁贡,多数人总要咬牙,因此乃有损国威之事,白时中说道:“岁岁纳贡,金银布匹,流入辽国,此等事态分明利于辽邦强盛,而损我朝根基,此不公之举,不宜再续,当断则断,以绝后患。”
赵佶点点头。
但蔡京始终并未表态,赵佶于是又看向陈文昭。
陈文昭说道:“童枢密在外征战,马匹恐不足,军饷也不知能否维系。”
此一点正说中赵佶担忧之处,当年神宗皇帝利用茶马司从吐蕃地区以茶换马,换了一万匹马,又征用了近四十万的挑夫,为三十万大军提供补给,以攻打西夏,如此准备充分,到最后却还是给养失利,损耗巨大却仅仅收回少许领土,自那之后神宗皇帝变不再轻易开战。
而如今军中状况,比起那时还不如,赵佶虽有收复失地的野心,却也担忧起来。
杨戬说道:“登州已派人去辽东打探,不若等他们见到女真人,回来再说。”
此事也只能暂且作罢。
*
潘邓手里的烤饼落在桌上,赵佶这么早就开始准备收复燕云了?
所谓的燕云地区,即是北京大同一带,当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至今也未收回。
此地区是一条天然的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跨过北京到大同的防线,就可以一马平川,不受任何阻挡地直入中原腹地,此地在他国手中,宋朝岂有安寝之时。
自开国以来,宋朝皇帝无不想收复燕云,这也难怪宋徽宗在听到女真崛起,辽国衰弱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趁机夺回燕云,完成祖先都没有做到的大事了。
潘邓叹了一口气,但凡学过点历史的都知道,此联金抗辽,就是北宋灭亡的先兆。
陈老师这些日子也总是沉默,此事经上次朝堂议事终止,迟早有再提起来的一天。
然而皇帝一心想要伐辽,此事无论朝中大臣意见如何,却无法撼动皇帝的意志,陈文昭叹到:“竟失职如此……”
潘邓问他:“老师说什么?”
陈文昭说道:“我叹宰相失职,无法与皇权抗衡……”
潘邓隐约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皇帝宠爱哪一党,支持哪一党,哪一党就得势,在这样的政治漩涡当中,朝臣在升升贬贬之后,朝廷就变成了皇帝的一言堂,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平衡慢慢倾斜,宰相的权力大大丧失了。
“此事老师怎么看?”潘邓问道。
陈文昭又沉默许久,后下定决心:“宋辽必有一战。”
潘邓惊骇,“老师是说,赞同收复燕云?”
陈文昭点头。
潘邓的内心突然就像火燎一样,“此事怎可如此草率?”他是知道历史的人,靖康之耻的屈辱烙印印在了后世每个人的心中,千年之后也没有人忘记过,潘邓怎么能看着这样的事在眼前重演?
陈文昭叹道:“数年之前,陛下就在谋划此事,不是此时,也不远了,如今辽国势危,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潘邓说道:“和女真联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女真连辽国都能打败,届时宋朝又将如何?此事决不能应!小瞧女真会酿成大祸。”
陈文昭看着学生满脸急切,说道:“你又杞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80-90(第4/16页)
忧天。”
潘邓说道:“那若因此亡国呢?”
第83章 你说谁访金?
陈文昭板起脸来,“黄口小儿,胡说什么!你了解边关?还是通晓国情?还是知道女真?如此肯定,你这论断是怎么得出来的,在这满口胡言。”
他训斥完学生,斩钉截铁地说道:“宋必灭辽,不然必有大患!”
潘邓脸都急得涨红了,陈文昭知道他这学生素来是个未雨绸缪的性子,说道:“少和你师叔读甚么史记通鉴,人都读傻了。”
“……如今当朝之势,不是你我说了算数的,你没见此事连蔡相反对都没用?皇帝若想办成这件事,总会有人帮他,若放任陛下自己行事,找些宦官胡乱一气,不与二府商议,更成大祸。”
果不其然,几天之后,登州传来消息,说他们的船根本上不了辽东岸。
联金一事出师不利,赵佶心中郁郁,果真没与二府相商,而是直接把童贯从西北紧急战事中召唤回来。
潘邓心中更加担忧,北宋灭亡,与宋朝国力不足,兵力孱弱、朝堂党争混乱、赵佶父子的骚操作等等都有关系,但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惨境。
眼看赵佶的骚操作要开始了,潘邓好几天没睡好,仿佛靖康之耻已在眼前了,心里惴惴,去问师叔怎么办,师叔说:“此赵家家事,与你何干?”
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陈文昭见学生这几天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拿着小算盘噼里啪啦地算账本,俨然一副要卷钱跑路的样了!他不由心中窝火,提起学生的衣领子,训斥道:“整天臊眉耷眼的干什么?你既然执意此事不好,不如亲眼去看!”
潘邓:“?”
“官家已在找使臣出使了,你不是说那女真势大?你就亲眼见见女真如何!”
潘邓心想我还用看,当我历史白学的?他嘟嘟囔囔道:“此去路远,那边不安全。”
“你个男子怕这作甚!到了边境你也瞧瞧,整天说不该联金灭辽,你去金辽一观,回来再说这话,你若不去,以后莫在和我论此事!”
潘邓也被激起火气来,“去就去!”
*
二月初九,铸造了许久的“飞鼎”终于完工,赵佶看着面前大鼎,心中豪情升起,终于决定再次排使者前去辽东,此事自然交到刚从西北归来的童贯手中,此时正在选拔人手。
潘邓闲时被召面圣,赵佶拿着手中刊物,近日来朝中事情繁杂,看这刊物也能舒畅身心。
赵佶看着面前的小少年,突然想起什么,说道:“如今你老师已是三品大员,你也不想往上升一升?今年五六月份,我叫人编撰的《圣济经》就快完成了了,不如给你挂一个名,你再自己上你那刊物封面,给自己攒攒声望,也好在朝堂之中有个位置呀。”
潘邓看着赵佶,心中说不感动是假的,可能这就是帝王之爱吧,他想要对谁表示看重,就让谁权力加身。
但他还是拒绝了,“臣没读过几年书,认识的人都知道,哪会编什么书呢?说出去倒让人笑话。臣感恩陛下的提携,但实在是不通笔墨,不懂经史,有亏于陛下。”
赵佶看他低着头,还把这很当回事的样子,笑道:“这有什么,王卿家不也是乡野出身?照样进二府呢,朕不看重这些。”
赵佶又想了想,飞鼎已经建铸完了,最近好像没什么大工程了。
潘邓来到赵佶身前,郑重道:“陛下,臣请一同出使金国。”
赵佶愣住了,“你要去金国作什么?”
“臣知陛下所急乃故土一事,愿为陛下分忧,打探金国底细,试探联合一事。”
赵佶惊讶,末了说道:“出使一事,颇为辛苦,女真蛮夷之地,不通教化,何必去那等蛮荒?这是个苦差事……”赵佶劝道,“若是为了升官,做做样子便罢了,何苦出使去呢?”这小少年怎么实心眼呢。
潘邓说到:“臣不是为了升官,臣从山东来到东京,一介小民受陛下青眼,心中之感恩愿衔草结环以报。现知陛下忧心此事,臣愿为陛下分忧,效犬马之劳,望陛下策马北征,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成先祖未竟之志!”
赵佶深深看着他,心中大为感动,是了,他最心心念念的就是祖宗没有收复回来的燕云十六州,这是为了完成赵家世代的志愿,也是父兄遗志。
“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