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60-17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的地方探查,此处热气袅袅,鱼汤的香气勾得人腹中饥饿,那街里城郭户新推举的里长见了节度使来此,热络招待,不由分说拿了竹篓里几条鲜鱼,说道:“节度使留步!我这街上别看如今萧条,可也曾是杭州数一数二的大街!咱们街上这临仙楼,做西湖鱼羹可是一绝!”

    潘邓与林通判对视一眼,也就留在了原地,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已有了在街上卖饮子、杂货的,那里长絮叨道:“小老儿听说节度使是第一次来咱们杭州,就叫您看这破败之景,这杭州美景节度使没见着,定叫您尝尝咱们杭州西湖鱼羹!”

    说着转身嚷嚷道:“叫宋大嫂做!”

    林崟岌笑道:“大人颇受百姓爱戴,我这些时日。忙活府中政事,都问大人在杭州待不待得惯,大家伙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是谁救得杭州城呢。”

    说话之间只见对面卖香饮子的小摊走过来一个小娃娃,看样子五六岁年纪,摇摇晃晃地拿了两碗饮子过来。

    二人接过了他手中瓷碗,那小萝卜头脆生脆气地给大人行礼,谢大人救命之恩。

    潘邓看着面前瘦得像麻杆儿似的小孩,不知怎的想到了东平府慈幼局白嫩的小阿朔来,叹了口气,拍了拍小孩脑袋。

    那小萝卜头睁大眼睛,两手摸头,不知该做什么好,两脚在地上踩了踩,向大人告退,得了指令一转身跑了。

    潘邓与林通判一同吃了鱼,果然是杭州美味,回到屋中已是日落时分,老师的信件还没看完,他又翻出来接着白天没读完的接着往下读。

    陈文昭说完朝中事,紧接着又嘱托一遍苏州太守弹劾一事,朝廷怕是不日就要加派监军,万万早做准备。

    潘邓看着窗外晚霞,思虑良久,唤来衙役,“你去准备马车,再告诉林通判,明日我和他一同去乡下。”

    此事早日做完,他也该去睦洲瞧瞧方腊了。

    第164章 昔日旧友

    潘邓打定了主意速战速决,叫人告知林冲与张清二人,近日休整军队,以待日后出征。再派人告知明府尹,自己明日一早去周边县乡探望。

    衙役领命离去,潘邓又拿起老师的来信往后看去。

    陈文昭信中写了明瀚海做杭州府尹一事,乃是他亲自安排。

    “嗯?”潘邓把信纸拿远审视片刻,又凑近往下看下去。

    陈老师在信里说道:蔡京把持朝政十数年,元佑党人在朝中颇受排挤,他曾经身为元佑党人学生,同窗与老师都受其打压,如今入朝为官,物伤其类,对朝中有才能却因身份而不得势的元佑党人颇为照顾。

    杭州太守明翰海以及通判林崟岌都在此列。

    他二人一人是元佑党人之子,一人则是元佑党。

    当初朱勔落马,庞盛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160-170(第5/14页)

    到了江南应奉局之后,非但没休养生息,反而搜刮得越发过分,南方受花石纲剥削已久,已然不太平,吏部拴选官员,前来问二府有什么合适人选,他便向考课院荐此二人。

    他曾与明翰海共事近三年,知此人勤于政事,心态平稳,为人随和,且不贪墨。而林崟岌也是清正之人,正合适江南久遭剥削之后休养生息之道。

    明瀚海曾是东平旧识,与小学生也认识,自不必多说。林崟岌此人却少有人知晓。

    他本人并没什么声望,但他兄长乃是早年间有名的大儒林平原,与你师祖乃至交好友,元佑事发之后,尔师祖范大人还在朝中奔走,林大儒则果断收拾包裹回老家隐居,至此再未有音讯。

    潘邓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又把信件来来回回看了两遍,潘邓把信收了起来。林冲与张清两人来到杭州城面见潘邓,仔细商讨日后如何征讨方腊。

    近几个月来地面混乱,消息闭塞,距离睦州城最近的杭州封城五月有余,情报不通,因此他们对睦州现今状况都知之尚少。

    明翰海听说潘邓明日一早要随林通判视察村镇,叫他看顾州府,便明白潘邓不能在此久待,因此挣扎着下了床,来到府衙。

    早在明瀚海在东平府做通判之时,便听说过梁山上林冲大名,当时东平府亟办蹴鞠赛,派潘邓上山商讨免收过路钱一事,潘押司回来之后便与他们说了林冲此人,如今一晃已是四年过去,再回想东平当真是有隔世之感。

    张清则是隔壁东昌府兵马都监,与本府董督监相熟,因此也听过名声。明府尹便与二人叙旧一番,三人相见,各自见礼。

    明瀚海说道:“方腊既然在睦洲自立为皇帝,此地便是他根基,想必兵马众多,我等万不可轻敌……只叹从前我杭州闭门守城,无力迎敌,没能探听一些情报来……”

    潘邓说道:“如今杭州安定,我已派人驻扎钱塘北岸,现去渡江探查情报也不迟。”

    他看向两人,“便叫阮首领与龚旺带人探查一番。”

    林冲与张清接了指令,又说起军营军备的事,张清说道:“前两日李大官人已派人来修补了四面城墙,把城中瞭望塔加高了两丈,我听李大官人说那水泥凝固要多些时日,便没叫他一齐加高,留两个低一些的用。”

    林冲也说到,“李大官人还带了一人前来,是个姓罗的,听说是润州城罗氏造船厂的少东家,特献几艘大船来给梁山军。李大官人知道节度使政事繁忙,并未叨扰,今日知道我来府衙特地让我转告。”

    潘邓挑挑眉,“有人捐献大船?”他在脑中仔细回想一番,“润州城的罗氏我也听过,记得当初已经濒临破产,如今怎么能凑出几艘船来?”

    二人皆不知晓。

    明翰海在一边听得云里雾里,“这么几日城墙已经加固了?这‘水泥’又是什么?瞭望塔加高了固然好,能看得更远,可太高也容易看不清……”

    林冲与张清都和善一笑,潘邓也笑道:“府尹不必心急,等再过两日病体痊愈,自去看看便知,我等出军睦州,杭州便是后方,府尹千万守好杭州城。”

    明瀚海郑重点头。

    潘邓又对林冲说道:“大船一事你叫李大官人自己看着来,我信得过他。”

    林冲应是。

    *

    第二天一早,潘邓随林通判一同下乡。

    田间早已有百姓三三两两自行耕种,乡里保正、耆老见有上官前来,急忙招待,那保正带着乡书,一见大人两眼先流出眼泪来,“杭州城可安好?我们村里可是遭了殃了!”

    林通判听了,急忙安抚,“杭州城差点城破,幸好王师来此,救了城中百姓一命!”说着看向潘邓,“这便是朝廷派来的节度使大人,扶危救困于危难之际。杭州城刚刚平定,便又马不停蹄地来村里看望各位乡亲了!”

    保正原以为这年轻人是林通判跟班,却没想到这位才是最大的官,连忙拜见潘大人。

    潘邓和煦地说道:“我率军一路南下平乱,少有杭州城这般上下一心共同御敌的,此地虽临近睦州,就在方腊跟前,尔等也没受贼人蛊惑,动摇己心,可见真乃我朝好百姓。”

    那保正听了,叹息一声,“方腊势力再大,与我等又有什么相干?只痛恨它危害乡里,搅得周边不得安生!”

    几人在村屋就坐,乡里保正、耆老和两位大人说了近几月的事,“……自从方腊占领睦洲城,没过多久就来侵扰杭州,他睦州城到杭州府北面是山,南面是水,就只中间这一条好路,可不就只走这条!沿路上的村线镇都被他们糟蹋完了!青稻也都被那些脑子不上用的白莲军割了,我们村就在杭州边上,更是频繁侵扰,闹得十室九空,都跑到北面山里去避难了!”

    潘邓和林通判对视一眼,问道:“如今人可回来了?”

    那保正不答反问,“如今人可回来吗?我们哪敢去找,他们躲在山里起码能保住命,若是回到村里来,方天定大军再来又该如何是好?”

    潘邓说道:“去找村民回归吧。从前叫叛军侵扰村县,确实是杭州城没有兵力,如今朝廷军队已到,驻守钱塘江岸,不会再叫白莲军北上了。”

    那保正思量许久,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便叫村民去北面山里寻找,让流离在外的回归本籍……只是也不知能找回多少……”

    潘邓说道:“尽力而为便是。”又问到村中耕地情形,是否家家有土地?,到秋收能有多少粮食。

    那保正一一答了,又说道:“方天定大军大肆抢劫,如今个人家中都没余粮,能否叫府城发些粮食下来?还有下轮要播种,人们手中也没青苗钱。”

    潘邓于是又与保正仔细商谈了救助钱款,救济粮和青苗钱,一直到日头当空,暴晒大地,这才从保证家里出来,又马不停蹄地带人赶向下几个村县。

    一路之上,几天之间,死去的村民给予棺椁安葬;毁坏的房屋杭州府承诺给免费用水泥修缮;青苗钱减免利钱;乡间空余出的土地,节度使与通判官二人又当机立断,判明继承,免去纠纷。

    一番举措下来,安抚了周边各县,潘邓又与各间保正声明道:“若有难事随时来杭州府,府中有人生计困难,也来杭州,过些时日,杭州府要在周边建工坊,家中没了田产的便去上工,总有活路。”

    待到几日之后二人返程,已见田间有忙碌的身影。百姓既已恢复生产,杭州便已算走向正轨,潘邓也能放下心来。

    林通判看着百姓在田间忙碌,也觉心里踏实,呵呵笑道:“我从前听说潘大人虽没考过功名,却是天生手段高明,管得了百姓的,从前还不信,这几日一见果然名副其实。”

    先是神兵天降拯救杭州府,而后短短十多天就各种举措安定州府及周边各县,简直与他老师一样,是个武能上马,文能安邦的奇人!

    潘邓说道:“左右这几种法子,不过拾人牙慧罢了,老师曾经著过一书,名为《治平杂录》,我看之后颇受启示,便是没读过书,也会做三分官了。”

    林崟岌点点头,“我在兄长案上也见过大人说的这本书,太师所著《治平杂录》实乃治世之宝典也,其剖析事理,鞭辟入里,既有治国安邦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160-170(第6/14页)

    大计,亦有修身齐家之小事,桩桩件件,令人获益匪浅……说起来我比陈太师还早入朝十年,却依旧做这一府通判,着实相形见绌。”

    潘邓听他提到兄长,想到其兄林平原乃是师祖范稹故交,最终在元佑事发之后,一个顺势而为隐居乡里,一个逆流而上最终被海浪掀翻,不由得几分感慨,说道:“我早年听一智者所说,天下唯一种人真英雄,乃是洞察世事,依旧投身苍生,林通判乃真英雄,老师也与我提起过,怎会有相形见绌之说。”

    林崟岌倒没成想陈太师还记得他,又琢磨片刻潘大人刚刚所说之语,哈哈笑道:“又有新句矣!”

    回去就用来怼他家兄长!

    第165章 行军睦洲

    待到潘邓与林通判二人回到杭州城,短短几日过去,城北新厂房已建了半截了,这种势头,说是拔地而起都不为过,杭州城居民这些天没事的都往城北跑,看他们打润州来的一群人在平地和水泥垒砖块建房子。

    “从前也没听说润州有这么好的工匠,你看这墙垒的,一溜齐!昨天晌午我来看,只垒了一面到脚那么高,今天都能看出他这一共几间屋了,真快呀……”

    “我在这看了有几天了,他们连砖块都自己烧,肯定比别处便宜,等我家再建房,我就找他们建。”

    “按理来说润州离这也不远,这么好的工匠竟然不出名……”

    “吓!润州还不远,润州都是北方了!”

    “没见识的,润州哪里是北方?在扬子江以南呢!”

    杭州府百姓没事的三五成群到北门边茶馆二楼,从上到下看着工匠们建房子,“重大,你不是说近日里没活做,我昨日看了,他们也招人,咱两个搬砖去。”

    重大翻了个白眼,“搬砖多累?我们坊里东家前几日说了,过两天就开工,我还去糊扇子,见天坐着。”然后又看向对面人,“你也别去搬砖了,你看他们润州来的还要背井离乡到咱们这盖房子,你要去他们那做泥瓦,到时候肯定要到处走,咱们就在家呆着多好,你要没处上工,我跟我们东家说说,上我们那儿去。”

    那人颇为诧异,“不是说你们东家没钱了,工坊要倒吗?”

    重大仔细想了想,也挠了挠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说是找官府借钱,好歹是能开下去……”

    *

    潘邓早在杭州城解困第二天就有令,民间工坊要恢复生产而没有本钱的,可向官府申请贷款减税。这些时日杭州府衙里,刘珩就带着几个文书忙这些事,来的商户虽都是些小户,有制扇,做酱,绣坊,做藤椅,缫丝的,炒茶的,但也能为府里多提供些上工的岗位。

    杭州城小工坊甚多,城内居民多数是没有家业,靠给人做工生活,只要把这些小工坊盘活,就不愁府内百姓没有生计。

    并且杭州一带水路发达,茶园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