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第1/13页)
第221章 林朔劝主
那老汉抬起头,满脸愁苦,见了面前人是个军官模样,赶忙走过来,双手没地方放,在身前端在一块搓着,颇为拘谨,“这位官爷,去城外找梁山军?我们哪敢去啊……梁山军是义军,可,可咱们也不能都叫官府的承担,万一他们要我们出钱出力,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家财都烧没了,人也老不中用,可真是拿不出什么来了……”
他看着面前威武汉子的脸色,又说道:“……再者说这房子虽说烧了,但好歹是祖辈留下的,现在天不冷,我们还能在这凑合凑合,实在不行……再说其他吧。”
武松听了,微微皱眉,回头朝潘大人方向看了一眼,见他正和随行的官差低声商议着什么,便又转头说道:“老汉有所不知,潘宣抚使治军严谨,不会为难百姓。现在城北正在搭竹房,润州也运了水泥来,再过几天到了宜兴,就能修房子了。若是老汉担心钱财,大可不必,梁山军会妥善安排,和咱们宜兴百姓一同渡过难关。”
老汉听了这掷地有声的话,心有触动,生了一丝期待,这潘大人从前就来过的,在宜兴守卫城池,抵挡白莲军。当时就是个不侵扰百姓的好官,还叫人给他们拾掇了房屋。是以如今遭逢大火,潘大人再度到他们宜兴城,他们老百姓嘴上没说,心里边都觉得安定了不少。
那老汉说道:“等小老儿拾掇拾掇家里,就……”
武松说道:“城外现在就有搭好的竹房,去了就能待下来,等到晌午就能吃上热饭了,老汉还是去城外吧……你要是嫌远也可就近,就在街口那边也要建救灾的营房,只是还得从山上抱竹,运进城里面来,营房多半天还搭不好呢。”
老汉听了说道,“咱们城里也有救灾的?”
那边早就耳朵竖起来听着这边动静的百姓都凑过来,“官人,咱们城里边也有施粥的吗?”
有人说道:“没听闻有人给咱们搭营房,他们去哪砍竹了?我也去帮忙。”
正说着话,街头拐角处有几人推着一个大板车走了过来,上面摞满了竹子,那几个梁山军到了早就找好的空地上,吆喝道:“哪个兄弟搭把手,跟我们把这清理了,咱们搭上营房,到了晚上都有住处!”
那边几个汉子听了官兵使唤,一转身就往那边走去了。
老汉颤颤巍巍的也往那头走了两步,又回头看看自家院子,还是舍不得,“我,我还是……”
武松好劝歹劝,“你这老头子忒不知深浅,这屋里住不得,也待不得!那建营房的也不要你这老朽,老汉就先去城外,这房子还能长脚跑了不成?快走走走。”说着叫人把老汉引走了。
武松紧接着又叫了一队人,把这残垣断壁跟前乱跑的小子和在自家院里舍不得离去的百姓统统召唤着带走,有些人跟着梁山君到街头安置点上忙活,有些人则随着士兵到城外安置。
潘邓带着人按街巡视,眼看着附近十几条街都搭上竹屋和营帐,受灾百姓也都有了个安身的地方,吃上了饭。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日头渐落,炊烟袅袅,附近的青壮和孩童吃完了饭,把营地收拾干净,有些人借了梁山军的推车,各自清理自家受灾后的残垣。
来此公干的衙役们见此景象,也和士兵一起,把城内残梁断瓦都一同推着车往城外运去,百姓们有了官府管制保护着,并不见受灾后的混乱,各个都听从指挥,秩序有条。
潘邓见此便放下心来,一边叫人去医馆询问是否缺少草药,自己则带着武松和几个精干的衙役,来到起火点附近的一处茶馆。
从前的茶馆早已被烧得破败不堪,如今只是在黑黢黢的残桓前面支起来个炉子,炉火红彤彤地烧着,上边煮着茶,旁边又放着两个不知在哪找来的木桩子,能叫客人勉强落座。
潘邓叫来掌柜的,要了一壶茶。
掌柜的端上茶来,潘邓伸手指向旁边的屋子,“你家茶馆就在他家隔壁,可知道这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掌柜的见面前人八成是个大官,连忙说道:“小人也不清楚。”
“你可还记得那天的事?”
掌柜的说道:“……那天起火的时候,还是大白天的,小人正在屋后边打盹,突然就听到外边一片吵嚷,等小人出来看时,火已经烧起来了。那天的风刮得真大,大家伙都忙着逃命,没人顾得上救火。”
潘邓又问:“你家邻居和谁有旧怨吗?”
那掌柜的听了这话面上有些不自然,支支吾吾的,“这……谁还没两个不相好的,他家主人也不是什么好性子人,我两家挨着这么多年,也不见他给过我几分好脸色……是以小人也不知他家有没有什么仇家。”
潘邓点点头,又问了几句,便让掌柜的退下了。
此时恰好林朔在外询问了一整天,回来向宣抚使说明情况,潘邓听他回报,沉吟片刻,对林朔说道:“此事绝非偶然,必是有人故意纵火,至于是借机抢劫财物还是恶意报复还未可知,是否是广德军逃兵作案也还不明。我已让袁县令重新查案,但仅靠他恐怕难以查明真相,这些日子你且用些心力,助他查明实情。”
林朔点头应下,但听主公话意似乎像是临别嘱托,问道:“大人不在宜兴坐镇?”
潘邓说道:“我为平乱而来,本就不能一直待在这,来这只是为得宜兴乃是四通之地,又紧邻广德军,这才欲在此处拦截逃兵,叫他们回归正途。”
林朔问道:“主公可有打算?”
潘邓便叫他也坐在木墩子上,倒了茶水,说道:“逃兵若不是有盘缠回归家乡的,多数会在此处游荡,他们没有耕地家产,与流民无异,易生事端,若是三三两两则为害乡里,成群结队怕落草为寇,如今之计,还是得给这些人找份生计,把他们圈起来,再说其他。”
林朔接了茶杯,笑着说道:“主公既有计策,为何还要亲自外出?俗话说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大人做掌舵人运筹帷幄,底下人群策群力才是正道。如今大人已是代天子宣抚一方的重臣,哪有事必躬亲的道理?此事不如交由手下去办。”
潘邓抬头看着林朔,他倒是没想林朔会有此一言,他若按着自己所想,见事有紧急便想赶快解决,自是亲力亲为。
他看着林朔,“那依参军所讲,可有什么人能够代我行事?”
林朔放下了茶杯,却没直接回答主公疑问,而是卖了个关子,说道:“我见大人如今官拜二品,爵封国公,初初建府,便已经改了从前悭吝,破天荒地带了仆从来江南,大人的仆从是何处得来的?”
潘邓:“……”
他就是不习惯别人伺候他罢了,想他前世做董事长的时候,他家也没请好几个保姆呀,这分明是低调,怎么能说是悭吝呢!
潘邓说道:“乃是太师所赠,难不成参军是叫我再朝太师要些人来?”
林朔微微一笑,“大人不必向太师讨要,自有与太师旧识之人前来想帮,大人只要把此事交与袁县令,便能成事。”
潘邓挑挑眉,袁县令?那个庸碌之人?
潘邓看着林朔,他也是为得父亲林大儒与老师是旧识,且他叔父林崟芨又与明兄相识,这才到自己麾下相帮,仔细算来,也确实算是看老师的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第2/13页)
上到他这来的人了。
潘邓知他是为自己着想,虽不知此事为何要交给袁县令去办,但也从善如流,“此事便依参军所言。”
等到一行人回到宣抚使府中,潘邓便找了县令过来,说了此事。
袁县令一开始还以为是宣抚使大人问他查案子的进度,心想这位大人果然是能臣干将,早上吩咐的事竟等不到第二天,傍晚就要传唤。可还没等他组织好语言汇报今日所得,就听潘宣抚使又给他安排了新事宜。
首先是以宣抚使之名发布告示,在宜兴府内外告谕百姓,“端刀为贼,端锄为农”。这便是表明不追究逃兵私自离开军营的大罪,只要他们能够安分下来,就默认他们脱离兵籍,变成良民了。
接下来再要叫人一边宣读告示,一边叫士兵在村户之间巡查,严防死守,杜绝犯法之事。
而后在宜兴城边上,离广德军不远的地方兴建厂房,招流民上工,银钱由宜兴城和过来建厂的商贾自行商议。
前两个都好说,可是最后要办工厂不说,还要自己花钱……宜兴城遭逢大难,本来府里去年刚积攒的银钱都用来救灾施粥了,如今哪还有余钱?潘宣抚使只知道叫他们办事,可这事也要办得成才行呀!
袁县令支吾道:“下官在宜兴找地方办厂房,这……”
潘邓沉着脸坐在主位,“县令有难处吗?”
袁县令赶紧说道:“没,没有,下官知大人此次前来,都是为了宜兴城,大人吩咐,下官一定尽力去办。”
说完告辞离去,一溜烟走了。
第222章 宜兴复苏
日子一晃半月过去,从润州运来的水泥都已经都到了宜兴城,正由工头指挥着在城外浇筑。
百姓们一边看着这眼熟的白色“三合土”,一边忐忑不安地问询梁山兵,“官人,咱们家里没银钱的要怎么买?官府可许借贷?”
梁山兵也是昨晚刚收到的宜兴府衙传令,说道:“县令大人吩咐,城西建厂,去那帮着建厂的人,一天给二十文,包一顿饭,还给优先修缮房屋。”
众人一听还有这种好事,都细细问起来,“城西哪里?”
又有一人说道:“咱们把屋子修缮了,都用这个水泥,要多少银钱?”
那梁山兵说道:“城边不远的地方,往西走就能看见。”而后又对那人说道:“得看你家烧毁多少了,要是还有个地基,那也不要多少银钱,另外城边树林也有木材,官府近几个月许伐木……”
听了此话,人群吵嚷起来,“让去伐木了?什么时候的事?从前怎么没听说?”
“那还等什么?赶紧走啊!”
那梁山军又赶紧说道:“昨日里官府下令,每户只许砍两根,做房梁!屋子没损坏的都不许去,叫衙役抓到了要罚钱!”
*
城里热闹一片,从北面赶来的行脚商人也都拉着一车车粮食往宜兴城赶,眼看前面就是城门,车上小子说道:“他们都在城门口干啥呢?”
这看着一群人不知道在忙活什么,热火朝天的,咋不像受灾的样呢?不是说宜兴遭遇火灾,整座城池都烧黑了吗?
车上商人也极目远眺,不一会儿收回了脖子,心中突然有种不祥之感。他们都是听说宜兴城如今粮食价钱飞涨,老百姓都吃不起米了,这才来做生意的,想借着此次机会高价抛售,狠狠大赚一笔!
怎么如今这城外的百姓不像挨饿的模样呢?
不过来都来了,大老远走到这儿,还能回去不成?几人虽然有些狐疑,但也都依旧赶着车往城里走去。
和他们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江南各府的商人,都是听了宜兴物价飞涨,在他们本地低买了各种杂物,来这高卖的。
是以宜兴城这几天外来人颇多,城中渐渐热闹起来。
宜兴城遭逢火灾大难,却没想这才过了半月,却突然繁华起来,百姓们在城中津津乐道,小娃娃们晌午吃了粥,在街上乱跑,到了南城门嚷嚷道:“又有商队来了!好大车!”
一群小萝卜头都往南城门处跑,远远地看着一条好长的车队,领头的一行人却和以往见到的穿丝绸的商贾不同,是几个穿着布衣,面颊消瘦黝黑的老丈。
最为首的一个拨了拨自己头上的斗笠,遥看宜兴城的南城门,心中颇为感慨,他曾数次听自家大姐讲述往事,曾在此门之处的生死一刻,没想到如今他也到了这宜兴了。
拖来的板车上面摞着一棵棵果树苗,正用粗帆布盖着,就近拉倒了城西山坡上。
袁县令知道这老果农今日到来,早就叫人去城外十里迎着,在周寿到城门的时候,他也早已在城门前面等着了。
毕竟这可是潘宣抚使亲自举荐的大果农,也是湖州城招安的白莲叛军首领的父亲,更别说他在宜兴城待了两年,也听过“周寿枇杷”的美名。
有这样的人助他们宜兴种果树,那他们宜兴城岂不是过几年就能成为这江南地界下一个洞庭山,百姓们过上靠着卖果子就能富裕的日子!
果树苗经人拉走,放在树林中间,等待着黄昏时分栽种,周寿则与袁县令商谈助农一事。
袁县令说道:“本官久闻丈人于枇杷一道声名远扬,所植周寿枇杷冠绝江南,远近皆知。今丈人到宜兴来,实乃宜兴之大幸,且蒙潘宣抚使举荐,是以本官欲上书常州府,请丈人出任农师,以广传技艺,不知丈人意下如何?”
周寿连忙摆手,说道:“小民乃是一介农夫,有幸得潘宣抚使青眼,哪里值得上大人如此高看?我既是潘宣抚使一封信叫来,本便不求什么,只想要尽心竭力,为这宜兴城种好果树……”
袁县令不赞成地说道:“丈人助我宜兴城是天大的情分,我府衙怎能不有所回报?若能请得丈人出任农师,不仅宜兴百姓受益,更是我常州农事之幸。望丈人莫辞辛劳,受此一职,本官定当竭尽全力以成丈人之志。”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