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第1/13页)
第231章 创业大赛
林袁二人跟在主公身后,看他挑挑选选,在几个小工坊里连买了几百股,而后大手一挥,一分为三,赠予他两人每人几个契约书。
林朔颇觉得新奇,没想到此事还有他两个的份,把那几个契约书拿在手里来回翻转着看了许久,还把自己的和袁兄的比对一番。
“真没想到罗氏造船厂还有这‘股票’,这不是扶持‘小微工坊’的吗?他那样大的场子,竟也搞这个。”
“铜器铺,主公为何会买这个?既是铜器,如何比得上金银器,它价格还比那两个高呢……”
“还有这个卖白果的,主公一齐买了好多,我看把柜面上的全买了,这个能回本吗?”
“主公许看他们家都没人买,可怜得紧,是做善事呢……”
没等他两个嘀咕出个所以然来,小小交引铺敲锣打鼓,锵锵锵!热烈祝贺今日第一大单,交易额超过千贯!铺里面小厮还在门头挂了好几个红绸布扎的大红花,张灯结彩地庆祝今日一早就达成千贯交易额。
一旁的商人有张望的,有羡慕的,还有询问刚才那大主顾姓甚名谁,买了什么工坊的,眼看着还有人上来攀谈,潘邓也不欲多留,脑袋顶着那红绸子流苏走出了小铺子。
林袁二人见了急忙跟上,紧紧跟在主公身后,也拿着袖子遮着脸走出去了。
二人一连在润州府走访好几天,心中颇有了些成算,回去苏州府途中也着实有了许多方法,与潘大人讨论,潘邓笑呵呵说道:“我听着都好,只是理论要放在实践中用,等到了苏州府,你二人便在湖州和秀州各选一处,这两地百废待兴,府尹都曾写信给我,要朝廷支援,我眼见朝廷分发不了赈灾款,便只能先出人再出力了。”
林朔听了此话问道:“他两地要赈灾款做什么?有什么灾荒不成?”
潘邓摇摇头,斜倚着船舷看着运河水面,“这城中建设起来困难,要毁了它却只要一息之间。当时方腊反贼劫掠一方,他一支白莲军就能吃空一府几十年的根基。像杭州府这样的大府,富商如云,水路四通八达,往来货物频繁,要恢复起来容易;可像湖秀二州这样没有什么产业的州府,至今也没能恢复到战乱之前。”
两人听了也都忧心忡忡,袁常棣说道:“既然如此,我二人必不负主公嘱托,竭尽所能造福一方,不知我两个何时启程?”
潘邓给他两个一人倒了一杯清茶,“不急,等到了苏州府,我还有一件事要你两个去办。”
林朔问道:“要办什么事?”
潘邓说道:“前些日子陛下来信要我多征税收,宣扬道法,我心中一直没有成算,昨日恰好杨府尹回归润州府,我与他畅谈一番,心里有了些想法。”
二人都凑上前来听主公说话。
潘邓说道:“本官打算在苏州府办一个大赛,名为‘江东新青年创业大赛’,同时开办月刊,宣扬道教,刊登财经时事,引领潮流热点,最终给我们江南产业做宣传用。”
两人听了先是怔愣,而后两眼放光,先不去想那什么大赛,而是齐齐凑上来,问道:“咱们江南真要办刊?陛下亲准的?旁人不会说什么吧!”
“新的刊物叫什么名字?可是如同那《京东蹴鞠广昭示》和《汴京人物志》一样的?”
袁常棣说道:“咱们新刊物的记者找好了吗?若是没有人选,我家大哥可做!”别看他家祖父不许子孙辈入仕,可这文章广传的事,哪个读书人能经得住诱惑!
林朔也问道:“若要办刊,可是如同汴京一样要建一个编辑部?可是建在苏州府?”
潘邓说道:“编辑部自然要新建,之后再招人手,此事我会叫东京那边的编辑部沈主编来此,选人教导一番,把此刊办上正轨,之后再叫他回归。你兄长若是能来编辑部,此时再好不过,只不过别看只是月刊,做记者可并不轻松。”
至于刊物的名称,潘邓着实想了一会儿,“就叫《江南风尚》吧。”
两人细细品味,“好名字,既有道家风雅,又暗含了咱们这刊物的目的。”
主公所说的那什么“潮流热点”,不就是世风所趋,世之新尚之意?此《江南风尚》实至名归,便是在全江南引领时之风尚!
林朔和袁常棣两个人凑到一块儿,把共同认识的士大夫子弟都想了个遍,品评谁有记者之姿,纷纷写在纸上,而后又想到那《汴京人物志》里面的图画可是皇家书画院里的画师主笔的,自家江南办的刊物岂能落其下风?纷纷又绞尽脑汁想起来,谁家子弟的画功最佳。
待到二人把刊物编辑部的选址,书房的选址,如何雕版、印刷,首刊要印多少,一本要卖多少文都想好了,抬头一看,潘宣抚使正笑吟吟看着他俩呢。
两人又扭头一看,武都头和阮将军也在一边凑在一齐瞅他俩呢。
林朔干笑了两声,又凑到主公身边去,问道:“不知主公刚才所说‘新青年创业大赛’是个什么比赛?可有章程?”
潘邓和他解释着说道:“闻名知意,就是在江南之内扶持小工坊运作,一些人许有创业的念头,然而怕没有本钱,我们此次比赛就叫他们阐明自己所创之业,然后叫他们自行争取投资。日后这种小工坊多了,对于江南的经济也是一种支撑。”
二人在脑子里想了一圈,还是觉得有些不明白,林朔问道:“可这大赛既然是赛,比的是什么?获胜的又有什么奖?”
袁常棣也想不出来,若说是蹴鞠赛,那便是显而易见的两队比拼,最终赢的就有奖金,可这“创业赛”又要比什么?比谁赚的钱多?
潘邓笑道:“我们这个比赛说是赛,可比起结果,更重要的是刊物上对于赛事过程的宣发。这个比赛表面上是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比拼,实际上还有另一人群,就是给青年出资的商贾豪绅,创业者要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来争取更多的投资;而商贾们也要擦亮眼睛,选出那个回报最高的初创企业。至于我们官方评审的,并不看他争取来的钱有多少,只看他们能为咱们百姓做出多少贡献了。”
这新创的产业,能为多少流民解决生计问题?能给官府交多少税收?能给河北的士兵提供多少粮食?
二人都点点头,开始有些明白了这是个什么比赛,也明白了大人之意,人都说士农工商,商在最末,可这比赛最后的评审若是人尽皆知,岂不也能为商正名?
潘邓接着说道:“……以往民间开办工厂就有带动鳏寡孤独以及流氓的生计问题的先例,在战乱过后的江南办此赛事,让民间明白官府提倡的走向,一是有利于百姓生计,二也利于技艺发展。”
据潘邓这两年来在江南所见,此处传统民族工业基本都有中型作坊,如白酒、调味品、陶瓷、造船、制造茶叶、文化用品、纺织等,其大小工坊规模介于家庭作坊与大工厂之间,成规模性的作坊雏形。
潘邓对于这种经济现状很是满意,在宋朝不抑商的风气之下,这里几乎具备工业时代的雏形,他在前世时也听过种种论断,皆说宋朝是古代各个王朝之中最接近现代化工业时代的王朝。
只是在靖康之耻过后,这样的开放繁荣又被压抑了下来,经济与思想都急转而下了。
站在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第2/13页)
史长河之上回望,靖康就好像是华夏的一个拐点,将十二世纪繁荣的第一国,硬生生拐到了另一条道路之上。如今潘邓就站在这个拐点上,他也很想看到,如果此地不受靖康的纷扰,而是拐上另外一条持续繁荣的道路,它又会走向何方?
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乡村的城郭化,世界市场的开辟。在这四个要素聚集的情况下,大工业的思想就在人们脑海中诞生,江南地区本就沿海,此地出现的大型作坊也说明了此地有现代化根基。
如今他宣府两浙江东二地,无论来日如何,他做此地上官一天,就有必要叫江南沿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只不过只凭借官府的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也要结合富商的力量。今年创业大赛开完之后,明年他还要在江南风尚月刊之上刊登‘大宋发明’版面,叫工业之火在此燎原。
潘宣抚使制定了指导思想,林朔和袁常棣二人就开始操办了。
先是在苏州府私下里举办了富商动员大会,之后又出榜了苏州府的创建大民族工坊的奖励机制,目的是为了让富商能更多地吸纳流民。其中包括必须要符合官府制定的雇工规范,建厂之前要先向官府说明,地址也要事先申请,官府会给一定的税收上的减免,厂里也要有官府要给派发思想政治老师等,从根本上杜绝群体中容易出现的传邪教风气。
而后是就是办编辑部,办大赛,苏州府往年由京城被调职到此,名义上是升,实际上则是贬的各级官员都被潘邓征用,一时间热火朝天。
苏州府群僚在此忙碌,北方京城也同样忙乱复杂。
*
东京城内,马扩带着几个金使,只用了十六天,一路从河北风尘仆仆回到汴京,将几个使者放到鸿胪寺,自己则直奔皇宫。
二府官员全都进宫议事,只除了在家养病的当朝太师。
赵佶擦擦额头上的汗,知道当初陈太师是被谁气得嘎嘣一下晕倒了,他既然不来,自己也没面皮去叫陈太师来皇宫,只能亲自主持议事。
如今局势大好,燕京已经牢牢把握在手中,金国又承诺将山前六州归还大宋,只剩下西京和山后诸州,还有营平滦三州需要和金国商谈。
王黼说道:“我们一开始就说好的,给岁币的前提是要要回燕云十六州所有土地,如今他只给我们山前六州,那约定还怎么能作数!明日接见金使,定要要回西京与营平滦三州!”
“就是就是!”
“如果要不回来,那咱们岁币也得减少,不能全给!”
第232章 一再退让
王黼的话得到一致赞同,第二日两国交涉,由王黼作为主战力,舌战群使,奈何这几个金使也不是善茬,站在大宋的国土之上,依旧寸步不让,坚持完颜阿骨打大王在国书里写的各样条件。
王黼气道:“我朝与贵国早有约定,岁币之事,须以归还燕云十六州全境为前提,如今贵国只愿归还山前六州,此等背信之举,岂能令人信服!”
金国使节冷笑一声,“南臣此言差矣,燕云十六州乃我大金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土地,岂能轻易让与大宋?山前六州已是我国大王看在与宋朝友好的交情上格外开恩,若贵国仍不知足,只怕此事难以善了!”
余深闻言眉头一皱,语气凌厉上前说道:“使节此言,莫非是要背弃盟约?当初两国白纸黑字,约定以岁币换燕云全境,如今贵国出尔反尔,莫非视我大宋如无物?燕云十六州乃我朝故土,岂能容你金国强占!”
金使脸色一沉,声音也提高了,“南臣何必咄咄逼人!我大金将士为夺取这些土地,付出了多少勇士性命?贵国只凭一纸文书,便想坐享其成,未免太过天真!若南国坚持索要燕云十六州,那此便休要再提!”
余深气道:“而金国如此,分明是失信之举!我大宋堂堂上国,岂能受此蒙蔽?燕云十六州乃是我大宋祖宗之地,岂容尔等霸占!今日若不归还,休怪我大等兴兵讨伐!”
金使也面露愠色,“南臣休要在此危言耸听!我大金自灭辽以来,浴血奋战,方得燕云之地,尔等宋人,坐享其成竟还贪得无厌,欲索要更多!山前六州已是我大王开恩,尔等竟还妄图全要,真是痴人说梦!我大金勇士哪个怕打仗不成?若尔等一意孤行,我大金自当迎战!”
议事堂之上气氛陷入冷凝,此时金国占了燕云十六州绝大多数土地,而宋朝却只占燕京与涿易两州,两相对比之下,相差甚远。宋朝朝臣本就不想再战,而想要以岁币换取国土,如今见金使不吃硬的,他们自然也不想撕破脸。
王黼手背后打了个手势,杨戬上前说道:“我二国一直彼此友好,何必说这样的话?之前国书上明明写着,我大宋要燕云十六州故土,金国又为何视而不见?”
金使见宋臣终于不再咄咄逼人,几个人小声说了几句话,一人面向宋臣说道:“我们大王刚收到的马使节带来的国书,后面写着宋国丞相的名字,上面写大宋遇到危急,要去西北,不能去燕京,约定明年再与金国一同夹击,可为何大宋自己撕毁盟约,先攻燕京?可是欺骗我们金国,要自己独吞燕京?”
这一诘问让宋臣哑口无言,过了好一阵子,余深才说道:“我大军本欲出战西夏,可没想西夏见我军天威,不战而降,大军在西北回撤,到河北时恰巧遇到辽国降将,奉上燕京来投奔上朝,我大宋如何能不收?”
两方你来我往,金使死咬住国书不松口,只将山前六州还与宋朝,并要岁币五十万不能少。
可王黼见燕云十六州难以全部归还,便依旧想要将西京和营平滦三州拿回。
金使说道:“我们只给山前六州,其他一律不给!你这样狮子大开口,我们简直没有办法谈,我几个就算回去禀告阿骨打大王,那这一来一回也只能是白做功!”
谈到这里,局面僵持住了,双方休战,来日再谈。
金国寸步不让,大宋不想开战的话,简直没有什么办法,赵佶又和二府商量了一番,待到下回谈判,西京便不再提,只因西京有雁门关可守,但营平滦三州必须要要回,此地乃是河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